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30, 2006

打架的语言

  不太相信有什么人真的能掌握好两种语言。不管是谁,不论多聪明,总会有一种语言文字是主要的,用来表达比较深刻的思想和观点。像K,离开北京一年,不知道怎么地,感觉上和中国的语言文字就产生距离似的。那种被方块字团团包围的环境,对她来说,是让这个语言进步、变得精彩的最佳途径。

  在北京,她随时都可以走进一间从一层到六层都是中文书的书店。每一本拿起来都给她全然不同的感受,让她清楚看到这个文字的多彩和深度。就算足不出户,她也可以打开电脑到网上订购图书。隔天图书送上门来,K就埋在书堆里,一本一本地翻,翻着那些纸张的感觉,阅读他人的思考和情感纪录,让K心里无比满足。

  K喜欢语言和文字,中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菲律宾塔加洛文、俄罗斯文等等,都各有千秋。就算听不懂、看不懂,K仍觉得它们各有各的好听、各有各的好看、各有各的好玩。

  回到新加坡这个语言复杂的环境里,K可以感受到她仅懂的两种语言经常在脑子里打架。有时英文打败华文,有时华文打败英文。写着写着,明明在写英文,语法却变成中文的;说着说着,明明在说华语,却得到英语里找词汇。那些中英语文的词汇、语法,在她脑子里各据一方,突然跳出来干扰对方,弄得两方都无所适从

  从北京刚回来时,她特别受不了国人的华语和英语。华语说得难听得可以,英语也说得不像样,没有一个语言说得“溜”,随便一个北京德士师傅就把谁都比下去。什么“讲华语运动”、“讲标准英语运动”,K认为这些运动一点用处也没有。语言文字,是得浸在里面才能学好的。

  她记得大女儿北京班上的中国小朋友,当时她们不过念幼儿园,才五六岁年纪,但每天回家看的卡通片是改编自中国神话的《哪吒》。于是,小朋友们在学校里,都互相喊着谁是哪吒,谁是哪吒的好朋友——小龙女。她们玩追逐游戏的时候,亮出来的武器是“乾坤圈”和“混天绫”。

  今天,她七岁了的女儿从新加坡学校回来问她:“妈妈,学校的小朋友都在看'Singapore Idol'。什么是'Singapore Idol'?我可以看吗?”K脸黑黑回答不可以,语气斩钉截铁。她从抽屉里挖出《哪吒》,决定让孩子们从头再看一遍。

  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如果每天孩子们接触的只是这种速食文化的语言文字,没有美感、没有深度、没有“文化”;当其他国家的孩子——那些以后我们的孩子在国际上所将面对的竞争对手——接触的是那样的文化,而我们的只是这样,那往后我们当然也只能够是这样。

  不仅无法应付老在打架的两种语言文字,更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能力。那真是作为一个人的悲哀呀……

● 丹女

4 comments:

阿虎 said...

你的朋友K和我的朋友C的想法很接近,就是不要让孩子接收语言和思想的污染,从小就教他们何谓四书五经,何谓弟子规;还让美好的东方传统文化在孩子的身心上萌芽。

反而我就不认同这样的说法。我认为东西方文化和观念各有长处,如果只是单一接受东方思想,人会变得固步自封。所以应该集百家之思想,纳百川入海,再舍长取短,创造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文化。

所以个人认为在脑里会打架的语言和文化,其实并不是坏事。如果一味坚持女儿在新加坡看哪吒,会适得其反,让女儿不合群。

现在中国也流行看超女了。
哪吒?可能老北京还在看吧。
北京以外地区的小孩,
大概懂火影忍者的小孩比哪吒还多吧。

eGemini e双子 said...

个人觉得丹女是铁不成钢的心态。在新加坡普遍上大家说着中西掺杂、不中不西的语言。处来乍到者会觉得新加坡人通晓多种语言而羡慕不已,假以时日,会发觉其实那是一种新加坡人的悲哀。

新加坡年轻人一般人无法用单一语言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当然除了个人阅读范围的狭隘和词汇的不够用之外,这跟新加坡的这个语言复杂的环境有关。

丹女并不是一味坚持女儿在新加坡看哪吒,而是一种与其让女儿随波逐流看'Singapore Idol'这种速食文化的语言文字,没有美感、没有深度、没有“文化”,在没有其他有素质的替代之下,不如让女儿看哪吒,这是一种无奈啊。

同意阿虎说的“应该集百家之思想,纳百川入海,再舍长取短,创造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文化。”但恐怕孩子无法从看'Singapore Idol'这类节目得到些什么。

感谢阿虎的留言。

阿虎 said...

我觉得丹女管教孩子太严了,
“新秀”这种节目是没多少内涵,
就像“世界杯“也一样没深度,
但是就非常多的捧场客。

如果自己也爱看这些娱乐的话,
不要认定这就是随波逐流。

关键在于孩子爱不爱看,
如果把自己的选择强套在孩子身上,
会让孩子变得没有自己的主见。

另外,自己说那番“纳百川归海”的说话,
仿佛摇身变成精武门的霍元甲,
誓要创一套自家的迷踪拳。

唉!小时候看戏太多的影响。

LOO K S said...

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理解,那来的气度融化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