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6, 2011

那一年,我们一起上街示威去

2011年,美国《时代》周刊选择了一个群体——“示威者”(The Protester)为年度人物,这些群众从中东国家扩展到欧洲、美国,他们改变了全球政治格局,他们重塑了人民的力量,这股改变的浪潮,任何人都无法忽视。

回顾2011年的环球大事件,到处都能看到普通人的身影,今年各地的大喜大悲,似乎与你我等老百姓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相对于欧洲基督教文明自文艺复兴后的发展,中东伊斯兰文明一直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政治上也无法建立本身的现代体制,走出寡头的家长式统治历史宿命。阿拉伯之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就此而言,2011年对于阿拉伯人民无疑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世界各地的人民也发挥了启示作用。

中东北非地区发生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始于去年岁末。

201012月,突尼西亚人民揭竿而起,在今年1月一举推翻铁腕统治该国23年的本阿里政权。

叙利亚人民1月开始举行反对政府的集会游行抗议,在当局暴力打压后愈演愈烈,至今方兴未艾。

突尼西亚的骨牌效应即刻扩散,统治埃及30年的穆巴拉克总统在2月被持续抗争的人民推翻;

同样在2月,利比亚东部发生民众起义,开始了一场血腥的内战,并以统治者卡达菲1020日被起义军击毙告终。

3月,巴林民众的抗争被强邻沙地阿拉伯武装干预遭到镇压。 

326日,伦敦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活动,超过25万人涌上街头,抗议政府大幅度裁减公共服务的支出。就算是经济发达的社会,越来越失衡的经济所导致的社会不公,也酝酿着民情骚动的不安现象

5月的全国大选中, 向来被视为政治冷漠的新加坡人民,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心声。他们向执政党发出明确的信号。虽然人民行动党依然获得六成的选票蝉联执政,由甚有民望的资深外交部长杨荣文领军的阿裕尼集选区,却以45.29%的劣势败给在野的工人党,创下了执政党推行集选区制度以来的首个集选区败选纪录,论者皆以政治分水岭形容选举结果。

7月,2万多名马来西亚民众在首都吉隆坡市中心集会示威,要求进行选举制度改革。防暴警察释放了催泪瓦斯,1667人遭逮捕。

8月,伦敦爆发了罕见的流血暴乱。29岁的青年被警察开枪射死,引爆失业率高企的英国青年上街打砸抢烧,骚乱从伦敦蔓延到伯明翰、利物浦、诺丁汉和曼彻斯特等多个城市,仅伦敦一地,当局就出动了16000多名警察维持治安。

93, 人口不到800万的以色列,爆发全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参加人数高达45万,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民众抗议房价和生活费过高,要求降低住房价格、削减征税以及有更多免费教育的机会。

9月发生在美国纽约的占领华尔街行动, 乃是发达社会里最有代表性的人民运动运动刚开始被主流媒体轻视,却滴水成河,蔓延到美国各大城市。全球82个国家1000多个城市的人民,也自发组织大大小小的声援行动,成为了2011年高声呐喊的全球性统一象征标志。他们打出了我们是99%”的口号,反映了广大人民对权贵精英贪婪无度,造成社会严重不公不义的愤怒。

本文摘录自联合早报文章二零一一年度汉字投选。作者叶鹏飞。

Monday, December 12, 2011

[转] 怎样才算慢活?

  城市人匆忙上班,吃饭狼吞虎咽,如厕草草了事,就连休息都得争分夺秒。如此节奏混乱的生活是养生大忌,英国《每日邮报》载文指出,平日生活节奏会直接影响健康,应学会快慢、张弛、紧疏有度。中国《生命时报》采访数位医学专家,总结出呼吸、喝水、吃饭和走路等行为的最佳速度,从今天起,不妨尝试着改变自己的生物钟。

呼吸

  静下心来,对着手表,测一下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为一个周期),看看一分钟有多少次,一个周期多少秒?

  一项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用3.3秒呼吸一次。你知道吗?古人一次呼吸是6.4秒。

  伦敦理疗师菲奥娜·特鲁普说,健康成年人每分钟呼吸10至14次,如果每分钟呼吸次数超过20次,氧气不能被释放到肌肉及器官,就会出现指尖和嘴唇刺痛、心悸、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肌肉痉挛及肠易激综合征等问题。

  只要这些症状出现,表明你平时是通过口腔,而不是用鼻子来完成呼吸。一般来说,压力大、颈痛、背痛、受到情感打击或手术等,都会增加呼吸急促几率。伦敦大学医院呼吸医学教授史蒂芬·斯皮罗博士说,虽然呼吸太快不会导致长期健康问题,但容易引发肺病,或者哮喘和支气管炎。

  最佳节奏:一呼一吸用6.4秒。

  研究发现,书法家、太极拳师以及性情温和的人,呼吸节奏是缓慢而深沉的,他们的平均寿命普遍较长。一般来说,山区的长寿者多于平原,主要原因是,高山的低氧空气能降低血氧浓度,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建议,想长寿不妨学学古人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正确的呼吸方法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这期间注意用鼻而不要用嘴呼吸。

  初练阶段,晚间睡觉时平躺,全身放松。呼气时略屏气,呼气时间是吸气的3至4倍。呼完之后不要马上吸气,应紧接着稍稍屏气,然后再吸气。就这样“吸—呼—屏”循环,直至不知不觉地入睡。接下来,不只睡前,白天、夜里、工作、走路、坐车……潜意识里都得要求自己按上述方法做。

喝水

  喝水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但一杯水“咕嘟咕嘟”下肚的同时,心脏也承受着不小的负担。

  因为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尤其对老人或心脏不好的人来说,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沈瑾提醒,喝水时应特别注意喝的频率和量。特别是洗完热水澡后,身体受热,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心脏跳动也会比平时快些,不应大量喝水或喝得太快。

  运动过后,也不宜一次性大量饮水。因为这时胃肠血管处于收缩状态,需要一个恢复过程,立即大量饮水会导致肚子发胀,影响消化。

  不仅是喝水,喝酒也不能太快,否则身体无法及时处理,容易导致饮酒过量。伦敦大学初级护理教授保罗·华莱士说,肝脏每小时只能处理大约1杯酒的酒精量,一次醉酒就足以导致肝脏损伤,一旦酒精中毒,还会影响大脑功能。

  最佳节奏:跟着心跳喝

  合理的喝水方式是,每次100至150毫升,间隔为20至30分钟。喝下一口水的时间,最好与心脏跳动一下的时间接近,这样才能使心脏有规律、平稳地吸收进入体内的水分。

  运动后最好过几分钟,等心脏跳动稍微平稳后,再着小口小口地喝些温开水。

  上班族每工作半个小时就要休息一会儿,并喝100毫升左右的水;室外工作者最好随身携带水杯,稍觉口渴就喝;老人则应在家定个喝水时间表,不妨上个闹钟,至少每小时提醒一次,每次喝几口水。

吃饭

  狼吞虎咽地吃完一餐饭后,是否意识到:癌细胞正躲过唾液这第一道健康卫士,趁虚而入。

  据统计,40%的癌症与食物中的亚硝酸类化合物、化学合成剂、防腐剂等致癌物质有关。唾液在阻击这些坏物质的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咀嚼可促进唾液分泌

  一项统计显示,现代人吃饭太快,已从40多年前每餐咀嚼900至1100次、用时20至30分钟,下降为目前的每餐咀嚼500至600次、用时5至10分钟。

  此外,日本大阪大学研究发现,吃饭速度快会导致肥胖几率翻倍。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研究人员指出,如果咀嚼不细,粗糙的食物会增加胃的负担,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

  最佳节奏:一口饭嚼20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建议,吃饭一定要细嚼慢咽,最好用15至20分钟吃早餐,半小时左右吃中晚餐;老年人则应咀嚼25至50次,才能给饮食中枢足够的兴奋时间,帮助食物消化。

  试验显示,两个人同吃一种食物,一人细嚼,另一人粗嚼,结果细嚼的人比粗嚼的人多吸收蛋白质13%、脂肪12%、纤维素43%。

  细嚼慢咽可增加唾液的分泌量,让它与食物充分混合,增进营养的消化吸收。

  此外,吃饭慢还能解毒。高温油炸、烧烤食物中产生的致癌物苯并芘等,能在人体唾液酶的作用下被部分分解。

  苹果等水果若吃超过15分钟,其中的有机酸和果酸就有足够时间杀死口腔细菌,有效清洁口腔。

走路

  生活中不是所有事情都要按下“慢进键”,有些动作快点反而更好。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人员对3万4000名65岁以上老人的研究发现,结合个人病史、吸烟和血压等情况,走路速度大体可以预测老年人的剩余寿命。

  一般来说,步伐80厘米/秒的老人能达到70至75岁,步伐超过1米/秒的老人寿命可超过75岁。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陆一帆认为,走路速度和身体机能是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说,走得快的人,心脏、肌肉、骨骼等各方面机能都比常人强,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也比较好,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意外事故的防范能力自然更佳;反过来说,长期有规律地快走,也能提高人体各方面生理机能,如减缓老年人的血管老化,让他们显得更年轻。

  最佳节奏:每分钟120步

  寿命是“走”出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走路频率会逐步下降,步幅也会变小。年轻人一般7至10分钟走1公里,步幅在0.75米左右,四五十岁以上的人走1公里就需要10分钟以上了。

  陆一帆提醒,老年人尽管步履蹒跚,但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还是应该尽量把步子放快一点。日本东京保健体育教授波多野则建议,快速步行时间一般要持续半小时左右,速度以每分钟120步左右为宜。步行时,身体要略微向前倾斜,双臂自然下垂,协调地前后摆动于身体两侧。全身着力于脚掌前部,步态要均匀、沉稳而有节奏,走到微微出汗即可

  (原载中国《生命时报》)

Friday, October 28, 2011

Singapore's success: an observer's concerns

By DAVID MASON
The following article was originally found on the Business Times, 25 Oct 2011.

I'VE been coming to Singapore for the last 48 years, which makes me feel ancient. Mind you, the first visit in 1963 was merely a one-day stopover on a ship back to the UK.

We berthed at what is now the container terminal and I bought my first transistor radio at what is now Raffles Place, from a small shop which was near Change Alley. We could not afford Robinson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park.

Immediately, I can hear young Singaporeans saying, 'Huh?'

Singapore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I came to live here in 1979 and stayed until 1997. Since then, I have worked here on and off every year and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ee the place change and grow.


The modern Singapore is a success story. From a swampy island, beset with mosquitoes, whose only claim to success was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its huge harbour,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cities.

You all know the statistics, because you are brought up on them. Shipping, oil refining, transport hub, banking centre, high-tech R&D, regional centre in every way. Singapore is a success.

Yet this is fragile. The world is truly global economically and Singapore exists only because of economics. The current outlook for the global economy is scary, to say the least, so Singapore must take stock.

You have had the same governing party since independence and if I have learnt one thing from them, it is that the nation requires stability. Without it, you are lost. I'll avoid the arguments about democracy because I'd like you to let me in next time I come to Changi.

But the message is very clear - do not throw away what your forefathers fought so hard to establish.

The modern Singapore shocks - in the nicest sense. Our first home was in Upper Thomson, with kampongs on three sides. The night-soil tanker visited every morning and woke me up, to get to work in a non-aircon bus. Being an ang moh and not used to the weather, I used to leave wet marks under my shoes by the time we got to Ocean Building. Now you have the most modern of buildings, an advanced transport system (okay, it gets crowded, but the aircon works) and fairly full employment.

You are also known as a place of enjoyment for the well-heeled, and some of them now live here. You have casinos, Formula One racing, the best zoo in the world, arguably the world's best food and an amazing number of foreigners.

Which is where this starts to get serious. Singapore started and sustained itself through the incredible efforts of its people. The government was tough and restrictive, but for a good reason - to establish and prosper as a nation.

Discipline was key to this and I know - I had my hair cut in 1979, but I didn't really mind. I had the privilege of working with several of the 'Old Guard' and admired their ethic. Singapore prospered and built so much of its current infrastructure because of it.

The HDB estates are the best public housing in the world. Don't believe it? Try another country. Jurong has just gone unbelievable for its size. The CBD has to be close to the best in the world for businesses.

But there is a problem. Years ago, if a taxi driver even mentioned political dissent, we would both look around to see who was listening.

Today, I hear dissent from many Singaporeans. The last general election is testament to a growing sense of unease among the population. The haves and the have-nots are getting further apart and the discipline is fading.

There is much dissent about the apparent unchecked immigration from Asian sources, despite the agreed need for it on macro-economic grounds.

What worries me as a sympathetic observer is not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immigration - I can only applaud it. It is the lack of knowledge and sensitivity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Singaporeans.

Singapore was fought for and won as a globally important nation by the mid-1980s. Its younger management have been born since then and display two general problems. The first is that 'it has always been like this, so it will continue' - an awful sense of birthright and complacency. The second is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country was born in the first place.

Asians have a tradition of respect for their elders. Singaporeans are in danger of losing it. If you do so, you put your nation at risk.

Source:http://tinyurl.com/5slrpxl

The writer was a partner with Price Waterhouse Singapore for 18 years. He now runs his own consultancy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in the UK. He spends several months a year with clients in Singapore. Email: david.mason466@btinternet.com

Copyright © 2010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加坡的成功:一个观察家的担忧

  过去48年来,我多次到访新加坡。这让我感觉有点年事过高了。我第一次来到新加坡是远在1963年,在乘船回英国途中,我在这里停留了一天。

  我们的船停在今天已变成集装箱码头的地方。我于现在称为莱佛士坊的地方,靠近真者里(Change Alley)的一间小店,买了生平第一架晶体管收音机。公园对面的罗敏申(Robinsons)的价钱不是我们负担得起的。

  我几乎可以马上听到年轻新加坡人说:“huh?”

  新加坡已经完全改观了。我于1979年前来这里定居,直到1997年。之后,我每年都有断断续续的来这里工作,有机会目睹新加坡的改变和成长。

  现代新加坡是个成功的故事。从一个充满蚊子的多沼泽地方——只能以其地理位置和巨大港口为豪——它已成为环球大都会之一。

  你们应该很熟悉这些统计数据,因为你们是一起成长的。海运、炼油、交通枢纽、金融中心、高科技研发和各式各样的区域中心。新加坡是成功的。

  但这是脆弱的。世界经济的确是全球化了而经济是新加坡存在的唯一原因。全球经济前景目前至少可以说是让人忧心忡忡,所以新加坡必须评估自身的处境。

  自独立以来,新加坡便一直由同样的执政党管理。如果我有从他们那里学到一点东西,那就是国家需要稳定。没有它,你们就不知所措了。我要避免关于民主的争论,就让我下一次抵达樟宜机场时由你们来告诉我好了。

  然而,信息是很清楚的——不要丢弃先辈努力建立的一切。

  现代新加坡让人感到惊喜。我们的第一个家位于汤申路上段,三面都有甘榜。粪便车每天早上前来时都会把我叫醒。我乘搭没有冷气的巴士去上班。身为洋人和不适应这里的天气,在抵达海洋大厦(Ocean Building)时,我的鞋子往往留下湿印。

  你们现在有最现代化的建筑、先进的交通系统(是很拥挤,但冷气却是没有问题的)和接近全民就业。

  对富有的人来说,新加坡也是一个很好的享乐的地方,他们之中有一些已经在这里定居。新加坡有赌场、一级方程式赛车、全球最好的动物园、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食物、还有数目可观的外国人。

  后者让情况因此逐渐变得严重。新加坡的成就是其国人努力不懈的结果。政府严厉和实行种种约束——但其出发点是好的——建立一个繁荣的新加坡。

  纪律是关键。我知道是因为我的头发于1979年被剪,但我却并不在意。我有幸同一些老一辈的政治领导人合作,对他们的道德准则很钦佩。这是新加坡繁荣和成功建立目前众多基础设施的原因。

  建屋发展局组屋是全世界最好的公共住屋。不相信吗?到其他国家看看。以裕廊的规模来说,它的发展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中央商业区大概是全球做生意最好的地方

  但有一个问题。多年前,如果一个德士司机敢提出政治异议的话,我们两人都会看看旁边有没有人在听。

  今天,我听到许多新加坡人提出不同的政治意见。上一次大选是人们不满情绪日益膨胀的证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纪律也越来越松懈。

  人们对来自亚洲的似乎不受控制的移民数目非常有意见,尽管他们同意在宏观经济上吸引移民是有需要的。

让我这个关心新加坡的观察家感到担忧的,不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和移民问题——我只会表示赞赏——而是年轻一代新加坡人缺乏知识和敏感度。

  经过一番努力,新加坡于80年代中成为全球重要的国家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显现了两个问题——首先是“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所以繁荣也会持续下去”——这是让人厌恶的与生俱来的权利和自满的心态。其次是对国家是如何诞生缺乏理解。

  亚洲人有尊敬年长者的传统。新加坡人有失去这个传统的危险。如果真是如此,国家将受到危害。

● 大卫·梅森(David Mason) @联合早报.思维空间
原载《商业时报》。作者在英国经营商务沟通咨询公司,每年有数月会在新加坡会见客户。叶琦保译。

Sunday, September 25, 2011

[转]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本周科技界的大事莫过于Google+向公众全面开放。22日Google+在美国市场的访问量就达到了358万次,创下了新高。Google+今年6月初向受邀用户推出时,最高单日访问量不过32.1万次。虽然与Facebook相比,Google+的访问量仍然很少,但Google+来势汹汹,已为Google这个巨无霸向社交网络平台挺进吹响了号角。

  与此同时,面簿也宣布提供给用户更友好的个人主页(个人时间轴,timeline),同时允许第三方网站在脸簿上搭建社交应用。新整合的影音服务,将大幅扩展面簿用户通知关注者的活动类型,不管自己在看什么新闻,还是欣赏什么音乐,都可让众好友随时掌握。面簿执行长扎克柏格在F8大会上说,未来五年将是个人程序和人际网络的天下。

  然而不管是google+也好,面簿也好,打着扩大分享功能的旗帜,内里蕴藏着令人不安的商业意图——收集用户的信息。在现今这种资讯爆炸,选择众多的时代,一个能提供庞大用户信息的平台,自是精准营销业者觊觎的宝库。

  面簿这一轮的改版,引起用户极大的反弹。首先是用户对于面簿经常修改个人条款已经很不满,现在再一次找不到自己熟悉的页面,就非常火大。再来就是新的状态分享模块ticker,让更多用户警醒自己的隐私可能已被侵犯——突然有陌生人在自己与朋友分享的照片上留言——原来陌生人知道我在想什么!

  我们在现实世界里每天都得面对无数的垃圾信件、电话直销骚扰,在网络世界,如果不懂得修改设定保护自己的隐私,我们在线的行为都将被分享,所读、所看、所听、所购买的一切,也随时被人所掌握。扎克柏格的“让每个人书写自己的故事”的宏景,也将成为“把自己赤裸裸的袒露在世人面前”的噩梦。

  就在这两大巨无霸摩拳擦掌的当儿,一个新的社交网络平台Unthink热闹登场。这个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公司推出的新网站,宣称已经研究过面簿的使用者条款与商业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不同的社群网站。

  面簿就像租房子,不管租户把房子布置得多好看,房子还是房东的。脸簿用户,无法享受到自己网页创造出来的商业价值。Unthink网站提出一个创新的概念:每个用户都是自己的主人。Unthink声称自己只是协调员,不管理各个用户的信息流,自然也不会把你的信息卖给第三方。而最吸引人的是,和google+一样,Unthink让用户能在一个平台,通过分组控制信息流,面向不同的社群。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3.0时代。如果说网络2.0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内容创造者;网络3.0时代将让有关联的人更快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科技新闻聚合网站Techmeme编辑马亨德拉·帕素勒(Mahendra Palsule)就曾发博文指出,关联(relevance)内容将是继社交网络后IT界的新浪潮,互联网正在走进关联时代。关联是解决信息超载的唯一办法。

  我不知道Unthink是否真有如它宣称的那般透明,但我知道,有时候有些话只想说给一些人听。

● 何雪芬 / 星星月亮太阳 @联合早报

Monday, September 19, 2011

[转]:《辣死你妈》

  大概是在2006年,一首在网络上狂传的绕舌歌《麻坡的华语》使黄明志开始成为马来西亚社会的争议暴风眼。当时,他在台湾升学,算是还未归国便“闯出”名堂。从照片上看,黄明志的形象也果真很煞气,永运套着一顶软布帽,有时胡子长了,像足纽约黑人区的绕舌歌手。

  绕舌歌当然无罪,但黄明志典型“流气十足”的歌词却有时叫人目瞪口呆。他故意肆无忌惮地“唱衰”许多马国社会敏感禁忌区,一时“烽烟四起”。开始时,“黄明志作品”引发的争议风暴只在华人社会旋转,沿着“保守”与“叛逆”之间的灰色地带游荡,语言即使刺耳,顶多只是褒贬不一,却也无损其创作才华的张扬,反而成为狂吸年轻网民的一个边缘磁场。但接下来“黄明志风格”变本加厉,在华社招惹的反应更加激烈,一首批评其母校中化中学英语教学的歌曲《丘老师ABC时间》,使其母校也跳了起来。

  但当黄明志的绕舌歌曲刮离了华社,他也开始在“闯名堂”之后“闯祸”。2008年,马来文报章《每日新闻》指他的作品《我的朋友》(Kawanku/My Friends)批评马来人懒惰,侮辱了马来人。 他真正捅了大蜂窝的作品是改编马国国歌“我爱我的国家Negarakuku”。这首歌在马国引起轩然大波,留学台湾的黄明志几乎每天都接到各语文媒体的电话,当中也受到台湾媒体的关注及采访。对于一个留学海外的马来西亚大学生而言,黄明志凭一首歌在国内引发一个超级政治风暴,可说是马国前所未有的事。马国内阁、首相、政府部长、警察首长、马来政党都对他开炮,看似就要以叛国大罪将他引渡回国候审。

  虽然有人指他玩弄种族情绪,也有人认为这首歌贴切地道出马来西亚的真实情况。

  2008年回国后,他前往国家警察总部自首。风暴在黄明志道歉后迅速冷却,成名归国的黄明志不但没有牢狱之灾,在乘势发片推出“没有敏感”歌曲的专辑之后,更出现在由十五位导演联手拍摄的著名短片集《15 Malaysia》的其中一辑,成为首部短片“Potong Saga”的主角。该片讲述男主角黄明志从台湾回来,有一天收到回教银行传单,结果误信朋友去“Potong”(割包皮)。由于《15 Malaysia》的其他“演员”包括各方名人,如前首相阿都拉的女婿凯里(巫统青年团团长),这个Rap歌野男孩显然凭其才华及马国政治的某种力学平衡的护佑下化险为夷。《15Malaysia》也使黄明志从YouTude的绕舌歌走上电影平台,启动他的下一波轰动。

  2011年9月,黄明志这回玩大了。他以佳能相机拍成的电影在马国数十家影院上映,短短一周票房便破百万,击败外国电影爬上冠军宝座。黄明志电影名叫《辣死你妈》,新马两国的人都知道这是马来椰浆饭Nasi Lemak的搞笑版音译。黄明志自导自演,也用了印巫族演员,电影语言混杂,风格搞笑戏谑,充斥只有马来西亚人熟悉的政治与社会笑料。

  黄明志在拍戏前便扬言会拍一部“One Malaysia”(一个马来西亚,纳吉首相提出的政治口号)电影,票房表现表明,《辣死你妈》有近半观众不是华族,符合一个马来西亚的“成分要求”,但这碟“辣死你妈” 是否合首相口味就不得而知了。

(传自新山)
● 陈再藩 / 两岸灯火 @联合早报

Wednesday, May 25, 2011

[摘录] 法律与公平

作者:蓝璐璐

... 现实里法律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不是说法律黑白不分,而是法律并不等于公平。因为法律是客观的,并且是以一个社会的主流道德尺度为标杆,但公平却往往是主观的,决定于什么人站在什么立场所看到的视角,所以这两者不能划上等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事情到底有没有发生,这是一个事实问题,黑白分明;但这行为是否违法,违法后果又是什么,就要看法律是怎么定位,黑与白就不是那么清晰了。

... 简单来说,法律犹如一场游戏的规则;要玩游戏,就要遵守规则,若没有规则,游戏也进行不下去。当然,时过境迁,游戏规则也会过时的,所以拟法者(即国会和法院)必须定期检讨和修改法律,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和安宁的作用。

... 如果你不喜欢这规则,又不想改变生活方式,在我们现今民主社会里,你可以采取两种解决办法:一就是选你认为会帮你改变游戏规则的人入国会,希望有朝一日你的视角会成为主流观点,法律能因此改变;不然,你随时可以离开这场游戏,去找寻一个与你理念相符合的游戏场地,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这,相信对众多的人来说,就是公平了。

Thursday, May 19, 2011

[转] 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

作者●阿果

  "或许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摧毁自己应有的人生,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因为我们都不约而同犯下同样的毛病,遗忘、舍弃、否定本初最真实最独特的自己。" ~ 笔心

  这句话不是我对自己这半生的回顾,亦不是我对这一生提早作出的预言式结论。这么严重的字眼,我们真的有可能毁了自己的一生吗?

  这原是一本法国绘本的书名。简简单单的小书,前后仅有18幅黑白插图,文字总数不超过110。前几天为了准备广告文案创作的教学材料,上网搜寻,在某个创意网站看到了这本图画书的介绍。原书作者贝尔当·桑帝尼,绘图贝尔当·哥地尼,中译本由三联书店出版,武娟翻译。

  18幅图勾勒主人翁的一生,前半部童年,后半部成年。每一幅图配上简短的文字,然而图与文在内容上,却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讽是本书的特色,亦是阅读此书的乐趣所在。一开始我们看到一栋破陋寒伧的木屋,那是男孩的家,文字写着:小时候,我住在一座巨大的城堡里。跟着我们看到木屋瑟缩在烟囱四处伫立的城市,吐着乌黑的浓烟,如怪异的擎天大树:城堡坐落在一片奇妙的森林中。阴霾的天正下着雨,但男孩觉得:每一天都是阳光明媚。同学都在玩闹,只有兔宝宝相伴的男孩却觉得:我从来不会感到孤独。大树下,男孩静静地收集掉落一地的坚果,他很开心因为:我有数不清的宝贝。课堂上,男孩在黑板作答2+2=22,全班笑他傻,男孩却认为:我很聪明。直到有一天,男孩长大了,他开始变成和许多人一样,戴上了方帽子:我变得愚蠢。他和许多人一样,也步入婚姻的殿堂,在神父面前许下婚姻誓约:说谎。他和许多人一样,也为股市飙升而欢呼,赚取数不尽的财富:我一贫如洗。他和许多人一样,喜欢出入光鲜欢闹的社交聚会:我没有朋友。最后一幅图,没有文字,只有孤独年迈的男人,重新捡起当年的兔宝宝,脸上隐约泛起一丝笑容。

  说来凑巧,今早在网上收看Ajahn Brahm的讲法录影,他本期分享的题目是“What Do You Want?”。我们活着想要什么?说穿了,很遗憾地,我们难免摆脱不了羊群心态,我们想要的就只是做羊群中另一头像样的羊而已。

  或许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摧毁自己应有的人生,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因为我们都不约而同犯下同样的毛病,遗忘、舍弃、否定本初最真实最独特的自己,而宁愿消耗全副的精力与生命,去赚取被他人同化的微薄安全感。因此我们想要的,就只是他人也同样拥有的东西,以为拥有了,我们就和他人一样幸福成功了。原来我们一直努力成就的并非自己此生独有的生命,而是整个社会强加予我们的愚民价值观罢了。

  男子小时候,以乐观、知足、独特、纯真的角度认知所处的世界,外在的阴雨霏霏浇熄不了他内心沛然的阳光。他在不尽人意的日子中,真的看得到生活的美好,只是后来他却看不到了,因为心盲了也枯了。我们不一定都得要特立独行,但至少,但至少,别模糊了生命,别淹没了自己。我们不是人群中另一张脸而已,我们是我自己。

Saturday, May 07, 2011

2011新加坡大选前夕有感

如果新加坡发生如马来西亚2008年3月8日般的政治海啸,新加坡和新加坡人可能会是最大的输家。无论是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或是当地人和外来居民,都会受到深刻的影响。

此次新加坡大选个人所能够想象的最好的结果,就是反对党成功攻下两个集选区(阿裕尼,碧山—大巴窑), 守住两个单选区(后港,波东巴西)。人民行动党守住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强的国会议席优势,仍能快速有效推行它认为有利于民的政策,同时一改以往和人民沟通不当的强硬手段(*注一),投资者信心不受影响,经济变动不大。人民行动党自此变得更谦。虽然人民行动党的代价是损失几名大将,如杨荣文,黄根成等(*注二),却因此换来有素质,肯做牺牲,有心为民主作出贡献的反对党议员(*注三),新加坡和新加坡人将会是最大的赢家。

当然,最好的结果也仅仅限于自我幻想,自high自爽而已。人生充满变数。也因此,此次大选的最终结果,有可能大家都是输家。

票,握在选民的手中。投了,不管你是任何一方的死忠支持者,或是中间游离选民,就准备接受任何你意想不到的结果,并为你的选择负责。

祝你好运,新加坡!


*注一:假设一。前提错,结论也错。
*注二:如果他们愿意放下身段转换战场为人民服务,人民的损失将会减至最小。问题是他们肯吗?
*注三:言之过早,也只能假设,所以是风险。

阅读:
1. 新加坡会发生政治海啸吗? ~陈利威
2. 可在冷静日左右中间选民 主流媒体偏颇或适得其反 ~邱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