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07, 2006

大家来解码

丹布朗密码 ● 姚忠在

  丹布朗(Dan Brown),美国文字人,因2003年面世的《达文西密码》(The Da Vinci Code)红到发紫,原著被译为各国文字,洛阳纸贵,眩目耀眼,自然招蜂引蝶,他被控抄袭,在法庭辩证连连,迂回转折,才证实清白无辜。

  我想买《达文西密码》时,它已被抢购一空,摆放着的是他的新小说《天使与魔鬼》(Angels & Demons),封面标明“达文西密码前传”。

  前传?近年的电影流行拍前传,《无间道》卖座鼎盛,香港制片家机灵的头脑一转,立刻转出部前传来,看来美国佬不但买下《无间道》的原创剧本,也把“前传”的概念移花接木,在美国普遍流传,连出版商也用上了。

  丹布朗《达文西密码》的内容,涉及宗教敏感问题,曾引起宗教界的关注,这部《天使与魔鬼》,一翻开就是张梵蒂冈城(Vatican City)的地图,不用说也知道是跟宗教挂钩,看来,他对宗教相当关注。

  他在《天使与魔鬼》中设置的密码,以科学与宗教的不同见解为主题,科学家认为无神,宗教家坚信神存在。书中回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Galileo),由于认为太阳系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暗示上帝没有将人类放在宇宙的中心,曾遭教会逮捕,差点被判死刑,伽利略的宗教信仰,使他避过大劫,不过在高度保密下,他也是科学家地下组织“光明会”的会员。

  丹布朗以“光明会”趁梵蒂冈选举教宗,展开连串报复的构想,创作《天使与魔鬼》,读他的书好像在看电影,紧张的情节,一段接一段,我不停歇的追下去,被他的创意吸盘黏住,真是个文字高手。

  在著作《天使与魔鬼》前,丹布朗肯定下足功夫做研究,才能把每段历史,每个人物,每个思维,每个地点,每栋建筑物,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全书深入浅出的探讨宇宙内及宇宙外,神是否存在的疑问。

  丹布朗借书中人物的发言,暗示了个人想法,赞扬科学造福人群的同时,他也谴责核子反应炉的祸害,指出复制生物的不道德,强调只要心怀信仰,人就对彼此有责任……

  那些以国防为名,疯狂制造核弹的冷血动物,最好细读《天使与魔鬼》,问问自己的良知,是否要继续为魔鬼服务?

==============================================
解码人 ● 姚忠在

读呀读,追呀追,终于追到《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的大结局,情节虚虚实实,密码被破解后,答案原来很简单,作家丹布朗(Dan Brown),不只把梵蒂冈(Vatican)气到跳脚,也将数百万读者耍得团团转。

  我开始进入《达芬奇密码》迷宫时,以为小说的结局,一定是解开密码,找到密藏“圣杯”的罗丝林教堂(ROSLIN),再从教堂挖出“圣杯”,也就是耶稣有妻有女的古代文献,竟然大错特错。

  简单的答案,正如保护“圣杯”秘密的“罗丝林委员会”会长所说:

  “圣杯也许只是个崇高的概念,在混乱的世俗中,启发人的心灵……”

  “世人对于简单的事,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

  原来“圣杯”并非实物,而是心灵启示,解码全凭智慧,能理解多少,能去得多远,完全因人而异,虚是实,实是虚,你心中自然有数。

  也许,丹布朗是故意留下条伏线吧,他正在创作新小说呢,出版商等着赚钱,书商等着赚佣金,在禽流感传染飞禽的今天,他变成只被高度保护,密藏在银行保险箱的宝鸟,一年下一粒金蛋,价值连城。

  我很喜欢《达芬奇密码》及前传《天使与魔鬼》(Angels & Demons)这两本书,丹布朗够胆够色,提出许多人心中的质疑,道破教义出自人的手笔。说实在的,世上那么多神话故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应该如何选择呢?

  极端主义者因为执著于信仰,不惜牺牲千万被认为是“敌人”的性命,以色列人轰炸巴勒斯坦人,奥萨马随员劫机撞毁纽约高楼,这些满手鲜血的混蛋,竟认为杀人能登天国得永生,真是愚痴中的愚痴。

  丹布朗掀起的激流,在这分秒必争的世界,很快就会过去,一切回复平静后,参神的继续参拜,做研究的继续钻研经卷,中东的油田始终会被抽干的,在那个世代崛起的新势力,也会继续以核弹为赌注,把新能源占为己有,鲜血还是会继续流的,残酷的人类历史,重复再重复。

  朋友说他相信“善”,相信体恤他人。他问我,如果一个善良的人,因为生前没有宗教信仰,死后就被判有罪,老天是否公平?

  我不懂啊,请教丹布朗吧,他是解码人呢!

==============================================
小说里《最后的晚餐》 ● 完颜藉

  小说一出版,马上销了750万本,还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历时70余周。这个抢眼的纪录,引诱我进入了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的世界,继而走进他的文字“过滤”的、达芬奇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丹布朗解读《最后的晚餐》勾引读者兴趣的是他从画中看出耶稣和抹大拉马利亚的密切关系。他指出坐在耶稣右边的就是马利亚。她一头飘逸的长发,两只手纤细白皙,乳房的轮廓隐约可见。

  我记得《新约》《约翰福音》里有提到抹大拉马利亚这个女人。耶稣死后,马利亚坐在坟墓外哭,因为她找不到耶稣的尸体。当她往坟墓里看,发现两位天使在那里。天使问她哭什么?她答,她哭耶稣的遗体不见了。说完,一转身,看见耶稣站在那里。马利亚误认耶稣为管园人,问他到底把耶稣的遗体移到哪里去了,快告诉她。耶稣叫她:“马利亚!”马利亚用希伯来语的家人称呼叫他:“拉波尼。”耶稣说:“不要摸我。”(这句“不要摸我”耐人寻味),说明耶稣和马利亚的关系不寻常。另一点,抹大拉马利亚,“被选”为宣布和目击耶稣死后复活的好消息的第一人。这就有点意味微妙。抹达拉马利亚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她的真正身份,虽然至今没有定论,但很多人会想到《陆加福音》里说的那个马利亚。法利赛人西门,请耶稣到他家里吃饭。马利亚跑进来了。耶稣对西门说:“你看见这个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跟我亲嘴,但这个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地用嘴亲我的脚。”这个马利亚,很可能就是抹大拉马利亚。

  我查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图,果然看到坐在餐桌上陪耶稣用餐的总共有13门徒,其中一个女子坐在耶稣的右边,她的一只纤细的白手,向身旁的圣约翰伸去,这女的正是抹大拉马利亚。看看图中后来出卖耶稣的犹大,他对着耶稣作往后退缩状,他手里抓着一个钱包(里面大概装着他出卖耶稣得到的30块银币)。为了画犹大阴险的脸,达芬奇跑遍了米兰全城,甚至跑到处死囚犯的刑场去观察死囚的说话和手势,整整花了两年时间。雇他作画的僧侣们不耐烦。他威胁他们,如果再逼他,他干脆用修道院里的修士充犹大大模特!

3 comments:

Wukaneld said...

《天使与魔鬼》的出版日期其实真的比《达文西密码》早,于2000出版,是主角Robert Langdon系列的第一部曲。只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反而Robert Langdon在第二部曲才红了起来。

《天使与魔鬼》是Dan Brown的第二本著作,第一本是1998年的《Digital Fortress》,然后接着就是2001年的第三本《Deception Point》。这两本都不是以Robert Langdon为主角。

至于Langdon第三部曲《The Solomon Key》(《所罗门王的钥匙》?),则将在2007年发行。

eGemini e双子 said...

"秘密晚餐"挑战"达芬奇密码"

(联合早报网讯)综合外电以及中国时报报道,西班牙作家哈维尔.西亚拉最近出版小说《秘密的晚餐》,内容直指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其实是异端分子,他不仅把自己画进其壁画「最後的晚餐」里,画中使徒彼得更被描绘成叛徒,且这幅画也传达着亵渎上帝的讯息。

   英国《周日电讯报》五日报道,《秘密的晚餐》据说「九○%是根据史实」,才推出不久,在欧洲即售出逾五十万册,大有挑战《达芬奇密码》之势,而好莱坞一些片商也w开始争夺将该书拍成电影的权利。

   《秘密的晚餐》故事发生在一四九七年,由一位精通解密的梵蒂冈修士雷尔娓娓道来。书中写道,教宗接获匿名信,指达芬奇的作品暗藏颠覆思想,於是派雷尔前往米兰「感恩圣母院」,即「最後的晚餐」壁画所在,进行秘密查访。

   雷尔在解密过程中发现,「最後的晚餐」隐藏一系列「洁净派」讯息,达芬奇透过这幅画斥责天主教会。例如,画中的坏蛋不是出卖耶稣的犹大,而是天主教宣称的首任教宗彼得。彼得一手拿短剑,另一手威胁着使徒约翰。

   「洁净派」於十二、十三世纪盛行於西欧,後来被法国的宗教裁判所查禁,有些历史学家指未被灭绝的信徒逃亡到西班牙和意大利。西亚拉提到被洁净派教徒奉为经典的《约翰询答录》,一般称为《秘密的晚餐》,来证明达芬奇确为洁净派教徒。他说达芬奇是第一位在描绘耶稣及门徒时,不在他们头上画上光环的艺术家。洁净派教徒不崇拜圣徒,且认为耶稣是人而非神子。

   此外,西亚拉还将「最後的晚餐」中的达太犹大(非出卖耶稣的犹大)和达芬奇自画像用软体进行比对,发现达太犹大就是达芬奇自己。他说,警方以同样的软体进行辨识时,相似度达六○%就算很相像,而达太犹大和达芬奇自画像相似度达八一%。

   剑桥大学中世纪专家伊凡丝教授说,大部份历史学家相信洁净派教徒在达芬奇出生前两个世纪就已经死光。她说:「《秘密的晚餐》无疑是部很好的读物,只是别把它和历史搞混了。」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6/02/others060206f.html

Anonymous said...

《达文西密码》:文明对话新尝试

● 朱易(洛杉矶)

上周末开始在全球上映的电影《达文西密码》,以伪经为依据编造了早期教会历史,直接动摇到基督教的根基。少数基督徒开始觉得他们的信仰是一个谎言,他们自小就相信的其实只是为了金钱而编造的故事。因此,《达文西密码》应是基督教会的一个危机,对许多基督徒而言是个人信仰的危机。

  通俗文化作品为基督教带来冲击,《达文西密码》并非为首次。过往,教会多采取抵制和对抗的方式。

  例如,1988年,电影《基督的最后诱惑》以凡人的角度,编造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经历,严重违背《圣经》,电影上映后掀起了全球性的抗议浪潮。在洛杉矶的环球影城,有2万5000人聚集抗议,电影制作人甚至接到了死亡威胁。

  一位参与当年抗议活动的美南浸信会的基督徒领袖,总结了当年的经验。他认为,对基督教不友善的电影采取对抗行动得不偿失,因为世人更加深了对基督徒的偏见,认为他们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无法接受外界的挑战。

  《基督的最后诱惑》对教会的冲击之大,使得不少教会重新思考教会与世俗的关系。他们发现,若教会采取强硬的对抗立场,那只能造成社会的更大分裂。

  若论文学作品对基督教信仰的损害程度,这部表面上看似探讨早期教会历史的小说和电影,应该最具杀伤力。因为它会误导读者和观众,让他们怀疑耶稣的神性,这比直接否定耶稣的历史更难于应付。而偏偏《达文西密码》很畅销,使得教会不得不寻思反击之道。

  在对待电影《达文西密码》上,美国的教会放弃了过往的对抗方法,他们既不抵制,也不忽略,而是用文明对话的方式,积极组织各种活动,讨论信仰问题。

教会因势利导宣传宗教

  牧师们布置了会场,供应甜甜圈、三文治和咖啡,请人来大谈特谈畅销书《达文西密码》。有些教会甚至还免费赠送iPod,以吸引非基督徒参加讨论会。当然,其宗旨只有一个:让人坚信《圣经》,相信耶稣的神性。许多教会干脆组织青少年前往观看电影,并在观片后组织讨论。

  制作电影《达文西密码》的索尼电影公司一直担心宗教界会采取激烈的对抗行动,因此他们也乐意看到教会放弃对抗的态度。制片商甚至还开设了“达文西对话”网站,广邀基督徒、学者发表意见。

  教会在面临世俗文化的挑战时,不再采取激烈的抗争方式,而是通过对话的方式,社会大众对此大加赞赏。他们感到基督徒心胸开阔、开明,且愿意聆听不同见解。因此,许多基督徒领袖认为,《达文西密码》给教会一个建立基督徒新形象的绝好机遇。

  教会发现,从前很难引人注意的《圣经》话题,如今成了热门话题。以往人们认为枯燥的教会历史,却成为吸引人的热点。一位经常在全美各地开新约历史讲座的神学院老师发现,过去,他的班上能凑到15个学生就十分难得了,如今只要将讲座的名称改为“讨论达文西密码”,讲同样内容,却有600多名听众要来听课。

  出演《达文西密码》的影星汤姆汉克斯也说,如果教会贴出布告,说周三将有《圣经》课,那么只有12人出席,但如果说周三将讨论《达文西密码》,那就有800人涌进教会。因此,《达文西密码》为教会带来机遇。

  教会的积极态度也促进了图书市场的兴旺。出版商们突然发现,几乎所有有关《圣经》的书都热销起来。因此教会态度的改变,让出版商不再成为抵制的对象,反而有了赚更多利润的机会。

  从社会各方面的反应看,教会在这次危机中的确找到了与社会对话的有效方式,化解了世俗文化所带来的冲击。

·作者是经济分析师

http://www.zaobao.com/yl/tx060523_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