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07, 2007

无知的新时代

  50年前,身兼科学家和小说家的斯诺(C.P. Snow)在剑桥大学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两种文化》。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促成了当代思想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但科学和人文的割裂是世界很多问题不能解决的主要障碍的警钟,似乎并没有为世人所听见。

  很多人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人,实际上都不清楚这世界是怎样运作的。我们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禽流感、人的机器化、教育的产品化、民主的霸权、专制的隐蔽等威胁,但总采取不了强有力的措施去消除人类共同的威胁。

  人类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似乎也进入了一个无知的新时代。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些逻辑混乱?不过做个小小的试验,你问周围的人一些再简单不过的问题,比如“盐为什么能在水中溶解?”“地球有多少岁了?”“为什么开关打开后电灯才亮?”看有多少人能说出准确的答案!

  50年前,斯诺提出了一个简捷的方式来检测人的无知。他曾多次邀请“受过良好教育”且喜欢用知识分子语言高谈阔论的人聚会,席间他问多少人能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沉默。50年后,好事的英国《卫报》记者重复了这个试验,邀请了科学节目主持人、文化史学者、政治评论员、科普作家、科教系列片撰述者,让他们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次五个人都没有沉默,但没有一个人答对。接着记者抛出了一个更简单的问题:“天为什么是蓝的?”结果仍是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回答。

一种世界性的现象

  不要笑话英国人“学习太差”,如果问一个中国人大气变暖、禽流感、太湖藻污染、汽车尾气危害等司空见惯的词汇的含义,结果可能不会太好。美国政客天天在声讨“伊斯兰极端分子”,但问他“伊斯兰”的英文怎么拼写他不一定能写对。

  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无知的新时代,或者说新的无知时代。我们所拥有的是“知识的补丁”——不准确、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知识,所以人人知道和平之路是由对话和协商的“混凝土”浇灌的,但战争的消息却天天占据报纸头版头条;人人高喊环境保护是世界潮流、文明坐标,但布什总统就是宁要石油不要《京都协定书》,中国无锡市委书记遇到灾难后还在振振有词地宣讲“太湖污染是工业化必然问题”。因为无知,所有迟早会付出代价

  知识爆炸造就的竟是无知的人,听起来似乎是悖论,但事实就是这么严酷。哈佛大学的自然史教授安德鲁·瑙,对美国人的无知状态有切肤之痛:今天美国成年人对生物的认知水平,低于亚马逊流域10岁的儿童,相当于200年前美国人的平均水平。

  知名的科普作家安吉尔认为美国的科技在日渐发达,而美国人的整体知识却越来越贫乏,“布什政府把科学和人文的鸿沟拉大了,而媒体把科普专刊和严谨的人文专版都删减了,人流中增加了科盲和文盲的比例。当人们对刊在报纸头版上的天气变暖、洪水飓风消息不再有天然的惊惶时,表明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已被无知及其必然产物麻木所淹没”。最近的科学调查表明,42%的美国人认为人类的产生和宇宙的产生是同步的。

  英国的状况一样糟糕。2005年的调查表明,50%以上的青少年认为科学课程“枯燥”、“迷惑”、“困难”,只有7%的人认为“酷”。在科学家身份认定上,多数人选择了牛顿、爱因斯坦,但几乎没人认为哥伦布是科学家。更令人惊讶的是,英国至今有20%的人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

  中国社会因“无知”而“无畏”的荒谬现象也是比比皆是:经济上的“破坏性发展”,赚了钱筑起了高楼大厦,却消灭了文化特色、毁坏了优美环境,还在趾高气扬地宣扬“现代化成就”;文化上的媚俗风尚盛行,博得了廉价的掌声赎回了发行量、提高了叫座率,却冲涮着独立的思想、深邃的远见和对人道的关切

  一些“名流”“大腕”居然敢把自己的作品标签为杰作,或者饱满激情地宣称向奥斯卡进军、向世界展示软实力;没读过《论语》的人在大谈孔子;不知道绿色文明的人在高论循环经济;对西方高等教育一知半解的人鼓吹其种种好处,且指手画脚地点拨“我国应借鉴哪些东西”;不知道“中东特使”虚实几何的人,已借着时事热气球手舞足蹈地为布莱尔壮行……到处是头头是道的专家,到处是煞有介事的慷慨陈辞,人们开着黄腔浑然不知还自以为很有功底

无知产生浮躁

  当然,更令人焦虑的“无知”是对常识的背弃,比如在财、权和力上稍占优势就可动手打人,发生灾难请几个“专家”说说就万事大吉,权力不受约束从寻租到“包二奶”,以致国务院不得不出台有些令外国人惊异的公务员处分条例,来限制这种丢人现眼的时尚。

  并不是说过去人们就很“有知”,但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已有的科学和人文知识还能比较理性地运用于社会革新、经济发展和生存状态的改善。加上过去的知识传播途径,如书籍、报纸、课堂、电视等,虽然缓慢但很可靠。但在全球化新时代,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生活一下子与世界联系起来,人们有限的知识似乎跟不上应付竞争甚至日常生活的需求,于是急急忙忙地在不完整的知识上添加臆想之笔,自以为是地冲向前沿阵地

  而对事实真伪天然色盲的互联网,总是提供着虚假的情报,人们来不及鉴别成千上万的信息和说法,顺手牵羊地取其一二作为冲刺的宝剑,浮躁气息因此产生并且蔓延全世界

  无知的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不知为知之”。10年前香港回归,西方多数媒体传播的是骇人听闻的无知和偏见,在没有充分了解中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情况下,便把“香港死了”的大字登在报刊封面,现在在遭受事实的嘲笑。“中国威胁论”成欧美时尚后,且不说把中国发展防卫性军事力量视为“威胁”,就连“孔子学院”、“援助非洲”、“举办奥运会”也被划在“威胁”之列。而中国一些人在对西方政治和社会基本不了解的情况下,也把性开放、家庭伦理混乱、“黄段子”误会为开放而加以弘扬,把GDP、高楼大厦、靓车美女作为“现代化的标志”不断追求,等尝到沙斯爆发、水源污染、交通拥堵等苦果后才有所醒悟。

  无知产生浮躁,浮躁促成冒进,冒进制造灾难。相对科学的无知来说,人文的无知所造成的破坏性似乎更大。布什政府在尚未搞清楚伊斯兰历史和文化之前,已打着“十字军东征”的旗号,举着反恐的剑柄,把导弹投放在伊拉克领土。一个尚能维持局面的中东成了恐怖集散地,伊战后患难消。布莱尔更牛,强力制造出萨达姆的大杀伤武器能在45分钟内打到英伦的“准确情报”,陪布什开赴战场。结果是引火烧身,把恐怖爆炸声引入了英伦本土。在他下台后,恐怖袭击又在格拉斯哥和伦敦发生,伊拉克人和英国人都成了“浮躁的受难者”。

科学和人文必须进一步融合

  类似这样浮躁和强词夺理的现象经常发生在人们身边,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说到中国房价高,就有人说美国三成人群买房、六成人群租房,所以要改变国人的房产观,以租为主。实际上欧美人和中国农民一样,拥有一座好房子几乎是所有人的理想,况且美国人的住房拥有率是70%。这个“美国例子”是自造的,但在互联网上渐渐传成了“事实”

  媒体改制,要让记者编辑按业绩打分实行量化工资,于是有人说这是“国际惯例”,欧美同行都是这么干的。实际上让无法量化的脑力劳动者拿每月浮动的计件工资,是中国人的发明,欧美只对不动脑筋、只看动手速度的工种,如打包装、钉皮鞋之类,才采取计件工资制。但是在中国传媒界,计件工资制可真是当作“国际惯例”在广泛使用。

  有识之士已看到无知的新时代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解决之道依然是斯诺提出的药方——让科学和人文进一步融合。在美国,一些专家学者呼吁现在正处在新的“文艺复兴”的十字路口,不仅要让精英分子在科学和人文的和谐发展上有所作为,还要在大众中间进行科普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否则就可能在新经济中处于劣势,可能产生精英专制。

  在中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相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新的指导思想,全面认识世界包括民主、法治、人权的风气正在兴起,人文精神建设也已成为深圳等城市的发展战略。

  在英国,如何让科学教育生动和有趣起来,是布朗政府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把“宣战权”从政府转移到议会的宪政改革,也是致力避免首相和政府的无知与固执给国家利益带来危害。各国的重点不同,但主旋律是一致的,就是要促成国民在认识事物、看待世界时必须面对现实,不能有丝毫的想当然和自以为是

● 陈冰(伦敦)
·作者系中国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