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8, 2006

新新咫尺相对,两岸天上人间

天上看似咫尺,实则可望不可及。于是,天上人间,成了对比。

人间的仰望,天上的俯视,该是两种怎样的心情?

==============================================

...区区一水之隔,加坡与山,相望的两岸,都在同一个风吹云飘鸟飞的天空下。

  相同的天空,相似的水土,两岸在八月里一前一后各自庆祝国庆,人治的差异在短短半世纪不到的时间里“创造”了天地之间不同的人间。

  论天地的先天条件,新加坡除了水路位置上抢在新山前头之外,在地利条件上未必尽占优势,如土地面积有限、水源不足等等便是其中最凸显的劣势。

  新加坡今年的国庆主题点出环球都市(家园)这个与全球化大趋势接轨的策略。紧接着,灵活的“个人化就业准证”亮相,吸引及留住外来人才的企图心非常明显。反观马来西亚媒体,纷纷扰扰的政治与治安新闻之中,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国际贸易与工业部长拉达菲却突然热火猛炒冷饭,叫不同意马国土著股权政策(保留30%)的外资可以滚开!

  今年宽柔中学有近百位高中毕业生以马国民办统考成绩(免试)被新加坡的大学录取,其中,近30个进入南大中文系。

  宽柔子弟越堤深造,仅是马来西亚华裔人材“南流”的一条较大支流。新加坡的两所大学,因应国策所需,放开怀抱“收割”近邻民办华教系统里的顶尖学子;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政策,也使两所大学顺理成章列入“世界最环球化100所大学”之列。此时此刻,“学誉”江河日下的马来亚大学的老牌中文系,却还争论着师资不足、纯华裔生修读的中文系能不能以中文撰写论文的荒谬死结……

  对岸新加坡转身走向国际之际,此岸在弯桥停建风波余绪未平之际宣布投资百多亿令吉的柔佛南部经济区大蓝图,一方面宣称要犮展为国际金融、物流、医药、旅游、教育中心,也自委为新加坡的“深圳”。两岸各自企图,即使纸上谈兵,皆需人材。

 而人材战略,正是两岸差异的根源...

阅读全文:
八月,两岸人间-陈再藩
《联合早报》

仰过度


  年纪大了,脊椎硬化,其实也有好处,就是不必再做仰视动作。

  仰视是社会上某类人的专有习惯。这种人只要一旦遇上大人物、大老板、高层领导人、任何大小衔头的决策者,他们的颈椎就会渐渐伸拉,越拉越长,一时之间种种复杂情绪就在翻滚冲击,各类型的敬仰、景仰、仰慕,都可以像批发一样每天随时随地出货

  当然,乐于仰视的人,对象也不只限于上述常见对象。 各类名堂的成功人士、惹人憧憬的殷富豪绅、形象动人的歌星偶像、巍巍峨峨的时代伟人、招牌冠冕堂皇的艺术巨师,甚至某方面能力具有原始虚荣挑战的欲海奇人,都有可能成为颈椎疲累极限的练习,让这些“仰望一族”的头部与视线,长期进行一种越抬越高的训练。

  但用仰视角度看人,多少就会有点变形

  其实真相并没如此伟大。但在一份自不如人心态下产生的敬畏、诚服、艳羡、憧憬里,或是,甚至在一种纯粹痴迷仰慕的情绪下,仰视者会不断一厢情愿地把真实拉扯成无限高大,甚至将之封为自己的精神山脉。如今只要一听到人开口闭口“比尔盖茨、乔治梭罗、李嘉诚、黄光裕、我老板……”,你就能细心欣赏他们那份瞳孔无限放大的忠贞不渝。

  其实平视才是个比较接近真实的角度。世上无论哪种人类,体高差距充其量都不可能超过1米,就以一般平视角度,全世界人类皆能尽收眼底。世众的一切作为业绩,大可以从政治看,从人类文化看,从思想精神看,而无论是谁,皆各有其因缘背景,当代的社会自然会在当代给予一份当代的评价。却不妨想想,人类活到今天什么累积最多?那就是浮云底下所有有过的墓碑之上、下、前、后的无尽评价。看开些吧。因此丰功伟绩只是一种相对价值,境界高深只是一种相对价值,飞黄腾达也只是一种相对价值。只要吃饭的时候能吃饭,睡觉的时候能睡觉,不见得这样的人生就少掉多少意义。世上任何存在,都有时间与空间给它们一个暂时的角落。道行就是能否当一切只是当下的存在而无需具有任何比对意义?世上人来人往,高的人有他高的空间,低的人其实也一样能拥有适合自己舒服的层面

  以平视的角度去看待他人,也以平视的角度来检视及欣赏自己。见仁见智,就因为能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这世界丰富多姿。各类高低只是一种自然参差的存在,玫瑰与地衣不必具有任何意义的对比性。黄莺与乌鸦也各有自己最合适的配音场景。不必浪费时间去羡慕隔壁的草特别绿而荒废自己的花园。那样子心里才能平和稳定,波澜不惊,心态健康,也比较能作出理智的判断。

  仰过度,代价也许就是人仰马翻。

  假如跌伤了后脑勺,至多是精神错乱成天活在自己的无尽妄想里。那还算事小。假如跌伤自己的自尊,那么一辈子就患上严重的尊严错位,一下得忙着哈腰弓背一下又得抬脸赔笑过日子,那种动作简直就是人生酷刑。

  不要对高度产生无谓的误会

  只要不老是抬头伸长颈项仰望,那就没有矮这回事。

● 吴韦材

Wednesday, August 23, 2006

生活态度

给一个人造成心理障碍,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物质的贫乏或丰裕,而是一个人选着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天下有两种人。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不快乐。先吃最好的葡萄的人认为他的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留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他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看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为什么不这么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的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要不开心呢?

开心与否,取决于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摘录《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 吕涵编著

KOLYA

  故事发生于1988年的布拉格,当时,捷克还在苏联的掌控中。主角路卡是布拉格一名怀才不遇的大提琴手,风流倜傥,把婚姻视为桎梏,年过五旬,仍然是逍遥自在的单身汉。许多女性倾倒于他的音乐才华而主动投怀送抱,可是,他却因为经济拮据而决定与一名素不相识的俄罗斯女子假结婚,帮助她取得捷克的居留权而为自己换取丰厚的酬劳。双方议定半年之后离婚。俄罗斯女子有名五岁的儿子哥耶,与祖母同住。万万料不到,女子婚后竟逃到西德去私会情人,把儿子哥耶留下。更料不到的是:哥耶的祖母不久病逝,照顾哥耶的担子于是落到路卡身上。

  束手无策的路卡把哥耶带返母亲处,要求母亲代为照顾,可是,一向痛恨俄罗斯人的母亲,一口拒绝了。

  故事于是在一老一小之间展开了。

  路卡只谙捷克语,哥耶呢,只懂俄语。两个连沟通都有问题的人,只好靠肢体语言努力适应。路卡把哥耶当作是摔不掉的累赘,哥耶将路卡看成是有怪癖的老人,两相嫌弃。然而,后来,哥耶的童真,终于攻陷了路卡心房里那坚固的堡垒,两个年纪相差了半个世纪的人,建立了相濡以沫的“父子情”。

  电影拍得平实而又真实,显得特别的温馨,也特别的感人。

  为了给哥耶解闷,路卡大汗滴小汗地砍伐木柴给哥耶雕小玩偶、买蜡笔和画布教他绘画、送小提琴让他学音乐、带他外出骑脚车寻乐子。早熟的哥耶,亦步亦趋地跟着路卡,玩得很开心,散落一串串清脆的笑声。终于,有一晚,上床后,主动给了路卡一个响亮的吻,说:“晚安,老爹。”。

  一回,倦游归来后,路卡在浴缸里放满了水让哥耶享受泡浴,哥耶泡着、泡着,竟把花洒当成电话筒,“拨电”给他的祖母,说:“奶奶,您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呀?上回,我去医院看您,可是,老爹说您睡着了,不要叫醒您,您几时才会醒过来呢?您如果醒了,就快点回家来吧!”说着,说着,竟哭了起来;站在浴室外无意间偷看到这一幕的路卡,赶紧给他的情人打电话,要求以教俄文为生的情人为小哥耶讲个故事。于是,小哥耶在泡浴之后,便躺在床上,握着电话筒,如饥如渴地让那久违了的俄语带着他飞往那个美丽的童话王国,听着时,他晶晶发亮的大眼睛薄薄地镀着一层快乐的泪光.……听完后,他满足地叹息着说:“呵,真好听啊!”

==============================================

  啊,再多的玩具、再精采的出游、再新鲜的游戏,通通通通都比不上一个用自己母语畅述的故事。

  世界上,有什么语言,比自己的母语更动听、更好听、更叫人动心、更令人动情呢?

  影片中的许多情节,看似平凡,但却寓藏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看懂了,处处都是触动人心的启示;看不懂呢,它就仅仅只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而已。


摘录 快乐的泪光
● 尤今

Tuesday, August 15, 2006

人之大患,在吾有身

假眼看不见星辰

原文:

  他要医生在替他装上一只假眼时,顺便把他的单眼皮割成双眼皮。

——《陈瑞献寓言·眼课》

赏析:

  古人认为文章的韵味来自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优美的佛教文学为了增强震撼力和启示力,常以意境上的辞格,如此拟、讽喻、示现等积极修辞手法抒情写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将莫测高深的思想,转化为妙趣横生的铺陈,令读者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获得愉悦和启迪

  常见的讽喻,是从日常生活中抽出经验细节为例证,或以虚构的寓言故事来寄托讽刺和训诫。百喻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寓言集原称“痴华鬘”,题名之意暗示这些小故事大多为针砭痴人和他们所做的愚行蠢事。

  寓言一般有两个基本模式,其一是以物入喻,其二是以人入喻。瑞献的寓言《眼课》,就是以人入喻的佳例。

  《眼课》里的“他”,因为失去了一只眼睛而内心对仪容的缺陷一直耿耿于怀,于是想尽办法去装上假眼,希望能够借此改善受损的外貌。在自卑感的支配和虚荣心的驱使之下,他还进一步要求医生顺便将单眼皮割成双眼皮,好让他透过以假乱真的形象改造来重获自信

  瑞献在这篇寓言里不发表议论,也不作任何批判,他只借“假眼”和“双眼皮”这两个意象,轻描淡写地讽喻凡夫对假我的执作,寓理极深,引人入胜。

  凡夫众生不了解身体只是假有而非真有,这个臭皮囊只能在因缘和合时,于生与死之间的阶段短暂存在而已。如果终日执著无常速朽的身体,并且愚痴地贪恋着假我,完全遗忘了提升内在的真我,心灵就无法平静悦乐。

  老子曾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其实,人的许多烦恼,皆因不愿意坦坦荡荡地显示自己的真面目,也不愿意老老实实地以真诚无伪的心待人接物。结果,愈刻意戴上面具伪装自己,愈在意别人的眼光,愈费尽心思去争强斗胜,就愈感到精疲力竭,神经过敏,心绪不宁。


  卡内基(Dale Carnegie)劝导饱受挫折的人:“与其除去身体的创伤,不如除去心理上的错误思想。镇静地生活吧,能改变的就勇敢地改变,不能改变的就坦然承受。”

  喜悦源于安定的身心,真诚无伪才能明心见性。假眼永远看不见天上的星辰,虚妄的心永远无法寻获幸福与安宁。

● 何乃健

Monday, August 14, 2006

“俩”

  假如一直都是在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情况下,那么“俩”的念头,会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里毫无防备地闪现多次。

  每一次,都是挣扎

  而且年纪越大,那种难以言喻的复杂交错、忐忑激荡,就越是强烈。

  人生确实关口不少。而每次来到“俩”的起点上,几乎摆在最前沿都是同个问题:这回还要不要再闯一次这弹痕遍布的关口?

  当然,相对来说,年轻时顾虑较少。伸脚踏进去,假如发现大家原来都把风景误会了,双方人生目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那么快快收脚回头退出,就像远远看到鲨鱼背鳍马上警觉,湿了身子不要紧,抽得快身子还在。

  但世事往往并非这般顺序。前面数集剧情虽顺其自然发展,但有时候是角色到了中途才发现其实面目全非——倒不一定是欺骗,面对人生,各人心智成长有别,有些你可以妥协忍受一辈子,但有些始料不及的变化,要继续吗?要继续的话一辈子突然变得漫漫无尽,要回头再来吗?生命里能有多少回遇上开花的那点机缘呢?

  俩的感觉很好。这谁都知道。包括那些一直独身的人,也都知道。一起生活,一起面对,一起喜乐忧愁,互相关怀与鼓励,但是当真要拿出一份勇气来面对茫茫的未来时,谁都不能确定日后自己必须把原装的自己妥协多少,付出多少,调整多少,才能换来双方协调的关系。

  协调不是容易的事。即便最动人的照片,框外也许是另个故事。图片里人们看到的只是两把安乐、悠闲、潇洒的躺椅,也许拍摄时旁边需要很多补光设备,也许很难清场因为一直有闲杂人等走过,也许照片还需经过特别处理。哪一对夫妻最恩爱——双双赴宴众目睽睽之下步入大门口亮相时的那一对最恩爱。

  但即便如此,“俩”还是需要的。

  因为再不想一个人自己吃年夜饭。因为不想看到一本好书里的某个章节只能拍自己大腿。因为不想在菜市拿起一块过肥的猪肉时耳边没有人轻轻唠叨。
因为不想生病时半夜还得自己爬起来烧开水。因为冬天零下12度的被窝会很冷。

  承诺是复杂的。建议日后在说“我愿意”前先用先进仪器把双方的每项“不愿意”及“无法愿意”先做一次彻底扫描,摊开来大家先对照一番。然后允许契约旁边另设备注:请参看注一、注二、注三……不够请看背后,还有备忘和补遗

  那鸣谢谁呢?当然要鸣谢的。只能够鸣谢上天的安排,每一次它都给人阴差阳错地安排一条条路走。也不管人累不累,也不管人还有没有足够勇气走下去,它都一次又一次提供起点。上天除了时时不忘娱乐性,也是一位率性艺术家,那条路仿佛就是像用铅笔划出来,看来看去就像幼稚园孩子画的,只有两划的一条路,最远的透视点就是纸张的空白,上天真会逼人创作——你们就凭造化自己画出一片风景来吧。

  这种场景相信很多人都熟悉的:重新收拾行装。换过件可以遮盖上一回伤痕的衣服。找个绝对隐秘的地方收起或索性销毁上次的照片。以前说听帕瓦罗蒂的这回也许要说比较喜欢腾格尔。不会网球可以学。小肚腩那块肉肯定得好好设法解决。宇宙观、宗教看法、敏感政治,暂时也只好打上一个比较简略的大纲,孔仲尼先生那套中庸之道这时倒是能暂时活学活用,然后就迈开大步,踏脚出去喽。

  谁还想再吃一年自己对着桌子的年夜饭呢?这时中秋都还没到,要赶还来得及。

● 吴韦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