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4, 2006

认字900认词万余 读报没问题

英文呢?需认字认词多少,方能读报没问题?我很好奇。我想,远远超过九百吧?:)

=============================================

(北京讯)由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首次公开发布的中国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说,只要掌握900多个中文字和万多条词语,就可以阅读中国约九成的出版物。

  据《北京晚报》报道,当局调查了890多万平面媒体、有声媒体、互联网媒体文本,共9亿字次,其中中文字7亿多,并发现媒体用中文字8225个,三者共用中文字是5607个。

  教育部语言文字资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说,调查表明汉语并不像外国人想像的那么难学。这些出现频率最高的中文字中,认识前581个中文字就可以覆盖日常用语的80%,一个人如果掌握1万多条词、900多个中文字,就可以阅读90%左右的出版物。覆盖率达到99%,也只需要2315个字

Tuesday, May 23, 2006

背包旅行家

一個好的旅遊節目,能夠令人產生想即時飛身前往的衝動,所以,一個旅遊節目好看與否,拍攝的內容固然重要,但主持人的表現亦有很決定性的影響。要是遇上一個言語無味,毫不投入的主持,任憑所介紹的風光是如何美麗動人,也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

喜歡自助旅行或喜愛看旅遊生活頻道的讀者一定對這名字很熟悉,他就是大無畏旅行家兼著名的長壽旅遊節目,Discovery頻道歷史最悠久的旅遊生活與探險節目的《勇闖天涯》(Global Trekker)節目中最具知名度的主持人伊恩萊特(Ian Wright)。《勇闖天涯》一直是許多旅遊同好最愛看的節目,伊恩充滿生氣、逗趣、活潑的主持風格,深受許多觀眾喜愛。

伊恩萊特曾三度榮獲有線電視ACE大獎,在世界擁有無數的觀眾,說他是自助旅行的教父,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受他感染而踏上異地的背包客,已不知多少。

藝術學院出身的伊恩,喜歡畫畫,當過藝術家、腳車快遞,也在市場擺過攤子賣東西等。看他不用花錢就踏遍全球,大家都想問他是如何得到這份夢寐以求的工作?

愛搞幽默的他表示,有天在報紙上看到某電視節目在征主持人,興致一來便做了5分鐘長的試鏡帶,影片一開始他先撞倒攝影機,然后在黑市換錢被打,又在廁所介紹美食,最后還被關到監獄。但是,這捲駭人的帶子果然奏效,一舉贏得旅遊節目的工作機會。

伊恩在節目中不但風趣鬼馬,更重要的是,觀眾們能確切地感受到他的全情投入,因為每次旅程中,他都很願意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了解當地的傳統及文化,跟不同的人交談,因而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感覺。由于伊恩本身非常熱愛旅遊,雖然他不高,也稱不上帥,但憑其機智、幽默、鬼馬、親切和大無畏的精神,揹著背包環遊世界,伊恩就是有種讓你一看到他,就無法再轉台的魅力。

在《勇闖天涯》節目中,伊恩為您介紹世界各地偉大的節慶,您可以來到祕魯,參加神秘的印加太陽王祭,或是到西班牙進行徒步朝聖之旅,並加入一群瘋狂被牛追趕的人群當中,還有,務必騰出2月的假期,到巴西里約熱內盧與伊恩萊特參加狂歡3日的嘉年華會。除此以外,伊恩曾在冰天雪地下跟俄羅斯人一起進行冬泳並拿得證書,又試過在土耳其的浴室被人刷背時刷出成1吋長的污垢,五音不全的他又試過被日本人硬拉著唱歌,不過最經典的還是他在蒙古吃羊眼時驚心動魄的一幕,看著主人家熱情地將羊眼切碎並與他分享,他猶疑片刻,然后便將眼珠往口裡送,儘管有萬千個不情願,但他還是懂得尊重別人。同時,伊恩介紹美食時亦表現得很生動,令觀眾頓時食指大動,恨不得立刻買機票前往大快朵頤。

伊恩便是那種很豁達的人,即使有時他遇到一些跟他自身文化大相逕庭的事情,也不會大驚小怪,因為他明白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因此不會以自己心中的那把尺去量度其他民族、國家與文化等。無可否認,10年來,他走遍全球六十多個國家,從太平洋不知名小島到北極的冰天雪地,輕鬆幽默的行走風格,讓自助旅行變得如此簡單又充滿驚奇。

放下背包,與名流貴族打交道

揹著背包,全球每個角落到處跑的伊恩萊特,現在改過名氣生活,為了宣傳與見證伊恩萊特全新的旅遊生活與探險節目,《伊恩萊特名人有約》(VIP Weekends with Ian Wright)系列節目,伊恩特地前來大馬與媒體一起共聚與分享他的旅遊經驗和心情。在聚會中,伊恩萊特還分享《伊恩萊特名人有約》的點點滴滴,其中一集的內容就是伊恩到香港造訪藝人莫文蔚,無厘頭的伊恩不但跟著莫文蔚體驗一日明星的生活,並深入她工作的每個場合,如拍照現場、吃她的布丁、跟她的個人教練打拳,還搶用莫文蔚的卡拉OK包廂、在動畫電影裡為動物配音等等。

莫文蔚身為藝人熱愛公益活動,又愛奢華生活,但兩個不同背景的人,將于《伊恩萊特名人有約》節目中碰頭,伊恩這次將放下背包,不但與莫文蔚共度周末,還進到各地貴族的家中感受一下奢華的生活。伊恩這次過足了貴族與富豪的生活,印度公主、西班牙馬王、英國勛爵等,都誠意邀請伊恩萊特到他們家裡度周末,平時總是T 恤、襯衫的他,難得穿上設計師的名牌西裝、叼著雪茄,努力跟上流社會打交道。

其實伊恩主持《勇闖天涯》節目多年,可是跑遍了大半個地球,只是這個背包族自助旅行者的節目,大部份的旅程都很克難,沒辦法吃香喝辣,不過這次伊恩總算苦盡甘來,開始過著尊貴優渥的生活,而且專跟社會名流貴族打交道。爬再高的山對伊恩萊特來講都不是問題,但能否融入名流生活,反而成了伊恩主持這個節目最大的挑戰。《伊恩萊特名人有約》系列要帶給觀眾們前所未見的體驗,以不同的主題呈現,讓您一次擁有最權威、最奢華及最有趣味的全球旅遊經驗。

漫長旅途 快樂行走

整個座談會笑聲不斷,伊恩萊特表現出幽默與親切的一面,不但做出一些鬼馬的表情,而且還近距離與大家交談和用餐,細聽他精彩的旅遊經驗與分享他于名人居所作客的經驗,體會最講究品味人士的府邸及生活。

在訪談中, 伊恩表示, 如果讓他選擇, 身為一個背包客 (BackPacker)或是一個跟名人生活在一起的VIP角色,他還是會選擇當一個背包客。在場的人都愛伊恩,以及他散發出來的熱力,就像每次他看到瀑布或海灘時,總會一口氣脫掉衣褲衝過去狠狠的摔到水裡自在快樂地大叫。節目裡的他,彌補著人們不能放下現有包袱去恣意旅行的遺憾。

旅行,有意外的驚喜,也有意外的驚嚇,伊恩跟其他旅遊節目主持人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從不去掩飾自己最直接的反應,以及對任何事物的厭惡或喜愛。伊恩總是強調跟當地人的互動是自助旅行最重要的收穫,但問他玩過那么多的地方,最喜歡哪裡和為什么?

答案卻令人瞠目結舌:「格陵蘭與蒙古,因為人很少,很特別!格陵蘭很棒,是個與世隔絕的大冰塊,它有歐洲一半大,才住 5萬人,鎮跟鎮之間都不用設馬路,是個很有趣的地方。」伊恩給記者朋友的忠告是,當一位旅客最重要是懂得放鬆和獲得樂趣 ,就如同節目裡的他一樣。

超人氣的伊恩萊特與他全新的旅遊生活與探險節目《伊恩萊特名人有約》系列,即將在Discovery Travel & Living頻道(Astro Channel 11)隆重播出。從5月7日起,每逢星期天晚上10時播出,錯過的觀眾可以在第二天早上10時觀看重播。

背包旅行家 帶您闖天涯 30/4/2006

Saturday, May 20, 2006

是时候利用网络的力量了

朋友转寄了发生在吉隆坡即刮即赢的老千骗局,对象是那些涉世未深、心思单纯的人们,从乡下到城里的年轻学生,初毕业到社会大染缸的年轻人,有侥幸小贪心的人们。总而言之,只要你存有贪小便宜、侥幸的心理,那就是你的心理罩门,老千眼中的可利用的弱点

当这些老千懂得钻法律的漏洞,应变速度远远快过执法的效率,我们能做的是谨记“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句名言,提高警惕。

有些人从来不/鲜少读报纸,听电台,看电视,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些猖獗的老千骗局,但他们有上网看博客或者以电邮同朋友保持联络的习惯。

请大家把这个讯息用力地剪贴复制转寄或者转载。只要有一个人因阅读过您的转贴而提高警惕避免受骗,那我们的努力就值得了。

即刮即赢的骗局全文如下:

Dear Colleagues and friends,

Lately there has been alot of reports on Scratch & Win scams on the rampant. The "salesmen" are usually youngster in their teens or early 20s from outstation (as they seem to only be able to speak Mandarin), going around handing out envelopes and coupons. They are very persistent and speak very fast in order to confuse you. Their usual spots are banks (to pounce on victims who have just withdrawn money), hypermarkets, and even petrol kiosks.

Recently they have been spotted in the open car park in front of Menara Milenium, so please beware when approach by suspicious individuals handing envelopes and coupons to you.

Below is an account of what happened:

In January 2006, I have been approached by a female and a male (both Chinese) in front of Southern Bank Bandar Puchong Jaya, at around 5pm. I was told that in conjunction to the opening of their company, Zunishu Group, in IOI Mall, they are giving away “scratch and win” coupons, and I was urged to accept one. Upon opening of the envelope, I was told that I have won the grand prize (only 50 out of 100,000 coupons distributed) and stand a chance to win a Perdana V6, a Kancil, a 29” Plasma TV, a Massage Chair or a Jaguh Motorcycle.

In order for me to collect my prize, I must go to their office at Techligent Sdn Bhd at 9-1, Jalan 1/114, Kuchai Business Centre, Jalan Kuchai Lama, 58200 Kuala Lumpur. At their office, I was approached by 7-8 people congratulating me on winning this “grand prize” and started explaining to me that I have to first agree to be featured in the congratulatory ad in the newspapers. Then, they proceed to explain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me to “share” the advertising cost with other winners. I was showed all the ads of the previous winners, and articles about their contests which seem very authentic, there was even one ad with Pensonic and Sen Heng mentioned as co-sponsor in the ad).

The condition is, I have to pay RM3,899 before I get to scratch my coupon in order to know what is my prize. At first I was very uncomfortable about having to make a huge payment, and hesitated profusely. The supervisor then produces a letter that states that they are guaranteeing the prize will definitely be one of the five claimed. I negotiated that amount and they finally agree upon RM1,000 first, and the balance can be paid later. In return for my doubt, I was given a handheld massager as warranty which I can return later (unused) when I pay up the balance of RM2,899. I swiped my credit card for this transaction (amount RM1,000) and upon scratching my coupon, discovered that I have won a Diverse Massage Chair, which they claimed worth more than RM7,999.

When I left the place, I called a friend to check on the company name, and sure enough, there were lots of stories on the Internet about this scam. I went back to confront the staff, and I was told that it is not their company’s policy to refund customers.

As there was no point in arguing with those guys, I immediately called my credit card company to cancel the transaction, but unfortunately the customer service officer told me that there is nothing the bank can do, and I can only cancel the transaction only if the vendor agrees. Alternatively I can file a dispute form only seven days later, from date of transaction, in order to kick off an investigation.

I lodged a police report that same evening and another report at Consumer Tribunal the next day. When they received the notice from Tribunal court they called me up to "negotiate" my refunds. They very arrogantly told me that they have a panel of legal advisers on this matter, and they are confident that I will not get a full refund and inf act the court might not even take my case seriously. I insisted on the full refund and proceeded with the legal procedures. After two weeks, I was granted a hearing at the consumer court, and as the defending party did not turn up for the hearing, the judge awarded me with a full refund. Unfortunately these guys still refused to pay up, and I have to file a case with the Magistrate Court, which takes more than a month for processing. By the time another hearing is made, etc, etc, they would have closed down the company and open a new one to continue their "services".

It is very sad that eventhough there had been more than 11,000 cases reported, no action can be taken against these guys as they have covered themselves in all legal loopholes. It is even sadder that they are recruiting youngsters from all over to do this inmoral business.
Below are some of the companies names they have used and addresses

HOME SONIC MARKETING / TECHLIGENT SDN BHD:
9-1 jalan 1/114 kuchai business centre, jalan kuchai lama, 582000 kuala lumpur tel/fax 79878320
55-01 1st floor jalan molek 3/1 taman molek 81100 johor baru tel/fax 3583320
11a jalan medan ipoh 6 bandar baru medan 31400 ipoh perak tel/fax 5487608


AIRLUX MARKETING :
9-1 1st floor jalan prima 7 metro prima 52100 kepong kuala lumpur tel/fax 62509969

CHAMPION SUPREME :
15 jln 3/62a bandarmenjalara 52200 kepong kuala lumpur tel/fax 62776227
9-1 lrg batu nilam 3b bandar bukit tinggi 41200 klang selangor

OTTO SONIC MARKETING :
136-1 jalan besar batu 8 52100 kepong tel/fax 62756854
85-2 jalan metro perdana darat satu taman usahawan kepong utara 52000 kuala lumpur tel/fax 62577164
24a jalan prai jaya bandar prai jaya 13700 seberang tengah butterworth tel/fax 3970228 e-mail goldpri@streamyx.com

MASTER SONIC MARKETING :
59a jalan prai jaya 3 bandar prai jaya 13700 seberang prai tengah tel/fax 3998733
126-2 jln persiaran sultan abdul hamid kompleks sultan abdul hamid 05050 alor setar kedah tel/fax 7711268
23-1 jalan dm2 millenium business centre 70200 seremban n.s.d.k tel/fax 7677079
5-1 & 5-2 jln puteri 2/5 bandar puteri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tel/fax 80617228

SUPER SONIC MARKETING :
87a 1st floor jalan kenari 20 bandar puchong jaya 47100 puchong tel/fax 80766026
168a jln raja uda pusat perniagaan raja ss uda 12300 butterworth penang tel/fax 3329010

Please pass this warning on to as many people as you can to warn them from falling prey to this scam

Friday, May 19, 2006

余秋雨的行者无知

【一】 余秋雨的文章,眼下有点象翰林院的文章;翰林院的文章,虽然和太医院的药方,都察院的奏章,光禄寺的茶汤等等一样,是京师的几大可笑之一,但是锦绣华丽,但凡祭祖,诰封,宣战等等典礼,断断是不可缺少的。余秋雨的文章同样是锦绣华丽,眼下既不能缺少,却也有点象笑话。

余秋雨的文章,和翰林院的那些翰林们好用典故一样,好谈历史。余秋雨读历史,只读故事,不读文本,所以余秋雨的历史当中,都是些好听的故事;这些故事,经过余秋雨加上酱油,味精和醋,就变成了散文。历史的脉络被断开,变成散文以后,余秋雨就开始大发感慨。感慨一发,这文章就多少有点动人。

文章虽然动人,余秋雨的历史还是读得不好;所以就有人专门写文章,甚至出书,进行批评。读了几篇批评文章,觉得有趣,于是也找来余秋雨写的《行者无疆》读,其中有一个部分,写的是北欧;读下来以后,更觉得有趣;因为余秋雨对于北欧历史和文化的无知,完全到了空白的程度;于是不吐不快,也和余秋雨谈谈北欧的历史。且听道来。

【二】 《行者无疆》的第四部分,北欧,从第五十四到第六十一,共八篇文章,写了丹麦、瑞典、挪威和冰岛四个国家。通读下来,几乎每篇文章,都有因为无知而带来的硬伤;余秋雨拿了人家大笔的钱,浮光掠影地到北欧国家走几天;凭着余秋雨的文笔,写几篇风光游记,马马虎虎也算是有味道的;问题是,余秋雨偏偏要谈到历史。

北欧的历史,国内向来介绍很少;所以余秋雨谈起北欧历史来,劲头也十足;想来专门挖余秋雨烂脚的几位先生,对北欧历史,也不甚熟悉。所以余秋雨不免大谈特谈;最为口沫横飞地谈历史的,是《行者无疆》的第五十七章,《历史的诚实》。余秋雨访问奥斯陆的“维京船博物馆”,因此大发议论。

先说维京海盗;余秋雨在《行者无疆》的第四部分,到处宣称他能阅读“萨迦”。这当然是余秋雨在吹牛,因为萨迦是用古冰岛语写的。那么我们就理解成,余秋雨可以读英文。但是按照余秋雨所说,展出维京船的博物馆,是挪威文化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挪威文叫Vikingskipshuset,维京船展馆,英文是Viking Ship Museum,明明白白,是“维京船博物馆”,余秋雨说:“奥斯陆的海盗博物馆”。

这当然是一个很小的错误,但是犯这个错误的最主要原因,乃是余秋雨根本不懂维京的历史,因此简单而无知地把维京和海盗等同起来了。正因为如此,余秋雨大言煌煌地说“海盗就是海盗,,,,”如此等等。稍为懂点英语的人都知道,维京Viking是一个历史专用名词,比如说维京时代,维京文化等等,而海盗pirate则是一个普通名词;把维京和海盗等同起来,等于是把一片竹林和一把竹椅子等同起来;无知和笑话,莫过于此。

不懂历史,又大谈历史,正是余秋雨的笑话所在,下面一段话是:“你看挪威,古代也就是有人在海边捕点鱼,打点猎,采点野果,后来又学会了种植和造船,生活形态非常落后,应付不了气候的变化和人口增多。”这就是典型的余秋雨式的,散文化的历史。历史的事实是,古代北欧人的生活形态相当先进,他们的造船技术,冶炼和锻铁,航海技术,酿酒,养猪等等,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人;维京人重视知识和智慧,很多人都是出口成章的诗人;他们还拥有卢尼文字,虽然有点迷信,却也用来对历史事件树碑立传。

美国《时代周刊》二零零零年五月发表了一篇长篇文章,题目为《不可思议的维京人》,在介绍维京人发现美洲大陆的历史事实的同时,也比较中肯地指出,维京人政治民主,经济上编织了一张庞大的,一直伸展到今天的伊拉克的贸易网络;同时他们是锻造,冶炼的大师;已经能够用银子和金子制作最为时髦的首饰。英国的一项考古发现也表明,那些曾经居住在英格兰的维京人,一个星期就洗一次澡,远远要比当地的英国人要干净得多。这样的事实,余秋雨居然闭着眼睛说:“生活形态非常落后”?

余秋雨把维京人等同于海盗,首先犯了一个巨大的概念性错误;在这个错误引导下,余下的就全部是臆想和猜测了。他根本不懂得,维京Viking这个词汇,本身来自北欧语言,vik是港湾的意思,比如雷克雅维克,最后结尾的vik,就是港湾。Vik加上后缀词ing,或者复数形式ingar,意思是“来自海湾的人”,本身是个很中性的词汇。现代英语中,viking这个词也没有任何贬义。

对维京的贬义说法,并且和海盗联系起来,来自于北欧国家和基督教的宗教对立。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欧洲大陆,北欧那些强悍民族,不相信基督教的天主,而相信北欧神话中的多神教,自然是些野蛮人;这是一种典型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说法;基督教最后取得了胜利,所以把那些相信多神教的野蛮人称为“海盗”。

公元八世纪至十一世纪,正是欧洲大陆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禁锢人们的思想,压抑人性,同时又把财富敛聚在教堂里。基督教会同时又极端敌视异教徒,极尽征服迫害之能事。这是欧洲历史的常识。正是在这种对立意义上,维京人海盗不免要攻打教堂,杀害僧侣,夺取教堂中敛聚的金银财宝。相反,在那些并不把他们当成野蛮人的地方,他们却是一些彬彬有礼的商人。比如在东路,维京人都是以贸易为主,并为此建立了他们的贸易基地基辅。和基督教的唯我独尊的姿态相反,维京人更加能够尊重别的宗教。考古学家甚至从一个瑞典国王的墓穴里,发现了一尊来自北印度的佛像。

【三】 当余秋雨,掉入了常识的陷阱以后,他的议论和感慨,就显得十分可笑了。“八世纪后期开始海盗活动,对被劫掠的地区和居民犯了大罪,但从远距离看过去,客观上又推动了航海,促进了贸易,,,,这便是从蒙昧走向了野蛮,又以不文明的方式为文明创造了条件。”这里,余秋雨完全颠倒了历史事实,因为翻开任何一本关于维京海盗的著作,都可以读到,维京海盗本身就是出色的航海家,不倦的探索者和贸易商人,只有在他们无法贸易的地方,尤其是在仇视他们的基督教地区,他们才成为狂暴的征服者和勇敢的战士。说是海盗活动推动和促进航海和贸易,余秋雨的根据在哪里呢?

颠倒历史的因果关系,正是余秋雨的专长;因为余秋雨是不读历史的,他只读历史故事,并立即散文化,贩卖。在他谈到冰岛的时候,他说有些部落在挪威难以为生,到冰岛、格陵兰这样的冰天雪地里去定居去了。这句话自然大大地有毛病;挪威人根本不是因为难以为生,才到冰岛和格陵兰生活的,这且不说;居民集中的冰岛首都雷克雅维克,也根本不是冰天雪地,因为雷克雅未克是海洋性气候,既有大西洋暖流,又有极为丰富的地热资源,因此气候相对来说,还是温暖湿润的。这样的说法,在这本书里,基本上还是小问题;接下来,大问题来了。

紧接着,余秋雨无限感叹地说,“定居是一种对文明的进入,不管开始时候的身份和态度如何,迟早会受到当地文明的同化”。说得斩钉截铁,毫无商量余地。试问,北欧人进入冰岛和格陵兰,当地的文明是什么呢?又怎么同化他们的呢?换个地方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美洲,难道也是“受到当地文明的同化”吗?话再反过来,难道当地印第安人就没有文明吗?印第安文明,就是当地文明,照余秋雨的说法,美洲大陆,现在应该是印第安文明的一统天下。

历史的无知正在继续。当余秋雨在第五十八章,《恬然隐者》中介绍冰岛的时候,更多的无知出现了:“它(冰岛)的历史开始于九世纪,由于海盗。它自此接受了来自挪威的移民之后,,,,,,”这一段,好象是引述的文字;但是余秋雨在读过这些文字以后,就开始大胆想象了。和上面一段联系起来,说是因为挪威人在挪威难以为生,才移民冰岛!余秋雨在冰岛“文化考察”了半天以后,居然对冰岛的历史,一无所知。

关于冰岛的最常识的历史知识是,挪威国王“美发哈拉德”(860-940)用武力统一挪威时,很多挪威北方的部落酋长联合起来反对“美发哈拉德”;等到反对联盟失败,才有一些酋长为了躲避美发哈拉德的北上大军,跑到了冰岛,并且居住下来;后来一些跑到苏格兰的挪威酋长,也回归到了冰岛。所以冰岛的最早居住者,是为了避难,而不是余秋雨所说,什么在挪威难以为生;否则听上去倒有点象三五九旅垦殖南泥湾一样。

紧接着,余秋雨又说:“以至今天的冰岛人能够毫无困难地阅读古挪威文字,而挪威人自己却已经完全无法做到”。这是关于挪威文的最大的笑话。众所周知,古代北欧国家的语言是统一的,属于古日耳曼语的一种;称为诺思古语(Norse)。所谓古挪威文,就是这种诺思古语,受到丹麦语影响以后,成形的一种“官方语言”。挪威的语言比较有趣,和中国白话文出现之前的情况一样,写的语言和说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所谓古挪威语,其实就是书面语言,Bokmål,或者叫官方语言,而一般人说话的时候,则用一种新挪威语,Nynorsk或者称为乡下话landnorsk。问题是挪威人在媒体,文学和公文当中,最常使用的还是那种书面语言,余秋雨居然说“挪威人自己却已经完全无法做到”,实在是件让人笑掉大牙的事情。

【四】 再说萨迦。北欧文化之源,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那就是在古代北欧人的眼中,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是泾渭分明的。希腊神话中,经常有狗皮倒灶的神,和人类通婚生子;在北欧,这就是神干预了人类的生活。正因为如此,北欧文化的经典著作,通常把神话和英雄传奇,区分得比较清楚。比如《诗体埃达》,前十四首是神话,后面的都是写英雄传奇的。萨迦就是专门写英雄传奇的。

余秋雨“考察”北欧的文化,如果有点文化的话,多少应该知道两部《埃达》和萨迦。但是在这数万字的煌煌文章中,而且谈的就是北欧的历史和文化,余秋雨没有提到一句,关于北欧神话,表明他对北欧神话是丝毫不懂的;因为余秋雨的特点是,但凡他懂得一点的事情,一定会说得天花乱坠的;甚至于在维京船博物馆,抄来一些展览说明,甚至把博物馆的名字都抄错了,照样说得口沫横飞;大大地引申开去,做一篇锦绣文章。

虽然不知道《埃达》为何物,但是冰岛的大使,送给余秋雨一套《萨迦选集》。这是令余秋雨感到非常光鲜的事情,所以在《行者无疆》的最后几篇文章中,余秋雨不厌其繁,多次谈到那几本萨迦,如何放在旅行袋里背来背去,如何夜读,等等。其实这套《萨迦选集》,是商务印书馆前几年,靠冰岛大使馆资助,已经出版了的中文译本。余秋雨读了其中的一篇,于是写了《行者无疆》当中的一篇文章,第六十一《尼雅尔萨迦》。其实这篇文章,不去冰岛“考察”,估计也是写得出来的。

说余秋雨只读了其中一篇,是因为余秋雨谈到萨迦的时候,多少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余秋雨说,“我知道我的这些想法是受了萨迦的影响。这里生活节奏缓慢,一切行为都伴随着长时间的等待”;什么“令人窒息的心灵冲撞”等等。看来这冰岛大使的书是白送了,因为萨迦故事,除了《尼雅尔萨迦》,比较象一篇当代北欧小说以外,其他的都是一些豪阔的英雄传奇,比如《维音兰的萨迦》,讲述维京探险家如何到达维音兰,也就是在哥伦布之前五百年,发现美洲的故事;这和“节奏缓慢”“令人窒息”,又怎么沾得上边呢?

【五】 更多的事实谬误是,第六十一章,“冰岛古籍手稿馆馆长,,,”冰岛根本没有这样一个古籍手稿馆。冰岛收藏最古老典籍的,是个研究所,叫做“阿尼•马格努逊研究所”,是为了纪念冰岛学者阿尼•马格努逊而设立的。什么冰岛古籍手稿馆,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同一章最后,说博尔赫斯只遗憾,没有到这里来看看,看上去余秋雨比博尔赫斯要神气得多;而事实上,博尔赫斯在一九七九年就到过冰岛,而且还学习了冰岛文。

第六十章《拍雪进屋》一文中,说到冰岛的公社议会,阿尔庭。当然,余秋雨也不懂什么叫公社议会。但是,他明显地把说明给抄错了:“参加议会的有三十六个地方首领”。冰岛的公社议会,参加的酋长人数,向来难以计算。但是相对固定的是,在公社议会上,酋长们共同任命三十六个法律发言人,好比是法官团。很明显,余秋雨在抄说明的时候,把法律发言人,误作地方首领了。

同一章,“一群从北欧出发的海盗及其家属,在这里落脚生根”,这更是可笑的常识错误了;冰岛难道不是北欧的一个部分吗?事实上,北欧Nordic这个词,正是为了囊括冰岛,而使用的概念;否则的话,应该称为斯堪的纳维亚。由此可见,余秋雨连北欧最基本的地理概念也没有。

最后一段,“这里并无神灵庙堂,,,,,”。从上下文看,这段话不仅仅指的是公社议会的会址,而是泛指冰岛。如果是这样,余秋雨当然不会知道,冰岛历史上存在过许多祭祀众神的庙宇;就算是光读中文版的《萨迦选集》,至少也能知道,在许多萨迦中,都提到了众神的庙宇。瓦兹达拉萨迦Vatnsdæla saga中第十五章,就描绘了这样的一个庙宇,宽达百英尺之多。

第五十六章《两难的实验》一文中,说到瑞典的时候说:“二十世纪初出现在世界眼前的瑞典已经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工业化强国。”又是一个可笑的结论。瑞典的工业化,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为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才得以完成;二十世纪初的瑞典,不过是一个农业国。余秋雨的散文,一下子把瑞典的工业化,整整提前了半个世纪!

第五十四章《北欧童话》,讲到安徒生的故居的时候,“证据是,很少升国旗的丹麦把一面国旗端端正正地升起在那幢红顶房上”。这根本是煽情;丹麦人恰恰是世界上最喜欢升国旗的国家之一。关于丹麦宗教哲学家克尔恺郭尔,余秋雨说:“十九世纪最耀眼的哲学星座,,,,”这有点让人奇怪。莫非余秋雨先生是一位存在主义者?如果不是,克尔恺郭尔固然伟大,但是比成“最”耀眼的哲学星座,那么,黑格尔、康德和马克思,相比之下,就该属于比较黯淡的哲学星座了?

【六】 写了这么多,余秋雨的翰林院文章,其对历史的无知和谬误,基本上清楚了。大体说来,余秋雨在写到北欧历史的时候,经常会让关公去战一下秦琼。关公战秦琼,其实也没有关系,问题是战了以后,余秋雨又开始浮想联翩,甚至开始抒情。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至少要比翰林院的文章,要命多了。因为翰林院的文章,至少是不许抒情的。

还是回到维京历史上。余秋雨让关公战秦琼,也就是把维京人等同于海盗这个概念以后,就开始历史地联想了。一个联想,是“挪威人对自己祖先的这段历史,既不感到羞耻,也不感到光荣”,所以要“更深入地领悟挪威人的心态”。这样的联想,完全基于他对历史的错觉。挪威人,也包括其他北欧国家的人,恰恰对自己的祖先,尤其是这一段多神崇拜的历史,感到非常的骄傲。所以,如果余秋雨先生能够看懂Viking这个字眼的话,北欧到处是以维京命名事物,维京航线,维京出版社,维京大酒店,维京纪念品。这样的情势之下,余秋雨居然想到,挪威人是否会“向受害各国道歉”,实在是有点多虑了。

从余秋雨对北欧维京人使用的字眼上来说,用了很多类似“救赎”,“昄依”“醍醐灌顶”甚至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但是正在余秋雨大发议论的时候,他似乎忘记了,如果北欧维京人是客体的话,那么这些宗教词汇的主体,或者说主语是什么呢?如果说,维京人象余秋雨所说的,是恶的代表,那么去救赎他们的,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就是善的化身了?话反过来,当年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大军一直打到多瑙河边;在欧洲人眼里,也不过是一群强盗罢了。照余秋雨的逻辑,中国岂非也要考虑向受害国家“赔礼道歉”了?

余秋雨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任何文章,都有无数的人在读。理性地说,余秋雨的文章,公共化的程度越高,对整个社会的知识化,都会是一种贡献。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公共化的,必须是真实的知识,而不是抄错了的展览说明。这也就是说,余秋雨不应该在根本不知道《埃达》,只读过一篇萨迦的情况下,大谈北欧历史;这往往是大量的以讹传讹的源头。讲到文化,在以讹传讹的源头上,站立着的,往往不是一个那么正面的形象;因为历史本身,最能掂量,文化的分量。

(余秋雨的行者无知―评《行者无疆》 全文完)

Monday, May 15, 2006

我有选择

  “你有选择”——工人党本届的竞选口号,不但有如名牌球鞋口号很有市场味道,也准确捉住了新加坡人的“毛病”。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没有选择,总是把自己当成环境制度的受害者,满腹牢骚只会在咖啡店里或德士上发泄,却不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来改变现状。这毛病不只严重,且易传染。几个人在一起谈政治谈工作,经常就变成一群怨夫怨妇。

  放假回国,正好遇上五年一次的大选。包括本次大选在内,我只有过两次投票经验。比起头一次投票,这次感受更加强烈。尽管在选举结果出来前,大家都知道人民行动党会继续在国会占有绝大部分席位,但拿着那张纸,走向投票箱那一刻,还是感觉自己手里握着权力,力量不大,却是个表达意愿的机会,对这次投票结果毕竟还有着122万分之一的影响。新加坡不是有如许多外国人所说的独裁国家,新加坡人不是没有选择。

  不管政治家用什么策略手段来赢取选票,我们可以选择置疑还是相信。民主制度存在许多瑕疵弊病没错,但毕竟还是给予人民最基本的选择权。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年代,我们不能再只怪媒体不够中立、左右我们的思想。

  不只是在政治上,在日常生活中新加坡人也经常抱着一种“形势所逼”的消极态度。

年年牢骚年年过   

  朋友当中有许多对现有工作非常不满意,每次见面都说想不干了,但年过一年他们还是一边做一边怨,就这样在牢骚中度过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他们多数都不是家中有好几个孩子等着他们赚钱买奶粉的经济支柱,他们是放不下有美丽衣服买、有假期就可以飞到东京巴黎的生活。没有人拿枪逼谁工作,如果选择保留现状,起码要心甘情愿吧。

  和从事剧场工作的朋友聊起本地艺术工作者的心态,都觉得本地艺术工作者过于依赖政府资助。一旦政府减少或取消赞助,艺术团体很容易就陷入严重的财务状况。艺术文化,作为一种有别于商品的精神食粮,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资助,但艺术工作者却不能把自己看作是特别的一群,觉得理所当然要得到国家社会的特别待遇,一旦不如意就自怜自艾,说这个国家不支持艺术,怪这个社会不照顾艺术工作者、不懂艺术。

  我们的限制往往来自自己,不是社会还是政府。自我限制比实际约束更具渗透力,更加可怕。

  许多人认为新加坡媒体不够自由,许多时候不是因为受到新闻室以外的力量控制,而是记者编辑们不断地自我约束。读者最后拿在手上的报纸,是每一层把关者对新闻范围的猜想和诠释。

  新加坡人以为自己没有选择,不是没有缘由。历史告诉我们,争取理想,有时要付出惨痛代价。正是这个历史包袱,让许多人在有选择时假装没有选择,以“形势驱人”的借口来欺骗自己,让自己好过些。本地政治文化气候也许还不如一些国家开放,但比起往日,已经改善许多。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不该被历史包袱捆绑。

  我们不是“怕输”的一群吗?怎么来到对生活素质有着根本影响的方面,却只会任由主流形势摆布,不干涉也不求变?我们怕输掉舒适的物质生活,怎么却不担心输掉对人生的满足感?

● 沈帼英   ·作者任职于世界银行印尼办事处

Thursday, May 11, 2006

我的选择,由谁决定?

  李显龙总理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谈到如果本身的候选人素质出问题时,执政党如何处理的问题。他说:“在我们的制度里,我们也会有差错,但是至少我们有一个制度,并且最重要的是中间有一班有经验、把整个过程监督得很严的领导层。所以,其实我们说是法治,但是法治里,人的角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有机会参加类似《敢问总理》之类的节目,我最想问:如果出问题的是这个领导层的成员,那我们该怎么办?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事情在过去的四十年没有发生,我们一直拥有一个诚实可靠的政府,这正是人民行动党能在每一届的大选中轻易蝉联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过去没有发生,并不表示将来一定不会发生。万一发生,我们又有什么机制确保国家不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领导人未必无所不知  

  退一步说,即使领导人的道德素质完全没问题,他们也不见得能无所不知,他们的判断也不一定永远正确。许文远部长就针对NKF事件表示,他和政府中的许多人都受到蒙蔽。整个事件也是经由媒体独立报道后才被揭发出来的。

  NKF事件虽然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但并没有使我们的国本动摇,但万一发生更严重、足以威胁到国家的生存的事件,而政治领袖却受到蒙蔽,到时又能靠谁力挽狂澜?

  一种方法当然是建立一个健全的民主制度,通过政党竞争,由人民负起监督的责任。可是新加坡政府一贯的思维是,因为我们的政治领袖都是百里挑一的,因此和各阶层的新加坡人比较,他们懂得比较多,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比较全面,较能够为大局着想。这样的思维落实到行动中,就导致一些所谓的对话会,变成是由政治领袖单方面阐述他们的想法,其他与会者则沦为“虚心受教”的听众。

  李总理说,集选区制度是好的,因为我们不要一个谁都可以随随便便参选的制度。问题是,当我国的宪法规定每一个符合基本条件的公民都有选举与被选举权的时候,该由谁来决定谁有资格参选?显然,总理是延续了执政党一贯的思维,认为应该为人民做出相关的决定的,包括为人民“鉴定”反对党人的资格的,是一个以可靠领袖为核心的政府。

  当然,这样的考虑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依靠人民的力量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前国会议员吴俊刚先生也提到选民在投票时有诉诸情绪的可能(《理智与情绪之争》,早报言论版,2006年4月27日)。这固然有道理,但是我们是否能因为担心选民的情绪而事事“为民作主”,包括为他们决定谁才是“合格”的候选人,要怎样投票才算“理智”?

  我想我们不能,因为如此一来,所谓的选择,只是一种经过“上面”认可的、受到诸多限制的选择。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套证明行之有效、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制度。可是过去行之有效并不代表将来一定行之有效,将来万一“上面”因为某种原因而无法正确告诉人民该怎么选择,人民是否就只能坐以待毙?

  更何况,怎么样才算是符合国情?李总理说:“我们不能够说,像美国的制度不管谁中选都不要紧,因为它有这个制度,出了问题,如尼逊出问题、克林顿出了问题,无所谓,以后还有一个总统,以后还是有美国这个国家,新加坡不是这样,也没有办法做到这样。”

  我想再“敢敢问”的是,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做到?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无法建立一个在领导人出问题时能让体制继续运作的机制?吴先生也问:“为什么英国可以那样,为什么我们不能那样?为什么美国有那样的自由度,我们却不可以?在问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问问,新加坡的情况同这些国家有什么不同?新加坡能百分之百仿效它们的做法吗?”  

国家兴亡都和我有关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的国情,为什么不允许人民在政治上有更大的自由?“国情论”者经常会说那是因为我们国家太小太脆弱,经不起丝毫的差错。可是这样的说法,是建立在政治领袖不管是在道德上、能力上或判断上一定不会出错的假设上。这只是一种假设,却被我们一再地重复而成为“真理”。

  泰国、菲律宾、台湾的例子一再提醒我们,民主制度不是万灵丹,不是说有民主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可是除了这些“因民主而失败”的例子,还有许多“因不民主而失败”的例子如朝鲜、越南、柬埔寨等。环顾全球,如果真要进行量化比较的话,似乎政治自由度相对宽松的国家,情况比起政治不自由的国家要好一些。

  既然“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的选择方式都可能出错,我们最后要问的必然是:我们应不应该拥有一种无须经过“上面”“同意”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我不知道一般新加坡人怎么想,但我会为争取这样的权利而努力不懈。因为唯有如此,我才能自豪地说,我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这个国家的兴亡成败,都和我有关。相反地,如果由“别人”来告诉我该怎么选择,一旦出错,那就是“别人”的错,不关我的事。

  我该怎么选择,只能由我自己决定。

● 王昌伟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Sunday, May 07, 2006

棒子与萝卜的政治

如果你是后港居民,如果你投选的是人民行动党,如果你求的是1亿元的发展计划,你恐怕会失望而归。

再如果,你是阿裕尼集选区的居民,如果你投选的是工人党,即使你求的是把工人党议员送进国会,即使后来工人党败选阿裕尼集选区,行动党团队蝉联阿裕尼集选区的杨荣文还是会对你说:“我们除了为那些支持我们的人服务,也将为那些没有支持我们的人尽力工作,因为我们都是新加坡人,要心连心,向前进!”

如果,你投票时受到棒子与萝卜的左右,在认清现实后,不知交了学费的你,可有学到教训,体会了宝贵的经验,增长了智慧?

为后港居民而设计的1亿元计划恐无法实现

大家来解码

丹布朗密码 ● 姚忠在

  丹布朗(Dan Brown),美国文字人,因2003年面世的《达文西密码》(The Da Vinci Code)红到发紫,原著被译为各国文字,洛阳纸贵,眩目耀眼,自然招蜂引蝶,他被控抄袭,在法庭辩证连连,迂回转折,才证实清白无辜。

  我想买《达文西密码》时,它已被抢购一空,摆放着的是他的新小说《天使与魔鬼》(Angels & Demons),封面标明“达文西密码前传”。

  前传?近年的电影流行拍前传,《无间道》卖座鼎盛,香港制片家机灵的头脑一转,立刻转出部前传来,看来美国佬不但买下《无间道》的原创剧本,也把“前传”的概念移花接木,在美国普遍流传,连出版商也用上了。

  丹布朗《达文西密码》的内容,涉及宗教敏感问题,曾引起宗教界的关注,这部《天使与魔鬼》,一翻开就是张梵蒂冈城(Vatican City)的地图,不用说也知道是跟宗教挂钩,看来,他对宗教相当关注。

  他在《天使与魔鬼》中设置的密码,以科学与宗教的不同见解为主题,科学家认为无神,宗教家坚信神存在。书中回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Galileo),由于认为太阳系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暗示上帝没有将人类放在宇宙的中心,曾遭教会逮捕,差点被判死刑,伽利略的宗教信仰,使他避过大劫,不过在高度保密下,他也是科学家地下组织“光明会”的会员。

  丹布朗以“光明会”趁梵蒂冈选举教宗,展开连串报复的构想,创作《天使与魔鬼》,读他的书好像在看电影,紧张的情节,一段接一段,我不停歇的追下去,被他的创意吸盘黏住,真是个文字高手。

  在著作《天使与魔鬼》前,丹布朗肯定下足功夫做研究,才能把每段历史,每个人物,每个思维,每个地点,每栋建筑物,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全书深入浅出的探讨宇宙内及宇宙外,神是否存在的疑问。

  丹布朗借书中人物的发言,暗示了个人想法,赞扬科学造福人群的同时,他也谴责核子反应炉的祸害,指出复制生物的不道德,强调只要心怀信仰,人就对彼此有责任……

  那些以国防为名,疯狂制造核弹的冷血动物,最好细读《天使与魔鬼》,问问自己的良知,是否要继续为魔鬼服务?

==============================================
解码人 ● 姚忠在

读呀读,追呀追,终于追到《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的大结局,情节虚虚实实,密码被破解后,答案原来很简单,作家丹布朗(Dan Brown),不只把梵蒂冈(Vatican)气到跳脚,也将数百万读者耍得团团转。

  我开始进入《达芬奇密码》迷宫时,以为小说的结局,一定是解开密码,找到密藏“圣杯”的罗丝林教堂(ROSLIN),再从教堂挖出“圣杯”,也就是耶稣有妻有女的古代文献,竟然大错特错。

  简单的答案,正如保护“圣杯”秘密的“罗丝林委员会”会长所说:

  “圣杯也许只是个崇高的概念,在混乱的世俗中,启发人的心灵……”

  “世人对于简单的事,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

  原来“圣杯”并非实物,而是心灵启示,解码全凭智慧,能理解多少,能去得多远,完全因人而异,虚是实,实是虚,你心中自然有数。

  也许,丹布朗是故意留下条伏线吧,他正在创作新小说呢,出版商等着赚钱,书商等着赚佣金,在禽流感传染飞禽的今天,他变成只被高度保护,密藏在银行保险箱的宝鸟,一年下一粒金蛋,价值连城。

  我很喜欢《达芬奇密码》及前传《天使与魔鬼》(Angels & Demons)这两本书,丹布朗够胆够色,提出许多人心中的质疑,道破教义出自人的手笔。说实在的,世上那么多神话故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应该如何选择呢?

  极端主义者因为执著于信仰,不惜牺牲千万被认为是“敌人”的性命,以色列人轰炸巴勒斯坦人,奥萨马随员劫机撞毁纽约高楼,这些满手鲜血的混蛋,竟认为杀人能登天国得永生,真是愚痴中的愚痴。

  丹布朗掀起的激流,在这分秒必争的世界,很快就会过去,一切回复平静后,参神的继续参拜,做研究的继续钻研经卷,中东的油田始终会被抽干的,在那个世代崛起的新势力,也会继续以核弹为赌注,把新能源占为己有,鲜血还是会继续流的,残酷的人类历史,重复再重复。

  朋友说他相信“善”,相信体恤他人。他问我,如果一个善良的人,因为生前没有宗教信仰,死后就被判有罪,老天是否公平?

  我不懂啊,请教丹布朗吧,他是解码人呢!

==============================================
小说里《最后的晚餐》 ● 完颜藉

  小说一出版,马上销了750万本,还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历时70余周。这个抢眼的纪录,引诱我进入了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的世界,继而走进他的文字“过滤”的、达芬奇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丹布朗解读《最后的晚餐》勾引读者兴趣的是他从画中看出耶稣和抹大拉马利亚的密切关系。他指出坐在耶稣右边的就是马利亚。她一头飘逸的长发,两只手纤细白皙,乳房的轮廓隐约可见。

  我记得《新约》《约翰福音》里有提到抹大拉马利亚这个女人。耶稣死后,马利亚坐在坟墓外哭,因为她找不到耶稣的尸体。当她往坟墓里看,发现两位天使在那里。天使问她哭什么?她答,她哭耶稣的遗体不见了。说完,一转身,看见耶稣站在那里。马利亚误认耶稣为管园人,问他到底把耶稣的遗体移到哪里去了,快告诉她。耶稣叫她:“马利亚!”马利亚用希伯来语的家人称呼叫他:“拉波尼。”耶稣说:“不要摸我。”(这句“不要摸我”耐人寻味),说明耶稣和马利亚的关系不寻常。另一点,抹大拉马利亚,“被选”为宣布和目击耶稣死后复活的好消息的第一人。这就有点意味微妙。抹达拉马利亚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她的真正身份,虽然至今没有定论,但很多人会想到《陆加福音》里说的那个马利亚。法利赛人西门,请耶稣到他家里吃饭。马利亚跑进来了。耶稣对西门说:“你看见这个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跟我亲嘴,但这个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地用嘴亲我的脚。”这个马利亚,很可能就是抹大拉马利亚。

  我查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图,果然看到坐在餐桌上陪耶稣用餐的总共有13门徒,其中一个女子坐在耶稣的右边,她的一只纤细的白手,向身旁的圣约翰伸去,这女的正是抹大拉马利亚。看看图中后来出卖耶稣的犹大,他对着耶稣作往后退缩状,他手里抓着一个钱包(里面大概装着他出卖耶稣得到的30块银币)。为了画犹大阴险的脸,达芬奇跑遍了米兰全城,甚至跑到处死囚犯的刑场去观察死囚的说话和手势,整整花了两年时间。雇他作画的僧侣们不耐烦。他威胁他们,如果再逼他,他干脆用修道院里的修士充犹大大模特!

952

天啊!1993年12月11日淡江高峰塔塌楼惨剧的受害者至今仍不能讨回公道,只因为技术上该死的“1974年街道、沟渠和建筑物法令第95条文2项”赋予地方议会100% 法律诉讼豁免权。这是不是又一个Malaysia Boleh! 的绝佳例子?

当地方议会并不是通过人民选举所选出来时,人民又如何确保地方议会是以人民福祉为首要任务?

1974年街道、沟渠和建筑物法令第95条文2项赋予地方议会100%法律诉讼豁免权,就是豁免为他们的疏忽负责。例如,淡江高峰塔塌楼惨剧。

让我们在为淡江高峰塔塌楼惨剧受害者默哀的同时,也谨记着:“只要第95条文2项一天不除,受害者可能就是你我!”

Thursday, May 04, 2006

威权时代结束之后

  我国年轻人当中出现的逆反心态,再次提醒我们,新加坡已经告别了威权时代。威权时代的结束不仅反映在政治领域,在华人社会也一样非常明显。在陈嘉庚、李光前、陈六使领导华社的年代,靠着这几位德高望重的领袖登高一呼,指挥大家前进,很少人去挑战他们的权威。即便有人目无权威,想唱对台戏,也没多少观众,更难听到喝彩鼓掌声。

  政坛也一样,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政府,强人政治的色彩十分浓厚。然而,我们应当看到,李光耀的威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人们如果不了解那段历史背景与过程,以为单凭个人的力量与主观愿望就能形成威权地位,那就等于说一棵参天大树可以脱离土壤、空气与阳光。

  威权时代有特定的历史条件,一旦这些条件变了,威权时代也就结束了。记得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名剧《伽利略》中有段对白,一个角色说:“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另一个马上回应说:“需要英雄的时代是个悲哀的时代。”试将两句话中的“英雄”改为“威权”,一样可以发人深思。

  以上这番话其实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可以理解为:乱世需要强人、威权,否则治不了,乱世当然是令人沮丧、悲哀的;另外可以理解为:需要威权是因为老百姓太软弱无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当然是很悲哀的事情。

  天下大治,强人政治淡出,人们要求更多的个人自由,更宽阔的言论空间,这是一种没法抵挡的大趋势。很多人以为只有年轻人才这样想,这就错了,希望个人的自由所受的限制少些,言论的尺度宽些,这绝不是年轻人的“专利”,难道年长者就喜欢身上多绑几根绳子?这种说法未免荒谬。崇尚自由是人类的天性,年轻人与年长者的差别只是表达方式,以及态度的温和与强烈有所不同而已。

  最近李光耀资政与年轻人的对话,人们已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论,问题已告一段落。我想说的是,某些新一代的新加坡人接受西方的影响是相当全面与深入的。

  过去,国家领导人曾大力提倡英文,当初的设想是:通过英文接受西方的科技,但是要保留东方的价值观,几乎是中国晚清时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加坡版。哪晓得大力提倡英文并对西方文化开绿灯的结果是,出现了这么一种新生代(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既接受西方的科技,也不加取舍地照单收下西方的政治观。他们认为西方国家那种两党制与政党轮替是更为优越,一个强大的反对党对执政党的制衡是最有效的。

政府地位有如大管家

  还有一个人们不大注意的情况:接受西式民主观念的人认为政府是人民“聘用”的雇员,选民是老板。雇员干不好,我就用选票将他“解雇”,改聘别人来接手。

  可是深受东方传统意识影响的人则是把政府当作自己的父母,旧时的中国把好官称为父母官,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子女对父母当然也会有意见甚至不满、怨恨,但是绝不会有人对父母说:你们不行,我要换个人来做我的父母。

  父母不能换,但是雇员却是可以开除。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不容易找到结合点与平衡点。将政府视为父母这种观念与强人政治、威权时代是相适应的,一旦威权时代结束,这种观念就难以适应了。

  以我的观察,新加坡是处在后威权时代,人民不再把政府当作自己的老子,但也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把政府当作自己的雇员,自己爬到政府的头上指指点点,而是把政府视为当家的兄长,地位有如大管家。这个大管家管得不好还是要下台的,家庭成员中有更能干的人可以取而代之。

  大管家做得好好的,让大家安居乐业,大多数人都丰衣足食,有什么理由要换人?如果因为他当家太久,看得“腻”了,不好玩,想换个人来玩玩,那不是把国家大事当儿戏吗?绝大多数新加坡人是不会这么幼稚的。

● 韩山元
 ·作者为退休的新闻工作者

Wednesday, May 03, 2006

笨人歌

笨人歌
● 陈有珊

被人说笨心不甘,真要学笨不简单;
拾金不昧笨不笨,你若不笨便是贪。
大智若愚人称憨,卧虎藏龙在深山;
笨字拆开本是竹,清风傲骨腰不弯。
铁杵磨针不怕难,愚公移山为谁忙;
神农若不尝百草,后人那来千金方。
名嘴出口能成章,一时口误惹祸端;
原本一颗小红点,越描越黑越肮脏。
不奸不坏不是笨,知足常乐又何妨;
政府既然委贤良,奉公守法也应当。
虽然没有大革命,家家丰衣有米粮;
虽然没有大河川,车水马龙国富强。

============================================
一首由新加坡人回应“新加坡人笨”(李敖语)所写的打油诗。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大选前(5月1日)点名的一首“歌”,并说若早几个礼拜发表,将有机会成为人民行动党的党纲 。:)

美元的底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元价值没急剧下跌,市场力量也无法缩小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该赤字今年很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于是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反应。大多数国际金融经济学家越来越担心可能出现重大国际金融危机。确实,他们害怕该潜在危机的规模会越变越大。

  其他人——特别是金融资产管理者——则越来越认为经济学家懂得并不多,而且他们所知晓的那点东西对自己这样的商人毫无用处。他们认为,没有什么理由须相信流动资产价值和贸易流是不可持续的。

  毕竟,他们(或其中一些人)认为,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增长4000亿美元,其中约2700亿美元用于劳动力,1300亿美元用于资本。即使在美元贬值之后,1300亿美元的额外年收入资本也转化为1万5000亿美元的资产,这样,经常账户赤字即便达到1万亿美元,数额也不算特别大。我们美国人可以卖掉三分之二的资产增量用于资助进口,而今年依然能比去年富余5000亿美元。

  另外,每年从美国人向其他国家借款1万亿美元所收取的年利息为大约500亿美元——仅占年度经济增长的八分之一,而资本价值的增长就完全能平衡贸易赤字,那么还有什么不可持续的呢?为什么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能无限期地保持在2006年的数额呢?

  反驳错误观点的论据取决于经常账赤字和贸易赤字之间的差异。经常账赤字相当于贸易赤字加上维持国际资产净值地位的费用:即应该付给在美国投入资本的外国人的净租金、利息和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赤字累加。由于赤字累加,维持国际资产净值地位的费用相应增加。

  因此,为了保持经常账赤字稳定,必须缩减贸易赤字。大幅度缩减贸易赤字的唯一方法是进口净值下降,这就要求:要么相对急剧地使美贬值从而提高进口价格,要么美国出现经济萧条。两种情况都会使美国人感觉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从而削弱对外国货品的需求。

  因此,美元计价的资产持有人应该预计到两种可能的情景。一种情景是,美元价值降低;另一种是,美国出现萧条。无论出现哪种情况,现在再持有大量美元计价的资产都没多大意义。因此,现在外国投机者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将其美元计价的资产向市场抛售,而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他们所害怕的美元贬值。

  但是,外币投机者和国际投资者并不期待出现任何一种情况。他们继续在美元计价的资产中占据大量份额。如果他们认为美国面临美元贬值或大萧条,他们就不会这么做。

  那么,根据市场的预测会出现什么状况呢?为什么市场与国际金融经济学家的预测大不相同呢?


  答案似乎在于,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和香港金融中心没人认为赌未来资金从美元抽逃是他们的事情。特别是在发生危机时——美国进口量急剧下降则表示危机对于亚洲和欧洲出口商较之美国要严重得多——美元是他们追逐而不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货币。

  乔治·索罗斯可以赌英镑危机,泰国进出口公司可以通过加快美元收入、延迟美元支出来赌泰铢危机,每个人都可以赌阿根廷比索危机——这是国际金融投机者这一个半世纪以来最喜欢做的事情了,但不是赌美元,至少现在还不到时候。

  换句话说,市场把赌注押在美元在接下来五年内会逐步贬值,美国经常账赤字将缩减而不会引发金融危机。那就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70年代末所发生的事情。毕竟,据说,上帝保佑儿童、傻瓜、狗及美利坚合众国。但软着陆的赔率正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而日益加大。

● 德龙
·作者J. Bradford DeLong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经济学教授,曾在克林顿执政期间任财政部副部长。

文章原题:Bottom Dollar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6年。

赶一趟“双文化”时髦

  “双文化”这个词,最近有了政治热度。为参加大选而露面的候选人中,执政党和反对党都宣称自己有双文化的人才,而这些候选人也都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如何可以与不同语言背景的居民沟通,发挥双文化的优势。

  当然,人们应该为转眼间就能够拥有这么多的双文化人才而高兴。可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这么多被称为“双文化”的人才,又有些让人疑惑,我们培养人才的效率是不是有点太快了?

  犹记得“双文化人才”的概念被突出地提出是在2004年6月,当时内阁资政李光耀说,新加坡开展数十年来的双语教育产生了一大批既能说英语又能说华语的人才,但是只教会学生以华语作为社交用语,而不是经商用语。基于此,他特别强调新加坡培养精通双语和双文化人才的必要,认为今后需要每年培养几百名具有较高华文程度,并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层了解的学生,以参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跟中国作更高层次的交流。

  同年8月,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也提出目标,志在培育一批精通两种文化的人才。他认为,通过教育部推出的高水平课程所培养出来的,将是有能力掌握英文和华文,同时也了解中华文化和历史的学生。将来这批人才能够同中国人在同一个思想频道上沟通,这样的双文化人才肯定会很吃香。

“双文化”标签应严格  

  这些谈话,按一般的理解,是一种将来时,描绘未来的状态,并非对现有状况的定义。此后,双文化人才成了新加坡致力培养的一个方向。与此相呼应的双文化课程在一些中学应运而生。自2005年起,华侨中学、南洋女中、德明政府中学均推出双文化课程,修读该课程的中三学生将有二至三星期时间,到美国、英国、澳洲、纽西兰的学府进行浸濡学习;在中四及中五两年,则有五至六个月的时间,到中国学府浸濡。

  不久前国务资政吴作栋访问中国时,发出一些感慨,他认为如果年轻人在新加坡学好英语,前往中国的顶尖大学就读学士课程,再前往美国的研究所深造,那么这样造就出来的人才,就是同时了解东方和西方文化与语言的双文化人才。

  毫无疑问,从高层到民间,对“双文化”概念的共识是超越“双语”之上的内涵。公众和舆论普遍认同,能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并不意味着两种文化的理解和有效沟通。双语和双文化属于相同范畴的不同层次,既可相辅相成,但搞不好难免隔膜千里,为两者之间隐隐然那道看不见摸不着的鸿沟,我们也不是没有交过学费。

  那,我们是不是对候选人的“双文化”标签有理由要求得严格一些?舆论看到他们的华文教育、特选学校或工作背景,就想当然地认可属于“双文化”,那岂不意味着我们之前年复一年,早就拥有了数以千计的双文化人才?真该额手相庆才是。那教育部的双文化课程是否还需要这么急着推展呢?

  双文化人才不易为,至少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英文水平和对英文文化的掌握要让英文源流出身的人赞叹,而同时,华文水平和对华文文化的掌握又必须让华文源流出身的人称道。而我们似乎往往陷入相反的误区,英文源流的赞叹其对华文文化的掌握,华文源流的则欣赏其对英文文化的理解,一片交叉叫好声中,构成一种“美丽的错位”。

  新加坡在由双语转向双文化的过程中,如果这种错位渐渐成为正论,久而久之,或许会让人在“双语”和“双文化”中难辨雌雄,与现实差异渐行渐远。如果“双文化”的时髦,如同以往的“双语”一样,变成很多人可以拿来装点一下的标签,那还能时髦多久?

● 陈颖 ·作者是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讲师

让我们自己把自己预约

恨那无需预约的第三者

  那天,宝玲约了我吃午餐。与其说是午餐,不如说有点像网友见面。

  我们之前在工作电邮中你来我往已十分熟络,从未见过面,纯粹通过网络顺利合作了几个专题。从创意雏形到争论协调,她传照片我传稿直至谈好价钱拍案定稿。而现在,我们坐在五星级酒店看海的西餐厅,像两个刚脱下制服甩掉器械的蜘蛛女侠,收敛了犀利的措辞和身手,真实相对,八卦各自的工作!

  不过我们的午餐首先被各自之前并没有什么结果但讨论热烈的会议耽搁了一会儿,然后“第三者”出现了——手机铃声和简讯此起彼伏,然后我们不停地相互抱歉,但又无法停止地回电、回短信,把另一方晾在一边儿,心照不宣地彼此理解。在餐桌上,有一段时间我们没吃饭也没交谈地轮流看海。大家也不生气,因为这年头有急事是正常情况。只是很多话题开了个头,再拾起时都毫无兴致,只剩下寒暄应酬罢了。

  临走的时候,宝玲嘟哝了一句:“不知道是谁发明了e-mail和sms,烦死了!”

  以上的情形你一定遇过吧?我们对那个“第三者”只有无奈。因为我们需要她,更因为手机和电邮上都清清楚楚地注有收发时间纪录。员工要找你,上司要找你,客户要找你,儿子要找你,父亲要找你。以往你可以在一个月里扮演好这些角色,现在你必须学孙悟空吹根汗毛72变,同时回复他们的要求,批准他们的建议,欣赏他们的笑话,帮忙联络一个重要的客人。理由很简单:谁叫你有电子邮箱?谁叫你有手机?谁叫我找得到你呢!

  不理睬他们,可以!首先手机还会不停地响,其次你很可能被贴上不负责任、不关心人、摆臭架子的标签。

  科技时代,你必须更自律、更周到、更敏锐、更有效率。


  我已经放弃了和一位主管级友人的约会,原因是下班后才是她正式开始工作的时间。上班时有开不完的会、见不完的人、协调不完的事,下班后清静了,把所有红色的电邮回了,把所有的报告看了。有时周末可能还得继续开工,处理积压的工作。

  我们虽然不是明星,但私人时间也被这些“无需预约的第三者”无限制地占领了,明星虽然没有隐私,但牺牲隐私至少还有经济回报。我们也有回报,那就是上班在工作,下班也在工作,吃饭在工作,喝酒也在工作。没有时间看书读报、喝咖啡聊天,没时间运动看电影。

环球经济互联网的蜘蛛

  有时候,我们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够、效率不高,为什么永远有那么多的事情。我们是环球经济互联网上的蜘蛛,只能不停地动,要不然随时随地会掉在地上,被甩出局!

  然而我们真的就更快了吗?
和国外的客户做成一笔生意,把纽约的心情故事印在新加坡的纸上固然卓有成效,但隔着一扇办公室的玻璃门还要靠电邮办事的方式真的很可笑,其实言语沟通三言两语就可解决的事为什么还要你来我往?!

  每个人时间表紧张,不预约不礼貌。但电邮短讯不用预约,按一个send,破门而入,你必须处理。再者话说无凭,有些电邮不是为了真正办事,而是为了留下“白纸黑字”;还有些电邮是告诉老板我已经尽力了、已经联络了,但做不成不关我的事!

  我们在电邮中游来游去过程清晰但毫无结果。我们用清除电子垃圾的时间去交换和家人朋友的相聚、交换休息、交换健康、交换吸收的机会,我们永远没有空去分辨什么是有意义的

  有时我无比热爱电脑,不用见面也能合作成功,那种打破时空的成功无以名状。但更多时候我痛恨它,痛恨它因为有穿越时空的本领,所以我们也因此必须变成蜘蛛侠,上刀山下火海。

  可是电脑不会累,我们会;电脑不会长皱纹,我们会;电脑是金属做的、塑料做的,我们却是肉长的。我需要电脑,我需要网络,但我拒绝成为你的奴隶,拒绝亦步亦趋,寸步不离!

  这个世界没有公正之处,你永远得不到两全之计。若要自由,就得牺牲安全;若要闲散,就不能获得别人评价中的成就;若要愉悦,就无从计较身边的人对你的态度;若要前行,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

  今天是周末,你可以不看电邮、不回不该回的短信。让我们自己把自己预约了,在这个大而粗糙的城市里,感受一些瞬间的美好,也许稍纵即逝,但只要你停留下来,一定能积累内心新的感受!

  总是这样,选择了什么,就放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就要舍弃什么!

● 王嬿青 ·作者是《都会佳人》杂志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