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2, 2006

《于丹〈论语〉心得》摘录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20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20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这就如同划个一寸长的口子,算大伤还是小伤?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从受伤到这个伤好,一直都不知道。所以,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部分摘要:电视说论语 于丹红过易中天
● 文/佟彤

调整心态

  “心态”这个词儿,意思就是“一种心理的状态”,是人在客观现实刺激下,内在的情绪和感受,外延而成的言行举止,它是心境的晴雨表。

  心态必须时时调整,因为客观环境的转变,往往不随主观意愿,也无法控制和逆转,所以必须学会自我调整和适应。

  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他乡,就不要执著原先环境的优越,你若敞开胸怀,一定可以发现我们原来所没有的,或者以前有现在却失去的,在旅居之地意外找到、听到、看到、尝到,带给你无限的欣喜。因为事物大都多面性,调整用在这里,就是尽量保持正面思维,剔除负面的想法。

  对个人的得与失,更加需要调整心态。

  较高层次的“心态调适”,则是对人生际遇的态度,尤其是在职场上,学历、经验、能力与职位的对称,有时不尽如人意,也不成方圆,此情此景,是最能考验“心态”的时候了。

摘自调整心态
● 李永乐

Thursday, November 30, 2006

旅行应该是一种发现

  “我们常用眼睛旅行,但是,有时候我们忘了最简单的'看',没有准备、不预设立场的'看'。”

摘自:《绝色布拉格》
● 马萱人


  铁凝写过一本《汉城日记》,是她2003年游历韩国一个多月的纪录,日记前她写了一段话:
  “真正了解一个国家是困难的,就像真正了解一个人一样。曾经有位作家说过,当你在一个国家住一星期,你可能会写成一本书;当你在这个国家住一个月,你可能会写成一篇文章;但当你在这个国家住上一年,或许你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知道得越多,越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更多。”

摘自:卖花姑娘和女间谍
● 余云

Monday, November 27, 2006

滥用科技.女士小心


图:狂徒偷拍裙底春光的技俩。

收到朋友的邮件转寄,全是女性裙底春光被偷拍的图片,说是在马来西亚拍的。背景是在书局(很像谷中城的MPH或者KLCC的Kinokuniya),超市等

唉,科技的一体两面。穿裙的女士们,要小心了。

Thursday, November 23, 2006

阁下有选择的自由


  著名的货币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教授于上周辞世,在自由经济的领域,可说少了一根重要的支柱。但基于弗里德曼并不只是一位经济学者,而且是对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思想、公共政策、经济策略等方面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所以这株大树凋零,应该说是跨领域、跨学界的损失。从东欧铁幕中解放出来如今享有自由天空的人们,应该会对他感到特别怀念。  


推崇经济自由  

  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克南说:“弗里德曼的思想对现代货币经济理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无法估量。在经济学家中无出其右。”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则说他是“学术界的自由战士”。

  前者是对弗里德曼在货币学说的贡献给予最高的评价,而后者则点出了他在许多领域奋战不休的事实。这也说明,他并不是坐在象牙塔里的经济学大师,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学术斗士。  

  弗里德曼当然首先是当代货币学派的掌门人。他不能苟同另一位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所提出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问题的凯恩斯理论。尤其是他认为,凯恩斯理论根本不能有效的解决通货膨胀。他研究自1867至1960年这百年的美国货币史,提出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解决通膨问题的理论

  他延续自由派经济学的传统,相信市场的价格功能,推崇绝对的经济自由,反对政府的干预,认为企业本身的效率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能够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让消费者受惠更大。他的经济主张,在1980年代影响了三位美国总统和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而他的货币供应理论,也成为美国联邦储备局的重要决策基础。

  但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他所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于此。他毕生都在倡导人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他的名著《自由选择》,便在于鼓吹这套理论。他相信,只有经济自由,才有政治自由可言。

  他将他的理论引申到兵员制度。在越战期间,他提出了反对征兵制的论调,呼吁政府转而采用志愿兵制。他的理由是,征兵制无形中是向青年征税,强制他们放弃外间较为丰厚的薪水,接受微薄的军俸,这基本上并不合乎自由经济的原则。他的目的,在于强调年轻人应有选择当兵与否的自由。经过他的努力,美国政府终于在1973年废除征兵制。因此,许多美国人都应该感谢他的仗义执言。
  
同新加坡的渊源  

  在1980年,当时的副总理兼金融管理局主席吴庆瑞博士曾经邀请弗里德曼到新加坡演讲,以及向新加坡政府提建议。在一个座谈会上,吴庆瑞向他提问。  

  首先,吴庆瑞问他,既然官方经营的企业总是效益不彰,为什么新加坡政府的旗舰企业新加坡航空公司会取得那么高的绩效呢?弗里德曼当时的问答是,那是一个例外。他的解释是,在一个像新加坡那样的新兴国家,由于拥有一群任劳任怨的开国元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效率,让新航成为出类拔萃的航空公司。不过,长远而言,政府行为仍然无法超越私人企业的效率。他并没有承认他的理论在新加坡失效,而是认为长远而言他是正确的。

  谈到因应通货膨胀问题时,弗里德曼认为只有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一途。对他来说,过剩的货币供应,便是通胀的根源。但是吴庆瑞却指出,新加坡在控制通胀时,根本不看货币供应,此言一出,真是语惊四座,因为这几乎是挑战货币权威

  吴庆瑞的说法是,新加坡对付通胀的方法是控制汇率。这主要是因为新加坡的出口中,进口的原材料占了很大的比率,所以只要将新元汇率调升,便能将通胀拒于门外。

  这两点正好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教科书都能够提供所有的经济答案,对于毫无天然资源、毫无腹地的新加坡而言,世界级的经济大师竟然帮不上忙。

三度到中国访问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和举世知名的经济学家,他经常受邀到各地向政府提建议。在他和妻子合著的自传中提到,他到中国的三次访问是他毕生最神奇的经历之一。

  他是在1980年受到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邀请首度访华,那也是三次访华中唯一的一次官方邀请。邀请者请他就世界经济、通货膨胀、计划经济中的市场运用发表看法。他当时观察到,中国的改革进程才刚刚开始,人们对自由经济简直毫无所知,对于未来的走向更是茫然。

  1988年,在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的安排下,他第二度访华,但却是三次中最重要的一次。这回他不仅看到中国中央领导人,而且由于访问范围较大,所以能对中国有更深入的观察。但更重要的是,他得以更清楚地将他的观点向政府决策人和学术界表达。

  到1993年他第三度访华时,他所看到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摆脱之前反复不定的状态,走向快速发展的阶段。他到北京、上海、成都和重庆等地考察,私营企业的发展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让他感到遗憾的却是,中国政府开始强调日本和韩国式的经济控制。

  在三次访华中,他亲身见证中国如何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也本着自由派经济学家的立场,尽量向有关的领导人、官员、商家建言。他的观点对许多人来说正是醍醐灌顶,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中国能够在短短20余年间取得惊天动地的发展,弗里德曼的建议以及他一贯秉持的自由经济理论,应该说功劳不小。

  弗里德曼的一句名言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他是要告诉人家,凡事都有个代价。而他毕生宏扬最力的一个理念则是“阁下有选择的自由”。奇怪的是,当政府提出公共政策时,最喜欢强调的是前一句话,下一句话通常按下不表。  

● 郑英豪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Friday, November 17, 2006

当生命消逝

  期待别人的赞扬,还在乎死后的评价。如果那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很可怜吗?其实你真的那么在乎他人的眼光吗?那些不是你最亲密的家人和朋友的人,难道你真的以为自己的生命对他们来说如此重要吗?那些在葬礼上大声朗读出来的丰功伟绩,难道比得过你至亲至爱的人的一滴眼泪?难道时至今日你还搞不清楚那写丰功伟绩背后的用意?

  当生命消逝,没有什么还重要的。只要活着的时候快乐,你爱的人都爱你,没有什么还重要了

摘录:丹女-当生命消逝

Wednesday, November 08, 2006

兔死

  曾探讨成语“兔死狐悲”来源,发现典故源头竟是“狐死兔泣”,狐兔身份对换,不论强者或弱势,都为对方的不幸而悲泣,颇堪玩味。

  成语出自《宋史·李全传》,原文为:“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南宋时,北方金国统治的山东沦陷区,农民杨安儿、李全等因不满异族统治,组织红袄军起义抗金。后来,杨安儿牺牲,其妹杨妙真和李全结为夫妻,两军合一,声势大震。李全驻扎楚州,想割据一方称王,南宋朝廷派原属红袄军的太尉夏全前去剿灭。杨妙真对夏全说:“狐死兔泣,你我本是一样的人,李全灭亡了,你夏全难道能独自存在吗?”

  杨妙真的意思是说,狐狸死了,兔子也会悲伤哭泣,劝夏全高抬贵手,不要和起义军过不去。夏全听后果然同意,避免了一场血腥相残。

  “狐兔”并用显然不是注重它们的“同类”属性,而是突出他们共同面临的“命运”。因为无论他们是敌人也好,朋友也好,都难免被猎人捉获的命运,对方遭难,下一个就是自己了。这样的残酷事实让幸存者悲伤不已。

  我们生活在一个奉行丛林哲学的新石器时代,即所谓的“赢家通吃社会”,弱势族群苦苦挣扎于有限资源与空间,在繁华盛世里一再上演着“路有冻死骨”的时代悲剧。精英眼中,失败者就注定任人践踏,他们不会为兔子的死亡悲泣,只傲慢地昂着头冷峭讥笑。

  精英的傲慢并非与生俱来,家庭小环境孕育他,社会大环境纵容他,只要能成功,各种桂冠竞相套在头上。弱者既然是输家,按照游戏规则任人宰割,在物化的天堂里睁着空洞无助的眼睛。

  前日观看某机构制作的2015年新加坡愿景宣传片,十年后科技发展令人瞠目结舌,片中描述一名小学生以纸张型多功能电脑到动物园做专题学习,母亲则以微型通讯器材联系德士师傅接送孩子;而德士师傅阅读的电子报纸,不仅新闻随时更新,也接收顾客召唤。孩子回到家,以电子晶片营造三维立体空间,为母亲庆贺生日。

  影片结束,全场高级知识分子缄默无声,良久听见有人叹道:“这是为哪些人打造的世界?谁来关心基本吃饭问题?怎样使卧轨轻生惨剧不再重演?”
他的声音很轻,旁人都听不见,主讲者则沉醉在美丽虚拟愿景里,更不会也不愿聆听书生们不合时宜的叹息。

  政论家南方朔总结联合国《2005年世界社会情势报告》:“目前已发展国家的10亿人口已拥有全球财富百分之八十,另外的百分之二十则由其他国家的50亿人口分配。另外,全球百分之八十六的消费活动集中在最富裕的五分之一的人口里。……穷国至今仍有28亿人过着每天不到2美元的日子,全球仍有10亿文盲;有8亿4000万人营养不足,由于营养不足而活不到5岁的每年高达600万人。全球劳工也有四分之一每天赚不到一美元。他们早已有了另一个新的称呼,叫做‘可以用后即丢的人’(The disposable people)。”

  新知识型经济时代,掌握知识与资讯者迅速致富,他们发展更加精细更加尖端的知识与科技,拉大弱势族群之间的距离,最终形成贫富之间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现代教育体制成功挂帅,功利当道,所培育的知识精英越来越冰冷,普遍欠缺人道悲悯。他们习惯踩踏人肉梯阶攀登高峰,担心失去的只是财富与权位而决不是道义与良知。

  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孟加拉经济学者尤努斯及他创办的乡村银行,他认为企业经营不能沦为个人的金钱游戏,而应该更注意集体的、公众的福利,而这正是西方教育体制所欠缺的。他尖刻地批评说:“在当前的制度之下,一个人要非常贪婪自私才能出人头地。”

  如今的狐不再为兔死而悲,它以此为鉴,冷眼斜望血染草地,转身严厉教育下一代:生生世世切勿为弱兔,要做豺狼,要当猎手。这社会让赢家通吃,垄断一切资源,而失败者确实一无所有,等同用后即丢的废品。太多现实反面教材让人心变硬变冷,让人情愿死亡也不愿落泪。

  活在兔死狐不悲的年代,还有哪一句成语能软化视万物为刍狗的铁石心肠?

● 彭飞

Thursday, November 02, 2006

城市的冷

亲爱的H:

  这个城市的冷叫人心寒。其实城市并不适合人类居住。那天我在乘搭飞机的时候,看了一套片子,是瑞典导演的“As It Is in Heaven”,中文是不是应该译成《复制天堂》或《如同天堂》?那个影片中的小镇相当封闭,我边看电影边想像自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小镇里那种仅有一位医生、两三名教师、十几家店铺的小镇。在这种地方,开货车的司机和给人看病的医生一样重要,每个人都扮演着几乎同等的角色。你看,货车如果没载来物品,小镇断粮是不是和找不着医生治病同样严重?

  在人挤人的城市,普通人仅仅只能为赚钱过活而已。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城市,小到无处可逃。在美国,你如果受不了纽约,你可以去亚特兰大;你如果受不了亚特兰大,你可以去它的郊区,甚至是去美国的中部躲起来,找一个生活节奏适合自己的地方。但在这里,你只能挺起胸膛厚着脸皮去面对,没有什么容你避开喘息的空间。

  城市是为富人量身打造的,所有其他人都得为制造这个富人天堂而努力。在城市里,每个人的眼睛都盯着更豪华、更昂贵的房子,更大更舒适的汽车,佳肴更美味、设计更堂皇的餐厅,我们挤在一起,像在进行千里大迁徙的沙丁鱼,一心一意地往目的地游去。是的,那天我陪孩子看了一套纪录片,那些成群的沙丁鱼,在海洋里顺着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循一条原始的路线迁徙。沿路有追踪它们的各种“猛兽”,鲨鱼、海豚、海狮、水鸟,甚至鲔鱼;但那些沙丁鱼还是勇往直前。最后它们当中终归有的能够抵达目的地。它们成群结队的原因不过就为了沿途的牺牲。

  或许城市也一样,总得有人牺牲。在这种竞争的环境里,人仅能为了自己生存而活,努力地去适应这个城市。久而久之,人被物化,成为城市机件中的一个小零件。那天K来电,那个疯婆子 在电话里唱了一支她起名为《小小螺丝钉》的歌。她说自己是公司里的小小螺丝钉,毫不起眼又极其重要,却也很容易被他人取代。其实又有谁是不可取代的?历史不会为谁而停止向前。

  那么多的小小螺丝钉,一个个被物化的人。我们关心的只是他们能否赚足够的钱维持生活(或者这些人会不会影响我们的贫穷人数指标?),他们来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在机件里做个不造反的小小螺丝钉。而至于他们的理想和要求……

  或许这一切并不重要,反正总得有人做牺牲,更何况人那么多,比沙丁鱼还要多。

● 丹女

=================================================

我想起了那成群结队,出外寻食的蚂蚁,常忙着把食物搬回蚁穴。为了躲避自然界的侵害,三不五时再把食物和蚂蚁卵从蚁穴搬到新家。蚂蚁的宿命就是终其一生,营营役役,颠沛流离。它存在的目的仿佛只为了温饱肚子和繁殖下一代。和城市里那忙、盲、茫的人群,何其相似!不同的是,蚂蚁无从选择;城市里的人们,却不晓得他们还有选择。 [双子]

Thursday, October 26, 2006

三十七的悟

  37岁的G是我们大家眼中成功的律师。他大学法律系毕业,成绩优秀。毕业以后不久就受邀加入某律师行的股东行列。我们以为G的一生便是如此一帆风顺、平步青云。我们羡慕他很早地在人生的道路上确定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可以比许多当年的大学同窗,更早开始他的冲刺,跑在前头。然而最近,W却收到G的来电,他说他想换工作,放弃律师行业相对优厚的薪金,另谋发展。他想成为一名外交官。

  如果你年近40才发现花费了十几年追求的事业和生活,统统都不是你要的,那该怎么办?20岁的时候,我们对生活有不同的要求。那些精力旺盛且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好胜的我们只想比周围的朋友更快的升职加薪,更快的证明自己的实力。我们追求那些人人羡慕的行业及头衔。在物质挂帅的城市里,我们追求人人向往的汽车加公寓的,标榜某种层次与阶级的生活。

  我们在这种追求中浮沉了十几年。终于有一天,我想这是和岁月的痕迹和提醒不无关系的,我们发现自己居然长出了第一根白发,眼角开始出现皱纹,男人开始秃头。终于有一天,我们听到某某朋友的父亲抑或是母亲,患上了不治之症。我们从参加彼此的婚礼,开始参加第一次某某朋友父亲或是母亲的丧礼。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熬夜不再轻而易举,腰背开始出现莫名其妙的酸痛,朋友之间有人开始透露患有高胆固醇等等的慢性病。 

  这个时候,我想我们当中某些人会骤然发现,生命已经过去不少日子,眼前容许你追求理想的日子也不多了。像G,他在探索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再也不愿意每天花十几个小时处理离婚案、遗产纠纷和房屋贷款。他突然觉得这样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G这样的“悟”,我们既替他感到高兴,又替他感到难过。高兴的是他仍有追求理想的勇气和信心,难过的是倘若他一辈子都执迷不悟,那不是省却许多麻烦吗?第一次接到G的电话,我们企图阻止他。我们告诉他有关这新工作的种种不是:你将不再是自己的老板,你将进入一个你从没接触过的体制,你将从头开始,你的薪水和现在相比将少得可怜,你的头衔将比你同辈的朋友们都来得低……

  迟来的悟自然有它的代价。但那样的代价,比较起放弃追求、放弃个人的代价,谁敢说那个更重,那个更可怖呢?

● 丹女

Friday, October 20, 2006

假象

  制造假象让人快乐。在文化底蕴缺乏但财力充足的岛国,利用后者的力量为我们制造一个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繁荣昌盛的景象是最直接、最容易办到的事。很多时候,我们积极制造假象也沉迷于假象的制造。久而久之,最初的宗旨被抛之脑后,被忘却在最遥远的地方,而假象却成了最真的事实,最终的追求。

  对一个善于制造假象的女人,影响的仅仅是她的银行户头而已;对于一个善于制造假象的社会,你说,那个越吹越大的假象气球究竟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摘录:假象
● 丹女

Thursday, October 19, 2006

拼凑遗憾

  旅行久了,也真觉得生命是一张拼图,由大大小小的遗憾拼凑而成,永远缺少的是完美的那一块。

  木心在一篇《童年随之而去》的散文,把人生的遗憾写得十分传神,结尾尤其漂亮。过去,我一直将旅途上的遗憾看成是回来的理由,那是完美主义者的理想。然而现在我却将这种必然会发生的遗憾看成生命的自然形态,遗憾虽然不是美好的经验,我们却无法回避,既然无法回避就要学习与之相处并处之泰然。

摘录:叶孝忠-旅途的遗憾

Thursday, October 12, 2006

张五常

“所谓宏观经济学,一无是处。”[张五常语]

>> 张五常先生的博客

最美的声音

  大学时同寝室有一个家住哈尔滨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问他,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他家住大城市,生活条件也不错,家里怎么不安电话呢?

  那次暑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我们提出借他的磁带听一听,他说什么也不肯,有一次趁他不在,我们从他枕头下翻出了那盘磁带,放在录音机里听,好久也没听到声音。我们很纳闷儿:他每天晚上听这盘空白带干什么呢?

  快毕业时,他才告诉我们原因。原来他父母都是聋哑人,为了生活,他们吃尽了苦也受尽了别人的白眼冷遇,为了他能好好上学读书,父母的心都放在他身上,给他创造最好的条件,从不让他受一点委屈。后来日子好过了,他却要离开父母去远方上大学,他说:“我时常想念家中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用无言的爱塑造了我的今天。那次暑假回家,我录下了他们呼吸的声音,每天晚上听着,感觉父母好像在身边一样。”

  我们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亲情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出多远,飞得多高,父母的目光都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最牵挂的孩子。大爱无言,而那分无言的爱,就是人世间最美的声音。

- 作者:包利民 文章来源:网络

旅行和爱情

  旅人和目的地之间正如情人关系,初恋情人最难忘却也最难厮守,那是因为我们都还不成熟,无法解读一些难懂的信息,架起完美的沟通桥梁。

  经常有人问:你最想去哪里? [按:梦中情人?]
  
  这些年来,我也一直有很多机会去那个地方,但我却去了这里和那里,甚至更遥远更难去的地方。我一点也不心急,因为我们都需要准备,两个人的相遇或许是偶发的,但唯有双方都准备好了,相遇才有意思,不然就是相逢,也无法解读其中的深意。

你最想去哪里?●叶孝忠

Tuesday, October 10, 2006

积极不干预

  「积极不干预」到底是什么?原词却不是英文,是法语Laissez-faire。这句法文进了英语词汇,因为英文也很难道尽其中的神妙,法文的词汇,如Laissez-faire,译成英文,叫做Let go或Let pass,但英文的意思比较粗糙,Laissez-faire不止是普通的Let go,而是在冷眼看着面前的一条河的波浪,袖手而流露出一丝宽慰的微笑,这一点点附加的味道,英文说不出其中的深婉和温柔。
  
  英文里的感性盲点,搔不着痒处的,让欧洲语文来补充。例如电影《擒凶记》的主题曲,桃丽丝黛唱,叫做Que Sera Sera,西班牙文原文入词,虽然英文可以译为Whatever will be, will be,但英文原句发音噜苏,Que Sera, Sera,比英文多一分潇洒,闻其音如见其容,像看见一个小女孩在阳光下的公园里荡秋千,一高一低,她高高飞扬的裙裾和马尾辫子:「当我还小时,我问母亲,我长大了会怎样?我会美丽吗?我会很有钱吗?母亲这样告诉我:Que Sera, Sera,将来怎样,且由他吧,我们看不见将来,将来怎样,且由他吧。」歌词很浅白,哲学很深奥,没有了西班牙文的原文,就没有了这首歌。

  Que Sera Sera跟Laissez-faire一样伟大,不但得到一九五六年奥斯卡最佳主题曲,费城一支摇滚乐队,还起了一样的名字。美国海军的一架勘探飞机,一九五六年向南极出发,飞机的名字就叫做「Que Sera Sera号」,机上七名队员,飞机后来失事,折翼受伤,今天摆放在佛罗里达州一家博物馆。

  今年世界杯,德国队准决赛时射十二码,德国的球迷很紧张,为了给国家队打气,也为了万一输掉给自己解嘲安慰,球迷在观众席上唱起了这支歌。

  Que Sera Sera,是比Laissez-faire更通俗的字眼,令人想起一九五六年:希治阁、冷战、匈牙利事件。要解释,可要写一篇论文:这是世上一切懒人不思进取的借口,一切命运早有安排,人的意志是很渺小的,我们完全不必担忧将来,在哲学上,这种思想叫做「决定主义」(Determinism),是十七世纪德国哲学家莱比尼兹(Gottfried Leibniz)提出的,他认为,宇宙间有一股力量决定了万物的荣枯,不以我们的判断和希望而改变。德国球迷在世界杯唱了这支歌,是向自己的哲学宗师致敬。比起中国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之粗俗,Que Sera Sera,闪动着人世间至神极秘的大美。谁须要解释呢?听一遍桃丽丝黛吧,她最权威。

●《苹果日报》陶杰 2006-09-27 黄金冒险号 Que Sera Sera

生命必死

  人老了,必定会走到生与死的临界,这条路不能逃避,不如坦然面对。多吃一口饭,多烧一炷香,生命大棋盘上即使已身陷重围,仍然坚决落子。

  人生总有许多无法操控环节,就如路上一块巨石堵道,骂它踢它,于事无补;不如跨越它,绕开它,以另一种超脱态度上路,继续生活。
  
  《相约星期二》里,莫里教授身患绝症,感受生命从体内一寸寸地消失,他眷恋生命,但不做无谓抗争,平静地同生活讲和。莫里认为衰老和死亡是一种自然法则,像花开花谢,像月儿阴晴圆缺,有让人畅意的顺风高速大道,也有故障而误点的列车。

  接受生命的可知与未知,坦途也罢,荆途也罢,总以一颗平静与宽容的平常心过日子。视生死如路的两端,信步来去,人生再大的磨难不过轻风拂面

  索甲仁波切在所著《西藏生死书》中指出,癌症等疾病其实是一种警讯,提醒我们生命中一直忽略的深层部分,比如精神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看待这个警讯,全盘改变生命的方向,不仅能治疗我们的身心,甚至整个生命。书中引述一位医师的患癌日记:“我必须感谢癌症,让我有一些从未有过的经验。了解生命必死之后,让我变得谦卑,使我认识到自己惊人的心理力量,也重新发现自己,因为我必须在人生跑道停下来,重新衡量,然后再前进。”

  我们的传统教育强调人定胜天,鼓励与自然抗争,并以征服自然为人生目标。许多人一辈子都在人生跑道上盲目冲刺,更多人则在实利与琐事的精密计算中,耗尽一生最美好时光。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其实就在身边,就在心灵方寸之间,但往往得经历病痛与绝望的洗礼,才能彻悟自己迷失了多久,迷途有多远。

  人生难免缺憾,皓月当头,哲人看到的却是“此事古难全”,慨叹无常。圆满固应举杯庆贺,缺失也应坦然从容,从中上一堂人生课,找到智慧,找到自己,不带任何遗憾离开。

摘录:圆缺
● 彭飞

Thursday, September 28, 2006

印尼在进步,为何马来西亚固步自封?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最近批评马来西亚政府使华人边缘化,引起新马方面新一轮的争论,而马来西亚最大执政党巫统,对李光耀的言论尤其恼火,因为李光耀所点出的事实,他们根本无从以逻辑以及事实加以驳斥。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中,本来印尼华人最受歧视,而新加坡最坚持种族平等,马来西亚介乎两者之间。新加坡虽然没有天然资源,但已经成为第一世界的一员,印尼就空有天然资源,但长期一穷二白,马来西亚也是介乎两者之间。

  但印尼经济长期一穷二白,以及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已经逐步放弃了歧视华人的政策,今年印尼废除了1958年第62号政令,通过新的印尼国籍法,将印尼出生的华人,也定义为原住民的一员,彻底在法律框架上,废除对华人的歧视,让华人成为主流社会的重要成员,更对马来西亚不无启示。

边缘化政策养了什么人?  

  本来马来西亚要实行扶助马来人的政策,背后有一定道理。当社会出现以种族为区隔的贫富悬殊时,政府确实要做点事,让不同种族有平等机会参与竞争,从而使社会稳定和谐。问题是,这些政策只能短期实施,必须有一个时限,否则这只是被滥用了的Subutex,本来是用来协助瘾君子戒毒的药物,但结果越用越上瘾,最后不能自拔。当出现这种情况,那政府就要不让他们继续用戒毒药,使用其他手段去治疗问题。

  现时马来人作为全马来西亚最大的族群,最大危机并非他们缺乏机会,机会俯拾皆是,而是他们因为不用去面对竞争,缺乏磨炼,因此也缺乏了回应全球化的能力,一如长期依赖社会救济金的失业人士,最终失去了就业的竞争力一样。试想想,当马来西亚大部分国民都出现这种状况,这将是何等糟糕的事?

  当然,一如苏哈多时代也有华人能够与当权者友好一样,马来西亚也有华人担任内阁部长,马华公会也是执政国阵的一员,不过,这群人不敢为华人仗义执言,因为马来人优先政策事实上也是朋党资本主义的温床,这些华人的政治地位是某些人施予,而不是为华人争取平等权利而得到,对于政策的不公,他们便会选择“无言以对”

撕裂国家还是团结国家?

  另一方面,把国民按种族分别对待的政策,事实上也撕裂了国家。印尼便是好例子,以往国籍法歧视华人,就连华人的羽毛球好手,为印尼争光,都须先解决护照问题,这还未计入种族之间的长期隔膜,以及不少华裔精英因失望而移居新加坡和澳洲。情况显而易见,国家被撕裂了,而被撕裂了的国家缺乏向心力,就更谈不上竞争力。

  现在印尼当权的人,不论军人还是政界人士,都是一群比较为国家发展着想的人,所以印尼经过长时间的波折后,最终痛定思痛,废除歧视性的法规,让各种族携手建设国家。因此,现在,在香港你可以见到居港印尼华人,协助引入印尼佣人,以及把印尼文化带到香港,为印尼作出经济、文化贡献,有些居港老一辈印尼华人,还很渴望回到印尼落叶归根,但你不会看到居港马来西亚华人主动为马来西亚作出贡献。

  李光耀曾经为马来西亚独立事业以及统一奋斗,他对马来西亚的批评只是善意提醒。事实上,世界已经在变,种族歧视已经没有市场,南非和印尼都要告别种族歧视来重建国家,如果马来西亚仍然执迷不悟,在不久的将来,马来西亚人便要因此付出沉重代价。

  电影《无间道》有一句很经典的粤语对白:“出得黎行,预左要还。”(意指要走歪路,就得准备最终自食恶果。)还请马来西亚的当权者思量再三。

● 黄世泽 ·作者是香港时事评论员,英籍印尼人。

Tuesday, September 26, 2006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在朋友的婚宴上,觥筹交错之际,我随口问从澳洲回国度假探亲的B,“听说墨尔本乃是澳洲相对下最没有种族歧视的城市,你觉得有没有种族歧视?”本想听听他比较澳洲各个城市的种族歧视的程度。

没想到他不假思索地说:“再怎么种族歧视,也比不上马来西亚!”。语罢嘴角撅起,微笑地、稍带克制地看着我。

我一时无言以对。

关于近来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发表“马来西亚华人被有系统地边缘化”的言论,到底是否如一些政客所指责的是错误的言论? 我以为Kim Quek说得好:“所有马来西亚人,不论来自任何种族,就算表面上不说,内心里也很清楚。


附注:朋友B是典型的大马高材生。SPM的9A1,1A2骄人的成绩虽然没有为他取得政府所颁发的奖学金,但他还是凭着优异的澳洲 Pre-U成绩,取得澳洲国立大学全额奖学金,毕业后曾在好几个澳洲城市工作和生活过,现于墨尔本工作。

实话实说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最近指马来西亚华人被边缘化的言论,引起了一片抗议声。不过,抗议的人是否可以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马来西亚华人没有被边缘化,为什么自1969年5月13日的种族暴乱后,meritocracy(任人唯贤)这个字便成了马来西亚政治的禁忌?全世界只有马来西亚才有这种现象。

  这里还有几个简单的问题。

  为什么自1969年的事件后,便出现大量人才外流的现象?其结果是不计其数的马来西亚华人在外国的各个领域取得出类拔萃的表现。

  为什么一个种族——在人数和最高等级上——完全垄断了整个公共部门,包括军队、警察部队、民事服务、司法、大学和由政府控制的金融及商业机构?

  为什么年复一年,马来西亚的顶尖华族学生都被禁止进入大学,直到华人部长在内阁为他们求情,才有一些能被录取?

  李光耀只是实话实说。我想所有马来西亚人,不论来自任何种族,就算表面上不说,内心里也很清楚。

  是的,我们一直都实行种族歧视政策,而这是个“零和游戏”。一个种族失利便有另外一个种族获益,就是这么简单。坚持没有任何种族因为这种政策而处于不利的地位,根本是自欺欺人和虚伪的做法。

  但真正的问题是,有没有理由实行这样的政策?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政策的源头——在1969年种族暴乱后所制定的“新经济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团结国家。它有个双管齐下的策略:不分种族地铲除贫穷,和重组社会以消除种族和经济之间的密切关联

  这样的“平权”政策并没有错。不幸的是,因为种族霸权主义,政策在多年后已经同种族特权画上等号,完全违背了当初的目标。在前首相马哈迪20年的独裁统治期间,“新经济政策”被公然的滥用,作为到现在阿都拉首相继位后依然猖獗的的贪污和朋党主义的借口。

  政策是被滥用,但也毫无疑问的达到了它有限的目标,在经济和教育两个领域,提升了马来人的地位,让马来人在同其他种族相比之下,取得了尚可的表现。不过,政策被滥用的结果却有巨大的破坏性,马来人社会的文化精神急剧丧失,道德和守法的观念几乎完全崩溃。

  滥用“新经济政策”所带来的主要问题是贪污猖獗和朋党主义、日益严重的种族分化、人才继续外流、扭曲的教育系统、经济竞争力衰退、没有效率的官僚政治、缓慢的经济增长和败坏的社会价值关。

  在全球化的世界和任何文明社会,这种落伍和倒退的政策都不应该存在。事实上,废除这种政策的压力不是来自国内——被压迫的种族没有能力改变现状——而是同我们进行贸易的整个世界。

  我们的贸易代表的经验可以证明,马来西亚以种族为基础的保护主义政策,让同其他国家商谈自由贸易协定的过程困难重重。新经济政策所衍生的措施,毫无例外的变成为国家增加双边贸易和投资机会的绊脚石。

  不管我们喜欢与否,世界贸易自由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还没有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可接受的破坏之前,马来西亚还能够继续违反潮流多久?

  更严重的问题是,面对海外的竞争,马来西亚的经济逐渐失去竞争力。首相阿都拉虽然正确的指出普遍存在的第三世界心态是弊端,对纠正没有竞争力的文化和制止日益严重的种族和宗教分歧,却没有作出任何努力。

  李光耀的言论让许多马来西亚领导人,尤其是执政的国民阵线领导人感到恼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言论也应该会在长期保持缄默、忍受不公平政策的马来西亚人中引起共鸣。


  至于国内沉默的大多数人,他们应该思考的是怎么做对他们才最有利:为了保留面子愤怒的反驳李光耀,还是勇敢的面对丑陋的事实,并实行可以让国家走上正轨的改变?

  马来西亚的发展已经来到关键时刻,我们应该警惕自己,慎防过于信任执政者。长久以来,马来西亚人都非常信任执政者,从政府公然滥用权力的情形来看,或许我们是太过信任他们了。

的确,尽管政府严重治理不当,国家到现在还安然无恙。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将来依然会同样幸运。因为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剧烈改变,我们已经不能在不危害国家前途的情况下,在政策和选举领导人的问题上再犯下严重的错误。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光耀的言论可以是对我们有利的苦口良药,如果我们能够谦虚和勇敢的接受挑战,认真的进行反省,最终可能从中获益。

● Kim Quek(金格)
·原载MalaysiaToday网站,文章原题Better to call a spade a spade
叶琦保摘译。

-----------------------------------------------------------------------------------

Better to call a spade a spade

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MalaysiaToday

● Kim Quek

In the chorus of angry protests against Singapore Minister Mentor Lee Kuan Yew’s recent remark that Chinese Malaysians have been marginalised, can these angry protesters answer one simple question? If there has been no racial marginalisation, why has the word meritocracy been a taboo in Malaysian politics ever since the racial riot of May 13, 1969 – the only country in the world doing that?

A few more simple questions:

Why have there been massive and unrelenting brain drains ever since the infamous debacle in 1969, resulting in countless Chinese Malaysians excelling in many fields in foreign lands?

Why has there been a virtual monopoly by one race – numerically as a whole as well as the top hierarchy – in the entire spectrum of the public sector, namely, the army, the police, the civil service, the judiciary, public universities, semi and quasi government bodies, government controll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Why have there been, year after year, the spectres of top Chinese Malaysian students being barred from universities, only to be admitted later (only for some) upon begging by Chinese ministers in the Cabinet?

No doubt Lee Kuan Yew may be faulted for lacking diplomatic niceties in his remarks, but he has spoken the truth. And I think every Malaysian irrespective of race knows that, at least in the deepest part of his heart if not outwardly.

Yes, we have been practicing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that is a zero sum game. When race A is barred so that race B can get in, it is one side’s loss to another side’s gain, as simple as that. It is sheer dishonesty and hypocrisy to deny that any race has suffered a disadvantage as a result of this policy.

But the real question is: is such policy justified?

To answer that question, we have to go back to where such policy started –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NEP), formulated after the racial riots in 1969. It is necessary to refresh our memory over the original concept of this NEP, since it has almost become a dirty word now, having been hijacked by politicians for self-gain and for perpetuating political hegemony.

The prime objective of NEP was to achieve national unity, and the strategy to achieve that was two-pronged: to eradicate poverty irrespective of race, and to restructure society so as to elimina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race with economic function.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such an affirmative action policy, but the tragedy is that over the years, through racial hegemony, it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policy synonymous with racial privileges, totally forgetting the over-arching objective of national unity and eliminating poverty across racial lines. Through two decades of dictatorial rule by former premier Mahathir Mohamad, the NEP had been blatantly abused to justify uncontrolled corruption, cronyism and nepotism, which have continued to rage unabated under the present prime minister.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in spite of these abuses, the NEP has achieved its limited objective of having elevated the status of Malays in the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fields to a respectable level, compared to those of other races. But the fallout of such abuses is devastating indeed, which is nothing less than the drastic plunge of the ethos of the Malaysian society tantamount to a virtual breakdown of morality and law and order.

The chief setbacks of the abuses of NEP are rampant corruption and cronyism, worsening racial polarization, unrelenting brain drains, warped educational system, thwarted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effectual bureaucracy, retarded economic growth and perverted social values.

Such anachronistic and regressive policy has no place in the present globalizing world, and for that matter, in any civilized society. As it is, the pressure to dismantle such policy does not come from within the country - as the deprived races seem powerless to redress this wrong - but from the whole wide world who are our trading partners. Our trade negotiators should be able to testify how tough the going is when it comes to negotiating free trade agreements with foreign parties whether it is regional marketing pacts (Afta, WTO) or bi-lateral agreements such as those involving Japan, US, Australia, China and India (through Asean), etc due to the presence of Malaysia’s race-based protectionist policies. Invariably, these NEP inspired policies stand as stumbling blocks to the opening of a wider window for two-way trades and investments for this country.

World trade liberalisation is a one way road, and there is no turning back,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 So, for how long can Malaysia buck the world trend without causing unacceptable damage to its own economy?

Even worse than the anticipated trade frictions is the loss of Malaysia’s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 the face of heightening competition from abroad. Our prime minister has correctly diagnosed this malaise as the prevalence of our third world mentality, but he has done nothing to correct our uncompetitive culture or to stamp the worsening racial and religious dissension within the country. In fact, he has done the opposite by intensifying the imprint of the perverted NEP philosophy on our economic plans, and prohibiting inter-religious and inter-racial discourse which would otherwise have contributed to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harmony among the races.

Lee Kuan Yew’s comments have understandably riled many Malaysian leaders particularly those in the ruling coalition, but he should also have struck resonance among many who have silently put up with these unjust policies all these years.

As for the great silent majority in this country, they should now ponder what would serve their interests best: to save face by angrily rebutting Lee Kuan Yew or to stare at the ugly truth bravely and institute changes that will put the nation on the right path?

I think we have reached a stage in our history critical enough to warrant caution in putting too much trust in the incumbent leaders. The people of Malaysia have traditionally placed much trust in the ruling power, perhaps more than they should, as evident from the fragrant abuses of government authorities. The fact that we have scraped through as a nation in the past despite such serious misrule does not guarantee that we will be similarly lucky in the future.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mstances have so radically altered that we can no longer commit such major errors in policies and in the choice of leadership without putting our future in peril.

Looking from this perspective, Lee Kuan Yew’s bitter medicine may yet work to our advantage if we are humble and brave enough to take this as a challenge to do some serious introspection that may eventually lead to our common good.

Friday, September 15, 2006

新摩登时代

  最近常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部无声电影《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关于这部摄制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查理·卓别林的经典之作,其实,许多人并不陌生。此片经久不衰,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每隔一段时期,都会在电影院重新放映。

  我相信许许多多《摩登时代》的观众也和我一样,对于影片中一些笑中带泪的镜头久久难以忘怀,多年之后偶尔回味,依然清晰可辨。卓别林顶着的大师光环真不是浪得虚名。

  集编导及演员于一身的卓别林,在影片中饰演装配工厂流水作业线上的工人,工作任务是拧紧螺丝。他生活在机器中,不断地拧螺丝、拧螺丝。由于日复一日,毫不间歇的重复着同样机械、紧张的动作,他终于承受不住,突然就精神失常,活在拧紧螺丝的幻觉中,将眼前的一切圆形物体都幻化成螺丝。他神经兮兮的一见到圆形的东西,就想着去拧紧。他拧别人脸上的鼻子、衣服上的钮扣,他甚至想把街上过路女子的胸脯也像拧螺丝一般拧紧。

  影片中因精神错乱而大闹工厂的主人翁后来被炒了鱿鱼,他流浪街头,阴错阳差间混入失业工人的游行大队,结果锒铛入狱…

  卓别林的电影风格一向来以直接而毫不留情见称。《摩登时代》轻松而犀利,戏剧化的小人物形象,夸张逗笑的故事情节教人在一阵大笑之后,蓦然一阵苦涩和不安。借着引人发笑的故事情节与肢体语言,卓别林讽喻了过于紧张忙碌的工厂流水作业对人性的扭曲与精神上的摧残。

  电影中另有几个镜头同样令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卓别林演绎的小人物掉到机械输送带上,在机器齿轮的中间被不断的卷进去卷出来。历来影评人都肯定这是拍摄涵义十分深刻的一幕,象征着人被无情的机器吞喫掉?

  忽然想起这部年代久远的无声电影,一来因为一个距离遥远的南美洲国家委内瑞拉;二来因为中国传媒与企业之间的一场诉讼。

  前阵子从网上知道,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下令在全国各地的工厂播放《摩登时代》。目的是教育工人认识自己该有的福利与权益,而作为委内瑞拉资本势力的工厂老板们却十分不满,他们认为,这部影片会加深雇主与工人间的仇恨。

  而近日沸沸扬扬,尤其惊动华人世界的一宗诉讼案,则起因于台湾企业富士康不满第一财经日报在一篇报道《机器罚你站12小时 》揭露其员工长时间站着加班,起诉记者名誉侵权。此案目前虽然已经以和解收场,却难免引人联想。

  时隔将近八十年,一部默片时代的作品依然没有过时,在委内瑞拉还成为“教材”,还为雇主们所避忌。同样的,像“机器罚你站12小时 ”这样的工厂运作仍然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人类文明果真进步了吗?科技越发达,人是生活得越好或是越为辛苦难堪?

  去年辞世的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早在五十年代就率先提出,员工应该被视为企业资源,而非企业管理者总想要减轻的“成本”。杜拉克关心的是如何通过企业改善人类的处境,不是一味将人视为赚钱的工具。企业应建立在对人的信任和尊重之上,而不是将人等同于随时可以被无情遗弃的小零件。

  对了,《摩登时代》影片开始时也别具深意,它最初的镜头对准一群羊,羊儿一只只相互挨挤着走向屠宰场,接着,镜头转换成一群涌向工厂的工人……现在想起这一幕,没来由的一阵悲哀。

● 张曦娜

城市印象

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是这样形成的。它最普通的人民,警察、售票员、店员、清洁工、小贩、德士司机…… 他们的脸庞在脑海里层层叠叠,有的清晰一些,有的模糊一些,便是这个城市的写照,勾勒出城市的形象和感觉

丹女-城市印象
2006年9月14日.《联合早报●四方八面》
http://www.zaobao.com/fk/fk060914_505.html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等待的艺术

  人生有时是一盘僵局,许多时候我们是带着困难而生活的。有时引导我们走出迷局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以静制动。这里有一个故事,说明等待像智慧一样重要。

  有一个富商外出旅行,乘船走水路。不幸,他在海上遇到风暴,乘坐的船被海浪吞没,富商丧生海里。

  后来有渔民把富商的尸体打捞起来,渔民认识富商的家人,他们想这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可以乘此捞一把,用富商尸体向其家属索取一大笔钱财。

  富商家属得知富商的死讯,很悲伤,他们急切想从渔民手中要回富商的尸体。但渔民索取的钱财太多,富商家属感到是在受渔民敲诈,不愿付钱给渔民。

  事实上,富商家属的确十分想要富商的遗体以行葬礼,让亡灵入土为安。无奈之下,富商家属跑去找当地最有智慧的人主意。

  富商家属从智者那儿讨到的对策是两个字:“等待”。 

  渔民见从富商家属那里榨不出钱来,手上也拿着一具死尸不知怎么办。最后,也去找那个智者讨解套办法。

  渔民对智者说:“我们有富商的遗体,死者家属有钱,但他们不愿花钱赎回富商尸体,我们该怎么办?”
 

  智者告诉渔民的解套办法,仍是两个字:“等待”。

  渔民不解地问智者:“等待!富商尸体很快就腐烂了,我们会等来什么样的结果?” 

  智者平和地说:“富商家属想要富商的遗体下葬,他们能有多少耐心等待,而不要自己心爱人的遗体?

  智者接着问渔民:“你们一群渔民,以打渔为生,又能把一具死尸放多久而不出海打鱼?僵持到最后,你们双方的等待就会有一个结果,这样解决纠纷的办法就会水落石出。”

  可以想像,等待的结果就是大家都看到了自己不可等待的弱点,于是双方都寻求少亏多赢的出路。这就是等待的艺术

[转载]等待的艺术
● 瑞弗卡舒 (RivkaSue)

================================================

很喜欢智者与渔民的一席话,充满了对生活的睿智。于是,我在想,写这故事的人,一定是个智者。

转载这个我好几年前在南洋商报副刊读到的小品故事,是受到网络美女幽子小姐就让你不安一文的启发。当然,还有Google 狗狗那几乎无所不能,翻天覆地也能帮你把曾经出现在网上的文字搜出来的能力。最最重要的还是瑞弗卡舒这位才女的分享,她是在以色列学哲学的,没记错的话。

Tuesday, September 05, 2006

阿虎的号召力

难得虎兄看得起,错点了Gemini,又实践了对Gemini的承诺(这是他自己认为他对Gemini有过承诺,Gemini可没有拿刀拿枪逼他哦,借此澄清。),Gemini不得不打起“万二分”的精神,“认真”地回答:

1. 一本你不只读一次的图书
看了超过一遍的书还不少。一开始就想起了金庸的<天龙八部>。
Gemini想,这是一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来会有不同的体悟的书。

2. 一本你如果在沙漠时想读的书
没去过沙漠,但在思索这问题的答案时,它让我Gemini想起了一本买后一直没有时间看的书,作者是Charles Blacknore, 中文译名为<横越死亡沙漠-塔克拉玛干>。很冷门。

3. 一本让你发笑的书
侯文咏的<顽皮故事集>。侯文咏就有那种让你在笑出眼泪的同时,反思成人的价值观背后的种种荒谬。侯文咏的文字,是一种深刻的幽默。
顺便推荐<陶气故事集>。

4. 一本让你哭的书
只有让Gemini哭的人和事。让Gemini哭的书,还没遇过。hmm..那会是一种怎样的书呢?

5. 一本你希望是自己写的书
逆飞的答案是《达文西密码》,因为想到版权费,她晚上做梦都会笑。哇噻,那如果我写的是“哈利.波特”,那岂不是数钱数到手抽筋?? :)

6. 一本你希望从未写过的书
自杀者的遗书。
有勇气自杀,没有勇气活下去?

7. 一本正在读的书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8. 一本读来有品位的书
看了逆飞虎兄teng-yong的回答,我迷惑了。因为大家对品位的“品味”不同。
就龙应台的<百年思索>吧。

9. 一本改变你一生的书
还没遇到。如果是好的改变,那求求你快点出现吧!

10. 点名
游戏有游戏的规则。我就试试看,说不定会有惊喜,因为被点的“都很忙”,倘有一人响应的话,就已经很不错了。:)
羊人瓶子城市天使aki蓝色的海

==============================================

后记:Gemini现处于一个小乡村,上网有一点的难度,拨号上网又嫌它慢,Gemini“几经”千辛万苦,时间东拼西凑,勉强“挤”出这篇来滥竽充数,支持一下虎兄,不然他还“真”的以为他没有号召力。 :P

Monday, August 28, 2006

新新咫尺相对,两岸天上人间

天上看似咫尺,实则可望不可及。于是,天上人间,成了对比。

人间的仰望,天上的俯视,该是两种怎样的心情?

==============================================

...区区一水之隔,加坡与山,相望的两岸,都在同一个风吹云飘鸟飞的天空下。

  相同的天空,相似的水土,两岸在八月里一前一后各自庆祝国庆,人治的差异在短短半世纪不到的时间里“创造”了天地之间不同的人间。

  论天地的先天条件,新加坡除了水路位置上抢在新山前头之外,在地利条件上未必尽占优势,如土地面积有限、水源不足等等便是其中最凸显的劣势。

  新加坡今年的国庆主题点出环球都市(家园)这个与全球化大趋势接轨的策略。紧接着,灵活的“个人化就业准证”亮相,吸引及留住外来人才的企图心非常明显。反观马来西亚媒体,纷纷扰扰的政治与治安新闻之中,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国际贸易与工业部长拉达菲却突然热火猛炒冷饭,叫不同意马国土著股权政策(保留30%)的外资可以滚开!

  今年宽柔中学有近百位高中毕业生以马国民办统考成绩(免试)被新加坡的大学录取,其中,近30个进入南大中文系。

  宽柔子弟越堤深造,仅是马来西亚华裔人材“南流”的一条较大支流。新加坡的两所大学,因应国策所需,放开怀抱“收割”近邻民办华教系统里的顶尖学子;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政策,也使两所大学顺理成章列入“世界最环球化100所大学”之列。此时此刻,“学誉”江河日下的马来亚大学的老牌中文系,却还争论着师资不足、纯华裔生修读的中文系能不能以中文撰写论文的荒谬死结……

  对岸新加坡转身走向国际之际,此岸在弯桥停建风波余绪未平之际宣布投资百多亿令吉的柔佛南部经济区大蓝图,一方面宣称要犮展为国际金融、物流、医药、旅游、教育中心,也自委为新加坡的“深圳”。两岸各自企图,即使纸上谈兵,皆需人材。

 而人材战略,正是两岸差异的根源...

阅读全文:
八月,两岸人间-陈再藩
《联合早报》

仰过度


  年纪大了,脊椎硬化,其实也有好处,就是不必再做仰视动作。

  仰视是社会上某类人的专有习惯。这种人只要一旦遇上大人物、大老板、高层领导人、任何大小衔头的决策者,他们的颈椎就会渐渐伸拉,越拉越长,一时之间种种复杂情绪就在翻滚冲击,各类型的敬仰、景仰、仰慕,都可以像批发一样每天随时随地出货

  当然,乐于仰视的人,对象也不只限于上述常见对象。 各类名堂的成功人士、惹人憧憬的殷富豪绅、形象动人的歌星偶像、巍巍峨峨的时代伟人、招牌冠冕堂皇的艺术巨师,甚至某方面能力具有原始虚荣挑战的欲海奇人,都有可能成为颈椎疲累极限的练习,让这些“仰望一族”的头部与视线,长期进行一种越抬越高的训练。

  但用仰视角度看人,多少就会有点变形

  其实真相并没如此伟大。但在一份自不如人心态下产生的敬畏、诚服、艳羡、憧憬里,或是,甚至在一种纯粹痴迷仰慕的情绪下,仰视者会不断一厢情愿地把真实拉扯成无限高大,甚至将之封为自己的精神山脉。如今只要一听到人开口闭口“比尔盖茨、乔治梭罗、李嘉诚、黄光裕、我老板……”,你就能细心欣赏他们那份瞳孔无限放大的忠贞不渝。

  其实平视才是个比较接近真实的角度。世上无论哪种人类,体高差距充其量都不可能超过1米,就以一般平视角度,全世界人类皆能尽收眼底。世众的一切作为业绩,大可以从政治看,从人类文化看,从思想精神看,而无论是谁,皆各有其因缘背景,当代的社会自然会在当代给予一份当代的评价。却不妨想想,人类活到今天什么累积最多?那就是浮云底下所有有过的墓碑之上、下、前、后的无尽评价。看开些吧。因此丰功伟绩只是一种相对价值,境界高深只是一种相对价值,飞黄腾达也只是一种相对价值。只要吃饭的时候能吃饭,睡觉的时候能睡觉,不见得这样的人生就少掉多少意义。世上任何存在,都有时间与空间给它们一个暂时的角落。道行就是能否当一切只是当下的存在而无需具有任何比对意义?世上人来人往,高的人有他高的空间,低的人其实也一样能拥有适合自己舒服的层面

  以平视的角度去看待他人,也以平视的角度来检视及欣赏自己。见仁见智,就因为能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这世界丰富多姿。各类高低只是一种自然参差的存在,玫瑰与地衣不必具有任何意义的对比性。黄莺与乌鸦也各有自己最合适的配音场景。不必浪费时间去羡慕隔壁的草特别绿而荒废自己的花园。那样子心里才能平和稳定,波澜不惊,心态健康,也比较能作出理智的判断。

  仰过度,代价也许就是人仰马翻。

  假如跌伤了后脑勺,至多是精神错乱成天活在自己的无尽妄想里。那还算事小。假如跌伤自己的自尊,那么一辈子就患上严重的尊严错位,一下得忙着哈腰弓背一下又得抬脸赔笑过日子,那种动作简直就是人生酷刑。

  不要对高度产生无谓的误会

  只要不老是抬头伸长颈项仰望,那就没有矮这回事。

● 吴韦材

Wednesday, August 23, 2006

生活态度

给一个人造成心理障碍,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物质的贫乏或丰裕,而是一个人选着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天下有两种人。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不快乐。先吃最好的葡萄的人认为他的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留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他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看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为什么不这么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的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要不开心呢?

开心与否,取决于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摘录《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 吕涵编著

KOLYA

  故事发生于1988年的布拉格,当时,捷克还在苏联的掌控中。主角路卡是布拉格一名怀才不遇的大提琴手,风流倜傥,把婚姻视为桎梏,年过五旬,仍然是逍遥自在的单身汉。许多女性倾倒于他的音乐才华而主动投怀送抱,可是,他却因为经济拮据而决定与一名素不相识的俄罗斯女子假结婚,帮助她取得捷克的居留权而为自己换取丰厚的酬劳。双方议定半年之后离婚。俄罗斯女子有名五岁的儿子哥耶,与祖母同住。万万料不到,女子婚后竟逃到西德去私会情人,把儿子哥耶留下。更料不到的是:哥耶的祖母不久病逝,照顾哥耶的担子于是落到路卡身上。

  束手无策的路卡把哥耶带返母亲处,要求母亲代为照顾,可是,一向痛恨俄罗斯人的母亲,一口拒绝了。

  故事于是在一老一小之间展开了。

  路卡只谙捷克语,哥耶呢,只懂俄语。两个连沟通都有问题的人,只好靠肢体语言努力适应。路卡把哥耶当作是摔不掉的累赘,哥耶将路卡看成是有怪癖的老人,两相嫌弃。然而,后来,哥耶的童真,终于攻陷了路卡心房里那坚固的堡垒,两个年纪相差了半个世纪的人,建立了相濡以沫的“父子情”。

  电影拍得平实而又真实,显得特别的温馨,也特别的感人。

  为了给哥耶解闷,路卡大汗滴小汗地砍伐木柴给哥耶雕小玩偶、买蜡笔和画布教他绘画、送小提琴让他学音乐、带他外出骑脚车寻乐子。早熟的哥耶,亦步亦趋地跟着路卡,玩得很开心,散落一串串清脆的笑声。终于,有一晚,上床后,主动给了路卡一个响亮的吻,说:“晚安,老爹。”。

  一回,倦游归来后,路卡在浴缸里放满了水让哥耶享受泡浴,哥耶泡着、泡着,竟把花洒当成电话筒,“拨电”给他的祖母,说:“奶奶,您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呀?上回,我去医院看您,可是,老爹说您睡着了,不要叫醒您,您几时才会醒过来呢?您如果醒了,就快点回家来吧!”说着,说着,竟哭了起来;站在浴室外无意间偷看到这一幕的路卡,赶紧给他的情人打电话,要求以教俄文为生的情人为小哥耶讲个故事。于是,小哥耶在泡浴之后,便躺在床上,握着电话筒,如饥如渴地让那久违了的俄语带着他飞往那个美丽的童话王国,听着时,他晶晶发亮的大眼睛薄薄地镀着一层快乐的泪光.……听完后,他满足地叹息着说:“呵,真好听啊!”

==============================================

  啊,再多的玩具、再精采的出游、再新鲜的游戏,通通通通都比不上一个用自己母语畅述的故事。

  世界上,有什么语言,比自己的母语更动听、更好听、更叫人动心、更令人动情呢?

  影片中的许多情节,看似平凡,但却寓藏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看懂了,处处都是触动人心的启示;看不懂呢,它就仅仅只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而已。


摘录 快乐的泪光
● 尤今

Tuesday, August 15, 2006

人之大患,在吾有身

假眼看不见星辰

原文:

  他要医生在替他装上一只假眼时,顺便把他的单眼皮割成双眼皮。

——《陈瑞献寓言·眼课》

赏析:

  古人认为文章的韵味来自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优美的佛教文学为了增强震撼力和启示力,常以意境上的辞格,如此拟、讽喻、示现等积极修辞手法抒情写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将莫测高深的思想,转化为妙趣横生的铺陈,令读者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获得愉悦和启迪

  常见的讽喻,是从日常生活中抽出经验细节为例证,或以虚构的寓言故事来寄托讽刺和训诫。百喻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寓言集原称“痴华鬘”,题名之意暗示这些小故事大多为针砭痴人和他们所做的愚行蠢事。

  寓言一般有两个基本模式,其一是以物入喻,其二是以人入喻。瑞献的寓言《眼课》,就是以人入喻的佳例。

  《眼课》里的“他”,因为失去了一只眼睛而内心对仪容的缺陷一直耿耿于怀,于是想尽办法去装上假眼,希望能够借此改善受损的外貌。在自卑感的支配和虚荣心的驱使之下,他还进一步要求医生顺便将单眼皮割成双眼皮,好让他透过以假乱真的形象改造来重获自信

  瑞献在这篇寓言里不发表议论,也不作任何批判,他只借“假眼”和“双眼皮”这两个意象,轻描淡写地讽喻凡夫对假我的执作,寓理极深,引人入胜。

  凡夫众生不了解身体只是假有而非真有,这个臭皮囊只能在因缘和合时,于生与死之间的阶段短暂存在而已。如果终日执著无常速朽的身体,并且愚痴地贪恋着假我,完全遗忘了提升内在的真我,心灵就无法平静悦乐。

  老子曾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其实,人的许多烦恼,皆因不愿意坦坦荡荡地显示自己的真面目,也不愿意老老实实地以真诚无伪的心待人接物。结果,愈刻意戴上面具伪装自己,愈在意别人的眼光,愈费尽心思去争强斗胜,就愈感到精疲力竭,神经过敏,心绪不宁。


  卡内基(Dale Carnegie)劝导饱受挫折的人:“与其除去身体的创伤,不如除去心理上的错误思想。镇静地生活吧,能改变的就勇敢地改变,不能改变的就坦然承受。”

  喜悦源于安定的身心,真诚无伪才能明心见性。假眼永远看不见天上的星辰,虚妄的心永远无法寻获幸福与安宁。

● 何乃健

Monday, August 14, 2006

“俩”

  假如一直都是在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情况下,那么“俩”的念头,会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里毫无防备地闪现多次。

  每一次,都是挣扎

  而且年纪越大,那种难以言喻的复杂交错、忐忑激荡,就越是强烈。

  人生确实关口不少。而每次来到“俩”的起点上,几乎摆在最前沿都是同个问题:这回还要不要再闯一次这弹痕遍布的关口?

  当然,相对来说,年轻时顾虑较少。伸脚踏进去,假如发现大家原来都把风景误会了,双方人生目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那么快快收脚回头退出,就像远远看到鲨鱼背鳍马上警觉,湿了身子不要紧,抽得快身子还在。

  但世事往往并非这般顺序。前面数集剧情虽顺其自然发展,但有时候是角色到了中途才发现其实面目全非——倒不一定是欺骗,面对人生,各人心智成长有别,有些你可以妥协忍受一辈子,但有些始料不及的变化,要继续吗?要继续的话一辈子突然变得漫漫无尽,要回头再来吗?生命里能有多少回遇上开花的那点机缘呢?

  俩的感觉很好。这谁都知道。包括那些一直独身的人,也都知道。一起生活,一起面对,一起喜乐忧愁,互相关怀与鼓励,但是当真要拿出一份勇气来面对茫茫的未来时,谁都不能确定日后自己必须把原装的自己妥协多少,付出多少,调整多少,才能换来双方协调的关系。

  协调不是容易的事。即便最动人的照片,框外也许是另个故事。图片里人们看到的只是两把安乐、悠闲、潇洒的躺椅,也许拍摄时旁边需要很多补光设备,也许很难清场因为一直有闲杂人等走过,也许照片还需经过特别处理。哪一对夫妻最恩爱——双双赴宴众目睽睽之下步入大门口亮相时的那一对最恩爱。

  但即便如此,“俩”还是需要的。

  因为再不想一个人自己吃年夜饭。因为不想看到一本好书里的某个章节只能拍自己大腿。因为不想在菜市拿起一块过肥的猪肉时耳边没有人轻轻唠叨。
因为不想生病时半夜还得自己爬起来烧开水。因为冬天零下12度的被窝会很冷。

  承诺是复杂的。建议日后在说“我愿意”前先用先进仪器把双方的每项“不愿意”及“无法愿意”先做一次彻底扫描,摊开来大家先对照一番。然后允许契约旁边另设备注:请参看注一、注二、注三……不够请看背后,还有备忘和补遗

  那鸣谢谁呢?当然要鸣谢的。只能够鸣谢上天的安排,每一次它都给人阴差阳错地安排一条条路走。也不管人累不累,也不管人还有没有足够勇气走下去,它都一次又一次提供起点。上天除了时时不忘娱乐性,也是一位率性艺术家,那条路仿佛就是像用铅笔划出来,看来看去就像幼稚园孩子画的,只有两划的一条路,最远的透视点就是纸张的空白,上天真会逼人创作——你们就凭造化自己画出一片风景来吧。

  这种场景相信很多人都熟悉的:重新收拾行装。换过件可以遮盖上一回伤痕的衣服。找个绝对隐秘的地方收起或索性销毁上次的照片。以前说听帕瓦罗蒂的这回也许要说比较喜欢腾格尔。不会网球可以学。小肚腩那块肉肯定得好好设法解决。宇宙观、宗教看法、敏感政治,暂时也只好打上一个比较简略的大纲,孔仲尼先生那套中庸之道这时倒是能暂时活学活用,然后就迈开大步,踏脚出去喽。

  谁还想再吃一年自己对着桌子的年夜饭呢?这时中秋都还没到,要赶还来得及。

● 吴韦材

Sunday, July 30, 2006

打架的语言

  不太相信有什么人真的能掌握好两种语言。不管是谁,不论多聪明,总会有一种语言文字是主要的,用来表达比较深刻的思想和观点。像K,离开北京一年,不知道怎么地,感觉上和中国的语言文字就产生距离似的。那种被方块字团团包围的环境,对她来说,是让这个语言进步、变得精彩的最佳途径。

  在北京,她随时都可以走进一间从一层到六层都是中文书的书店。每一本拿起来都给她全然不同的感受,让她清楚看到这个文字的多彩和深度。就算足不出户,她也可以打开电脑到网上订购图书。隔天图书送上门来,K就埋在书堆里,一本一本地翻,翻着那些纸张的感觉,阅读他人的思考和情感纪录,让K心里无比满足。

  K喜欢语言和文字,中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菲律宾塔加洛文、俄罗斯文等等,都各有千秋。就算听不懂、看不懂,K仍觉得它们各有各的好听、各有各的好看、各有各的好玩。

  回到新加坡这个语言复杂的环境里,K可以感受到她仅懂的两种语言经常在脑子里打架。有时英文打败华文,有时华文打败英文。写着写着,明明在写英文,语法却变成中文的;说着说着,明明在说华语,却得到英语里找词汇。那些中英语文的词汇、语法,在她脑子里各据一方,突然跳出来干扰对方,弄得两方都无所适从

  从北京刚回来时,她特别受不了国人的华语和英语。华语说得难听得可以,英语也说得不像样,没有一个语言说得“溜”,随便一个北京德士师傅就把谁都比下去。什么“讲华语运动”、“讲标准英语运动”,K认为这些运动一点用处也没有。语言文字,是得浸在里面才能学好的。

  她记得大女儿北京班上的中国小朋友,当时她们不过念幼儿园,才五六岁年纪,但每天回家看的卡通片是改编自中国神话的《哪吒》。于是,小朋友们在学校里,都互相喊着谁是哪吒,谁是哪吒的好朋友——小龙女。她们玩追逐游戏的时候,亮出来的武器是“乾坤圈”和“混天绫”。

  今天,她七岁了的女儿从新加坡学校回来问她:“妈妈,学校的小朋友都在看'Singapore Idol'。什么是'Singapore Idol'?我可以看吗?”K脸黑黑回答不可以,语气斩钉截铁。她从抽屉里挖出《哪吒》,决定让孩子们从头再看一遍。

  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如果每天孩子们接触的只是这种速食文化的语言文字,没有美感、没有深度、没有“文化”;当其他国家的孩子——那些以后我们的孩子在国际上所将面对的竞争对手——接触的是那样的文化,而我们的只是这样,那往后我们当然也只能够是这样。

  不仅无法应付老在打架的两种语言文字,更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能力。那真是作为一个人的悲哀呀……

● 丹女

选择的悖论

  “我是应该自杀还是喝杯咖啡?”卡谬把生活是不断的选择这简单道理包装得耸人听闻地。

  有人说,美国之所以需要那么多心理治疗师,因为传媒上充斥着快乐的广告及美丽的人,对照之下,许多人觉得自己不快乐不美丽,当然就烦恼多多。现实中有时选择不多,可是却被布置成充满选择。

  有人捉到一只草龟,他肚子正饿,又爱喝草龟汤,就赶快烧了一大锅开水,可是他是一个善心人,不忍心杀龟,而且杀龟也不是吉利事,于是在开水锅上摆了一根竹竿,把龟放在竹竿上说:“龟呀龟,如果你能够在竹竿上从锅的这边爬到那一边,不掉下去的话,我就放了你。”龟于是小心翼翼,尽管竹竿不十分稳当,还是一步一步,拼老命地爬到锅的另一边。善心人非常惊讶,拍起掌来,然后说:“再来一次,现在你从锅的那边爬回这边。”龟如果跌入热汤中,当然就为开水增添鲜美的肉味,那是龟自己不小心或没气力;如果龟拒绝玩爬竹竿这杂技,善心人一定说我给了你一条生路,可是你却选择放弃,我当然把你丢进热水中。

  可怜的龟,它其实是没有选择的,可是却被愚弄得以为有选择。难怪美国畅销书作者巴里·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书中说,那些期待选择获得最理想结局的人,是抑郁症的首选人群。

  了解自己只有多少选择的人,当然比较不会烦恼

阅读全文

Sunday, July 16, 2006

政治能许我们一个未来

政治能许我们一个未来
--读 覆巢之下 焉有完卵 有感

政治与每个人的未来息息相关。(注1.李光耀语)

华人政治意识冷漠,独立前已经不善争取政治权益,独立近五十年以来我们的政治权益又仅仅依靠马华(从选票来看)这个事后证明是事事"无为"(无所作为)的懦弱/没有立场/没有主见/没有自尊/逃离政治的政党(说好听是奉行中庸的政党,本质不变).独立近五十年后,华裔人口比例又下降至不到三分之一,华人民族天性侧重经济利益,仅有华小独中教育课题是华社的最后保垒,不善争取其他方面的权益的弱点被种族政党政客玩弄,导致最后保垒的据点越来越小,步步往后退,再不久就会退至悬崖,退无可退了.

另一边厢,相较下马来民族比较关心政治权益,独立前期善于争取政治权益,要求把沙,砂加入马来西亚的版图以增加种族的比例,同时抗衡新加坡加入后马来西亚的华族人口比例。这点虽无可厚非,却也说明了马来民族的高度政治意识。加上独立后,又通过种种手段(如默许引进印尼人口,归化为马来西亚公民;对大量沙,砂边界的印尼人采取只眼开,只眼闭的态度,据闻他们还有办法弄到大马身份证;最近又爆出"M 计划"的事件),独立后短短数十年间,土著人口遽然比例大增,政治权益也相对地获得了保障。政客为了政治利益,平步青云,不断玩弄种族,宗教, 教育课题,多年来有人每退让一步,就有人跟进一步。

此消彼长,再加上不争气的政党和人民,政治权益被狠狠地剥削,仅存的一点丁教育权益竟也会惹人眼红。

世界经济风雨雷电交加,甫传来孟买的恐怖爆炸惨案,中东局势吃紧,美国经济和油价隐忧,马来西亚国内政党政客继续把时间,金钱,资源,精力耗于内斗;内忧外患,马来西亚的未来,在哪里?马来西亚土著以外的公民的未来,又在哪里?

除了冀望于马来西亚人的政治意识的觉醒,公民社会的到来,摒弃种族主义的政党政治外,要扩大日渐式微的政治权益,实际可行的,除了"政治"这个出路,别无他法。

政治能许我们一个未来,但我们关心政治吗?力度够吗?

注:
1.李光耀在“我的选票为什么重要——与内阁资政对话”:"政治和你的生活、你的未来息息相关,如果情况变坏,你的前途就没了......政治和你的生活、工作、住屋、医疗保健以及你孩子的前途有关。" (2006-04-13)
新加坡人不可不关心政治——李资政与年轻人谈大选

Wednesday, July 12, 2006

马来西亚人从不看笑话,为什么?

可知道为什么马来西亚人从来不看笑话?
答案:看看某些内阁部长的“惊人”言论,想想他们在内阁会议所作的决定,你还嫌笑话看不够吗?

==============================================

5亿伦敦设体育馆 让运动员适应寒冷氣候 让我想起了一则笑话。

儿:“爸爸,我要到北极去探险,所以我必须先锻炼体魄,把身体练好,你愿意帮助我吗?”
父:“哦?说来听听!”
儿:“爸爸,你只要每天买雪糕给我吃,好让我的身体适应寒冷氣候,那就没问题了。”

笑话中的小儿是童真,天马行空。
现实生活中的马来西亚内阁部长,真的是天真吗?

新闻背景:議員追問實用性 政府5億英國建運動中心

迟来的正义, 不是正义

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 (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

迟到十一年的公正,我们高兴得起来吗?

这十一年间,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警察伤人事件被扫进地毯下?有多少正义来不及伸张?

不仅仅是警察无权伤人,任何人都无权伤人,而我们竟然要等十一年后,由法官来告诉我们!

别忘了刘天球乃政治人物,他的待遇尚且如此(虽然法律下人人平等,但政治人物被警察殴伤,所获得的媒体报道应该不少),平民呢?

倘若胜诉的是警方,同样的,警方该高兴,还是悲哀?
“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同样的讽刺。

我们的社会竟然容忍警察的形象继续被害群之马(还是害马之群?)诬蔑,被殴伤的平民的正义迟迟不能伸张,我们的社会--------病了!

新闻背景 : 刘天球起诉警方案已经拖延长达11年,展期六次,迟至2006年5月今才开审

#

Thursday, July 06, 2006

相对

  好多时候,算不上好或坏,只有相对地喜欢或与否

  整整一年的时间,居住在北方小镇购物时必须调整心态。购物回到了原有的本质,也就是买所需的。货样都以功用为主,看起来总是土里土气的,稍微带点设计但还算不上漂亮的还叫价不菲。

  或许审美眼光不同。不过换个角度,这样也可以回到生活的本质。回头再看城市生活的精彩和品味,也许那只是变相的奢华。选择多的时候,买东西已从需要变成是一种纯粹想要的心理。旧东西必须让步给新的东西,才能应付永无止境的欲望

  北英格兰这小镇由于人口不多,镇上只有几家商店和一家只上映一、两部电影的电影院;商店五点钟准时打烊;小镇的娱乐设施少,镇上的人最大的消遣就是上酒馆和舞厅。住惯了大城市的同学压根儿受不了这个地方,尤其是来自人口稠密的亚洲地区子民,更是习惯了便捷、快速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以及朝气蓬勃的娱乐设施。

  小镇的硬体娱乐设施或许少,却意味着人们必须采取主动的消闲方式,例如阅读、垂钓、散步、进行户外活动……一些在城市人看来是很闷的活动。然而,正是因为拥有了硬体娱乐设施,城市人的感官变得被动、变得有所依赖。一旦失去硬体,就顿时不知所措。如果有一天,狮城的所有购物商场全都消失,那不知会是多少人的噩梦。

  很多时候,客观事物没变,只是所站的角度稍微移动,就能看出不同的标准。

摘自相对-阿龙

Wednesday, July 05, 2006

互联网伦理.权利与义务

... 虽然互联网是一个平等的平台,但当我们拥有这样一个民主、平等的话语公共平台的时候、当我们因此而被赋予更多权利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警醒与自律。权利与义务相伴相生,在大胆假设的同时更要小心求证。否则,一批少数的人发出巨大的声音,淹没了大众的声音,也伤害了公正与真理。

这是我们必须一起努力克服的。我希望作为中国的网民和网站,我们可以一起下决心:

• 每一个人在论坛上有权力报道事实,也有权力发表意见,甚至有权力做大胆的假设或猜测。但在表达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如果我们做一个假设或猜测,我们就要清晰地表达,不可以把未经证实的假设当作事实,更不可以杜撰信息,误导大众。
谣言止于智者。如果一件消息没有根据,不要道听途说。在网上看到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权威的(尤其是那些匿名发表的),我们不要轻易听信,更不要去传播。
说话前请多三思,想想是否会对别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这样尊重别人,也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 听到别人的是是非非,别急着下评论,抱着 “小心求证” 的心态,对于那些被大肆传播的信息,不妨去做一些调查工作,如果发现有可能是有意的误导或造谣,主动地把这个事实公布出来。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与洞察力,不要不经思想就听信别人的话。
• 如果我们怀疑一个未经证实的新闻,在各个论坛被灌水式传播,我们要站出来,质询它的公正性,确认它不是经过恶意散播。
• 举报违反论坛规则的帖子,让论坛管理员处理。
少点击、回复那些明显煽动性的标题,让它们沉下去。多参与那些有意义的讨论,让它们浮上去。这样,我们可以提升整个 Web 2.0 内容的水平。
• 希望更多的记者和网站不要过分地转载那些未被证实的帖子


凡事小心求证;避免故弄玄虚
凡事客观讨论;避免损人利己
凡事就事论事;避免毁谤造谣
凡事传播信息;避免侵人隐私


摘自 中国 Web 2.0 的责任感 - 大胆假设更要小心求证
2006年6月30日 下午 02:28:00

发表者:李开复

如何确定网页和查询的相关性

数学之美 系列九 -- 如何确定网页和查询的相关性

2006年6月27日 上午 09:53:00

发表者:吴军,Google 研究员

[我们已经谈过了如何自动下载网页如何建立索引如何衡量网页的质量(Page Rank)。我们今天谈谈如何确定一个网页和某个查询的相关性。了解了这四个方面,一个有一定编程基础的读者应该可以写一个简单的搜索引擎了,比如为您所在的学校或院系建立一个小的搜索引擎。]

我们还是看上回的例子,查找关于“原子能的应用”的网页。我们第一步是在索引中找到包含这三个词的网页(详见关于布尔运算的系列)。现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都包含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个多少有点关系的网页。那么哪个应该排在前面呢?显然我们应该根据网页和查询“原子能的应用”的相关性对这些网页进行排序。因此,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度量网页和查询的相关性。

我们知道,短语“原子能的应用”可以分成三个关键词:原子能、的、应用。根据我们的直觉,我们知道,包含这三个词多的网页应该比包含它们少的网页相关。当然,这个办法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就是长的网页比短的网页占便宜,因为长的网页总的来讲包含的关键词要多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网页的长度,对关键词的次数进行归一化,也就是用关键词的次数除以网页的总字数。我们把这个商称为“关键词的频率”,或者“单文本词汇频率”(Term Frequency),比如,在某个一共有一千词的网页中“原子能”、“的”和“应用”分别出现了 2 次、35 次 和 5 次,那么它们的词频就分别是 0.002、0.035 和 0.005。 我们将这三个数相加,其和 0.042 就是相应网页和查询“原子能的应用”
相关性的一个简单的度量。概括地讲,如果一个查询包含关键词 w1,w2,...,wN, 它们在一篇特定网页中的词频分别是: TF1, TF2, ..., TFN。 (TF: term frequency)。 那么,这个查询和该网页的相关性就是:
TF1 + TF2 + ... + TFN。

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又一个漏洞。在上面的例子中,词“的”站了总词频的 80% 以上,而它对确定网页的主题几乎没有用。我们称这种词叫“应删除词”(Stopwords),也就是说在度量相关性是不应考虑它们的频率。在汉语中,应删除词还有“是”、“和”、“中”、“地”、“得”等等几十个。忽略这些应删除词后,上述网页的相似度就变成了0.007,其中“原子能”贡献了0.002,“应用”贡献了 0.005。

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发现另一个小的漏洞。在汉语中,“应用”是个很通用的词,而“原子能”是个很专业的词,后者在相关性排名中比前者重要。因此我们需要给汉语中的每一个词给一个权重,这个权重的设定必须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1. 一个词预测主题能力越强,权重就越大,反之,权重就越小。我们在网页中看到“原子能”这个词,或多或少地能了解网页的主题。我们看到“应用”一次,对主题基本上还是一无所知。因此,“原子能“的权重就应该比应用大。

2. 应删除词的权重应该是零

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一个关键词只在很少的网页中出现,我们通过它就容易锁定搜索目标,它的权重也就应该大。反之如果一个词在大量网页中出现,我们看到它仍然不很清楚要找什么内容,因此它应该小。概括地讲,假定一个关键词 w 在 Dw 个网页中出现过,那么 Dw 越大,w 的权重越小,反之亦然。在信息检索中,使用最多的权重是“逆文本频率指数”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 缩写为IDF),它的公式为log(D/Dw)其中D是全部网页数。比如,我们假定中文网页数是D=10亿,应删除词“的”在所有的网页中都出现,即Dw=10亿,那么它的IDF=log(10亿/10亿)= log (1) = 0。假如专用词“原子能”在两百万个网页中出现,即Dw=200万,则它的权重IDF=log(500) =6.2。又假定通用词“应用”,出现在五亿个网页中,它的权重IDF = log(2)
则只有 0.7。也就只说,在网页中找到一个“原子能”的比配相当于找到九个“应用”的匹配。利用 IDF,上述相关性计算个公式就由词频的简单求和变成了加权求和,即 TF1*IDF1 + TF2*IDF2 +... + TFN*IDFN。在上面的例子中,该网页和“原子能的应用”的相关性为 0.0161,其中“原子能”贡献了 0.0126,而“应用”只贡献了0.0035。这个比例和我们的直觉比较一致了

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 的概念被公认为信息检索中最重要的发明。在搜索、文献分类和其他相关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讲起 TF/IDF 的历史蛮有意思。IDF 的概念最早是剑桥大学的斯巴克-琼斯[注:她有两个姓] (Karen Sparck Jones)提出来的。斯巴克-琼斯 1972 年在一篇题为关键词特殊性的统计解释和她在文献检索中的应用的论文中提出IDF。遗憾的是,她既没有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权重IDF 应该是对数函数 log(D/Dw)(而不是其它的函数,比如平方根),也没有在这个题目上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至于在以后的很多文献中人们提到 TF/IDF 时没有引用她的论文,绝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斯巴克-琼斯的贡献。同年罗宾逊写了个两页纸的解释,解释得很不好。倒是后来康乃尔大学的萨尔顿(Salton)多次写文章、写书讨论 TF/IDF 在信息检索中的用途,加上萨尔顿本人的大名(信息检索的世界大奖就是以萨尔顿的名字命名的)。很多人都引用萨尔顿的书,甚至以为这个信息检索中最重要的概念是他提出的。当然,世界并没有忘记斯巴克-琼斯的贡献,2004年,在纪念文献学学报创刊 60 周年之际,该学报重印了斯巴克-琼斯的大作。罗宾逊在同期期刊上写了篇文章,用香农的信息论解释 IDF,这回的解释是对的,但文章写的并不好、非常冗长(足足十八页),把一个简单问题搞复杂了。其实,信息论的学者们已经发现并指出,其实 IDF 的概念就是一个特定条件下、关键词的概率分布的交叉熵(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详见上一系列)。这样,信息检索相关性的度量,又回到了信息论。

现在的搜索引擎对 TF/IDF 进行了不少细微的优化,使得相关性的度量更加准确了。当然,对有兴趣写一个搜索引擎的爱好者来讲,使用 TF/IDF 就足够了。 如果我们结合上网页排名(Page Rank),那么给定一个查询,有关网页综合排名大致由相关性和网页排名乘积决定

Tuesday, July 04, 2006

你要怎样地老去?

  ...印度思想家奥修,对“老”的判断准则很有见地,他说:“如果你的性意念消失而你却变得更具有爱心,那么这个变化就不只是老年。如果你的爱的能力、质量跟着性意念一起消失,那么这个变化就是老年。”

  ...性意念其实是最原始也最朴素的生命力表征。奥修认为,一些老人变得唠叨、不具爱心、整天埋怨、生气、投诉,且性情压抑,总要找借口谴责他人,那就是因为自己的性意念已经逐渐干枯凋萎。正因如此,他们才变得与人不好沟通,总在生气,执著地活在他们的自我里。

  世界一直是活的。而且是真正的活。流水不断淙淙,花朵盛开,万物蓬勃繁衍,假如有谁感觉自己跟这一切已经越来越远,那就是他自己气急败坏地从生命最灿烂的前线上撤退。

  但是,不撤退并不等于挡在前线上做一块濒危的绊脚石。人不必怕老,但要老得更有智慧。假如生理机能真的一直延续下去,性意念也确实会跟着新陈代谢的缓慢而逐渐消失的。但那时候,人的生命能量就该方向有所转移了,凭着每个人所有过的一生历练体会,就应该将之转化为和善、爱心、慈悲和了解。有智慧的老人永远不会过时,他是一个经验透露站、一个思想发射台、一道把生命奥秘传递的桥梁。变老不是一种资格。人人到了时间都会变老,那只是一种属于生物式的自然状态。但智慧的成长和累积是一种资格,人类进化史一直在证实这点。

  假如没有意外,人在生理上都会自然老去,这是一条必经之路。问题是:你要怎样地老去?

  你要怎样地老去?这问题其实问得有点蹊跷,因为没人能真正在“老去”之前策划一切。人唯一能做的是,年轻时懂得如何生活,懂得生命的真意,那么只要他依循这个活着,到老年就是生命丰收等候收割的季节。

  智慧老者的智慧,往往就是一生累积所得,并不是开始爬不上那道楼梯,智慧就自动补偿式地诞生的。

  每一种生命欲望,都有属于它本身的季节。皱纹当然可以出现,没有皱纹时笑容是灼热的阳光,有了皱纹后笑容是慈祥的温暖。不要硬生生把年轻时来不及做完的抢修工程带入老年,德士等候站只要突然涌入一群风华盛绽的年轻人,自己那种全身上下的抢修工程就益发明显地露馅。不在残忍的衬托下,还不显得如此苍凉。那又何必硬生生把活过不再的青春痕迹带到老年呢?那种无能,其实很小丑化。

  老年有老年的好看:心态健康而通情达理,脸色红润而慈祥关怀,浅色的、质料轻盈的干净衣着,款式简单。加上短发,淡古龙水,休闲通风皮鞋,暖灰色纯棉袜,风度优雅,活泼有神,谈吐有充实内容,但用词不时保持轻松幽默。

  Why not ?

必经之路 ● 吴韦材

Wednesday, June 28, 2006

繁体字.正字

... 实际上,目前的所谓“繁体字”,是自汉代楷书定型以后制定的一套标准字,用了两千年,其实就是汉文的“正字”。大约在清末左右,鉴于汉字笔划的繁复,才有人提出简化的构思。

与深刻文化脱节

  可以这么说,解放后新中国当时是为了文化普及快速扫盲才首次正式进行文字简化的改革。当时改革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十划。但由于改革经验欠缺且时间仓促,曾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影响了字义的准确性。

  不过更严重的问题是“脱节”现象。有很长一段时间,新中国人民独尊简体,以致对汉字的认识趋于纯粹符号化,而对汉字所蕴涵生动且深刻的文化内容越来越显得漠然无知。这种“脱节”,在新的现代化审美冲刷之下,尤其造成与自己民族母文化隔离更远的隐患。

  随着经济效益,近年也带起一种缅怀古典情绪的复兴。中国发达城市的许多招牌海报,更以“较浓文化气息”的“繁体字”作为品位及时尚象征。

  无论这股怀古情绪出发点是否带有某种虚荣性,但幸运地,一些有识之士亦纷纷趁此氛围提出“重新认识汉字内涵”的积极提议。

  假如以为中国人就不会写错别汉字,那是误会。真别说,中国人的错别字境界比我这位外人想象还要严重。在一本机舱杂志的房地产广告上,连“奢侈”都写成“奢移”。

  中国学生对汉字的价值观,就更叫人唏嘘。原以为他们只是背英文文法应付考试,原来他们背古文字义,也一样是为了应付考试。中国高考试卷虽有古文今译的考题,但更多数学生宁可专攻考卷内其它项目,而不惜此项交上白卷。

  文字对新一代学生来说纯粹只有“符号上方便与否”的价值。
一位已投入记者行业的大学生,对我能用中文写作及直接阅读古文觉得不可思议。他坦言说离开学校走入记者这行之后,便再也没接触古文,也从来没再去认真想过一个汉字除了实际用途外还能有多少文化传承的效力。

再度审视,加以珍惜

  其实,从人类文化角度上看,汉字之珍贵也在于它是今天世上仍在应用的、绝无仅有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在初创时,多已具有强大的文化概括力,如古老埃及象形文字里及古老汉字里,都能确切地反映出其独特人文因果。

  一个汉文正字,其临摹、比喻、浓缩与记载的能力,多为经过长期演变的成果。它们不只是一幅幅“画”,它们也是“文化的缩影”。

  如今中国提出“用简识繁”,除观察家公认的“为促进两岸交流,大陆和台湾都需要在语言的融合上互相靠拢”之外,其实中国也因为察觉到,推广大家认识汉文正字同时所能重新启动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

  汉文化是中国今后好长一段时间内掌握并发挥其最大影响力的软力量。中国当然需要及早抓准本身的水平,把某段特殊年代所造成的文化伤害及断层一一重新修复......


全文:开启简繁兼容的时代
● 吴韦材 ·作者是旅居北京的本地写作人

Saturday, June 24, 2006

该还手了

该还手了,不过,是假手于马来西亚网络的力量来还手。




youtube里头,上传影片的gordonwww只写了:
School Violence!!! Beating a retarded student!!
this happened in Kota Tinggi, Johor Malaysia.
the students are beating up a slightly retarded student

一曝十寒 :中国字的傲慢?

昨天才跟来自中国的前同事讨教关于中国国内一曝十寒的“曝”普遍上发音为暴光的“暴”,而非“瀑”的一些看法,问问他的意见。虽然有一些些争论,但我认为是健康的。套用新加坡政府官员近日的一个“buzz word”, it's a happy problem "argument". :)

今天,凑巧在网上搜索资料时,无意中看到这篇余秋雨傲慢,还是中国字傲慢?我想,值得那些关心中文未来发展方向的朋友读一读,想一想。

==============================================

余秋雨傲慢,还是中国字傲慢? 太原新闻网 2006-05-15 10:25 来源:东方网

  余秋雨在点评歌手时将“仁者乐山”的“乐”念成了“le”(应读yao),立时引来一片骂声。余秋雨对此并不认账。辩解说,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孔老先生是说“乐(yao)山乐(yao)水”,但二千多年过去,我们到底是拘泥于传统的文言,还是用现在的通用语言来读解?   

  余秋雨的回答显示了余秋雨的傲慢。按照原意,不仅音读错了,还有张冠李戴之嫌。孔子的原句是:“知者乐山,仁者乐水”,而余秋雨却将其换了位置。他在解释为什么这么读的时候,也是一副不屑的口吻。

  这就是余秋雨式的傲慢,假如没有这点傲慢,反倒会让人觉得意外。不过,话说回来,这次余秋雨的傲慢却点中了中国文字的穴。从余秋雨傲慢的背后可以看出中国文字的傲慢来。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字被赋予了权贵的象征。识得字了,你就是上层社会的人。而上层社会的人故意将文字弄得难写难读难懂。字离大众越远,识字的人就越高贵。到了民国时候,潦倒如孔乙己者,也要卖弄“茴”字的几种写法。即使现在,识字越多,越有学问,也是普遍看法。所以,识得字的余秋雨才会傲慢,因为他有资本傲慢。假如,余秋雨不知“乐”字是多音字,他还敢这么傲慢吗?

  字本来是人们传播信息的工具,越容易被大众记住,越有利于人们利用好这个工具。可是,中国文字离这个目标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别说那些初中以下的人,斗大的字读不准多少;就是如我等读了十几年书,参加工作后又一直与文字打交道的人,经常还是提笔忘字,有不少字只能是“读不来了读半边”。

  真是吃了前人将文字当傲慢资本的亏呀!那些难读难写难懂的字且不说它,即如常用的一些多音字,也够难啃了。譬如,“哄”字的三种读音,哄传、哄动、哄堂大笑,应读平声;起哄、哄闹,应读去声;哄骗、哄逗,应读入声。如果不是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要将字音都读准,实在是难呀!怪不得读错字会为中国制造出无数笑话,只怕这也是一大中国特色吧!

  连文学大师都读错字,也别怪咱老百姓读别字了。而这也提醒我们,中国文字尽管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但其根深蒂固的傲慢还没有完全淡出历史舞台,应当对中国文字再来一次大的改革。

  一是从思想上要将字当着是工具,而别将其当着国粹去维护。封建贵族造的字,不一定都适合现代社会。唯有确立了这个改革目标,下面的改革才走得下去,否则,抬出法国的“最后一课”、国粹之类的大帽,很能唬住一批人。

  二是原则上实行一字一音制度。(GeMiNi按:这点不同意。:))即取字的本音,其他音原则上取消,但字义不变。譬如“乐”字,“le”、“yue”、“yao”,三种读音只保留“le”。取消一字多音,不知要减少多少笑话,真的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啊!

  三是结合计算机录入需要,适当精简一些字。我们推行简化字,就是一大创举。但是,随着信息化发展,有很多字仍有简化的必要。譬如,常常弄得小学生晕头转向“的”、“地”、“得”,在三者均表语气的时候,就可以简化为一个“的”字。

  当然,文字需要一定的稳定性,否则,就会让人无所适从。为了推行文字改革,也可以给出一个缓冲期。譬如,一字一音制。除了学校、媒体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读音外,其他的人可以继续按照自己的习惯去读音。官方的作用是重在引导,以最终实现一字一音。中国文字不是要走向世界吗?这也需要中国文字放下傲慢的架子。只有放下傲慢的架子,中文才会被更多的人接受,也才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

Thursday, June 22, 2006

大马. 台湾. 人民的力量

为何驯兽师可以利用区区一把椅子就可以戏弄、制服狮子,虽然狮子力量远远大于驯兽师。是的,这是个简单的道理,但是这道理只有驯兽师知道,狮子不知道对方比他弱啊。

那霸道的政客经常笑,因为他知道,人民的集体力量虽然很强,但是人民自己不知道啊!

==============================================

看看台湾的人民最近在倒扁,呼吁总统下台,那人民的集体力量,真的是不可忽视。

再看看马来西亚的人民,尤其是非土著长期处于弱势,且每下愈况,权益日薄西山,充分说明了驯兽师的秘密,政客的窃笑,狮子与人民的无知。

教育部长拿督斯里希山慕丁一诺千金???

廖中莱:应对教长有信心 教师不应要求保证 2006/06/17 18:01:37
●南洋商报 报道:韩美凤

(吉隆坡17日讯)马青总团长拿督廖中莱说,教育部长拿督斯里希山慕丁一诺千金,参与大学晋升课程的教师不应质疑教长谈话的可信度
他今日对《南洋商报》说,教长的谈话分量跟一般官员不同,因此,既然希山慕丁已答应在年杪若有空缺即可调派有关教师回到原州执教,那么,有关教师就应有信心,而不需坚持要有白纸黑字的证明。


華小縮班解師資荒 董教總不苟同 22/6/2006
●东方日报

(吉隆坡21日訊)董教總對副教長韓春錦就雪州華小縮班事件自圓其說,深表遺憾,並認為教育局縮班的主因是解決州內華文老師不足的困境。
......
教育部長拿督斯里希山慕丁也于3月表示,同意華小聘請所需的臨教,以填補所有的空缺,但這項口頭承諾並沒有獲得落實

=============================================

马青总团长拿督廖中莱说,教育部长拿督斯里希山慕丁一诺千金。
>> 既然一诺千金,又何惧于白纸黑字作出保证?“尊贵的”部长会有什么损失?既不敢白纸黑字作出保证,事后反悔,弱者如何讨回公道?

如果南洋商报和东方日报的报道都属实,到底是教育部長无能(非不为也,不能也!),还是他的口頭承諾只是信口胡诌,敷衍了事?

不然就是马青总团长拿督廖中莱大拍马屁,不实事求是,企图误导读者。

Thursday, June 15, 2006

人生何必太匆匆

一头瘫坐在舒服的沙滩椅上的北极熊,一边享用着鸡尾酒,一边慵懒地质问他的寄居蟹同伴,四周的虫鱼鸟兽终日埋头奔走,似乎总赶往特定的目的地,究竟原因何在。寄居蟹的回应是:大家都在这么做啊,你也应该尝试一下,到时你自然也会投入其中。

  呵呵!多可笑的“大家都在这么做”。

  除了“大家都在这么做”,毫无其他解释,没有别的理由。盲目跟从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质问,是何许人把我们引上了不归路。

  人生的开始,就是步向死亡。

  那么,每时每刻都在逼近生命尽头的芸芸众生,为什么总是处于匆忙之中呢?吊诡的是:就因为人生匆匆,时间便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懈怠,而是必须不断往什么目的地奔跑。

  结果牺牲的就包括了生活的品质和心灵的自由。多令人悲哀的现实,愈是想要把握有限的一切,却愈是无可奈何地任它们流失。

  “匆忙”仿佛变成了“充实”的代名词,意味着生活的节奏跑得越快,所成就的就越多。

  我们没有余裕的时间和空间多加省思,持续奔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人生何必太匆匆。

摘录自荆云-何故匆忙
《联合早报● 四面八方》
2006年6月14日 星期三

==============================================
  历史上追求长生不死者不计其数。不仅帝王将相执著恋生,千方百计逆转生死的必然趋势,黎民百姓也不愿轻易臣服于死神。人生的步调偏偏又如此仓促,任凭谁都无法拖缓其速度。这种透着无力感的窘境甚至引发了一些人悲观的唏嘘:人生的开始,就是步向死亡。

  那么,每时每刻都在逼近生命尽头的芸芸众生,为什么总是处于匆忙之中呢?这里恐怕隐藏着一个吊诡:就因为人生匆匆,时间便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懈怠,而是必须不断往什么目的地奔跑。大家都忙着做这个、做那个,日子只分划成占绝大多数的“工作日”和寥寥无几的“非工作日”两类,结果牺牲的就包括了生活的品质和心灵的自由。多令人悲哀的现实,愈是想要把握有限的一切,却愈是无可奈何地任它们流失。

  “匆忙”仿佛变成了“充实”的代名词,意味着生活的节奏跑得越快,所成就的就越多。走马看花也罢,只要略闻花香,略见马影,便足够了。我们没有余裕的时间和空间多加省思,持续奔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要在生命结束之前完成所有理想?积攒最多的财富?挑战自己的极限?或许每个理由都有,或许一个都不成立。

  不久前我看到了一则让我留下颇深刻印象的漫画。一头瘫坐在舒服的沙滩椅上的北极熊,一边享用着鸡尾酒,一边慵懒地质问他的寄居蟹同伴,四周的虫鱼鸟兽终日埋头奔走,似乎总赶往特定的目的地,究竟原因何在。寄居蟹的回应是:大家都在这么做啊,你也应该尝试一下,到时你自然也会投入其中。

  除了“大家都在这么做”,毫无其他解释,没有别的理由。盲目跟从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质问,是何许人把我们引上了不归路。这是一个人人相互复制经验的时代,同样的生活模式方程式般的被套用了又套用。

  为了重温近乎被遗忘的从容,我总是伺机出国旅行。凭自助的旅程计划,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异国风土,总能够暂时停下匆忙的脚步。

● 荆云

城市的速度

  游江南,再慢也要搭船。

  人生有慢有快的节奏才会有趣。我们喜欢并向往慢,也是因为有所选择,快才变得有意义,慢才慢得有情趣。

  如果不赶时间,我们就有所选择。
 
  过时的交通工具显得笨重,其可替代性也变得更为显著,然而如果它们还在那里,就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另一种阅读风景的可能。  

摘录自叶孝忠-城市的速度
《联合早报● 四面八方》
2006年6月14日 星期三

==============================================

  一座交通工具乏味的城市,城市面貌也自然显得单调一点,交通工具除了实际的运载功能外,还为旅人提供另一个观看城市景观的角度。香港的天星小轮、伦敦的红色双层巴士、曼谷的嘟嘟车(tuk tuk),这些交通工具已经成了城市的胎记,抽掉它们,城市也自然少了一个面向。

  在现今讲求速度、效率的时代,我们有了更便利和准时的地铁,加上如八爪鱼触须一样的高速公路网络,过时的交通工具显得笨重,其可替代性也变得更为显著,然而如果它们还在那里,就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另一种阅读风景的可能。

  如果不赶时间,我们就有所选择。慢吞吞的交通工具,正如电影中的慢动作效果,窗边风景缓缓流经眼底,细节也因此更为丰富。慢是新速度,腾出了更多的空间给旅行的回忆。至今难忘10年前一趟由苏州旅行至杭州的13小时船程。游江南,再慢也要搭船。然而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旅人们早把这些行旅方式留在中国古诗的世界里了。

  人生有慢有快的节奏才会有趣。我们喜欢并向往慢,也是因为有所选择。在地下铁速度的人生偶尔安插一小段的三轮车旅程,快才变得有意义,慢才慢得有情趣。这正如山珍海味和粗茶淡饭的关系,它们是互补而不是替代的功能。

  台北的交通工具选择不多,也不算是一座特别适合闲逛的城市,在城市中旅行,往往得依靠捷运。台北是一座“很无线”的城市,就算在繁忙的地铁站,也覆盖着无线网络。日理万机的台北人,能随时随地在地铁站里和世界接轨。然而高科技之余,台北也不忘人文。在台北车站里还有一间颇有规模的诚品,其中的杂志区能轻易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杂志,偶尔不赶时间,在书店里享受一两刻阅读时光,把一两页的智慧和启迪悄悄放在心上,再快步奔向月台,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 叶孝忠(传自台北)

“巴士阿叔”的主角们

  先想象一个点,这个点变成一个圈,这个圈变成一个滚动的球,越滚越大。

  香港“巴士阿叔”从巴士上的小风波,变成了网上热点,再变成香港媒体争相炒作的新闻,还引来国际媒体如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到香港凑热闹。

  外国媒体探讨的角度不一定有社会道德包袱,而是从香港人“大声讲电话”的生活模式切入。

  浏览这则短片的网民也不一定有道德观念,和看周星驰电影一样,徒个娱乐和发泄。

  正当影像创作以营造“真实感”为基本功,真人真事的录像却以戏剧感招揽观众。感官操劳过度的观众已经麻木,栩栩如生vs有血有肉,那条脆弱的界线,who bothers。

  事件场景是香港的巴士68X旺角往元朗路线,时间是4月27日深夜11时。51岁的中年怒汉陈亿东在巴士上大声讲电话,坐在他后面的23岁何锐熙拍他的肩膀要他小声点,却引来辱骂。陈亿东多次“问候”何锐熙的母亲,还爆了一句被港人捧为经典的“你有压力,我有压力,你做乜挑衅我呀?”。

  目睹整个过程的21岁方颖恆用手机拍下来,并在朋友的怂恿下把短片放上网。

  短片被上载到自拍网站YouTube,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吸引了逾两百万浏览人次。一个月后浏览人次已超过700万。

  香港媒体把巴士上的三名主角找出来做了专访。被外国媒体冠上“暴躁男”(Grumpy man)的“巴士阿叔”原来在比利时坐过牢,曾参选特首,长期失业每月靠少于400新元的救济金度日。事件发生当晚,他有自杀念头,正在和社工讲电话减压。

  而“四眼仔”何锐熙本来是事件的发球人,因为是他主动拍阿叔肩头。谁知道timing不对,挑起阿叔聚积多年的怒火,一下子借他宣泄。阿叔“杀气腾腾”的气势反客为主,使“四眼仔”从发球人变成了被人踢的球。这个球一直被踢上网络,踢上报章杂志。

  方颖恆是事件的局外人,却是事件第一个受益人。他卖出“巴士阿叔PartII”片段,赚了港币3000元。事件发生后,他只觉得对“四眼仔”感到抱歉,造成他的不便。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对自己容许朋友把短片放上网的举动做太多的反省,倒是首次在网上发表自拍的短片便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令他自信大增,蠢蠢欲动地要把握当中的商机。

  人们在讨论这起事件时,争议点很多。谁是事件的弱者?谁是英雄?这起事件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心态?公共场合大声讲电话难道不是制造噪音,侵害公众安宁?

  把讨论范围拉开,收看短片,并帮忙传播,和讨论这起事件的大众又是什么心态?没有参与其中的你我,凭什么说“四眼仔”是弱者?躲在一旁把别人的难堪拍下来,放上网,还卖钱,值得吹捧吗?只要够凶恶、声音够大就是道理?粗口够流畅就是英雄?

  电影《晚安,祝你好运》的导演兼编剧兼演员乔治·克隆尼受访时说,现在资讯过于破碎而片面,无法在根本上提供足够的内涵来改变或撼动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结果是,我们永远只有一个开始最原初的观点,缺乏对一般事实的掌握,在思想上停滞不前。”

  这个世界将会越来越ridiculous。随着人人都可以上网“爆料”,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15分钟的“明星”,缺乏辨别是非,内省自制能力的妖兽都市已经在网络上开疆辟地。

  那位被巴士阿叔“问候”的母亲受访时说发生这起事件,“最大的损失是失去自由”。

  如果你把《巴士阿叔》当成电影短片一样欣赏。看完后发表完“影评”,便不当一回事。希望你没有机会成为那个被踢来踢去的球。当我们把自己的快感建立在他人的脆弱上,我们随时变成那只妖兽,见血方休。

● 赵琬仪

Tuesday, June 13, 2006

解读世界杯“密码”

  把目前风靡世界的电影《达文西密码》(Da Vinci Codes)进行世界杯式的“解码”,会得到什么“信息”?

  答案是:阿根廷赢得冠军。

  原来,一家阿根廷报章用心良苦,将阿根廷世杯23名球员的名字排列在一起,而这些球员的名字中的某一个字母组合成了一句话——“Que Vamos A Salir Campeones”,这是一句西班牙文,翻译成中文就是“我们将夺得冠军”。

  但笔者还是希望读者不要太相信这样的预言,因为笔者也可以根据“达文西密码”进行“解码”,而且能测出决赛双雄:哥斯达黎加和西班牙……为什么?还用得着问吗?答案都写在“达文西”上了“达”就是哥斯达黎加,“文”像不像英文的Vs,而“西”不就是西班牙嘛?

  哈,这当然是强词夺理,自圆其说。

  可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本届世界杯顺应”达文西密码”在世界各地掀起的热潮,各大媒体充塞着一堆“密码”和“XX定律”,今天,我们不煮酒论英雄,纯粹以娱乐心态和科学根据,“解读”世界杯“密码”!

1 如果欧洲足球先生奖魔咒生效,巴西就不是冠军了!

  自1956年欧洲足球先生开始评选以来,凡是应届的足球先生奖得主,他所在的球队都无法在接下来的世界杯夺冠。

巴西的罗纳尔迪尼奥(Ronaldinho)在去年赢得了欧洲足球先生荣衔,现在,就看他能不能打破魔咒了!

2 “3964” 等于巴西夺冠?

  其实,“3964”这个4D和世界杯挂钩,早在2002年韩国/日本世界赛已经在网络世界流传,据说,这是由一名英国妇女(应该是足球和数学的爱好者)“算”出来的,后来还传出是美国新泽西州一群足球爱好者的计算成果,可谁是“始作俑者”并不重要,重点是,“3964”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在本届球赛却成了世界各地许多大报的讨论焦点。

  原因:它的准确度相当高!

  让我们来看几个成功的例子:

  2002年→1962年

  巴西赢得冠军

 (2002+1962=3964)

  1990年→1974年

  德国赢得冠军

 (1990+1974=3964)

  1994年→1970年

  巴西赢得冠军

 (1994+1970=3964)

  1986年→1978年

  阿根廷赢得冠军

(1986+1978=3964)

  1982年

  意大利赢得冠军

  (1982+1982=3964)

  当然也有不成功的例子:

  如果照这个逻辑计算,英格兰应该在1998年赢得世界杯(英格兰在1966年夺冠,用1998+1966刚好是3964),不过最后却让法国在主场夺魁。

  如果你真相信“3964”,那么,本届世界冠军已经呼之欲出:巴西(巴西也在1958年夺冠,以3964-1958,答案就是2006)。

3 地利、人和因素……不是巴西,就是欧洲球队夺标?

  世界杯自1930年创办以来,共举行了17届,至今为止出现最为有趣的定律是,除了巴西之外,没有其他球队能够在所属的大洲以外的地区夺标。

  除了1958年(瑞典举办,冠军巴西)和2002年(韩国、日本联办,冠军巴西)之外,所有冠军球队都来自自己国家所属的大陆,像1982年的冠军意大利(主办国西班牙)、1986年的冠军阿根廷(主办国是墨西哥)和1990年的冠军德国(主办国是意大利)等。

  按照这个定律,本届世界冠军,不是巴西,就是来自欧洲地区的球队。

4 一届巴西夺冠,下届就是主办国称霸?

这是被称为“巴西的礼物”的世界杯魔咒,已经走过76年历史的世界杯球赛,一直运行着这个“定律”:只要巴西在一届夺杯,下一届就会把世界杯送给主办国。除非,巴西自己收回。

成功例子:

1962年巴西赢得冠军,四年后英格兰主场称雄。

1970年巴西夺冠,1974年就轮到东道主德国赢得冠军。

1994年巴西历史上第四次夺标,1998年就让法国在主场将世界杯收回。

一个例外是:1958年巴西夺杯,他们在1962年瑞典举行的赛事中蝉联。

按照这个思维,本届世杯赛,巴西的夺冠对手只能是主队德国。

5 主办国优势……如果德国进大决赛,夺标机率很高

  在过去17届的球赛,主办国打入大决赛的机率是47%。主办国赢得冠军的机率则是35%。

而根据统计,主办国能打入大决赛最后又夺标的机率则高达75%。

  现在,球就在德国人的脚下,先打入大决赛,就算成功了一半!

6 冠军队必然和亚洲队同列一组?

  自1986年以来(除了1994年),世界冠军一定是和亚洲球队同列一组。

  像在1986年,赢得冠军的阿根廷和韩国同组(阿根廷以3比1胜韩国),1990年德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同组(德国5比1获得胜利),1998年法国和沙地阿拉伯同组(法国送沙地4个光蛋),还有2002年的巴西,他们在小组赛以4比0胜中国。

  唯一例外的1994年,最后赢得冠军的巴西,和俄罗斯同组,俄罗斯也有70%的领土版图在亚洲之内。

  本届球赛,巴西和亚洲球队的关系最“亲”,和他们同组的包括日本和澳洲。其他冠军热门,德国、英格兰和阿根廷所在的小组则完全没有亚洲球队,法国则和韩国同组。

7 意大利的点球必输定律

  自1990年以来,从来没有一支球队能在世界杯球赛进入淘汰赛阶段的正赛时间(90分钟)击败意大利,1990年的阿根廷、1994年的巴西、1998年的法国,还有2002年的韩国,都在淘汰赛的不同阶段碰上了意大利,都没能在正赛时间内打胜仗。

  不过,百分百准确的是,意大利都会在踢点球决胜负时吃败仗!也就是说,过去16年来的世界赛,意大利就从来没有在踢点球时尝到胜果。

  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16年、共四届的球赛中,踢失点球的都是AC米兰球员!

  本届比赛,意大利阵营中就有五名AC米兰球员(加图索Gennaro Gattuso、吉拉尔迪诺Alberto Gilardino、内斯塔Alessandro Nesta、因扎吉Filippo Inzaghi和皮尔洛Andrea Pirlo),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成为点球“绝缘体”?

● 朱志伟

10 Things You Might Not Know About Google

10 Things You Might Not Know About Google

1. Google query syntax underwent some subtle changes over the years.
2. Google itself was Beta.
3. PageRank more than 1-10 – maybe.
4. Google's co-founders didn't like each other in the beginning.
5. Google has 16 official blogs.
6. Google self-censors in several countries.
7. Google stopped counting their index size.
8. The Google API may offer over 1,000 requests.
9. Google comic book search.
10.Google Writely is a multi-user chat.

Google的10件不为人知的事情
(2006-5-15 23:42:21 by 幻灭)

1.Google的查询语法近年来有了“狡猾”的变化。
2.Google自己本身也是个beta
3.Google的PR值不一定是1~10的整数
4.Google的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刚开始认识对方时,其实他们都不喜欢彼此
5.Google到目前为止,一共有16个官方blog
6.在世界范围内,不止是Google.cn被阉割了,类似的还有Google法国与Google德国。
7.Google现在不再在首页显示它的索引总数了
8. The Google API may offer over 1,000 requests.
9. Google comic book search.
10.Google Writely is a multi-user chat.

非洲的乳房(震惊的黑镜头)

Poor African
学会感恩吧。

点击更多震撼图片

Monday, June 12, 2006

喝水也能喝出"水蛇腰"

清早喝水减肚腩

  早上吃早餐之前喝杯白水、淡蜂蜜水或者添加了纤维素的水,能够加速肠胃的蠕动,把前一夜体内的垃圾、代谢物排出体外,减少小肚腩出现的机会。

餐前喝水减胃口

  很多人都算不上肥胖,但是吃过饭后就会看见一个鼓囊囊的胃口凸出来,这是最标准的Babyfat,即便是没吃饭,这个小胃口也需要吸气才能掩盖。那么最好餐前喝杯水,能够减轻饥饿感,减少食物的摄入量,时间长了胃口也就小了。同时也可以补充身体需要的水分,加速新陈代谢。

下午喝水减赘肉

  肥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赘肉,这是因为久坐、高热量食品造成的,而下午茶时分,正是人觉得疲惫、倦怠的时候,而此时更是因为情绪而摄入不必要热量的脆弱时间段儿,当然代价就是赘肉。可以喝一杯花草茶来驱散这种因为情绪而想吃东西的欲望,同时花草的气味还能降低食欲,也算是为只吃七分饱的晚饭打下了埋伏。

=============================================

有时候,努力后能够瘦下来,是一种福分。努力后还是一样胖,也只好随缘了。最重要还是健康,千金不换呵!

还能走,跑,跳的时候,去医院看一看,你会觉得,健康是那么的重要,,烦恼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自己是那么的幸福!

Wednesday, June 07, 2006

  面临人生转折,总不期然浮现金圣叹一则小故事:少年金圣叹每天经过村里的一口井,爱抓起一把石子往井里丢,听那细碎、空洞而悠远扑通声。有一回他忽然想道:石头入井,便永远不能回到陆地上;若不入井,便永无落井的机会。内心剧烈交战,最终把手中石子投入井中,痛哭而归。

  两难处境常叫人彷徨,歧路两端并非黑白分明的大道,深邃的尽头隐藏着太多未知数,我们的智慧往往局限在当前一个向左走或向右转的简单抉择。顺风道多属前世积累福报,无灾无难到公卿是久历沧桑者的沉痛愿景,俗世中人如你我,满眼滚滚红尘,跟随感觉跌撞上路。

  年轻时尊崇孔子,将文学院温书小室题名“孔斋”,执著于积极有为人生,世路分明艰险,不可为却偏要勉力为之,一心朝抵抗力大的路走。天才诗人李白自少以大鹏鸟自喻,翱翔九霄,不屑做枝头低飞麻雀,他遨游四海,入山学道,也隐居田园,但最终仍进京一圆盛世展大才的梦,遭遇三年的被御用与玩弄。

  苏东坡少读《庄子》,欣然忘食,觉得与千年前庄子心意相通,日后遭贬谪,人生失意,处处可见他风雨中自在来去的道家超脱精神。然而,苏东坡自22岁中举,此后数十年都身陷大小官场,京华、杭州、黄州、岭南、海南,并未跳出朝廷圈划的樊笼。

  幼时初读《西游记》,沉迷大闹天宫与斩妖除魔诸般神通变化,后来重读时仔细一想,习得惊天动地绝艺的孙悟空为何向往上天做官?花果山洞天福地胜似神仙的生活,为什么羁不住他的心?

  人生几度转折,有艳阳天,也经历风雨如晦,渐渐明白齐天大圣战胜不了的内在,也体会了金圣叹投石入井的无奈与悲痛。入世仿佛就是宿命,我们的内在总有股推力,渴望建功立业,向往不平凡,我们甚至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李白放弃游仙隐逸的闲适,因为他始终以管仲、张良自比,不愿埋没山林、辜负人尽其才的盛世。苏东坡多次歌颂诸葛亮,也作诗表达对屈原的仰慕,为了匡时济世,他避不开官场缠斗。市井小民虽自知竞争力弱,但从未放弃突然发达或乌鸦变凤凰的侥幸梦想,把青春与金钱任人操弄。

  朋友老王另有一番论说,他童年时住家后院有口井,某日发现井里居然有条身长半尺鲤鱼,井直径三尺许,他同情鲤鱼局促空间,想捞起鲤鱼送入附近河溪。他用长竿绑住鱼网掏捞,每每竿影乍现,鲤鱼即刻遁入井底,久久不再现身。改用鱼钩诱饵垂钓,即使用了鱼儿无法抗拒的蚯蚓和蟑螂,鲤鱼就是不上钩。

  老王终于放弃拯救行动,鲤鱼入了井,习惯井底空间,已经失去对广袤江海的想象。四十岁时老王面对转业抉择,工作驾轻就熟,薪酬又颇诱人,转换跑道太多未知数,前程难卜。此际突然忆起儿时井鲤,毅然递交辞呈,十年间拼搏出一片基业。

  他说,鲤鱼以为入井是难得机会,没有天敌,安稳过活,其生命意义就是身型长大;只有离开井,才能化身为龙,吟啸九天。然而,世间成规难破,人们往往耽溺安逸,畏惧风雨,一口井便是生活全部,进入后再也跳不出来。

  石头握在人手,没有选择入不入井的权力,任人随兴抛掷。站立井畔,望着井底满头斑白如霜的倒影,命运掌握自己手里的信念随波光摇荡。或许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口井,让人在困游中超脱,不曾经历深陷的郁闷,就不会期盼更宽广高远的天地。

  眼前这口幽幽深深、映着蓝天白云的井……

● 彭飞

Tuesday, June 06, 2006

四眼仔与巴士阿叔

人人都在談論,如果自己是巴士上的四眼仔,在那樣的處境會如何應對?

「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和平不到最後關頭,決不放棄和平,一切以和為貴,百忍成金,正如他事後回家,那個慘遭巴士阿叔用聲音的性器官姦污了幾次的母親誇獎他:阿仔做得好,華文輿論大讚:四眼仔的EQ高。

餘此類推,日軍「進入」南京,屠殺了二十萬人,那二十萬亡魂沒有一個反抗,「EQ」之高,也令人讚歎。日本進駐尖閣列島,EQ不夠高的香港烈士陳X祥,無端端跳海抗議,送上一條命,冤枉吧?

巴士阿叔是一座森林裏的狼圖騰。中國社會只有兩種動物,一種是狼,一種是羊。巴士的片斷,論證了狼和羊的關係,四眼仔任由欺凌,被阿叔充滿海鮮味道的口水花︱︱裏面有太多粗言穢語的漫畫魚蝦蟹︱︱噴了一臉,想一想,他的阿媽被阿叔姦污了,也就是祖國的河山慘遭蹂躪,出於一點點愛國的良知,他竟然發出一句微弱的反擊:「我警告你」,結果招來阿叔更大的反擊。

一部中國的百年史,濃縮在六分鐘的片斷裏。中國人需要暴君,從秦始皇開始,書同文,車同軌,暴君有壓力,蟻民也有壓力,誰敢輕輕拍一拍主人的肩膊,想評評道理,得到的就是炮火連天的鎮壓。

四眼仔的反應,有點像香港人自誇示威遊行的風格————全世界有哪一個地方,像我們的抗議那麼斯文而有禮?最後對方伸出手:「冇嘢?冇嘢就揸吓手囉?」(没事?没事就握下手啰)四眼仔說:「又好,順吓你意。」伸出手來,這樣的動作,就像許多文人說的,是充滿無奈。

巴士阿叔懂得軟硬的兩手,姦污了四眼仔的老母之後,伸出「溝通之手」,對四眼仔進行統戰。壞在四眼仔多了一句嘴:「我警告你,這是我們兩人之間的事,不要把別人擺上枱。」中國人的內鬥,在統治者和草民之間,往往還夾了一個老母在當中,這個老母就是所謂祖國,因此中國的文人最為痛苦。

在啞忍和拚命之間,其實尚有第三條路:四眼仔當時被逼在一角,只要站起來下車,一面涎着臉說「對唔住」,佔了樓梯的活路,一面退卻,突回過頭來猛不提防迎面就是重重一拳,然後一溜煙往樓下跑,奪門飛奔,總勝過把自己的老母奉獻出來,換取一時的穩定與和諧。四眼仔是繼阿Q之後,另一個中國的經典人物。他的優點,原來叫EQ。

● 陶傑 2006年6月6日 四面八方.联合早报

六六大顺


百年一次,周而复始,06年6月6日清晨6时06分06秒,东方人所追求的六六大顺,亦或西方人所诅咒的666’魔鬼日。信不信,由不得你。 :)

Wednesday, May 24, 2006

认字900认词万余 读报没问题

英文呢?需认字认词多少,方能读报没问题?我很好奇。我想,远远超过九百吧?:)

=============================================

(北京讯)由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首次公开发布的中国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说,只要掌握900多个中文字和万多条词语,就可以阅读中国约九成的出版物。

  据《北京晚报》报道,当局调查了890多万平面媒体、有声媒体、互联网媒体文本,共9亿字次,其中中文字7亿多,并发现媒体用中文字8225个,三者共用中文字是5607个。

  教育部语言文字资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说,调查表明汉语并不像外国人想像的那么难学。这些出现频率最高的中文字中,认识前581个中文字就可以覆盖日常用语的80%,一个人如果掌握1万多条词、900多个中文字,就可以阅读90%左右的出版物。覆盖率达到99%,也只需要2315个字

Tuesday, May 23, 2006

背包旅行家

一個好的旅遊節目,能夠令人產生想即時飛身前往的衝動,所以,一個旅遊節目好看與否,拍攝的內容固然重要,但主持人的表現亦有很決定性的影響。要是遇上一個言語無味,毫不投入的主持,任憑所介紹的風光是如何美麗動人,也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

喜歡自助旅行或喜愛看旅遊生活頻道的讀者一定對這名字很熟悉,他就是大無畏旅行家兼著名的長壽旅遊節目,Discovery頻道歷史最悠久的旅遊生活與探險節目的《勇闖天涯》(Global Trekker)節目中最具知名度的主持人伊恩萊特(Ian Wright)。《勇闖天涯》一直是許多旅遊同好最愛看的節目,伊恩充滿生氣、逗趣、活潑的主持風格,深受許多觀眾喜愛。

伊恩萊特曾三度榮獲有線電視ACE大獎,在世界擁有無數的觀眾,說他是自助旅行的教父,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受他感染而踏上異地的背包客,已不知多少。

藝術學院出身的伊恩,喜歡畫畫,當過藝術家、腳車快遞,也在市場擺過攤子賣東西等。看他不用花錢就踏遍全球,大家都想問他是如何得到這份夢寐以求的工作?

愛搞幽默的他表示,有天在報紙上看到某電視節目在征主持人,興致一來便做了5分鐘長的試鏡帶,影片一開始他先撞倒攝影機,然后在黑市換錢被打,又在廁所介紹美食,最后還被關到監獄。但是,這捲駭人的帶子果然奏效,一舉贏得旅遊節目的工作機會。

伊恩在節目中不但風趣鬼馬,更重要的是,觀眾們能確切地感受到他的全情投入,因為每次旅程中,他都很願意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了解當地的傳統及文化,跟不同的人交談,因而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感覺。由于伊恩本身非常熱愛旅遊,雖然他不高,也稱不上帥,但憑其機智、幽默、鬼馬、親切和大無畏的精神,揹著背包環遊世界,伊恩就是有種讓你一看到他,就無法再轉台的魅力。

在《勇闖天涯》節目中,伊恩為您介紹世界各地偉大的節慶,您可以來到祕魯,參加神秘的印加太陽王祭,或是到西班牙進行徒步朝聖之旅,並加入一群瘋狂被牛追趕的人群當中,還有,務必騰出2月的假期,到巴西里約熱內盧與伊恩萊特參加狂歡3日的嘉年華會。除此以外,伊恩曾在冰天雪地下跟俄羅斯人一起進行冬泳並拿得證書,又試過在土耳其的浴室被人刷背時刷出成1吋長的污垢,五音不全的他又試過被日本人硬拉著唱歌,不過最經典的還是他在蒙古吃羊眼時驚心動魄的一幕,看著主人家熱情地將羊眼切碎並與他分享,他猶疑片刻,然后便將眼珠往口裡送,儘管有萬千個不情願,但他還是懂得尊重別人。同時,伊恩介紹美食時亦表現得很生動,令觀眾頓時食指大動,恨不得立刻買機票前往大快朵頤。

伊恩便是那種很豁達的人,即使有時他遇到一些跟他自身文化大相逕庭的事情,也不會大驚小怪,因為他明白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因此不會以自己心中的那把尺去量度其他民族、國家與文化等。無可否認,10年來,他走遍全球六十多個國家,從太平洋不知名小島到北極的冰天雪地,輕鬆幽默的行走風格,讓自助旅行變得如此簡單又充滿驚奇。

放下背包,與名流貴族打交道

揹著背包,全球每個角落到處跑的伊恩萊特,現在改過名氣生活,為了宣傳與見證伊恩萊特全新的旅遊生活與探險節目,《伊恩萊特名人有約》(VIP Weekends with Ian Wright)系列節目,伊恩特地前來大馬與媒體一起共聚與分享他的旅遊經驗和心情。在聚會中,伊恩萊特還分享《伊恩萊特名人有約》的點點滴滴,其中一集的內容就是伊恩到香港造訪藝人莫文蔚,無厘頭的伊恩不但跟著莫文蔚體驗一日明星的生活,並深入她工作的每個場合,如拍照現場、吃她的布丁、跟她的個人教練打拳,還搶用莫文蔚的卡拉OK包廂、在動畫電影裡為動物配音等等。

莫文蔚身為藝人熱愛公益活動,又愛奢華生活,但兩個不同背景的人,將于《伊恩萊特名人有約》節目中碰頭,伊恩這次將放下背包,不但與莫文蔚共度周末,還進到各地貴族的家中感受一下奢華的生活。伊恩這次過足了貴族與富豪的生活,印度公主、西班牙馬王、英國勛爵等,都誠意邀請伊恩萊特到他們家裡度周末,平時總是T 恤、襯衫的他,難得穿上設計師的名牌西裝、叼著雪茄,努力跟上流社會打交道。

其實伊恩主持《勇闖天涯》節目多年,可是跑遍了大半個地球,只是這個背包族自助旅行者的節目,大部份的旅程都很克難,沒辦法吃香喝辣,不過這次伊恩總算苦盡甘來,開始過著尊貴優渥的生活,而且專跟社會名流貴族打交道。爬再高的山對伊恩萊特來講都不是問題,但能否融入名流生活,反而成了伊恩主持這個節目最大的挑戰。《伊恩萊特名人有約》系列要帶給觀眾們前所未見的體驗,以不同的主題呈現,讓您一次擁有最權威、最奢華及最有趣味的全球旅遊經驗。

漫長旅途 快樂行走

整個座談會笑聲不斷,伊恩萊特表現出幽默與親切的一面,不但做出一些鬼馬的表情,而且還近距離與大家交談和用餐,細聽他精彩的旅遊經驗與分享他于名人居所作客的經驗,體會最講究品味人士的府邸及生活。

在訪談中, 伊恩表示, 如果讓他選擇, 身為一個背包客 (BackPacker)或是一個跟名人生活在一起的VIP角色,他還是會選擇當一個背包客。在場的人都愛伊恩,以及他散發出來的熱力,就像每次他看到瀑布或海灘時,總會一口氣脫掉衣褲衝過去狠狠的摔到水裡自在快樂地大叫。節目裡的他,彌補著人們不能放下現有包袱去恣意旅行的遺憾。

旅行,有意外的驚喜,也有意外的驚嚇,伊恩跟其他旅遊節目主持人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從不去掩飾自己最直接的反應,以及對任何事物的厭惡或喜愛。伊恩總是強調跟當地人的互動是自助旅行最重要的收穫,但問他玩過那么多的地方,最喜歡哪裡和為什么?

答案卻令人瞠目結舌:「格陵蘭與蒙古,因為人很少,很特別!格陵蘭很棒,是個與世隔絕的大冰塊,它有歐洲一半大,才住 5萬人,鎮跟鎮之間都不用設馬路,是個很有趣的地方。」伊恩給記者朋友的忠告是,當一位旅客最重要是懂得放鬆和獲得樂趣 ,就如同節目裡的他一樣。

超人氣的伊恩萊特與他全新的旅遊生活與探險節目《伊恩萊特名人有約》系列,即將在Discovery Travel & Living頻道(Astro Channel 11)隆重播出。從5月7日起,每逢星期天晚上10時播出,錯過的觀眾可以在第二天早上10時觀看重播。

背包旅行家 帶您闖天涯 30/4/2006

Saturday, May 20, 2006

是时候利用网络的力量了

朋友转寄了发生在吉隆坡即刮即赢的老千骗局,对象是那些涉世未深、心思单纯的人们,从乡下到城里的年轻学生,初毕业到社会大染缸的年轻人,有侥幸小贪心的人们。总而言之,只要你存有贪小便宜、侥幸的心理,那就是你的心理罩门,老千眼中的可利用的弱点

当这些老千懂得钻法律的漏洞,应变速度远远快过执法的效率,我们能做的是谨记“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句名言,提高警惕。

有些人从来不/鲜少读报纸,听电台,看电视,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些猖獗的老千骗局,但他们有上网看博客或者以电邮同朋友保持联络的习惯。

请大家把这个讯息用力地剪贴复制转寄或者转载。只要有一个人因阅读过您的转贴而提高警惕避免受骗,那我们的努力就值得了。

即刮即赢的骗局全文如下:

Dear Colleagues and friends,

Lately there has been alot of reports on Scratch & Win scams on the rampant. The "salesmen" are usually youngster in their teens or early 20s from outstation (as they seem to only be able to speak Mandarin), going around handing out envelopes and coupons. They are very persistent and speak very fast in order to confuse you. Their usual spots are banks (to pounce on victims who have just withdrawn money), hypermarkets, and even petrol kiosks.

Recently they have been spotted in the open car park in front of Menara Milenium, so please beware when approach by suspicious individuals handing envelopes and coupons to you.

Below is an account of what happened:

In January 2006, I have been approached by a female and a male (both Chinese) in front of Southern Bank Bandar Puchong Jaya, at around 5pm. I was told that in conjunction to the opening of their company, Zunishu Group, in IOI Mall, they are giving away “scratch and win” coupons, and I was urged to accept one. Upon opening of the envelope, I was told that I have won the grand prize (only 50 out of 100,000 coupons distributed) and stand a chance to win a Perdana V6, a Kancil, a 29” Plasma TV, a Massage Chair or a Jaguh Motorcycle.

In order for me to collect my prize, I must go to their office at Techligent Sdn Bhd at 9-1, Jalan 1/114, Kuchai Business Centre, Jalan Kuchai Lama, 58200 Kuala Lumpur. At their office, I was approached by 7-8 people congratulating me on winning this “grand prize” and started explaining to me that I have to first agree to be featured in the congratulatory ad in the newspapers. Then, they proceed to explain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me to “share” the advertising cost with other winners. I was showed all the ads of the previous winners, and articles about their contests which seem very authentic, there was even one ad with Pensonic and Sen Heng mentioned as co-sponsor in the ad).

The condition is, I have to pay RM3,899 before I get to scratch my coupon in order to know what is my prize. At first I was very uncomfortable about having to make a huge payment, and hesitated profusely. The supervisor then produces a letter that states that they are guaranteeing the prize will definitely be one of the five claimed. I negotiated that amount and they finally agree upon RM1,000 first, and the balance can be paid later. In return for my doubt, I was given a handheld massager as warranty which I can return later (unused) when I pay up the balance of RM2,899. I swiped my credit card for this transaction (amount RM1,000) and upon scratching my coupon, discovered that I have won a Diverse Massage Chair, which they claimed worth more than RM7,999.

When I left the place, I called a friend to check on the company name, and sure enough, there were lots of stories on the Internet about this scam. I went back to confront the staff, and I was told that it is not their company’s policy to refund customers.

As there was no point in arguing with those guys, I immediately called my credit card company to cancel the transaction, but unfortunately the customer service officer told me that there is nothing the bank can do, and I can only cancel the transaction only if the vendor agrees. Alternatively I can file a dispute form only seven days later, from date of transaction, in order to kick off an investigation.

I lodged a police report that same evening and another report at Consumer Tribunal the next day. When they received the notice from Tribunal court they called me up to "negotiate" my refunds. They very arrogantly told me that they have a panel of legal advisers on this matter, and they are confident that I will not get a full refund and inf act the court might not even take my case seriously. I insisted on the full refund and proceeded with the legal procedures. After two weeks, I was granted a hearing at the consumer court, and as the defending party did not turn up for the hearing, the judge awarded me with a full refund. Unfortunately these guys still refused to pay up, and I have to file a case with the Magistrate Court, which takes more than a month for processing. By the time another hearing is made, etc, etc, they would have closed down the company and open a new one to continue their "services".

It is very sad that eventhough there had been more than 11,000 cases reported, no action can be taken against these guys as they have covered themselves in all legal loopholes. It is even sadder that they are recruiting youngsters from all over to do this inmoral business.
Below are some of the companies names they have used and addresses

HOME SONIC MARKETING / TECHLIGENT SDN BHD:
9-1 jalan 1/114 kuchai business centre, jalan kuchai lama, 582000 kuala lumpur tel/fax 79878320
55-01 1st floor jalan molek 3/1 taman molek 81100 johor baru tel/fax 3583320
11a jalan medan ipoh 6 bandar baru medan 31400 ipoh perak tel/fax 5487608


AIRLUX MARKETING :
9-1 1st floor jalan prima 7 metro prima 52100 kepong kuala lumpur tel/fax 62509969

CHAMPION SUPREME :
15 jln 3/62a bandarmenjalara 52200 kepong kuala lumpur tel/fax 62776227
9-1 lrg batu nilam 3b bandar bukit tinggi 41200 klang selangor

OTTO SONIC MARKETING :
136-1 jalan besar batu 8 52100 kepong tel/fax 62756854
85-2 jalan metro perdana darat satu taman usahawan kepong utara 52000 kuala lumpur tel/fax 62577164
24a jalan prai jaya bandar prai jaya 13700 seberang tengah butterworth tel/fax 3970228 e-mail goldpri@streamyx.com

MASTER SONIC MARKETING :
59a jalan prai jaya 3 bandar prai jaya 13700 seberang prai tengah tel/fax 3998733
126-2 jln persiaran sultan abdul hamid kompleks sultan abdul hamid 05050 alor setar kedah tel/fax 7711268
23-1 jalan dm2 millenium business centre 70200 seremban n.s.d.k tel/fax 7677079
5-1 & 5-2 jln puteri 2/5 bandar puteri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tel/fax 80617228

SUPER SONIC MARKETING :
87a 1st floor jalan kenari 20 bandar puchong jaya 47100 puchong tel/fax 80766026
168a jln raja uda pusat perniagaan raja ss uda 12300 butterworth penang tel/fax 3329010

Please pass this warning on to as many people as you can to warn them from falling prey to this scam

Friday, May 19, 2006

余秋雨的行者无知

【一】 余秋雨的文章,眼下有点象翰林院的文章;翰林院的文章,虽然和太医院的药方,都察院的奏章,光禄寺的茶汤等等一样,是京师的几大可笑之一,但是锦绣华丽,但凡祭祖,诰封,宣战等等典礼,断断是不可缺少的。余秋雨的文章同样是锦绣华丽,眼下既不能缺少,却也有点象笑话。

余秋雨的文章,和翰林院的那些翰林们好用典故一样,好谈历史。余秋雨读历史,只读故事,不读文本,所以余秋雨的历史当中,都是些好听的故事;这些故事,经过余秋雨加上酱油,味精和醋,就变成了散文。历史的脉络被断开,变成散文以后,余秋雨就开始大发感慨。感慨一发,这文章就多少有点动人。

文章虽然动人,余秋雨的历史还是读得不好;所以就有人专门写文章,甚至出书,进行批评。读了几篇批评文章,觉得有趣,于是也找来余秋雨写的《行者无疆》读,其中有一个部分,写的是北欧;读下来以后,更觉得有趣;因为余秋雨对于北欧历史和文化的无知,完全到了空白的程度;于是不吐不快,也和余秋雨谈谈北欧的历史。且听道来。

【二】 《行者无疆》的第四部分,北欧,从第五十四到第六十一,共八篇文章,写了丹麦、瑞典、挪威和冰岛四个国家。通读下来,几乎每篇文章,都有因为无知而带来的硬伤;余秋雨拿了人家大笔的钱,浮光掠影地到北欧国家走几天;凭着余秋雨的文笔,写几篇风光游记,马马虎虎也算是有味道的;问题是,余秋雨偏偏要谈到历史。

北欧的历史,国内向来介绍很少;所以余秋雨谈起北欧历史来,劲头也十足;想来专门挖余秋雨烂脚的几位先生,对北欧历史,也不甚熟悉。所以余秋雨不免大谈特谈;最为口沫横飞地谈历史的,是《行者无疆》的第五十七章,《历史的诚实》。余秋雨访问奥斯陆的“维京船博物馆”,因此大发议论。

先说维京海盗;余秋雨在《行者无疆》的第四部分,到处宣称他能阅读“萨迦”。这当然是余秋雨在吹牛,因为萨迦是用古冰岛语写的。那么我们就理解成,余秋雨可以读英文。但是按照余秋雨所说,展出维京船的博物馆,是挪威文化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挪威文叫Vikingskipshuset,维京船展馆,英文是Viking Ship Museum,明明白白,是“维京船博物馆”,余秋雨说:“奥斯陆的海盗博物馆”。

这当然是一个很小的错误,但是犯这个错误的最主要原因,乃是余秋雨根本不懂维京的历史,因此简单而无知地把维京和海盗等同起来了。正因为如此,余秋雨大言煌煌地说“海盗就是海盗,,,,”如此等等。稍为懂点英语的人都知道,维京Viking是一个历史专用名词,比如说维京时代,维京文化等等,而海盗pirate则是一个普通名词;把维京和海盗等同起来,等于是把一片竹林和一把竹椅子等同起来;无知和笑话,莫过于此。

不懂历史,又大谈历史,正是余秋雨的笑话所在,下面一段话是:“你看挪威,古代也就是有人在海边捕点鱼,打点猎,采点野果,后来又学会了种植和造船,生活形态非常落后,应付不了气候的变化和人口增多。”这就是典型的余秋雨式的,散文化的历史。历史的事实是,古代北欧人的生活形态相当先进,他们的造船技术,冶炼和锻铁,航海技术,酿酒,养猪等等,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人;维京人重视知识和智慧,很多人都是出口成章的诗人;他们还拥有卢尼文字,虽然有点迷信,却也用来对历史事件树碑立传。

美国《时代周刊》二零零零年五月发表了一篇长篇文章,题目为《不可思议的维京人》,在介绍维京人发现美洲大陆的历史事实的同时,也比较中肯地指出,维京人政治民主,经济上编织了一张庞大的,一直伸展到今天的伊拉克的贸易网络;同时他们是锻造,冶炼的大师;已经能够用银子和金子制作最为时髦的首饰。英国的一项考古发现也表明,那些曾经居住在英格兰的维京人,一个星期就洗一次澡,远远要比当地的英国人要干净得多。这样的事实,余秋雨居然闭着眼睛说:“生活形态非常落后”?

余秋雨把维京人等同于海盗,首先犯了一个巨大的概念性错误;在这个错误引导下,余下的就全部是臆想和猜测了。他根本不懂得,维京Viking这个词汇,本身来自北欧语言,vik是港湾的意思,比如雷克雅维克,最后结尾的vik,就是港湾。Vik加上后缀词ing,或者复数形式ingar,意思是“来自海湾的人”,本身是个很中性的词汇。现代英语中,viking这个词也没有任何贬义。

对维京的贬义说法,并且和海盗联系起来,来自于北欧国家和基督教的宗教对立。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欧洲大陆,北欧那些强悍民族,不相信基督教的天主,而相信北欧神话中的多神教,自然是些野蛮人;这是一种典型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说法;基督教最后取得了胜利,所以把那些相信多神教的野蛮人称为“海盗”。

公元八世纪至十一世纪,正是欧洲大陆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禁锢人们的思想,压抑人性,同时又把财富敛聚在教堂里。基督教会同时又极端敌视异教徒,极尽征服迫害之能事。这是欧洲历史的常识。正是在这种对立意义上,维京人海盗不免要攻打教堂,杀害僧侣,夺取教堂中敛聚的金银财宝。相反,在那些并不把他们当成野蛮人的地方,他们却是一些彬彬有礼的商人。比如在东路,维京人都是以贸易为主,并为此建立了他们的贸易基地基辅。和基督教的唯我独尊的姿态相反,维京人更加能够尊重别的宗教。考古学家甚至从一个瑞典国王的墓穴里,发现了一尊来自北印度的佛像。

【三】 当余秋雨,掉入了常识的陷阱以后,他的议论和感慨,就显得十分可笑了。“八世纪后期开始海盗活动,对被劫掠的地区和居民犯了大罪,但从远距离看过去,客观上又推动了航海,促进了贸易,,,,这便是从蒙昧走向了野蛮,又以不文明的方式为文明创造了条件。”这里,余秋雨完全颠倒了历史事实,因为翻开任何一本关于维京海盗的著作,都可以读到,维京海盗本身就是出色的航海家,不倦的探索者和贸易商人,只有在他们无法贸易的地方,尤其是在仇视他们的基督教地区,他们才成为狂暴的征服者和勇敢的战士。说是海盗活动推动和促进航海和贸易,余秋雨的根据在哪里呢?

颠倒历史的因果关系,正是余秋雨的专长;因为余秋雨是不读历史的,他只读历史故事,并立即散文化,贩卖。在他谈到冰岛的时候,他说有些部落在挪威难以为生,到冰岛、格陵兰这样的冰天雪地里去定居去了。这句话自然大大地有毛病;挪威人根本不是因为难以为生,才到冰岛和格陵兰生活的,这且不说;居民集中的冰岛首都雷克雅维克,也根本不是冰天雪地,因为雷克雅未克是海洋性气候,既有大西洋暖流,又有极为丰富的地热资源,因此气候相对来说,还是温暖湿润的。这样的说法,在这本书里,基本上还是小问题;接下来,大问题来了。

紧接着,余秋雨无限感叹地说,“定居是一种对文明的进入,不管开始时候的身份和态度如何,迟早会受到当地文明的同化”。说得斩钉截铁,毫无商量余地。试问,北欧人进入冰岛和格陵兰,当地的文明是什么呢?又怎么同化他们的呢?换个地方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美洲,难道也是“受到当地文明的同化”吗?话再反过来,难道当地印第安人就没有文明吗?印第安文明,就是当地文明,照余秋雨的说法,美洲大陆,现在应该是印第安文明的一统天下。

历史的无知正在继续。当余秋雨在第五十八章,《恬然隐者》中介绍冰岛的时候,更多的无知出现了:“它(冰岛)的历史开始于九世纪,由于海盗。它自此接受了来自挪威的移民之后,,,,,,”这一段,好象是引述的文字;但是余秋雨在读过这些文字以后,就开始大胆想象了。和上面一段联系起来,说是因为挪威人在挪威难以为生,才移民冰岛!余秋雨在冰岛“文化考察”了半天以后,居然对冰岛的历史,一无所知。

关于冰岛的最常识的历史知识是,挪威国王“美发哈拉德”(860-940)用武力统一挪威时,很多挪威北方的部落酋长联合起来反对“美发哈拉德”;等到反对联盟失败,才有一些酋长为了躲避美发哈拉德的北上大军,跑到了冰岛,并且居住下来;后来一些跑到苏格兰的挪威酋长,也回归到了冰岛。所以冰岛的最早居住者,是为了避难,而不是余秋雨所说,什么在挪威难以为生;否则听上去倒有点象三五九旅垦殖南泥湾一样。

紧接着,余秋雨又说:“以至今天的冰岛人能够毫无困难地阅读古挪威文字,而挪威人自己却已经完全无法做到”。这是关于挪威文的最大的笑话。众所周知,古代北欧国家的语言是统一的,属于古日耳曼语的一种;称为诺思古语(Norse)。所谓古挪威文,就是这种诺思古语,受到丹麦语影响以后,成形的一种“官方语言”。挪威的语言比较有趣,和中国白话文出现之前的情况一样,写的语言和说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所谓古挪威语,其实就是书面语言,Bokmål,或者叫官方语言,而一般人说话的时候,则用一种新挪威语,Nynorsk或者称为乡下话landnorsk。问题是挪威人在媒体,文学和公文当中,最常使用的还是那种书面语言,余秋雨居然说“挪威人自己却已经完全无法做到”,实在是件让人笑掉大牙的事情。

【四】 再说萨迦。北欧文化之源,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那就是在古代北欧人的眼中,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是泾渭分明的。希腊神话中,经常有狗皮倒灶的神,和人类通婚生子;在北欧,这就是神干预了人类的生活。正因为如此,北欧文化的经典著作,通常把神话和英雄传奇,区分得比较清楚。比如《诗体埃达》,前十四首是神话,后面的都是写英雄传奇的。萨迦就是专门写英雄传奇的。

余秋雨“考察”北欧的文化,如果有点文化的话,多少应该知道两部《埃达》和萨迦。但是在这数万字的煌煌文章中,而且谈的就是北欧的历史和文化,余秋雨没有提到一句,关于北欧神话,表明他对北欧神话是丝毫不懂的;因为余秋雨的特点是,但凡他懂得一点的事情,一定会说得天花乱坠的;甚至于在维京船博物馆,抄来一些展览说明,甚至把博物馆的名字都抄错了,照样说得口沫横飞;大大地引申开去,做一篇锦绣文章。

虽然不知道《埃达》为何物,但是冰岛的大使,送给余秋雨一套《萨迦选集》。这是令余秋雨感到非常光鲜的事情,所以在《行者无疆》的最后几篇文章中,余秋雨不厌其繁,多次谈到那几本萨迦,如何放在旅行袋里背来背去,如何夜读,等等。其实这套《萨迦选集》,是商务印书馆前几年,靠冰岛大使馆资助,已经出版了的中文译本。余秋雨读了其中的一篇,于是写了《行者无疆》当中的一篇文章,第六十一《尼雅尔萨迦》。其实这篇文章,不去冰岛“考察”,估计也是写得出来的。

说余秋雨只读了其中一篇,是因为余秋雨谈到萨迦的时候,多少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余秋雨说,“我知道我的这些想法是受了萨迦的影响。这里生活节奏缓慢,一切行为都伴随着长时间的等待”;什么“令人窒息的心灵冲撞”等等。看来这冰岛大使的书是白送了,因为萨迦故事,除了《尼雅尔萨迦》,比较象一篇当代北欧小说以外,其他的都是一些豪阔的英雄传奇,比如《维音兰的萨迦》,讲述维京探险家如何到达维音兰,也就是在哥伦布之前五百年,发现美洲的故事;这和“节奏缓慢”“令人窒息”,又怎么沾得上边呢?

【五】 更多的事实谬误是,第六十一章,“冰岛古籍手稿馆馆长,,,”冰岛根本没有这样一个古籍手稿馆。冰岛收藏最古老典籍的,是个研究所,叫做“阿尼•马格努逊研究所”,是为了纪念冰岛学者阿尼•马格努逊而设立的。什么冰岛古籍手稿馆,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同一章最后,说博尔赫斯只遗憾,没有到这里来看看,看上去余秋雨比博尔赫斯要神气得多;而事实上,博尔赫斯在一九七九年就到过冰岛,而且还学习了冰岛文。

第六十章《拍雪进屋》一文中,说到冰岛的公社议会,阿尔庭。当然,余秋雨也不懂什么叫公社议会。但是,他明显地把说明给抄错了:“参加议会的有三十六个地方首领”。冰岛的公社议会,参加的酋长人数,向来难以计算。但是相对固定的是,在公社议会上,酋长们共同任命三十六个法律发言人,好比是法官团。很明显,余秋雨在抄说明的时候,把法律发言人,误作地方首领了。

同一章,“一群从北欧出发的海盗及其家属,在这里落脚生根”,这更是可笑的常识错误了;冰岛难道不是北欧的一个部分吗?事实上,北欧Nordic这个词,正是为了囊括冰岛,而使用的概念;否则的话,应该称为斯堪的纳维亚。由此可见,余秋雨连北欧最基本的地理概念也没有。

最后一段,“这里并无神灵庙堂,,,,,”。从上下文看,这段话不仅仅指的是公社议会的会址,而是泛指冰岛。如果是这样,余秋雨当然不会知道,冰岛历史上存在过许多祭祀众神的庙宇;就算是光读中文版的《萨迦选集》,至少也能知道,在许多萨迦中,都提到了众神的庙宇。瓦兹达拉萨迦Vatnsdæla saga中第十五章,就描绘了这样的一个庙宇,宽达百英尺之多。

第五十六章《两难的实验》一文中,说到瑞典的时候说:“二十世纪初出现在世界眼前的瑞典已经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工业化强国。”又是一个可笑的结论。瑞典的工业化,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为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才得以完成;二十世纪初的瑞典,不过是一个农业国。余秋雨的散文,一下子把瑞典的工业化,整整提前了半个世纪!

第五十四章《北欧童话》,讲到安徒生的故居的时候,“证据是,很少升国旗的丹麦把一面国旗端端正正地升起在那幢红顶房上”。这根本是煽情;丹麦人恰恰是世界上最喜欢升国旗的国家之一。关于丹麦宗教哲学家克尔恺郭尔,余秋雨说:“十九世纪最耀眼的哲学星座,,,,”这有点让人奇怪。莫非余秋雨先生是一位存在主义者?如果不是,克尔恺郭尔固然伟大,但是比成“最”耀眼的哲学星座,那么,黑格尔、康德和马克思,相比之下,就该属于比较黯淡的哲学星座了?

【六】 写了这么多,余秋雨的翰林院文章,其对历史的无知和谬误,基本上清楚了。大体说来,余秋雨在写到北欧历史的时候,经常会让关公去战一下秦琼。关公战秦琼,其实也没有关系,问题是战了以后,余秋雨又开始浮想联翩,甚至开始抒情。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至少要比翰林院的文章,要命多了。因为翰林院的文章,至少是不许抒情的。

还是回到维京历史上。余秋雨让关公战秦琼,也就是把维京人等同于海盗这个概念以后,就开始历史地联想了。一个联想,是“挪威人对自己祖先的这段历史,既不感到羞耻,也不感到光荣”,所以要“更深入地领悟挪威人的心态”。这样的联想,完全基于他对历史的错觉。挪威人,也包括其他北欧国家的人,恰恰对自己的祖先,尤其是这一段多神崇拜的历史,感到非常的骄傲。所以,如果余秋雨先生能够看懂Viking这个字眼的话,北欧到处是以维京命名事物,维京航线,维京出版社,维京大酒店,维京纪念品。这样的情势之下,余秋雨居然想到,挪威人是否会“向受害各国道歉”,实在是有点多虑了。

从余秋雨对北欧维京人使用的字眼上来说,用了很多类似“救赎”,“昄依”“醍醐灌顶”甚至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但是正在余秋雨大发议论的时候,他似乎忘记了,如果北欧维京人是客体的话,那么这些宗教词汇的主体,或者说主语是什么呢?如果说,维京人象余秋雨所说的,是恶的代表,那么去救赎他们的,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就是善的化身了?话反过来,当年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大军一直打到多瑙河边;在欧洲人眼里,也不过是一群强盗罢了。照余秋雨的逻辑,中国岂非也要考虑向受害国家“赔礼道歉”了?

余秋雨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任何文章,都有无数的人在读。理性地说,余秋雨的文章,公共化的程度越高,对整个社会的知识化,都会是一种贡献。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公共化的,必须是真实的知识,而不是抄错了的展览说明。这也就是说,余秋雨不应该在根本不知道《埃达》,只读过一篇萨迦的情况下,大谈北欧历史;这往往是大量的以讹传讹的源头。讲到文化,在以讹传讹的源头上,站立着的,往往不是一个那么正面的形象;因为历史本身,最能掂量,文化的分量。

(余秋雨的行者无知―评《行者无疆》 全文完)

Monday, May 15, 2006

我有选择

  “你有选择”——工人党本届的竞选口号,不但有如名牌球鞋口号很有市场味道,也准确捉住了新加坡人的“毛病”。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没有选择,总是把自己当成环境制度的受害者,满腹牢骚只会在咖啡店里或德士上发泄,却不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来改变现状。这毛病不只严重,且易传染。几个人在一起谈政治谈工作,经常就变成一群怨夫怨妇。

  放假回国,正好遇上五年一次的大选。包括本次大选在内,我只有过两次投票经验。比起头一次投票,这次感受更加强烈。尽管在选举结果出来前,大家都知道人民行动党会继续在国会占有绝大部分席位,但拿着那张纸,走向投票箱那一刻,还是感觉自己手里握着权力,力量不大,却是个表达意愿的机会,对这次投票结果毕竟还有着122万分之一的影响。新加坡不是有如许多外国人所说的独裁国家,新加坡人不是没有选择。

  不管政治家用什么策略手段来赢取选票,我们可以选择置疑还是相信。民主制度存在许多瑕疵弊病没错,但毕竟还是给予人民最基本的选择权。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年代,我们不能再只怪媒体不够中立、左右我们的思想。

  不只是在政治上,在日常生活中新加坡人也经常抱着一种“形势所逼”的消极态度。

年年牢骚年年过   

  朋友当中有许多对现有工作非常不满意,每次见面都说想不干了,但年过一年他们还是一边做一边怨,就这样在牢骚中度过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他们多数都不是家中有好几个孩子等着他们赚钱买奶粉的经济支柱,他们是放不下有美丽衣服买、有假期就可以飞到东京巴黎的生活。没有人拿枪逼谁工作,如果选择保留现状,起码要心甘情愿吧。

  和从事剧场工作的朋友聊起本地艺术工作者的心态,都觉得本地艺术工作者过于依赖政府资助。一旦政府减少或取消赞助,艺术团体很容易就陷入严重的财务状况。艺术文化,作为一种有别于商品的精神食粮,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资助,但艺术工作者却不能把自己看作是特别的一群,觉得理所当然要得到国家社会的特别待遇,一旦不如意就自怜自艾,说这个国家不支持艺术,怪这个社会不照顾艺术工作者、不懂艺术。

  我们的限制往往来自自己,不是社会还是政府。自我限制比实际约束更具渗透力,更加可怕。

  许多人认为新加坡媒体不够自由,许多时候不是因为受到新闻室以外的力量控制,而是记者编辑们不断地自我约束。读者最后拿在手上的报纸,是每一层把关者对新闻范围的猜想和诠释。

  新加坡人以为自己没有选择,不是没有缘由。历史告诉我们,争取理想,有时要付出惨痛代价。正是这个历史包袱,让许多人在有选择时假装没有选择,以“形势驱人”的借口来欺骗自己,让自己好过些。本地政治文化气候也许还不如一些国家开放,但比起往日,已经改善许多。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不该被历史包袱捆绑。

  我们不是“怕输”的一群吗?怎么来到对生活素质有着根本影响的方面,却只会任由主流形势摆布,不干涉也不求变?我们怕输掉舒适的物质生活,怎么却不担心输掉对人生的满足感?

● 沈帼英   ·作者任职于世界银行印尼办事处

Thursday, May 11, 2006

我的选择,由谁决定?

  李显龙总理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谈到如果本身的候选人素质出问题时,执政党如何处理的问题。他说:“在我们的制度里,我们也会有差错,但是至少我们有一个制度,并且最重要的是中间有一班有经验、把整个过程监督得很严的领导层。所以,其实我们说是法治,但是法治里,人的角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有机会参加类似《敢问总理》之类的节目,我最想问:如果出问题的是这个领导层的成员,那我们该怎么办?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事情在过去的四十年没有发生,我们一直拥有一个诚实可靠的政府,这正是人民行动党能在每一届的大选中轻易蝉联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过去没有发生,并不表示将来一定不会发生。万一发生,我们又有什么机制确保国家不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领导人未必无所不知  

  退一步说,即使领导人的道德素质完全没问题,他们也不见得能无所不知,他们的判断也不一定永远正确。许文远部长就针对NKF事件表示,他和政府中的许多人都受到蒙蔽。整个事件也是经由媒体独立报道后才被揭发出来的。

  NKF事件虽然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但并没有使我们的国本动摇,但万一发生更严重、足以威胁到国家的生存的事件,而政治领袖却受到蒙蔽,到时又能靠谁力挽狂澜?

  一种方法当然是建立一个健全的民主制度,通过政党竞争,由人民负起监督的责任。可是新加坡政府一贯的思维是,因为我们的政治领袖都是百里挑一的,因此和各阶层的新加坡人比较,他们懂得比较多,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比较全面,较能够为大局着想。这样的思维落实到行动中,就导致一些所谓的对话会,变成是由政治领袖单方面阐述他们的想法,其他与会者则沦为“虚心受教”的听众。

  李总理说,集选区制度是好的,因为我们不要一个谁都可以随随便便参选的制度。问题是,当我国的宪法规定每一个符合基本条件的公民都有选举与被选举权的时候,该由谁来决定谁有资格参选?显然,总理是延续了执政党一贯的思维,认为应该为人民做出相关的决定的,包括为人民“鉴定”反对党人的资格的,是一个以可靠领袖为核心的政府。

  当然,这样的考虑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依靠人民的力量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前国会议员吴俊刚先生也提到选民在投票时有诉诸情绪的可能(《理智与情绪之争》,早报言论版,2006年4月27日)。这固然有道理,但是我们是否能因为担心选民的情绪而事事“为民作主”,包括为他们决定谁才是“合格”的候选人,要怎样投票才算“理智”?

  我想我们不能,因为如此一来,所谓的选择,只是一种经过“上面”认可的、受到诸多限制的选择。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套证明行之有效、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制度。可是过去行之有效并不代表将来一定行之有效,将来万一“上面”因为某种原因而无法正确告诉人民该怎么选择,人民是否就只能坐以待毙?

  更何况,怎么样才算是符合国情?李总理说:“我们不能够说,像美国的制度不管谁中选都不要紧,因为它有这个制度,出了问题,如尼逊出问题、克林顿出了问题,无所谓,以后还有一个总统,以后还是有美国这个国家,新加坡不是这样,也没有办法做到这样。”

  我想再“敢敢问”的是,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做到?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无法建立一个在领导人出问题时能让体制继续运作的机制?吴先生也问:“为什么英国可以那样,为什么我们不能那样?为什么美国有那样的自由度,我们却不可以?在问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问问,新加坡的情况同这些国家有什么不同?新加坡能百分之百仿效它们的做法吗?”  

国家兴亡都和我有关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的国情,为什么不允许人民在政治上有更大的自由?“国情论”者经常会说那是因为我们国家太小太脆弱,经不起丝毫的差错。可是这样的说法,是建立在政治领袖不管是在道德上、能力上或判断上一定不会出错的假设上。这只是一种假设,却被我们一再地重复而成为“真理”。

  泰国、菲律宾、台湾的例子一再提醒我们,民主制度不是万灵丹,不是说有民主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可是除了这些“因民主而失败”的例子,还有许多“因不民主而失败”的例子如朝鲜、越南、柬埔寨等。环顾全球,如果真要进行量化比较的话,似乎政治自由度相对宽松的国家,情况比起政治不自由的国家要好一些。

  既然“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的选择方式都可能出错,我们最后要问的必然是:我们应不应该拥有一种无须经过“上面”“同意”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我不知道一般新加坡人怎么想,但我会为争取这样的权利而努力不懈。因为唯有如此,我才能自豪地说,我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这个国家的兴亡成败,都和我有关。相反地,如果由“别人”来告诉我该怎么选择,一旦出错,那就是“别人”的错,不关我的事。

  我该怎么选择,只能由我自己决定。

● 王昌伟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Sunday, May 07, 2006

棒子与萝卜的政治

如果你是后港居民,如果你投选的是人民行动党,如果你求的是1亿元的发展计划,你恐怕会失望而归。

再如果,你是阿裕尼集选区的居民,如果你投选的是工人党,即使你求的是把工人党议员送进国会,即使后来工人党败选阿裕尼集选区,行动党团队蝉联阿裕尼集选区的杨荣文还是会对你说:“我们除了为那些支持我们的人服务,也将为那些没有支持我们的人尽力工作,因为我们都是新加坡人,要心连心,向前进!”

如果,你投票时受到棒子与萝卜的左右,在认清现实后,不知交了学费的你,可有学到教训,体会了宝贵的经验,增长了智慧?

为后港居民而设计的1亿元计划恐无法实现

大家来解码

丹布朗密码 ● 姚忠在

  丹布朗(Dan Brown),美国文字人,因2003年面世的《达文西密码》(The Da Vinci Code)红到发紫,原著被译为各国文字,洛阳纸贵,眩目耀眼,自然招蜂引蝶,他被控抄袭,在法庭辩证连连,迂回转折,才证实清白无辜。

  我想买《达文西密码》时,它已被抢购一空,摆放着的是他的新小说《天使与魔鬼》(Angels & Demons),封面标明“达文西密码前传”。

  前传?近年的电影流行拍前传,《无间道》卖座鼎盛,香港制片家机灵的头脑一转,立刻转出部前传来,看来美国佬不但买下《无间道》的原创剧本,也把“前传”的概念移花接木,在美国普遍流传,连出版商也用上了。

  丹布朗《达文西密码》的内容,涉及宗教敏感问题,曾引起宗教界的关注,这部《天使与魔鬼》,一翻开就是张梵蒂冈城(Vatican City)的地图,不用说也知道是跟宗教挂钩,看来,他对宗教相当关注。

  他在《天使与魔鬼》中设置的密码,以科学与宗教的不同见解为主题,科学家认为无神,宗教家坚信神存在。书中回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Galileo),由于认为太阳系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暗示上帝没有将人类放在宇宙的中心,曾遭教会逮捕,差点被判死刑,伽利略的宗教信仰,使他避过大劫,不过在高度保密下,他也是科学家地下组织“光明会”的会员。

  丹布朗以“光明会”趁梵蒂冈选举教宗,展开连串报复的构想,创作《天使与魔鬼》,读他的书好像在看电影,紧张的情节,一段接一段,我不停歇的追下去,被他的创意吸盘黏住,真是个文字高手。

  在著作《天使与魔鬼》前,丹布朗肯定下足功夫做研究,才能把每段历史,每个人物,每个思维,每个地点,每栋建筑物,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全书深入浅出的探讨宇宙内及宇宙外,神是否存在的疑问。

  丹布朗借书中人物的发言,暗示了个人想法,赞扬科学造福人群的同时,他也谴责核子反应炉的祸害,指出复制生物的不道德,强调只要心怀信仰,人就对彼此有责任……

  那些以国防为名,疯狂制造核弹的冷血动物,最好细读《天使与魔鬼》,问问自己的良知,是否要继续为魔鬼服务?

==============================================
解码人 ● 姚忠在

读呀读,追呀追,终于追到《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的大结局,情节虚虚实实,密码被破解后,答案原来很简单,作家丹布朗(Dan Brown),不只把梵蒂冈(Vatican)气到跳脚,也将数百万读者耍得团团转。

  我开始进入《达芬奇密码》迷宫时,以为小说的结局,一定是解开密码,找到密藏“圣杯”的罗丝林教堂(ROSLIN),再从教堂挖出“圣杯”,也就是耶稣有妻有女的古代文献,竟然大错特错。

  简单的答案,正如保护“圣杯”秘密的“罗丝林委员会”会长所说:

  “圣杯也许只是个崇高的概念,在混乱的世俗中,启发人的心灵……”

  “世人对于简单的事,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

  原来“圣杯”并非实物,而是心灵启示,解码全凭智慧,能理解多少,能去得多远,完全因人而异,虚是实,实是虚,你心中自然有数。

  也许,丹布朗是故意留下条伏线吧,他正在创作新小说呢,出版商等着赚钱,书商等着赚佣金,在禽流感传染飞禽的今天,他变成只被高度保护,密藏在银行保险箱的宝鸟,一年下一粒金蛋,价值连城。

  我很喜欢《达芬奇密码》及前传《天使与魔鬼》(Angels & Demons)这两本书,丹布朗够胆够色,提出许多人心中的质疑,道破教义出自人的手笔。说实在的,世上那么多神话故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应该如何选择呢?

  极端主义者因为执著于信仰,不惜牺牲千万被认为是“敌人”的性命,以色列人轰炸巴勒斯坦人,奥萨马随员劫机撞毁纽约高楼,这些满手鲜血的混蛋,竟认为杀人能登天国得永生,真是愚痴中的愚痴。

  丹布朗掀起的激流,在这分秒必争的世界,很快就会过去,一切回复平静后,参神的继续参拜,做研究的继续钻研经卷,中东的油田始终会被抽干的,在那个世代崛起的新势力,也会继续以核弹为赌注,把新能源占为己有,鲜血还是会继续流的,残酷的人类历史,重复再重复。

  朋友说他相信“善”,相信体恤他人。他问我,如果一个善良的人,因为生前没有宗教信仰,死后就被判有罪,老天是否公平?

  我不懂啊,请教丹布朗吧,他是解码人呢!

==============================================
小说里《最后的晚餐》 ● 完颜藉

  小说一出版,马上销了750万本,还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历时70余周。这个抢眼的纪录,引诱我进入了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的世界,继而走进他的文字“过滤”的、达芬奇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丹布朗解读《最后的晚餐》勾引读者兴趣的是他从画中看出耶稣和抹大拉马利亚的密切关系。他指出坐在耶稣右边的就是马利亚。她一头飘逸的长发,两只手纤细白皙,乳房的轮廓隐约可见。

  我记得《新约》《约翰福音》里有提到抹大拉马利亚这个女人。耶稣死后,马利亚坐在坟墓外哭,因为她找不到耶稣的尸体。当她往坟墓里看,发现两位天使在那里。天使问她哭什么?她答,她哭耶稣的遗体不见了。说完,一转身,看见耶稣站在那里。马利亚误认耶稣为管园人,问他到底把耶稣的遗体移到哪里去了,快告诉她。耶稣叫她:“马利亚!”马利亚用希伯来语的家人称呼叫他:“拉波尼。”耶稣说:“不要摸我。”(这句“不要摸我”耐人寻味),说明耶稣和马利亚的关系不寻常。另一点,抹大拉马利亚,“被选”为宣布和目击耶稣死后复活的好消息的第一人。这就有点意味微妙。抹达拉马利亚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她的真正身份,虽然至今没有定论,但很多人会想到《陆加福音》里说的那个马利亚。法利赛人西门,请耶稣到他家里吃饭。马利亚跑进来了。耶稣对西门说:“你看见这个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跟我亲嘴,但这个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地用嘴亲我的脚。”这个马利亚,很可能就是抹大拉马利亚。

  我查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图,果然看到坐在餐桌上陪耶稣用餐的总共有13门徒,其中一个女子坐在耶稣的右边,她的一只纤细的白手,向身旁的圣约翰伸去,这女的正是抹大拉马利亚。看看图中后来出卖耶稣的犹大,他对着耶稣作往后退缩状,他手里抓着一个钱包(里面大概装着他出卖耶稣得到的30块银币)。为了画犹大阴险的脸,达芬奇跑遍了米兰全城,甚至跑到处死囚犯的刑场去观察死囚的说话和手势,整整花了两年时间。雇他作画的僧侣们不耐烦。他威胁他们,如果再逼他,他干脆用修道院里的修士充犹大大模特!

952

天啊!1993年12月11日淡江高峰塔塌楼惨剧的受害者至今仍不能讨回公道,只因为技术上该死的“1974年街道、沟渠和建筑物法令第95条文2项”赋予地方议会100% 法律诉讼豁免权。这是不是又一个Malaysia Boleh! 的绝佳例子?

当地方议会并不是通过人民选举所选出来时,人民又如何确保地方议会是以人民福祉为首要任务?

1974年街道、沟渠和建筑物法令第95条文2项赋予地方议会100%法律诉讼豁免权,就是豁免为他们的疏忽负责。例如,淡江高峰塔塌楼惨剧。

让我们在为淡江高峰塔塌楼惨剧受害者默哀的同时,也谨记着:“只要第95条文2项一天不除,受害者可能就是你我!”

Thursday, May 04, 2006

威权时代结束之后

  我国年轻人当中出现的逆反心态,再次提醒我们,新加坡已经告别了威权时代。威权时代的结束不仅反映在政治领域,在华人社会也一样非常明显。在陈嘉庚、李光前、陈六使领导华社的年代,靠着这几位德高望重的领袖登高一呼,指挥大家前进,很少人去挑战他们的权威。即便有人目无权威,想唱对台戏,也没多少观众,更难听到喝彩鼓掌声。

  政坛也一样,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政府,强人政治的色彩十分浓厚。然而,我们应当看到,李光耀的威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人们如果不了解那段历史背景与过程,以为单凭个人的力量与主观愿望就能形成威权地位,那就等于说一棵参天大树可以脱离土壤、空气与阳光。

  威权时代有特定的历史条件,一旦这些条件变了,威权时代也就结束了。记得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名剧《伽利略》中有段对白,一个角色说:“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另一个马上回应说:“需要英雄的时代是个悲哀的时代。”试将两句话中的“英雄”改为“威权”,一样可以发人深思。

  以上这番话其实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可以理解为:乱世需要强人、威权,否则治不了,乱世当然是令人沮丧、悲哀的;另外可以理解为:需要威权是因为老百姓太软弱无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当然是很悲哀的事情。

  天下大治,强人政治淡出,人们要求更多的个人自由,更宽阔的言论空间,这是一种没法抵挡的大趋势。很多人以为只有年轻人才这样想,这就错了,希望个人的自由所受的限制少些,言论的尺度宽些,这绝不是年轻人的“专利”,难道年长者就喜欢身上多绑几根绳子?这种说法未免荒谬。崇尚自由是人类的天性,年轻人与年长者的差别只是表达方式,以及态度的温和与强烈有所不同而已。

  最近李光耀资政与年轻人的对话,人们已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论,问题已告一段落。我想说的是,某些新一代的新加坡人接受西方的影响是相当全面与深入的。

  过去,国家领导人曾大力提倡英文,当初的设想是:通过英文接受西方的科技,但是要保留东方的价值观,几乎是中国晚清时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加坡版。哪晓得大力提倡英文并对西方文化开绿灯的结果是,出现了这么一种新生代(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既接受西方的科技,也不加取舍地照单收下西方的政治观。他们认为西方国家那种两党制与政党轮替是更为优越,一个强大的反对党对执政党的制衡是最有效的。

政府地位有如大管家

  还有一个人们不大注意的情况:接受西式民主观念的人认为政府是人民“聘用”的雇员,选民是老板。雇员干不好,我就用选票将他“解雇”,改聘别人来接手。

  可是深受东方传统意识影响的人则是把政府当作自己的父母,旧时的中国把好官称为父母官,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子女对父母当然也会有意见甚至不满、怨恨,但是绝不会有人对父母说:你们不行,我要换个人来做我的父母。

  父母不能换,但是雇员却是可以开除。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不容易找到结合点与平衡点。将政府视为父母这种观念与强人政治、威权时代是相适应的,一旦威权时代结束,这种观念就难以适应了。

  以我的观察,新加坡是处在后威权时代,人民不再把政府当作自己的老子,但也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把政府当作自己的雇员,自己爬到政府的头上指指点点,而是把政府视为当家的兄长,地位有如大管家。这个大管家管得不好还是要下台的,家庭成员中有更能干的人可以取而代之。

  大管家做得好好的,让大家安居乐业,大多数人都丰衣足食,有什么理由要换人?如果因为他当家太久,看得“腻”了,不好玩,想换个人来玩玩,那不是把国家大事当儿戏吗?绝大多数新加坡人是不会这么幼稚的。

● 韩山元
 ·作者为退休的新闻工作者

Wednesday, May 03, 2006

笨人歌

笨人歌
● 陈有珊

被人说笨心不甘,真要学笨不简单;
拾金不昧笨不笨,你若不笨便是贪。
大智若愚人称憨,卧虎藏龙在深山;
笨字拆开本是竹,清风傲骨腰不弯。
铁杵磨针不怕难,愚公移山为谁忙;
神农若不尝百草,后人那来千金方。
名嘴出口能成章,一时口误惹祸端;
原本一颗小红点,越描越黑越肮脏。
不奸不坏不是笨,知足常乐又何妨;
政府既然委贤良,奉公守法也应当。
虽然没有大革命,家家丰衣有米粮;
虽然没有大河川,车水马龙国富强。

============================================
一首由新加坡人回应“新加坡人笨”(李敖语)所写的打油诗。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大选前(5月1日)点名的一首“歌”,并说若早几个礼拜发表,将有机会成为人民行动党的党纲 。:)

美元的底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元价值没急剧下跌,市场力量也无法缩小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该赤字今年很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于是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反应。大多数国际金融经济学家越来越担心可能出现重大国际金融危机。确实,他们害怕该潜在危机的规模会越变越大。

  其他人——特别是金融资产管理者——则越来越认为经济学家懂得并不多,而且他们所知晓的那点东西对自己这样的商人毫无用处。他们认为,没有什么理由须相信流动资产价值和贸易流是不可持续的。

  毕竟,他们(或其中一些人)认为,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增长4000亿美元,其中约2700亿美元用于劳动力,1300亿美元用于资本。即使在美元贬值之后,1300亿美元的额外年收入资本也转化为1万5000亿美元的资产,这样,经常账户赤字即便达到1万亿美元,数额也不算特别大。我们美国人可以卖掉三分之二的资产增量用于资助进口,而今年依然能比去年富余5000亿美元。

  另外,每年从美国人向其他国家借款1万亿美元所收取的年利息为大约500亿美元——仅占年度经济增长的八分之一,而资本价值的增长就完全能平衡贸易赤字,那么还有什么不可持续的呢?为什么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能无限期地保持在2006年的数额呢?

  反驳错误观点的论据取决于经常账赤字和贸易赤字之间的差异。经常账赤字相当于贸易赤字加上维持国际资产净值地位的费用:即应该付给在美国投入资本的外国人的净租金、利息和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赤字累加。由于赤字累加,维持国际资产净值地位的费用相应增加。

  因此,为了保持经常账赤字稳定,必须缩减贸易赤字。大幅度缩减贸易赤字的唯一方法是进口净值下降,这就要求:要么相对急剧地使美贬值从而提高进口价格,要么美国出现经济萧条。两种情况都会使美国人感觉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从而削弱对外国货品的需求。

  因此,美元计价的资产持有人应该预计到两种可能的情景。一种情景是,美元价值降低;另一种是,美国出现萧条。无论出现哪种情况,现在再持有大量美元计价的资产都没多大意义。因此,现在外国投机者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将其美元计价的资产向市场抛售,而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他们所害怕的美元贬值。

  但是,外币投机者和国际投资者并不期待出现任何一种情况。他们继续在美元计价的资产中占据大量份额。如果他们认为美国面临美元贬值或大萧条,他们就不会这么做。

  那么,根据市场的预测会出现什么状况呢?为什么市场与国际金融经济学家的预测大不相同呢?


  答案似乎在于,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和香港金融中心没人认为赌未来资金从美元抽逃是他们的事情。特别是在发生危机时——美国进口量急剧下降则表示危机对于亚洲和欧洲出口商较之美国要严重得多——美元是他们追逐而不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货币。

  乔治·索罗斯可以赌英镑危机,泰国进出口公司可以通过加快美元收入、延迟美元支出来赌泰铢危机,每个人都可以赌阿根廷比索危机——这是国际金融投机者这一个半世纪以来最喜欢做的事情了,但不是赌美元,至少现在还不到时候。

  换句话说,市场把赌注押在美元在接下来五年内会逐步贬值,美国经常账赤字将缩减而不会引发金融危机。那就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70年代末所发生的事情。毕竟,据说,上帝保佑儿童、傻瓜、狗及美利坚合众国。但软着陆的赔率正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而日益加大。

● 德龙
·作者J. Bradford DeLong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经济学教授,曾在克林顿执政期间任财政部副部长。

文章原题:Bottom Dollar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