Saturday, May 28, 2005

反思 528 ,悼南洋报殇 4 周年

代价深远的交易

文/郭素沁 星期六, 19 五月 2001 00:15:23

在我们纪念了5月3日的世界新闻日后,很讽刺的,我国的传媒却面对执政党的双重打击,即政府宣布要立法管制互联网和马华通过星报收购南洋集团的股权,借以控制该集团的两家日报,南洋商报和中国报。

在我们纪念了5月3日的世界新闻日后,很讽刺的,我国的传媒却面对执政党的双重打击,即政府宣布要立法管制互联网和马华通过星报收购南洋集团的股权,借以控制该集团的两家日报,南洋商报和中国报。

在这多元种族的社会里,其中最令华裔同胞骄傲的,莫过于咱们的华文报比国内其他媒体具有更均衡的报导和言论自由,使华文报的读者一般上比友族同胞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言论。安华的事件,除了使到许多马来同胞杯葛英巫文媒体而转向互联网之外,它也使许多"烈火莫熄"的支持者对华文报产生好感。在过去系列的"烈火莫熄"运动中,许多华文报的记者除了享受到马来同胞贵宾式的招待之外,他们也经常向华裔同胞打探华文报对它们活动的报导,他们也经常将华文报对"烈火莫熄"运动图文并茂的报导张贴在他们的活动中心和安华的住家。由此可见拥有较大言论空间的华文报在这变革中的时代的地位。

执政党当然明了华文报的"魅力",因此,他们除了通过"请喝茶"和发警告信等方式来"影响"华文报的编辑之外,他们现在更以控制其他语文源流媒体的方式,即股权收购来控制华文日报,逼使华文报像英巫文媒体那样成为"官方舌喉"。

无论马华的高层领导如何辩说他们将会维持被收购的华文报的独立性,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这是很难实践的。试问那个老板会容许其控制的媒体公开批评他呢?马华所控制的英文星报在内容上的偏袒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外,马华的副内政部长一向以来就是扮演华文报的监督者和约束者的角色,试想,这两家将被收购的华文报将来岂不受到双重约束?

目前,国内的华文报章偶尔还能针对一些不利华社的课题批评马华,在这两家华文报被收购后,将来我们恐怕难以在这些报章上读到这类的新闻和评论了。而另一个华文报集团将来恐怕也会被逼以它们为榜样,届时,华文媒体那仅有的些许言论空间都会被执政者完全剥夺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马华当权派在该党双林矛盾日渐白热化的当而收购南洋集团,显然是向当年巫统党争的挑战派学习,即在党选来临前,藉控制媒体来影响舆论和赢取党高职。记得当控制新海峡时报集团的安华挑战巫统署理会长职位时,连当时担任副首相的嘉化也不禁大叹他失去了言论自由。如果马华真的
成功收购南洋集团的话,那么我们可预见嘉化岜笆当年的情况出现在马华的挑战派身上。

媒体被称为民主体制的"第四权",我国的民主体制已从三权分立演变为由行政臂膀控制的三权合一,现在连第四权的稀少空间也被掌权者一再的侵蚀,甚至连互联网的自由空间也将不保了。这将是多么令人悲叹的事,这难道是我们大马人民的"二0二0宏愿"么?

身为热爱民主自由的马来西亚人,我祈祷,我期待这项收购行动的失败。我也期待国内新闻从业员职工会能为着维护新闻自由而反对这项收购,并同时展开它们的抗议行动。我也期待华社诸社团领导,能为着维护华文媒体的中立性而谴责这项收购行动。当然,我更渴望,南洋集团的原有股东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项交易,他们能为了捍卫国家的民主与媒体的新闻自由而悬崖勒马,停止出售股权,因为华社为这交易所将付出的代价,可真太大太深远了!。。。。。

www.thefreemedia.com

Friday, May 27, 2005

祸福相依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庄子


塞翁家一匹心爱的马走失了,亲友们纷纷来安慰,塞翁却说:“安知非福?”不久这匹马回来了,而且还带了另一匹马来。于是亲友们又来庆贺,塞翁又说:“安知非祸?”果然,他的儿子因骑马摔断了腿。塞翁仍是说:“安知非福?”过了些日子,战争爆发了,青壮男子应召上前线,塞翁的儿子因跛脚而得免入伍,保全了性命。


There once was very poor man living in a village who had a very fine horse.
So fine, in fact, that the lord of the castle wanted to buy it. But the old man always refused.

"To me this horse is not merely an animal. He's a friend. How could I sell you my friend?"

One morning he went to the stable and found his horse gone.

All the villagers said, "We told you! You should have sold your horse. Now he's been stolen instead. What terrible luck."

"Bad luck or good luck," the old man said. "Who can say?"

Everyone laughed at him.

But 15 days later the horse returned, followed by a whole herd of wild horses. He had escaped from the stable, courted a young mare, and returned with the rest of the herd following behind!

"What luck!" the villagers cried.

The old man and his son began training the wild horses. But a week later the man's son broke his leg trying to train one of the horses.

"Bad luck," said his friends.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now without your son to help you? You who are already so poor."

"Bad luck, good luck, who can say?" the old man replied.

A few days later an army belonging to the lord of the land passed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forced all the young men to become soldiers.

All... except the old man's son, because of his broken leg.

"How lucky you are," the villagers cried. "All our children are gone to war, but you've been able to keep your son. Our sons will probably be killed..."

The old man replied, "Bad luck, good luck... who can say?"

The future comes to us in bits and pieces. We never know what lies in store for us. But if you always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the doors of chance remain open, and you will be a happier person.

....................................................................................

"Remember that happiness doesn't depend on what you are or on what you possess, but only on how you think."

"Contentment brings happiness even in poverty. Discontent brings poverty, even in wealth."


《塞翁失马》体现了《淮南子·人间》“人间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的要旨,塑造了一个“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的善术者形象。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塞翁失马》较好地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观点。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祸福可以互相转化,要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求得转移,对各种生活现象,宜积极乐观,忌消极悲观;要学会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做到心存忧患,居安思危。其次,要有成熟的生活态度,祸福的到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生死、利害、得失等,并不都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应力求考虑周全,处事谨慎,多一些准备,少一点幻想,这样一旦面临祸患,就能安之若泰,处变不惊。 详文见

Monday, May 23, 2005

Google个性化主页挤兑MyYahoo

(中国)计算机世界日报 (2005-05-20)

  计世网5月20日消息 本周四,Google宣布推出新的个性化服务,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Google主页,向MyYahoo叫板。现在,这项特色服务没有定名,Gmail和Google的其它服务订户建立自己的主页。用户可以拖放个性化主页,还可以在主页空间加入电子邮件、标题、天气预测、地图、电影预先和网络搜索等内容。

  Google官方代表称,推出个性化服务是进一步集成Google系列产品的重要举措。公司的CEO施梅特称,新推出的服务不会向MyYahoo发起挑战,或是和其它在市场上现存的服务竞争。Google公司负责消费网络产品的主管Marissa Mayer称,公司将继续从BBC、纽约时报、连线、 Slashdot和Word of the Day等处引用新闻。公司还计划通过RSS为用户提供同步的网络内容和博客服务。“我们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工具,使他们能定制个性化的信息。”她指出,公司推出的服务,更符合用户的需求,和雅虎的服务相比,更有竞争力。“有许多用户想建立自己的主页,这也是他们接入更多的信息的方式,我感到这种方式和MyYahoo不同。”

  同时,个性化主页服务还会帮助Google弥补在同雅虎、微软、AOL的竞争中失去的用户。MyYahoo,一度是最为流行的个性化主页服务,今年4月吸引了约2600万用户,即雅虎当月访问用户的23%。据comScore机构的分析师Graham Mudd称:“新的服务,和雅虎和MSN的服务相似,但尚无法判定这是在线搜索市场竞争加剧的信号。”

  目前,Google正在实施fusion计划,门户工具是fusion计划一部分,目的是实现信息和功能的聚合。现在,Google提出的这种服务的测试版本,用户也可以通过电邮、邮件列表、新闻公告和其它服务获得。在设计个性化主页时,Google继续保持了其整体的商标形象,它看起来象是一个Google网站,下面是搜索栏,并链接新闻、Gmail和其它服务。Mayer称,公司最终会在主页上推出广告服务。(KING 编译)

种族与国籍

八方回响: 种族与国籍
2005/05/20 17:37:32
●陈美枫

张慧莹在她的专栏《蟹行千里》表达了她的疑惑:何以一位4岁就随双亲移居法国的韩籍男生,坚持本身是法国人而不是韩国人?(见2005年5月6日《南洋商报〈新世纪〉》版“我不是‘马来人’”一文。)

张慧莹会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她对“种族”与“国籍”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混淆不清。

种族,是人类学根据人的外在特征(如肤色、头发、脸庞轮廓、鼻梁高低、瞳孔颜色、体型等),把地球上的人类划分为不同种族;交通发达加上区域观念的淡化,异族通婚变得十分普遍,结果,产生了许许多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混种人。

另一方面,国籍则是政治上的产物。地表上的陆地,除了南极洲,已被瓜分为两三百个大大小小的国家与地区,各有自己的政府和法律。任何一个国家,几凡依据该国法律成为该国公民的人,一概成为该国人。譬如我国就种族杂烩,有马来人、华人、印裔人、伊班人、默拉恼人、姆禄人、卡达山杜顺人、峇灶人、原始马来人、先奴伊人、小黑人、欧亚混血人等等几十个种族,统称马来西亚人。身为华人的我们,面对外国人的时候,应自称马来西亚人(Malaysian),或华裔马来西亚人(Chinese Malaysian)。

英文Malaysian 前的Chinese 是个形容词,即“华族”或“华裔”之意。掉转来讲,即Malaysian Chinese ,我们一般将之解读为“马来西亚华人”,如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MCA),即马来西亚华人公会(马华公会)的英文名称。在外国人眼中,Malaysian Chinese却是马来西亚裔中国人,虽然有无马来西亚裔这东西还是个疑问。

Chinese这个字,我们通常理解为华人,然而,当这个字单独出现的时候,却是代表中国人的。

因此,如果我们在国外自我介绍时说“I am a Chinese”,是会被误为中国人的。

其实,中国人本身是由56个种族组成的,即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以及55个少数民族;面对外国人的时候,他们一律是中国人,只有在相互交往时才各自称为纳西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张慧莹的“我不是‘马来人’”一文里有许多谬误之处:

(1)“只有在中国出生的华人,才可以称为中国人。”这是不正确的。入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外国人,也称为中国人;在海外诞生的中国人后裔,只要保留中国国籍,也还是中国人。

(2)“中国以外的炎黄子孙通常只称自己为‘华人’或‘华侨’。”

中国曾把居住海外的华人视为国民,也不管他们是否已归化为当地公民,一概称他们为“华侨”,寓意旅居海外的中国人。这是错误的做法。一个入籍法国的华人,称为法国人,或说得更清楚一点,是华裔法国人。

(3)“若他尚懂得说中文或方言,那他也不会反对你说他是华人”。其实,会不会说中文或华人方言,并不会改变你生为华人的事实。

印尼、泰国和菲律宾的许多华人,早已被当地的多数民族同化,不但不谙华文华语,连名字也已本土化,但他们还是一目了然的华人。美国的黑人,早已在名字、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变得与白人没有两样,不过,他们还是黑人;流行乐超级巨星迈克杰逊千方百计靠整容和漂白,想把自己改变为白人,终归徒劳无功,落得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狰狞面孔。

张慧莹在英国留学时遇到些无知讲师,把马来人与马来西亚人混为一谈,慧莹应该纠正他们,让他们了解,在马来西亚,马来人只是人口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种族。

“种族”与“国籍”这两个概念是没有冲突的。华人散居世界各地,落地生根,成为居留国公民,然而,不管他们被称为坦桑尼亚人、斐济人、玻利维亚人……只要他们体内还流着华人的血液,他们就还是华人。

历史与现实 (History and Reality)

● 韩山元

  中国历史学家必将以浓墨重彩为2005年的两件大事留下纪录:中共与中国国民党60年来第一次最高级别的会谈;台湾原第二大在野党亲民党的代表团访问大陆,这个代表团旗帜鲜明地宣布自己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2005年还有几件事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那就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马关条约签订110周年(中日甲午战争,满清被打败,1895年在日本的马关签订这个条约,将台湾割让予日本);孙中山逝世8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对于新加坡人来说,今年是独立40周年。

  具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要深刻理解纪念这些历史大事的意义,不会很困难。例如今日的台湾问题,是由一段长达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对于那段历史一无所知,就很难了解台海问题的症结,也很难理解中国大陆为何如此坚持“一中原则”。

  台湾和新加坡都有些人问:新加坡原来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为什么新加坡可以脱离马来西亚而独立,台湾就不能独立呢?提这个问题的人未必都是支持“台独”的,但肯定是既不了解新加坡战后的历史,也不知道中国近百年的历史。

  这些人不晓得,新加坡在1965年是被逐出马来西亚的,这个独立并不是新加坡政府和人民争取来的,实际上,当时新加坡被赶出马来西亚之后,能不能独立生存还是大问题。这跟台湾某些人要脱离中国,完全是两回事。

  很多人以为历史问题都是陈年老账,讲历史令人昏昏欲睡,忘掉历史可以少掉烦恼,殊不知历史问题往往也是现实问题。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大事与世界大事,原来都是由一个个历史事件组成的。反过来说,许多现实问题归根究底,离不开历史问题。
  在政治舞台上,谁善于处理历史问题,谁就能占据战略的制高点;政治人物对历史问题处理不好,往往对现实问题也处理不好,日本首相小泉就是很好的例子。

  上世纪70年代的西德总理布兰特有句名言:谁要是忘记历史,谁就是灵魂有病。

  不了解历史,往往导致很多人对现实问题产生种种误解,也导致很多人不关心时事,或针对时事问题发表一些错误的看法。

  举个例子来说,关于外来人才的问题,至今还不时引起争论。如果我们对于新加坡百余年来华人南来的历史有充分认识,对于新马两国近几十年来的历史也相当了解,对于外来人才就不会采取排斥的态度。

  也许有些人不相信,我国第一代政治领袖,除了李光耀资政一人是出生于新加坡外,其余全部来自马来亚联合邦(当时马来西亚还没有成立)。老一辈新加坡人最能理解外来人才是不能排斥的,因为排斥外来人才其实就是否定自己先辈的功绩。

  换个角度来说,今天我们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要通过人文教育塑造完整的人格,而历史知识正是人文教育极其重要的一环。忽视人文教育(包括历史教育),只能造就出一大群“机器人”。

  ·作者是退休新闻工作者

Friday, May 20, 2005

【转】百分百咖啡馆

叶孝忠 -- 百分百咖啡馆

  在路上,若是阴天,就是咖啡馆日。每到一处,必定要寻找百分百的咖啡馆,或问掌柜,或听老马指点,或凭积累的经验,启动咖啡馆雷达,开始搜寻行动。每个在路上的旅人都有某种近乎病态的癖好,唯有满足了癖好才能带来旅行的快感。

  何谓百分百的咖啡馆,每个人的定义不同,咖啡馆自然就有不同面相。我喜欢那种能让人忘记时间的咖啡馆,它无法具体用文字或言语来形容,正如面对完美的事物,文字是残废的,词不达意的状况经常发生,但你知道那就是你的咖啡馆。

  先摸索出城市的老破落地区在哪,那样的地方可能有点龙蛇混杂,然由于租金低廉,吸引了未成名的艺术家、诗人等,这些人自然需要咖啡馆,让他们享受一点廉价的公共生活。旧柏林的附近就有不少这样的地方,很破落很堕落。巴黎左岸拉丁区的咖啡馆就是这样聚集出来的,当然现在那些咖啡馆已经不再是作家们喜欢光顾的地方,除非你已经名成利就,咖啡贵到你以为自己是在品尝一杯琼浆玉露,这样的价格,你也只能小心翼翼的喝着,无法畅快。

  贵还是其次,最重要的原因是那些咖啡馆成了朝圣地,不再是单纯卖咖啡的地方。花神或两个木偶,去了看了做了,一次足矣,正如故宫和长城,它们背负了太多的传奇,以致不可能太轻松,名人的日常琐事被放大,尽责的旅游指南还会用一种警告的语气来提醒你当年的海明威和沙特最喜欢在哪张桌子高谈阔论,这样的地方自然能理直气壮收取昂贵的入门票,喝一杯咖啡,经常要被镁光灯打扰,好像自己也变成了展览品,不敢轻举妄动。 (传自华沙)

电邮:yexiaozhong@hotmail.com

Thursday, May 19, 2005

没有中华文化便没有资讯科技?

【转】李冠伦 -- 没有中华文化便没有资讯科技?

  文化与科技的相互影响,是毋庸赘言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华夏文明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文明。

  然而,我们不应该无穷夸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能因为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便认为她是万物之源。

  比如现代资讯科技的发展,与中华文化到底有多少渊源呢?有人认为,电脑科技所应用的二进制于周易八卦上都有迹可寻,因此说“没有中华文化,资讯科技根本不会出现”。

  要谈到资讯科技的历史,不能不谈到计算机的发明。现代资讯科技的革命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基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迅速发展上。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电脑发展史上的几个里程碑作个叙述。

  十九世纪中叶,爱尔兰人布尔发表了他的《逻辑的数学分析》,为二进位制奠定了完整的理论基础。这便是今天大学所有计算机系学生都必须上的“布尔代数”课。

  1936年,年仅26岁的英国人突灵在普林斯顿大学发表了一篇论文,给“计算”(Computation),“算法”(Algorithm)等概念下了严格的定义。突灵将算法及函数之间的关系清楚地确定下来,至此,“计算机”这个原本模糊概念的理论基础,算是完全建立起来了。

  突灵在计算机领域的贡献与地位,与牛顿和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界的地位可相提并论。今天,计算机科学里的诺贝尔奖,便叫做“突灵奖”。

  1938年,德国人祖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Z1,并于1940年及1941年陆续建造了Z2及Z3。Z3已是一台全面由程序控制的机械电子数码计算机。

  匈牙利裔的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1945年的一篇文章,提出了现代计算机的设计蓝图。根据这份蓝图,一台与今天的电脑基本上相似的计算机EDVAC于同年面世了。我们今天用的电脑,从超级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到掌上电脑,基本上都是根据冯诺依曼的蓝图设计的。

  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布尔、突灵、祖瑟、冯诺依曼或其他许多电脑及资讯科技的先驱者是参考过了《周易》或受过中华文化的熏陶才做出贡献的。因此“没有中华文化,资讯科技根本不会出现”这类的话,则太言过其实了。

科技先驱多来自西方

  文化,是各个不同文明的产物。文化有深有浅,文明有长有短,因此将不同的文化拿来比较,便能得出“我们的文化比你们的文化如何如何”的结论。但是,科学原理是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二进位制”不是非通过易经才能被发现不可。

  纵观计算机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资讯科技的先驱者皆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大体上都属于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那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当西方思想界正百家争鸣之时,中华民族却陷正于内忧外患之中。一个民族连生存都不是理所当然的时候,其文化的内涵在世界舞台上作不出贡献,便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所谓的“西方国家”或“西方文化”,并非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突灵与祖瑟便是格格不入的仇人,前者帮助英国情报局破译了希特勒的ENIGMA加密技术,而后者却一心要将他的发明献给纳粹德国(只“可惜”他的发明成果得不到希特勒的重用)。然而,他们不同的政治立场却并不妨碍他们的科研成果共同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华民族今天站起来了,应该放下身段,好好地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文化造福人类。一百年前的中学西学之争,是先辈们面对民族生死存亡的抉择时发出的无助的呐喊,我们今天实在没有必要再将一切硬生生地分成“我们的”和“他们的”,然后再说“我们的比他们的如何如何”。

  正是我们的文化告诉我们“夫唯弗居者,是以不去”。

·文发自维也纳,作者从事资讯服务业

Sunday, May 15, 2005

读“柴油危机是人为的?”有感 友情联结

李万千 -- 柴油危机是人为的?

我读“柴油危机是人为的?”一文时,感觉到在马来西亚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会荒谬的现象, 其来有自。很多文中所用的一些思考和分析,如果我们把柴油危机这个课题换成其他的课题(本文所提到的教育课题只是一个例子), 代入该文中的一些思考架构,读来仍感觉种种课题有某种联系。该文所引发的我的读后思考如下:

。。。政府若无法控制走私集团,收购油站的廉价柴油,转卖作工业用途,造成市埸上柴油短缺,这是政府的失责。对油站老板来说,如果有人出高价向他们收购,他们是不可能拒绝的!。。。

政府若无法控制固打制下的教育制度的学额,只提供给合格的学生,同时又为了符合固打制定下的比例,大批招收不合格的学生,造成相对于固打制的牺牲者,政府大学学额短缺,这是政府的失责。对固打制的受惠者来说,如果事先已知,大学早已预留一个位置,而且供过于求, 他们是不可能拒绝的!

。。。简单的说,当局若要实施油站柴油固打配给,首先就必须确保油站的柴油供应,不会出现短缺的现象。这至少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必须确保油站的柴油供应充足。第二,必须确保油站的柴油,全部卖给合格的使用者,而不是流到工业用油者的手上,甚至走私到外国去。如果无法做到上述两点,柴油固打分配制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固打给少了,固然柴油要短缺;就算固打给多了,一旦涉及走私,供油再多照样是流到外人田!。。。

简单说,当局若要实施教育固打制,首先就必须确保大学学额,不会出现相对于某群符合资格的人供应短缺的现象。这至少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必须确保大学学额供应充足(符合资格者)。第二,必须确保所提供的学额,全部给合格的学生,而不是流到不合格者的手上,甚至走私到外国去。如果无法做到上述两点,柴油固打分配制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固打(相对于某群人)给少了,造成学额短缺,也因此出现荒谬的现象:“有资格/学术能力的人进不了大学;进大学的人没有资格/学术能力”。这或许多多少少又引发另一个现象:“有的人没工作做(能力问题),有的工作没人做(心态问题)”。 长久下来必造成国家长期的损失;就算固打给多了(相对于受惠者),学额再多照样是流到不合格者的手上!

这么多大量粗制滥造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只会拉低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对大学的期许。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见问题一直都存在着。只是当它还未到达危机的程度时,大家都视若无睹。一旦危机出现了,国家经济可能被瘫痪了,大家才如梦初醒。于是才急于要寻找一个所谓“可行的机制”,来处理这个已经失控的烂摊子!。。。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见许多问题一直都存在着。只是当它还未到达危机的程度时,大家都视若无睹。一旦危机出现了(如有能力的人在本地没有发挥的空间,有的工作没人做),国家经济可能被瘫痪了,大家才如梦初醒。于是才急于要寻找一个所谓“可行的机制”(政治人物的陈腔滥调),来处理这个已经失控的烂摊子(问题是政治人物重有他们的政治考量,处理问题时也就投鼠忌器,力有未逮)!

。。。对付走私集团,说说还可以,能否做到雷厉风行,立竿见影,恐怕谁都没有信心。于是取消燃油津贴的舆论出来了,说什么让市埸的机制自己运作,政府越少干预市埸越好。也有人妙想天开,建议政府索性连工业柴油也一齐津贴,走私集团就无机可趁了。他们大概以为,政府的钱多到用不完!。。。

提高本地大学的国际学术声望,说说还可以,能否做到言出必行,立竿见影,恐怕谁都没有信心。甚么样的输入,就有什么样的输出。(garbage in , garbage out.)于是所谓的“绩效制”的出来了,说什么让学生凭各自的学术成绩和本事进入热门科系,当局越少干预越好。可笑的是,他们竟然把两种不同考试,不同学术水平的成绩相提并论,作为申请大学的同一比较资格。企图瞒天过海, 在政治上左右逢源,不然就是愚人愚己的鸵鸟心态。小孩都知道,药和糖, 是不一样的,不能相比。正如苹果与橙, 不具可比性。大学先修班(STPM)和大学预科班(Matriculation)的成绩可以相比吗?

很多现象都是一环扣一环,许许多多现在看似不合理甚至荒谬的,一经分析,就知道事出有因,势必如此。

感觉上,很多问题的发生,如果溯源而上,追根究底,在在指向一个更大的问题根源。很多政治上和国家行政、管理的因袭成规,国家领导人的思维格局和魄力,人民的民主素养等等,都为今天所发生的种种荒谬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Friday, May 13, 2005

黄向京-无所事事的旅行

目的地只有在想象中才是最美的。正如爱情在暧昧不明时最美丽。创世者在创造人时早就埋下了旅行基因的种子。在人生的旅程中,旅行的基因无时无刻在在呼唤人们。于是乎,旅行成了一种致命的吸引。

================================================

【转】黄向京-无所事事的旅行

...去一个地方玩,有一定非玩不可的地方、非做不可的节目吗?

...也许人世间没有所谓错过的风景,每个当下的风景是旅人眼里脑里真正的“拥有”,尽管只是瞬间。若连当下的风景也错过,留恋脑里期待的那个风景,或许那才是真正的错过。

   而对旅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无所事事是最好的休息、真正的假期。当假期或休闲,也变得和工作一样,经过精心的安排,大量的研究精神及严格的执行力,如此劳心劳力,假期怎么可能是假期?何况,期望越高,失望往往越大。

   如果假期不是躺在沙滩上,任由雷鸣的海浪声澎湃入脑海,任由炙热的阳光亲吻肌肤;如果假期不是脑袋一片空白,可以好好看一本书、一棵树、一朵花,慢慢吃上一餐,开心地说说话,假期有何用?

...各人有各人的要求、期望与玩法。能和你一样享受无所事事的旅伴也就难得。只要接受未知,预想不到的旅行便展开了。

...旅行满足的是人对流动的渴慕。旅行满足的是人对新鲜的渴望。暂时放下工作,转换空间场景,努力不要让自己成为操作无误的工作机器。什么钱都可以省,只有旅行的钱省不得。

...行好不好玩,跟去什么地方没有关系,最重要是会不会玩。会玩,可能什么地方都好玩。

================================================

Thursday, May 12, 2005

吴韦材 -- 沟壑里的迷茫

我总觉得这里的教育制度出了问题,但又说不上来在哪儿。或许东方/华人国家的教育制度总让学生有一种知识饱撑而心智疲惫,进而消化不良,到头来,身心俱乏,空有知识,而没有智慧。

读到吴韦材这篇谈新加坡的新一代心灵缺乏信仰,有些感触。转贴如下:

================================================

沟壑里的迷茫

  ...儿童及青少年是身心健康步向定型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往往不能同步,心智处在半成熟与半幼稚之间,对于外在社会的既定价值观,也就是主流气候,他们除了压抑个人感受来全盘接受,再别无出路。

  ...这里的人生价值观往往都是社会气候“逼”出来的,普通人就算再不愿意接受也难于自我另辟途径,更何况是心智条件无法让他自己做主宰的年轻一代?年纪小小,他们就得唯惟恐恐排在竞争大队里,学习着一切讲求功率和利益。
  
  ...人生很基本的一些道德观及生命价值观其实都存在于各种宗教里,假如一个人能够从小就认识人性善良与感性的能力,并且对生命抱有积极的信心,这对于塑模心灵会起着一辈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这点信仰,也能够在某程度上排解儿童及青少年成长时在心理上遇到的烦恼及难题。

  ...无信仰是很可怕的,心灵的空洞再加上现实里功利观念的不断填塞,就算他不发疯,也容易终有一天回头发现自己庸碌一生,心灵上毫无乐趣可言。
  
 ...学生太忙了,每天被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连课外活动都会跟老师斤斤计较讨分数,根本无暇真正享受到文化生活的乐趣。这种枯燥单调的青少年生活,知识饱撑而心智疲惫,也欠缺在心灵上自我疗伤的能力。
================================================

Friday, May 06, 2005

理性与感性的拔河


人,在醒着的时候,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感性与理性交战的结果。感性和理性总是此强彼弱,相互消长。

吴作栋资政说他曾经小赌。是怡情,也是感性战胜理性的例子。李光耀资政他从来不赌,则是理性战胜感性的例子。而新加坡政府发展综合度假村附设赌场的决定,是理性判断后的以感性来决定的一场赌注。说它(决定)是理性判断,因为它经过了新加坡政府的深思熟虑, 包括了若不开禁赌场,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所丧失的竞争优势;说它是感性决定,因为它带来的结果和风险,不具可控制性和明确性。一些几乎已经确定的结果,是经济的必然受惠和有助于提高国际对新加坡政府求变、勇于创新的进取形象;不确定的是风险, 是所要付出的社会代价。

发展有附设赌场的综合度假村已是一个事实。与其就应不应该开设赌场而辩辩不休,不如从实际的角度探讨如何预防建设赌场所可能带来的社会代价或把它减低至最低程度。除了各路有识之士已经提出的高见,笔者不才,亦想建议在中学(青少年四年后将面对赌场的直接诱惑)的课程里加入以下两点。

改良数学统计学的课程,教得深入一点。在课堂上,以饶有趣味的方式,把赌场所有的赌博游戏,输与赢的概率,统统通过统计学概念、生活例子、数学运算,让学生理性地面对各种生活中的赌博游戏。让学生建立起一种自然反应,一旦面对生活中类似的游戏, 自动自发地想要去计算输赢的概率。一旦掌握了游戏的输赢几率, 要理性地作出赌或不赌的决定,应该不难。同时让赌场一贯赖以为生的的技俩,在懂得统计学的学生(未来的成人)的眼里,无所遁形。此举有助于提高未来社会对赌的分辨和免疫能力

教导基本哲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和逻辑能力。让学生平时习惯以理性的态度来处理事情。让理性主导思维,控制感性的脱缰。人不可能一直甚至一辈子都用完全的绝对理性来生活。但,在面对赌与不赌时,通过计算或找查(建议买一本赌博游戏的胜算大全或百科全书)胜负的几率,进而使脑部的理性思维转强,感性思维相对转弱,从而做出理性的行动。 即使真的决定赌, 亦懂得适可而止。

虽然无法帮学生作每一个决定,但能给予他们更好的理性教育。让他们在为理性思考后,自己的行动付出代价。

赌不赌,是个人的决定。成熟的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动负责。我们所能做的,是在此之前,从小就培养他们理性判断的能力。若他们无法作出理性判断, 即使不开赌场,他们也会因为在人生的其他方面,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而付出致命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