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5, 2006

五句话

1.优秀是一种习惯。
2.生命是一种过程。
3.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
4.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5.放弃是一种智慧,缺陷是一种恩惠。

细细咀嚼吧。 :)

全文 >>

Tuesday, January 24, 2006

马来西亚国营企业面临抉择

  前几天,马来西亚先后传出了两则有关国家企业的重大新闻:福士伟根汽车公司退出与国产车公司普腾的联营计划;马航招标,将出售位于吉隆坡热闹市区的总部大厦,底价是1亿3000万令吉。

  此事重大,处境相信正如《孙子》所说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前路茫茫,教人好不担忧。

  先说马航大厦要以招标方式出售,这固然是“釜底抽薪”之计,但是,马航总部办事处却为此面对“大阵仗”的搬迁,这种彻底脱离老巢而造成对整体操作的影响会有多大?

  再说,马航大厦为何要如此匆匆脱手?是否说明马航负资产的状况已到燃眉之急?据报道,卖方将邀请10个著名经纪商作为代理,这是成熟与精明的措施,但到时能否以理想的价格出售,则有待观察。一般上,世事并非尽如人愿。

  出售总部大厦,那是马航困境的冰山一角,看来也像国产车一样,面对困难重重。

  德国著名汽车公司、也是全球第四大汽车公司的福士伟根,日前单方面宣布放弃与国产车公司普腾的合作计划。福士伟根多年来在中国合资制造汽车及行销,取得巨大成功,这也许是马来西亚国产车寻求与它合作的主要原因,可是,经过了一年半进行有关合作的全盘性商谈后,福士伟根最终却“拂袖而去”,令人震惊。

国家财富应重于面子 

  福士伟根虽然没有说明放弃合作的原因,只说它有十分明确的想法与概念在东南亚市场发展,但普腾、马国政府和国库控股公司却有不同的主观原则,复杂性可谓不小。  

  如果马国方面不在股权与管理权方面有所松动,相信与任何其他外国汽车公司谈商合作也是枉然,马来西亚国家相关企业必须要有客观上“知彼”的认识,与主观上自知之明。

  马国还有一些人把国家企业视为国家荣誉,不愿把主要股权与管理权让给外人。但国产车在管理不当、技术欠佳、新车滞销、全无开发的新技术、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从1999年的66%下降至2004年的44%),以及近期以亏损价出售5万辆新车的负面后续影响之下,面临的抉择是要维护面子还是要维护国家财富。

  另一种选择是痛下决心全盘脱手,
如日前国产车以一欧元卖掉以7000万欧元买来的世界品牌AGUSTA电单车一样,洗手不干。此是退而求其次的考量,不失为“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有句名言说,“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当年的国家企业,忽略了本身人性素质的“不可以战”,仍大刀阔斧地做下去,如此全力自掘一个无底洞以埋葬国家财富,已铸成大错,但是,会否知错能改?

  据说在伦敦有一家航空公司的办事处,有一个月,主任放年假,公司的户头被人提走1000万美元,后来竟没有办法追回。

  此一家航空公司还在阿拉伯因为10年没有报账而被罚款300万美元。原来,它在海外其他城市的飞机票代理,均为该国的皇亲国戚,于是形成代理者赚钱而航空公司赔钱。还有,它的飞机维修部工人,几乎多是在上班时间休息而在下班后以加班酬劳工作,其每年额外支付的钜款可想而知。

  在中国大陆与台湾流行一个笑话:把国企的物资钱财能够拿的大家都去拿,不拿白不拿,叫着“大家拿”;职员以加大数倍至百倍的价格购买东西来分赃,则叫作“加大拿”。这个笑话最近在吉隆坡也甚为流行,此是政治腐败文化的产物,行政结构上形成的绝望文化,无可推诿。

● 吕罗拔 ·作者为马来西亚商人、新加坡商联总会名誉会长。

Saturday, January 21, 2006

恐惧的王牌

  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一种很崇高的人生态度,也是严苛的做人原则。在这个年代,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前者反映了NKF旧管理方向的迷失,后者竟适用于上美容院瘦身洗脸的消费者。

  过去几年来,消费人协会接到有关美容、瘦身和美发中心的投诉,有上升的趋势。大多是投诉美容业者推销手法强硬,再来就是觉得被误导,货不对办。投诉者说,本来不想签配套,结果在“强大压力”之下,只好屈服。

  哪个商家不想做成生意?生意的手法就是用促销引起你的注意。管它广告里的判若两人,就算用电脑动过手脚,也是奸商的本事。他要不要厚道诚实,你管不了。你唯一能管的,就是你的判断力。你一旦相信他卖的“神迹”,谁也帮不了你。

  促销的手法千奇百怪,可是美容业的手法却如出一辙,先引起你的注意,再注入恐惧。

  恐惧是一种千锤百炼、屡试不爽的手段
。这里指的,不是拿着刀子恐吓你买下瘦身配套,真要这样还容易应付。恐惧是人类的精神死穴。人类天生会害怕,因为要生存。怕冷怕饿,畏死惧兽,那是原始的恐惧、生存的本能。可是,富裕国家的人民,丰衣足食,产生了另一种文明的恐惧。这种恐惧建立在对自我生存价值的怀疑。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何生存,就任由他人决定我们的价值。

  上美容院的人,有恐惧。搞美容院的人,难道看不出来吗?呵呵,于是一唱一和,把你的恐惧勾出来,也顺便给你的自我价值重新洗牌。肥胖是不可饶恕的,黑头更是天降大灾。这种合法又合理化的变相恐吓,游说中暗藏威胁,用善意包装利益。这张恐惧王牌打得漂亮,生意就会滚滚来。

  其实,世界上很多运作都是如此,不只在商业上,就连政治家也擅长此道。美国总统要人民支持庞大的军事预算,首先必须让人民害怕。人民越害怕,也就越相信任何形式的打恐行动,根本不会过问军事开销的去向、战争的目的、恐怖主义的来龙去脉。商家趁此再煽风点火,每家每户都惶恐地去买防毒面罩,流动防核厢,独家设计的迷你防空壕,手枪子弹更是销量激增。

  呵呵,恐惧真的很有催眠作用。

  恐怖威胁的确存在,这是全球的实际危机,可是,提高警惕和惊吓盲从是两回事。外人要打自己,自己人也在拼命吓自家人,以图利益。
  

恐惧是成长的磨练    

  恐怖威胁未必要用炸弹,有时故意制造、放大和煽动,也是一种高明又非暴力的“政治正确恐怖主义”。

  我们开始怕老,怕没钱养老,怕被淘汰,怕自我提升得不够,怕死,又怕病倒却不死。单看各国不同的选举,其实也以恐惧为重要筹码。恐惧的潜移默化,尽在竞选人物的演讲中,狠狠击中选民无法掌握恐惧的死穴。

  适当的恐惧是一种成长的磨练。
害怕恐怖主义,就会提醒自己居安思危,那不是怕输或胆怯,而是在认识自己的恐惧,思考以后所做的准备。就像害怕年华老去,害怕赘肉横生,这些恐惧都不可耻,也不应该让别人说服你是可耻的。

  当我们学会接受自己的恐惧,它也就只是一种精神的状态,人生的过程。

  真正的关键是,一面对恐惧,我们是不是就跳过冷静思考这个环节。所以,当种种的诱人配套加软硬兼施的压力一出现,我们就视为救星,期待别人根治自己的恐惧。

  你除了是一个有需求的顾客,也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选民。跳过思考,就会作茧自缚。事后投诉的同时,也在暴露自己思考的苍白。

  把自己的盲目推卸给强势者,控诉他们手段强硬,其实是有欠公道。因为,当初消费者也是那个愿意相信神迹的信徒,美容院并没有用枪指着他们的头。就算神,他不也说,要不要得救随你,人有自由选择的意愿。

  新的一年,大家又老了一岁,世界照旧那么乱,恐惧无所不在。人生就是那么回事,认清了也没什么好怕的。你怕黑吗?黑……斑有什么好怕?呵呵,人性的黑洞才可怕。

● 李邪 ·作者是剧场工作者

生活态度

> 真性情
... 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自在,活得潇洒者介乎其间,而非超乎其上。

> 简 单
... 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 自古贤圣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 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 不 占 有
... 人生是占有不了的。
...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的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

谁说人间没有天荒地老的爱情?

  在科技与文明齐步迈进的今天,许多有心人都慨叹:天长地久的爱情,越来越难得了。一位对爱情一向有信心的女士,虽然经历了一次短寿的男女结合和另一次正在摇摇欲坠的婚姻,却依然爱心不死,认为陈年老酒似爱情,即使万难营造,但在人间的确存在。她当着多人面前,叙述了一个常青不老的人间爱情故事,并给这个故事冠上了一美极了的题目:《爱情天梯》。

  这座爱情天梯高6000级,是男主角M花了近半个世纪为他的爱人W在重庆北部的悬崖削壁上一凿加一凿凿成。它通到海拔1500米的山顶,那里有他为W徒手建造的家园:一间土墙屋子,为一片青翠的菜园围绕。

  W原是山下一个小村庄的大美人。她13岁欢喜(定亲),16岁交代(出嫁)给邻村吴家。坐轿子出嫁途中,半路杀出磕断了门牙的6岁男童M,村内传说,门牙掉了,只需让新娘的玉指往嘴里一摸,新牙很快就会长出来。M就是赶来给新娘W摸他的嘴的。W的手从花轿的布帘里伸出,M紧张地用口一吮,竟将新娘子的手咬住。新娘另一只手掀开布帘,杏眼圆瞪。M仰头一看,四目相投,M这一看,看到了美如天仙的W。花轿逐渐远去,M呆在路旁,久久不能自已,从此爱上了W,发誓:长大后,不娶媳妇则已,要娶必定娶像W这样的女人!10年后,W的丈夫病逝,她已是四个儿女的母亲。也是合该有事,某个傍晚,W背了最小的孩子到河边打水,不小心掉进河里,M刚好在附近,跳进河里,把母子救起,从此M时常到W家里帮她照应家务。麻烦来了,村里很多人劝M不好为了一个比他大10岁又有了四个孩子的寡妇误了终身。许多类似的闲话,M都听不进耳。有个晚上,他跑去告诉她:“我要娶你。”

  第二天一早,村人发现M和W和W的四个孩子都失了踪。M和W在第二天下午,就到了海拔1500米的山顶,住进了两间久无人住的茅屋。M不但开辟了菜园,花50年凿了6000多级的爱情天梯,还养大了7个孩子。

  到了M行年69,W79时,重庆的记者才发现了他们和6000级爱情天梯的故事。他们只知道毛主席,不知有邓小平,更勿论江泽民和胡锦涛了。他们请客人用饭时,两人还亲密地合唱了一首情歌《十七望郎》。他们说,有一天他们离开世间,他们要儿女们将他们的遗体合葬在山顶。

  谁说人间没有天荒地老的爱情?M和W就是活见证。

● 完颜藉 爱情天梯六千级

最容易得到,也最容易失去的...

人最容易得到也最容易失去的,是简朴的生活态度。
赚取金钱,需要的是能力和机遇,而花费金钱,需要的也许是智慧。



摘自:
2006年1月19日 联合早报.四面八方.《归国实录》
作者.苏婴

指纹暗示你是天才

天才,就是放对地方的人才。其实人人都是天才。

==============================================

  台湾达尔闻教育机构研发的皮纹检测系统登陆狮城,只需扫描十只手指纹,你的先天智能和学习类型等秘密就会在电脑分析整理的报告中出现。

  你可能不知道:你的指纹其实老早就暗示你就是天才。

  现在你不必有慧眼,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潜能。方法很简单,只要取得他的十个指纹!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纹路与皮纹是同步成长的。皮纹就有如人的外脑,可以透露我们的先天智能,包括学习类型、风格和敏感度等,准确性高达80%。

纹路显示资质曲线

  台湾达尔闻教育机构研发的皮纹检测系统不久前登陆狮城,只需扫描十只手指纹输入电脑,电脑会根据你的指纹,整理出一份报告,然后由皮纹评量师讲解。

  把上述皮纹检测系统引进本地的致慧顾问(公司)业务发展经理陈卓能受访时说,他希望把皮纹检测推广到学校,透过皮纹科学找出个别学生最佳的学习途径,让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因材施教,适度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

  任何一种纹路的人都可以成为天才,陈卓能说:“一个没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如果采用对的方式引导他,他还是可能成材。相反的,如果方法用错了,可能抹杀他对音乐的兴趣和天分。”

  陈卓能透露目前有三所幼儿园跟公司洽谈,通过皮纹检测,归纳学生的学习方式。公司希望把皮纹检测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从中受惠,计划培训更多教师掌握皮纹检测的技能,以便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皮纹检测让人知己知彼

  执教7年的林举源(33岁),和记者分享上皮纹课的经验。

  林举源的前辈曾经告诉他:“要让学生喜欢你,教起书来才会事半功倍。”不过,林举源却从不以为意,他认为只要把书教好,就是尽了教师的本分。

  三个月前,林举源上了皮纹实务应用课程后,终于明白前辈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说:“我尝试为我的学生分析指纹,结果发现四分之三是属于箕纹。这类型的人以情为本,只要他们喜欢一个老师,就会用心读好他教的科目。”

  林举源于是决定“收买”学生的心,不时以巧克力或雪糕奖励有好表现的学生,一两个月后,他观察到学生更勇于在班上发问,师生关系也变得比以前亲密,叫他深受鼓舞。

  接下来,林举源准备好好研究学生的右手食指。“这根手指反映了分析能力。我不明白为什么给学生温习了10年历届考卷后,他们的经济学还是不及格。我希望能找出症结,更好地帮助他们。”

  林举源本身也做了详细的皮纹检测,他认为准确性达80%。检测的结果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我以前很怕上台讲话;中学的一次不愉快经验,让我留下阴影。可是我的皮纹显示,只要准备充足,我是个有说服力的演说者。这给了我信心,现在我上台不再发抖了。”

  林举源认为,现代都市人忙碌,没时间猜想别人在想什么,皮纹检测可以让你更快地了解一个人,做到知己知彼。他决定报读皮纹科学基础课程,以便更深入了解这门学问。

皮纹结合教育

台湾人- 创造商机- 关于达尔闻教育中心

  皮纹学在欧美拥有悠久的历史,不过,西方对皮纹的研究,始终停留在医学上,真正将皮纹与教育结合的,是精明的台湾人。

  台湾达尔闻教育中心用了两年研发皮纹技术的软件,并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申请到专利权,该中心的执行长廖一芳拥有14年教学经验,曾担任台湾文化大学外语中心主任。

  廖一芳每个月都会来本地和马来西亚开办皮纹课,本报趁她来新授课时,向她了解皮纹检测对开发个人潜能的重要性。廖一芳说:“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过,真正的知识就是了解自己的知识。你如果不了解自己而盲目学习,便无法充分发挥潜能,成功的机会也就相对减低。”

  天才也需要后天的灌溉培养,如果能掌握先天潜质的优势,自然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质。而皮纹检测,便是一种帮助个人了解自己潜能的科学方法。

  廖一芳认为,家长拼命给孩子学音乐、舞蹈、绘画,把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是不正确的。她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在栽培玫瑰时,如果你给它松树的养分,不可能种出好玫瑰。可是如果你依玫瑰的本性,容许它有发挥的空间,它便会长出娇艳的花朵。”

  在台湾,达尔闻已把皮纹检测的理论扩展到人力资源、业务行销等领域,协助公司企业物色合适的员工。此外,公司也为师资培训班提供训练,设立为顾客提供皮纹检测服务的咖啡馆等。

两百年前西方开始皮纹研究

  皮纹检测(Dermatoglyphic)是一种分析脑细胞分布、先天优势、体能状态等的方法,借以了解一个人的先天智能。

  西方医学界早在200多年前就开始研究皮纹,发现人类的皮纹与大脑特质息息相关;显示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患者手纹有相似特征的研究,更带动了日后有关皮纹检测的研究工作。

  皮纹包括指纹、掌纹和足纹。这些纹路在胚胎期第13周至19周期间由胚层发育形成,并且终身不变。即使是割伤、烧伤或擦破皮,指纹都会随着伤口的愈合而恢复原状。

  皮纹专家发现,皮纹发育的时段几乎与大脑主要区块之一的大脑皮质发育同步,两者之间存在微妙的关联性。人的右手反映的是左脑功能,左手反映的是右脑功能。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分别与脑部的前额叶脑、后额叶脑、顶叶脑、颞叶脑及枕叶脑相对应,功能分别为:①思考、计划与行动;②感受、空间与语言能力;③体觉与鉴赏能力;④听觉与记忆能力;⑤视觉与自省能力。

记者后记:面对指纹心慌慌


  命运原来真的掌握在自己手里。算命佬看掌纹预测我们的未来,皮纹检测采指纹发掘我们的潜能,造物者真是太神奇了!

  我没算过命,未来的事知道得太多不见得是好事,但通过皮纹检测自己未开发的潜能,我倒是跃跃欲试,搞不好未来就因为这个新发现而有了改变。

  采集指纹的过程很简单,只需扫描10只手指纹输入电脑,不到5分钟便完成。接下来,电脑会根据你的指纹,整理出一份报告。皮纹评量师会根据报告,跟顾客进行1小时的咨询和讲解。

  指纹不会说谎,优缺点都瞒不了评量师。这种赤裸的感觉,叫人心惊胆战,尤其我是来做采访,如果检测的结果发现我根本不适合当记者,这篇访问稿要怎么写呢?

  还好,皮纹评量报告显示,我天性好奇,擅于聆听,具备整合的能力,算是符合当记者的条件。至于缺点,就是容易分心,对环境的辨识能力弱,这大概就是我常迷路的导因吧!

  对儿童来说,皮纹检测有助于提早发掘潜能,并加以栽培,而不是盲目地跟从时尚来学习;对成人来说,它则让你了解本身的条件,提供你选择职业的方向。

  根据评量结果,除了当记者,我还适合当信息分析员、顾问服务业。如果我不准备转行,可以考虑上一些有助于提升注意力的课程。

● 陈素君

Thursday, January 19, 2006

得体

  来自浙江而曾经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担任财经记者和电子网络编辑的沈冰,目前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炙手可热的主持人。她所主持的节目如《对话》《新闻会客厅》《决策者说》等等,都被视为智慧型的节目。

  最近一期北京出版的杂志《风格》,刊登了一篇有关她的访问记《聪明的主持都会卖傻》,沈冰在访问里,对“得体”二字作了掷地有声的诠释。

  作为一名主持人,沈冰认可的风格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以最合适的态度面对采访的对象。她生动地举例说明:访员如果面对着的是个官员,观众需要的是平等和质疑,而不是点头哈腰,这时,锋芒和锐利是必要的;可是,当访员面对着一个水灾逃难的灾民,就绝对不能咄咄逼人地问:你家为什么发大水?为什么是你逃出来而不是别人?这时,观众需要的是耐心的倾听和真心的关怀;如果访员面对的是个学识渊博、思想敏捷的高等教育知识分子,访员就必须从趣味与内涵兼具的角度引出对方的真知灼见,这时,如果访员为了制造轻松气氛而无厘头地搞笑,明明对方已说出个所以然来了,访员还要一味质疑,观众恐怕就受不了啦!然而,如果受访者是个一板一眼的老人家,访员偶尔就得调皮地来点恶作剧。

  得体,真是“镶金嵌银”的两个字,它指的不但是恰如其分的应对方式,还涵括了自敬自重的精神。

  曾在电影杂志上读及一则触动我心的娱乐故事。

  国际著名女演员陈冲与周华健合演一部电影,演技精湛,令人激赏。事后周华健对陈冲的表现赞不绝口,他说:

  “她专业到可以像路边小食切卤味一样,导演要求温柔,就切出二十块钱的温柔。”

  啊,二十块钱的温柔。

  不是十九块,也不是二十一块,准准的二十块;不用秤,不必量,要二十块钱的温柔,便给二十块。

  这无误的准确度,来自高度敬业与高度乐业的精神。只有当你心中看重它、敬重它,你才会在千锤百炼的熟悉里,不放松、不懈怠,更上一层楼地精益求精。

  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最近,到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去参观,这是古人为了纪念诸葛亮而建的,内有诸葛亮殿、刘备殿等主要建筑,藏有唐碑和诸公贴金泥塑像等珍贵文物,现已成为诸葛亮与三国文化的研究中心。

  买了票子,有讲解员同游。

  讲解员口才与常识俱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她丰富的历史常识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大大地增加了我游览的趣味性。原本只打算花上半个时辰,结果却逗留了一个半小时。真心实意地称赞她,没有想到,她竟淡然笑道:“我上周才接到管理层的警告,说我不负责任哪!”原来这名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是“不按牌理出牌”的,管理层规定的讲解时间是一小时,然而,碰上那些只对购物有兴趣的游客,她便在半个小时内草草地、匆匆地结束讲解;然而,遇到喜欢历史文化的游客,她便“不计工本”,超时讲述。

  这位被管理层视为“不负责任”的讲解员,其实表现得体而又敬业。她是千里马,需要的是伯乐。

  对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教师来说,“得体”二字,当然也是金铸匾额。

  一名在课室之内尽心把书教好但在课室之外却随意用淫词秽语辱骂他人的教员,是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得体”的。

● 尤今

Wednesday, January 18, 2006

洋人在生活,亚洲人在干活

凡事都有代价,只是有时人们选择看不到。亚洲人一贯的效率作风,赚得了金钱,却失去了时间。西方人一贯的悠哉闲哉,钱未必赚得少的同时,仍然得以保持生活的品质。

难怪有人不禁感慨:“洋人在生活,亚洲人在干活。”用心地生活着,而不是用“辛”地“干”着活,那才不枉此生! :)

==============================================
羊身上的毛

  通过银行电邮户头发了一封询问电邮给银行。两个小时后获得答复。那个时候已经是新加坡晚上十点钟了。不禁感慨。晚上十点钟,早过了下班时间,但是还是有人必须办公。这样的情景在新加坡是司空见惯的事。

  只是一个我以为简单的要求。想在英国开一个银行户头,存入现款。找了一家香港著名的国际银行,因为信任香港人的办事效率和准确度。让我两眼发直的并不是银行内红彤彤的设计,而是其办事方式和效率。

  想开户头,需要预约一个时间。旺季时分,所以我需要等上两、三周的时间才能预见银行人员申请开户头的事。只好拿着大量的现钞回去。预约当日,交上了申请表格和各式各样的证明文件,还是无法存入现款。必须等到户头生效。那是一周后的事。必须等银行邮寄提款卡和户头资料。这当中还得包容英国邮局的效率。

  新户头宣传册子上印上了优惠赠品。问遍银行人员无人知晓那是怎么一回事。只好发电邮询问,完全没有后续。更甚的是,友人上网申请开户头,填妥了网上表格后寄发。一周复一周,三个月过去了也不见有下文。

  这样的服务确实让我大开眼界。也让人深思。

  从顾客的出发点而言,自然要求高效率的服务。然而,高效率的结果对服务人员来说就是更长的工作时间、压力更大的工作环境。我们处于分工制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岗位必须驻守。你我既是顾客的同时也是服务人员。当我作为顾客时,理直气壮地要求快速、准确的效率;作为员工时,顾客则对自己作出同样的要求。

  是的。高效率常让狮城引以为荣。然而,效率背后的代价何以计算,由谁来承担?


  居住的英国北方小镇,店铺每日五点钟打烊。还碰过打烊前20分钟想进入商店时被员工礼貌地打发走。看到这些那些,心里总是羡慕非常。这里的员工实在好命。至少在工作时间以外,扣除睡眠时间,还能拥有自己的时间。这样,才算是素质生活。

  有时候已经模糊不清了。所谓的高效率也不晓得是好事还是坏事。

● 阿龙(传自英国达勒姆,Durham)

J与她爸

世上最大的后悔是墓碑前的眼泪,因为有许多事来不及做,有许多话来不及说。

故事很普通,每天在你我身边上演,可我读来却感触颇深。
============================================
  一身黑衣裙的J,姿态优雅地坐在灯光昏暗的Spa里,看着我说:“如果现在坐在对面跟我说话的是我爸,那该有多好。”

  30几岁的J,精明能干,事业顺利早早上位,在某机构是老板宠儿,一人之下,出外坐豪华车,飞头等舱,献身工作,一年赚个十几万,手头累积公司股票与一两个公寓单位。

  她回忆一次在办公室忙碌非常无暇招待前来找她的爸爸。她请手下煮了点东西给爸爸吃,却不知道爸爸最想见她一面,谈一谈话

  当在中国某城退休养老的70几岁爸爸被诊出患上第四期肺癌,J在新加坡与中国某城飞来飞去数月,疲于奔命。

  当J立定抛下工作,陪在爸爸身边把他的病养好,没想到,最后一次见到她爸时,她爸已认不出她,陷入半昏迷状态。他跟医生说:“我的宝贝女儿呢?我在等我的宝贝女儿。”可宝贝女儿明明就在眼前。她爸只给了她6天,就与世长辞。

  子欲养而亲不在。至今的J语气还是痛心:

  “当我决定陪我爸一辈子,他竟然只给我6天。即使我请来6名医生,花了很多钱,too late,无法救他一命。这6天内看到平时精壮的他憔悴不成人形,针孔打得身无完肤,他的离开,也许是好的。”

  爸爸过世后,J立即辞工。人事部头头问她:是不是疯了,这样好的差事也不干?

  J没疯,只是陷入严重的情绪低潮,逛街没心情,旅行没心情,对什么事情都没心情,睡眠出现问题,最后忧郁症找上她。看了医生,吃了安眠药,也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


  从小由爸爸尽心尽力栽培成材的J,一直回想她爸生前常说的,工字不出头,何不做生意?既然不能如愿陪她爸,不如就完成她爸的遗愿——做点自己擅长的Spa生意。

  旁人问J是不是疯了,拿自己的血汗钱来砸?衣食无忧的她说:钱是身外物。时间总得打发。她回想这一生是幸福的,有得也有失,虽然难免有些错过(情缘),有些遗憾(亲情)。

  她的体会是:亲情是世上最重要的情感联系与价值,因为只有父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夫妻之情也不如。


  双亲已故单身的她身影仃伶。虽有一姐,可她坐在姐姐家里一起看电视,无法明白姐姐的快乐为什么那样单纯——为无聊透顶的电视剧发笑。

  她最怕过年过节,因为她没有团圆饭可吃,只吃麦当劳,在Spa一人度过新年倒数。即使回家,也是一个人面对空荡荡的豪华公寓单位。

  J说:“其实我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想要什么。问题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就搁着吧。”

  但有一点很清楚,如果她碰上像她爸那样知识渊博能言善道的男人,她不会放过。

  她语气幽怨喃喃自语:“可我这一辈子再也听不到我爸的电话了。”

● 黄向京
电邮: huangxiangjing@hotmail.com

Tuesday, January 17, 2006

你给的和我要的

  中国大学毕业生觅职的场面惊人,就业展排队入场的长龙,以及场内人挨着人的情景,让人见识"僧多粥少"的意思,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个大大头疼的问题;而对想要请人的雇主来说,供应多需求少拉低了工资线,似乎也是个人选任挑的机会。2002年,中国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45万,2005年数字则增加了超过一倍,达到338万左右。而目前看来,今年从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则有413万,比岛国的人口还多。

  不过,最近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指向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挑战了原来大家对"中国人才济济"的看法:中国面对人才短缺的问题

  不是说中国人才济济吗?麦肯锡对跨国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现中国人才供应的吊诡。从数字上看,2003年,7年以内工作经验的年轻专业大学毕业生850万,另外有9700万人的条件似乎适合支援性质的工作。但是,受调查跨国公司认为,适合研究中列出的九种专业,包括工程师、会计师、医生、护士、金融界工作者等等的人才,只有不到10%。

  因此,这牵涉到的已经不是一个数字的问题。到中国各个省市去,地方领导人在列举他们的竞争优势时,现在已经很知道把人才优势列为其中一项。一些省大学多,看起来好像就等于人才多,因为毕业生供应多,也有科研的后盾;大学吸引力不够的就去建大学城,找名牌大学来建分校;再不然就提供优厚条件,鼓励海外留学生回来。

  从应对措施上来说,这似乎都是对的。不过,企业本身经验说明,我要的和你给的之间出现了很大的距离。长远来说,要扭转人才方面的劣势,或许如何认真地改革教育,才是更实事求是的做法。要竞争直接外来投资,要跨国企业的落户,大学毕业生当中很重要的,是"质"而不是"量"的因素。

  麦肯锡的报告举例指出,中国有160万个工程师。在中国的大学里,有33%的学生修读工程,比德国的20%、印度的4%都来得高,但是,按照跨国公司的标准和经验,这些年轻工程师中,只有16万适宜在企业工作,与英国的差不多。其中的原因,是他们理论强、缺乏实践与群体协作的经验。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文化差距的问题。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熟悉的是自己国内运作的那一套——实际上他们很多人的参照点也就只有国内的那一套,因此跨国公司在沟通上、要求上即碰到困难。这些跨国公司想发展的是岸外服务业,不是制造业,因此这不是大学毕业生愿意工作更长时间就能够弥补的缺陷。

  我们现在经常看到"人才济济",说的不外就是北大、清华和复旦几所名牌大学。但是中国地方大,1500所大学分散各地。大学毕业生当中,少于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全国首十个主要的大学城市中学习过。中国大学最多的城市是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天津、长沙、南京、郑州、重庆,但它们的总和也只占中国大学的30%,还有70%分布在其他地区。这些地方的大学教育面对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它们的资源如何,当地的大学毕业生又如何?

  中国发展的概念不能只是这几所排在最前面的大学,而中国教育的资源,也不能过度倒向少数重点大学中。近年来虽然大学教育的开支增加了,但是扩招也使到平均花费在每个学生的开支被拉低。而北京在学生身上的开支比上海高出30%,比25个省份高出的份额多于一倍。

  尽管中国人才不足的看法,主要是从跨国企业的角度来看而得出的结论,跨国企业的要求、工作的文化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样,但它却从另一面提醒目前遭中国国内多方批评的教育问题。教育部迫切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但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腐败等亟须解决的问题,牵涉的不只是中国国内公平不公平的问题而已,而是目前最"一心一意"的"谋发展"当中,长远的人才资源问题。提出提高中国教育的素质,需要有战略的眼光,而如何去落实,则中央政府和地方都需要有坚强的政治意志。

● 李慧玲

你追我赶的干细胞竞赛

  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活,但是,这也是一项产业,代表了来自政府和企业界的巨额投资。某些研究课题所牵涉的利益和潜在回报尤为巨大,这也是最近韩国科学家黄禹锡被发现捏造干细胞研究结果的事件掀起巨大回响的原因。

  事件突出了全球医疗研究工作在干细胞方面的竞赛。科学家正在争取医学史上最大的奖项之一,而任何人都有可能获得殊荣。

  之前,我们所看到这一类大规模科学竞赛,是肯定会让我们的未来生活大为改观的人类遗传基因谱图(human genome)研究。由美国发起的研究工作,是利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后所得到的深刻了解,来理解基因长期受损害的程度。目前对干细胞和其潜能的研究也同样重要,因为这也会引发同样彻底的医学革命。

  干细胞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够产生有别于自身的形式。以皮肤细胞或者肝脏细胞为例,他们只能复制更多的皮肤或者肝脏。作为人类发育开端中最为活跃的细胞,干细胞是“主”细胞。受精卵变成胚胎,然后变成胎儿的时候,这些最初的干细胞能够告诉子细胞如何变成皮肤、肝脏、眼睛以及骨头。我们需要了解这一转变是如何被启动的。

  这些知识可以带来巨大和可以申请专利的科学进步。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同基因有关的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氏症(Alzheimer)、帕金森症(Parkinson)和先天性肌肉萎缩症(muscular dystrophy)。我们可以利用干细胞修复神经组织来治疗这些病症。脑部和脊椎损伤以及中风和瘫痪的病人,也可以从中得益。

不需要巨大基础设施

  一些相近的领域,例如基因疗法(gene therapy)也可以因此取得进展。干细胞通过一种“触发”机制来改变其特征。所谓“触发”,就是一种在干版本中“打开”肝脏细胞基因的信号。当科学家知道如何启动这些开关时,就有可能把干细胞引入人体,并激发他们正确地取代任何受损的组织。

  鉴于其巨大的潜力,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几乎都投身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由于宗教对政治的影响而退出后(尽管加利福尼亚州已经决定不退出,并在最近批准30亿美元津贴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工作),这一竞赛就变得更为引人注目了。

  由于前景如此广阔,而且科学研究并不需要巨大的基础设施,许多小国都争先恐后地利用美国不参与的这个好机会。任何一个合格的医学研究中心都可以参赛,不论它是在墨西哥、埃塞俄比亚、印尼还是也门。获胜者将为自身的经济,赢得相当于沙地阿拉伯的一个油田。

  但是,尽管任何人都可以赢,这一层面的科学决不是“我发现了!”式的事件,或者说由某一个单独的突破突然间终结了竞赛。发现是个递增的过程,而且,由于这是科学,所以要宣布和测试每一步骤。这是研究机构加快发展的方式,居领导地位的机构则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生态环境中囊括人才、资源以及威望。

看起来像医学超级大国  

  在更大的竞赛中还有许多较小的竞赛,让参赛者争取初步的成绩。2005年5月,黄禹锡在汉城的研究中心发布了第一项重大成就。他们宣称已经开发了一项新的技术,可以从普通的干细胞中,克隆出全新和完美的干细胞。

  这是重大的新闻,它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不受争议的情况下,制造足够的干细胞,避开美国总统布什所说的“为了挽救一个生命而夺去另一个生命”的情况,以便进行高素质的研究工作。

  更重要的是,韩国人做了一件当下时兴的事情,那就是宣称他们对过程也拥有专利。韩国看起来好像将成为医疗研究方面的超级大国。

  我们现在知道首尔的研究人员捏造事实。首尔国立大学调查小组的调查结论是,“克隆”的干细胞其实是由试管受精制造的。

  这一欺诈行为令科学界大为不解,因为韩国研究人员宣称所取得的成就很明显的是虚假的。为什么他们会置声誉和事业于不顾呢?

  即使是当探索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新发现的时候,医学研究向来也面对诸多挑战。现在,政治、市场力量和国家利益把挑战复杂化了。对于干细胞研究而言,不论他们的实验室坐落何处,哪一个研究小组取得领先,便可能获得巨大的财富。在竞争越发激烈之时,我们可以预料将会有更多让人惊叹的发展,而且,毫无疑问的,也会有更多的骗局。

● 格兰逊
·作者H. T. Goranson是Sirius-Beta公司首席科学家,曾经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项目机构资深科学家。

原文题目:The Stem-Cell Race Continues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6年。

糖的诱惑

  各色和各种形式的巧克力、能含在嘴里慢慢吮的苹果Lollipops、软绵绵水果香味的五色老鼠、乳酪芝士蛋糕、还有冰糖葫芦,等等等等,都是冬天里我放纵自己的借口。

  现在早已不量体重了,肥就肥得彻底一点。谊女来北京小住,说“不胖啊不胖啊”,噢?那要感谢Timberland今年宽大的冬装设计。不是因为其宽大足以把我的肥胖隐藏好,而是那些我悄悄收藏在各个袋子里的巧克力条子和花生酥糖一直没被人发现检举。

  找不出任何原因。猜想一,也许是戒烟后引起的嗜甜症?以前家里冰柜的糖果能置放一年都不碰一下,我绝不是一个嗜糖者。猜想二,冬天的寒冷需要随时随地补充热量?也不是,夏天我就开始以这个规模补充热量了。猜想三,对自己恶毒一点就会想到更年期?啊?没那么快吧?

  在人类大脑的味觉感知里,欢迎甜味是最自然和最初始的经验。人类有史以来有过无数文字形容甜的感觉,也有史以来没有过真正贴切的形容。我当然也无法破例形容甜味。只能说,甜的感觉很快就能让我得到一片难以言喻的宁静,身边样样,变得无棱无角。甜的感觉还可以教人顿觉心安理得,再无烦恼,就只有当下的全身舒服——像吸毒吧?所以说甜会上瘾。

  记得早年在伦敦,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长久旅居在那里的新加坡人。姓源,当时约四十来岁,布置有如巴洛克行宫的住所,就位于最贵的史隆广场区。他是念完书就一直留在伦敦,读的是美术,却做古董业,在我眼里,他就是位前辈。

  前后我们见过几次。他脾气变幻古怪,且无论有人没人在他家里,也不管有多少人来,或是来人中有男有女,在家里他都是一丝不挂。开始觉得很别扭,但后来明白,他的裸露是一种遵奉天体的意识形态,也就不觉怎样。然而印象最深,还是他吃糖的作风。

  他的糖无处不在,无时不吃,几乎伸手可及之处,处处时时都在吃糖。那时我是不吃糖的,见状感觉很诧异。且他的糖也不是普通糖,各类名牌巧克力、传统英国家庭式手工糖果、宫廷式的糖点心,我当时连想想这些花费都不敢想,但他朗声大笑说,“半辈子的苦我都应该挨够了,如今无牵无挂,我什么都不认,只认得甜美。”

  记得有次,伦敦冬天特别冷,与朋友剧院散场后上他家去。原是他事先约好的,玻璃砖墙内透着炉火的光。但拍门拍了很久都没人应门,我朋友根据某次经验就马上报了警。最后把门弄开已是凌晨两时,进去后他赤条条躺在已完全变冷的满满浴缸里,神志不是很清醒,地上四处都是糖。后来朋友告诉我,不是糖,他是吞了安眠药,但不至于自杀,据说这样子已经好几次了。

  最近我不时会想起这个人,尤其是在自己难以节制地吃糖的时候。隐隐约约,我似乎在这个人的回忆里看到了什么。也唯有想起那次的场面,我就立刻可以把糖放下。

  或许这反应又严重了点。但毕竟,我想,纵宠自己和疼爱自己之间,到底应该是有所分别的

● 吴韦材

Saturday, January 14, 2006

三城对比吉隆坡

  过去数年来,我总是川行于新加坡、吉隆坡、香港与北京这四大城市之间,每月都在各地住上几天。因此,这里想货比三家,然后提出我对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看法。

  谈到最爱,那当然是香港,除了它的美食文化以外,是他们的工作态度与服务精神,待人的礼貌,令人很舒服,很受到尊敬的感觉。

  香港人总不会表示比你优越,又不会刻意占你一些小便宜,在经商与企业上的丑闻更是少之又少。
这是廉政施行得力之故,还是他们都信奉“宁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所以他们连NKF式的事故也没有。

  香港是我心中最有魅力的地方,最热闹不过,生活多姿多彩,最自由、最宽容、最前卫、最中外,最以人为本,最有公德,最令人感觉受到欢迎的地方。

  我的家眷25年来一向都住在新加坡,总的来说这里是一个最安全又是环保最好的国度。新加坡特别以效率著称,也是东西方融为一体的大家园。

  法治的意识可以成为当代世上模范,生意及投资的欺诈似乎想都不用去想一想。

  虽然市民在讲话中常会或多或少表示“浩练”(编按:潮州音,意思相当于如今中国年轻人常说的爱炫),表示样样都比你强,听来令人很不是味道,但市民惯于奉公守法。

  不过,或许也因惯于守法,新加坡人在国外也时有被称为最笨,最容易上当,被视为很绵羊的一族。因为不疑有他,不设防,且要“浩练”,故此往往在投资上全军覆灭,或不能全身而退。

  说到市民现有1500万的北京,因为大家都很精灵也很谨慎,于是“谁也骗不了谁”

期望马国以患为利

  还有,目前它是全中国最容易物色好员工的地方,举世无双。这是商人高兴不过的。

  不过,北京是一个文化大国的重镇,在北京市谋求发展,你本身须要有学者式的文化水平与品味,否则便形成“话不投机半句多”,矮人半截,相形见绌

  马来西亚令人担心的是在经济表现方面,去年好不容易才挨到年杪,可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我们在回顾过去的一年时,心知有那么多腐蚀文化围绕在国家企业及部门之中,希望有人发聋振聩。

  值此在新旧交替之时,我们不免会顾虑到这一年来到底还有多少钜额钱财的失误,或兵败如山倒及骨牌式的没落,在结构性的危机中接踵而来。

  正如吉隆坡的股票市场,一年来是区域上表现最差劲的,最没有作为的一个。

  跟着马航折翼,国家汽车在意大利投资的血本无归
,都带来不少启示。

  近日有关当局宣布,外资银行在2006年间每家可以各开四家分行。外来开放,激烈竞争,展开了抢滩的序幕。

  直至2007年全面开放之后,要是本土银行不敌外资的管理模式而成为大输家的话,到时国家与一些人民的钱财会否“冻过水”,教人心寒?尚待考验。

  未来的岁月,确实有赖有关当局整顿得力。

  《孙子》曾说,“凡事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也是说,凡事作好最坏的打算,到时不但不会受害,反而会因祸得福。希望马国首相阿都拉致力改组经济,是基于孙子“以患为利”的哲学原理。

  此外,无论是哪个城市,即使是处于一枝独秀的地方如新、港及北京的市民,都要念及孔融孩子所说的名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危机是存在着的,因为全球性的威胁有个禽流感,爆发至高峰期,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会感染,而其中一半人会因病毒或其他随之引发的原因而活不下来,活着的人经济上也大受打击。

  另一个灾难性的事端,很可能是国际恐怖行动,有人若以核子或生化武器攻击美国各大城市或其盟友的主要城市,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是历来重大不过的。

  其他如美元因双赤的居高不下而长期拖延下去,造成美元逐年走软,这都是世人面临生存考验的时刻。

  往往最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惨败的时候。作为一个现代人,此际更要有先知先觉的警惕,有危机感,收取“以迂为直”之效。未来的世界,将留给那些为未来作好准备的人

● 吕罗拔 ·作者为马来西亚商人,新加坡商联总会名誉会长

================================================
谈到外资银行在2006年间每家可以各开四家分行。外来开放,激烈竞争,展开了抢滩的序幕。不妨参考新国李光耀资政于1999年5月21日的国会辩论

从6:4到16:9

  2008年会是扁平电视兴起的年头,为什么?因为奥运。奥运向来是全球瞩目的活动,许多人会去旧迎新,添购新器材,以便好好的收看节目。

  厂商门也做好准备,准备利用这个机会,推出价廉物美的扁平液晶(LCD)和等离子(Plasma)电视,Plasma也称作电浆。

  今年中,新传媒也将试播高解像电视(HDTV)节目。液晶和等离子之外,又杀出高解像电视,一般人恐怕要疑惑了,尤其是想更换电视的人。

  HDTV不是电视,而是一种精密的数码广播格式,画面比数码录像光碟DVD来得清晰,它对电视屏面的要求是1280x720以上的像素,普通的显像管CRT电视不适合接收HDTV广播。液晶和等离子电视解像度高,播映HDTV格式画面不成问题。

  电视自从黑白进入彩色后,似乎已经定型,除了新力80年代初推出红绿蓝(RGB)Trinitron三合一光束技术,没什么重大突破,及至资讯科技风起云涌,多媒体电脑出现,带动了影音技术的整合,进而促使传统的类比(Analog)视听技术向数码化靠拢。

  HDTV的概念十几年前就已提出,最近才有些眉目,要落实需要许多年的时间,至少十年以上,因为它的涉及面非常深广,从摄像机、制作器材到录像机,都必须按格式数码化,整个原有的电视体现格式也必须改变,显像管电视的屏面比例是6:4,HDTV的比例是16:9,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符合16:9的比例,播映电影非常合适,因为电影画面也是按照16:9的格式;但是播映专为电视而制作的节目,问题来了,电视拍摄以6:9的画面为准,体现在16:9的屏面上,画面被压扁,人也矮胖了些,有些失真,这是现阶段使用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的缺憾。
  
数码器材多合一 

  对一般用户来说,现在不是转向的时候,显像管电视大了些,技术上已臻完美,非常管用,至少价钱上就便宜了五至十倍。HDTV要盛行,还需软件,也就是内容,现在以HDTV格式制作的影片并不多,要片商转型需要时间。

  液晶技术起步早,笔记电脑一开始就用上液晶屏,手机、PDA等掌上器材也以液晶为显示方式,三洋是液晶电视的先驱,它率先把这门技术应用在电视上,并加以商业化,因其轻便清晰,广受新人类青睐。一时间其他电器大厂也争相彷效。

  等离子电视稍后出现,它的视角广,不需要从正面看,斜着也能看清画面,体积也大,最大可达斜角长度102英寸,它的画面变化快,适合播映动作片或打电玩。液晶显示立体效果强,但画面变化较逊色,遇有变化快速画面,会出现模糊现象。

  等离子较重,32英寸重17公斤,20英寸液晶电视重约7公斤,而且光度(Brightness)更持久,可达6万5000小时,一天开足10小时,可耐上十几二十年。等离子电视的光度可耐上3万小时,渐渐地它的显现素质就会下降。据悉新技术突破,等离子电视的光度寿命现在已延长,接近液晶


  一架电视能看上十年算是不错了,几万小时的光度寿命绰绰有余。这两种电视价格上不相上下,都是几千到几万元,难作比较。在面积方面,等离子可达102英寸,最大的液晶电视也不过65英寸,比等离子小了一半,这是两者也是制作技术上的差异。等离子电视因其面积和视角优势,室外广告广播都使用它。液晶的强处在于它能作电脑资讯显示,等离子则显示效果不佳。

  目前数码器材正往多合一方向发展,厂商们积极地搞整合,视屏是对象之一,电视一个屏、电脑一个屏,多浪费,为什么不能合而为一,物尽其用,省成本省空间。富有创意的日本厂商如东芝、富士通还开发了电脑电视,富士通配以32英寸液晶屏,这类产品简省空间,对单身人士而言,非常受用。

  话说回来,要收看HDTV,是否非液晶和等离子电视不可?未必,市面上有不少平面(Flat screen)显像管电视,解像度也很高,符合HDTV要求,更重要的是价钱实惠,液晶和等离子电视技术上日新月异,很容易过时,手头没闲钱,还是多等些时候吧。

● 高极登 ·作者是本地媒体工作者

Friday, January 13, 2006

少一点苛求的快乐

  出国旅游,大家有这样的经验:行李越轻省,旅途越愉快

  东西一多,负担也重,人也轻松不起来。

  在沙漠中行军的一支队伍,步履沉重,只有一人步伐轻盈,快乐地走着。因为,他身上背负的东西最少。

  生活中,对人对己,少一点苛求,快乐就会临到你身边


  新的一年,如果你已厌倦了许下新年愿望或制定新年计划,那就算了,得过且过吧,反正你对事物无求无怨,或是怨也不果,不如不怨。不过,有人还是会把计划定下来。

  孩子应该制定一年之计,至少有迹可循,否则一年下来,他也不晓得干了些什么事。可做的事很多,不要专挑艰难的,达不到容易气馁,找点简单的,目标达成,多累积这种成就感,对孩子的心理建设是好的。

  需要减肥的:给孩子一年时间,减三五公斤,脱离“TAF”(Trim and Fit)健壮计划,少吃点快餐,多运动,应该做得到;不过,孩子一些特质先天注定,也源自父母的基因,例如高矮等,这是人为难以改变的,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不要老是嫌孩子长得像矮冬瓜或瘦竹竿等,请你先看看自己的模样,再说他也不迟。

  需要用功的:去年成绩差强人意,今年一定要拼个出人头地。如果孩子的资质只有半桶水,就应感激那半桶的水,不要把目光摆在半桶水位之上另一半的空桶。努力一定有成果吗?从逻辑上来看,是这么一回事,但是也要让孩子知道客观环境所可能起的变化,例如身体不好,影响考试;一时错失,成绩不如人意等,这不是世界末日。

  一个校长跟我分享了宝贵的经验:

  看似前途渺茫的学生,无法适应这里的学习进度,如果继续呆下去,九死一生。他鼓励父母把他送出国(前提就是要有钱),结果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下,他考到大学荣誉学位,回新服兵役,比在这里求学的同龄同学更早戴方帽。

  需要入学的:任何一所学校都能造就英才,如果你相信这个道理,祝福你。为孩子选小学,你只剩半年的时间,名校或邻里学校,你看着办。如果孩子聪明伶俐,读书用功,双语兼通,办事独立,你尽管放心让他进名校,否则,考虑考虑吧,这可是长途征战,你得有跟孩子磨蹭的耐力,他没倒下前,可能你先垮了!

  需要松手的:不要强迫孩子遵守你的决定,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有表达意见的机会。他的决定如果会产生不良后果,应帮助他加以分辨,地图和路线画得清楚,孩子才不容易迷失方向。

● 林弘谕 limhj@sph.com.sg

Sunday, January 08, 2006

大演习的尴尬:成亦难言,误亦难言

  如果你在地铁上翻开这页报纸时,忽然听见一声爆炸巨响——恭喜!你有幸成为亲历大演习的搭客之一。

  为了这场历来最大规模的全岛公共交通紧急疏散大演习,政府动用了23个部门、法定机构及两大交通业者,参与工作人员约两千人,耗费了五个多月准备,预计真正的搭客约3400名——换言之,平均每一千人口中仅一人有机会体验,这还不算难得的“运气”吗?

  现场将有“火苗”和“烟雾”,但民防部队早在上个月底的预告中就宽慰公众:烟雾无毒,无需惊慌。

  事实上,所有关乎大演习的预告都贯穿着两项互成反讽的特征:一方面强调演习将会如何如何逼真,另一方面又生怕公众到时真的人心惶惶。

  不制造恐慌的“恐怖主义”,如同被钳掉了牙爪的老虎,由此一场演习果真成了一场演出。

  真正的搭客在演出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个问题才耐人寻味。
乍一看,他们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担纲成为演出的主角:他们是这个力求完美的“剧本”服务的对象,也比未亲历演习的人多了些许应付恐怖主义的经验。

  再想一层,你也可以认为他们是演出不可或缺的“道具”:政府各部门及相关机构已经做足了准备,没有公众,再完美的剧本靠谁演绎、由谁显明?

  第三种想法:被偶然卷入的搭客也是演出的观众。他们真正的“幸运”在于目睹了一场难以定调的演出,并由此成为可能是最有资格的剧评人。

  你只需想象大演习后政府须如何向绝大多数没有实际参与的新加坡人做出交待,你就可以预见这种成亦难言、误亦难言的尴尬:

  首先,大演习怎么可以出现疏漏?追究责任事小,问题是会不会引起民众恐慌?甚至影响人民心目中政府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

  但换一种可能,即使果真滴水不漏地成功了,太高兴也不可取:一来怕助长岛国民众的骄傲心理和长久以来事事依赖政府的惯性,麻痹大意只会令问题更棘手;二来怎么说也是演习,碰上真格的谁还照样有把握?

大演习是难以定调的尴尬

  在大演习构筑的空间里,真正上演的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对话,而且没说出口的就和说出口的一样有分量。夸张地说,大演习几乎可以媲美一个在开局之前结果已经出炉的游戏,出炉的还是个烫山芋:难以定调的尴尬正挑战岛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与人心把握,所谓“宜行则行、宜止则止”的平衡最难拿捏却也无法绕开。

  谈够了大演习,还是回到现实场景中来。谁都知道恐怖分子防不胜防,平淡无奇或者谁都未曾预料的时刻,也许就是最危险的一刻。我来说三个实例。

  九月发生的菲佣分尸案令全岛震惊,但似乎没有人提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川流不息的乌节路,除了工作的清洁工,这么多路人(尤其还有许多年轻人!)竟没有一个注意到大麻袋的明显存在?

  数月前本地电视台也做过模拟测试,他们故意将一个包裹放在莱佛士坊地铁站外,结果等了许久,众多往来专业人士竟无人反应,最后打电话报警的还是两个老外。

  第三例是刚刚过去的平安夜,恰好一些朋友自中国来,说想去乌节路。我们都没料到人潮汹涌会演变成危机四伏的一幕:毫不夸张地说,Wisma商城前有一段,挤得到了伸出舌头就会舔到别人的地步!一些青年搭成人龙,在人群中来回蛮力推搡,并向人脸上狂喷泡沫。每次一阵哄闹声爆发,随后就有一股无法招架的力量要把人压垮。当时不见警察,只有一楼酒廊的保安提醒你:不准进入以免影响我们的客人。

  那一夜,践踏事故随时可能发生。哪怕没有恐怖分子安置的炸药,如果有人蓄意煽动,也足以让人群不慌自乱,后果不堪设想。我在新加坡生活了九年多,第一次在热闹的大街上不寒而栗。

  老实说,政府再敏锐再能干,也无法提供百分百的保证。无论大演习收效如何,政府又给出怎样认真推敲的总结陈词,都不能改变一个问题的恒久存在:在政府没有顾及到的时间和空间里,扪心自问,身为普通公众的我们能够互相依靠吗?

● 应磊 ·作者是《联合晚报》记者

在NKF事件上,别推卸责任!

  NKF事件有三个主角,公众、政府和NKF旧管理层。简单地说,他们的关系是:公众依赖政府,政府错信NKF旧管理层,NKF旧管理层“吃定”公众。

  这也是为什么好几年了,关于NKF及其筹款方式的各种批评、怨言和耳语早就传得满天飞,政府和公众却表现出极强的耐性和包容度,捐款额数还屡创纪录。

  公众相信政府英明神武——如果慈善机构真的那么腐败作假奢侈浪费,政府早就出手了!公众也依赖政府判定是非——如果苦肉计和大抽奖真的那么错误,政府早就出声了!

  依赖到这个地步,自己没有想法,也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也许你会说,我们之所以变成这样,还不是因为政府太“厉害”,整个环境又不开放,也不鼓励怀疑和反对的声音,很多信息也不流通透明?

  不,我们可以、也要努力突破这个困境。人民当自强,不能因为政府很厉害,就自废武功,辜负上天赐给我们的头脑和良知,不负起自己身为人的责任——尊重生命,维护正义。

  不使用自己的头脑和良知,就是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有能力补充知识和文化来加强自己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却不这么做,又怎能伸张正义?

  政府当初为什么相信NKF?

  有人说,世上没有一个制度是完善的。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就算堵不住制度漏洞,至少也能从一个人的言行看出他的品格。

  一个不能容忍朋友谏诤、动辄诉诸法律告人毁谤的人,他的心胸、气度和眼界符合我们对慈善事业领导人的要求吗?

  一个不顾社会舆论,不在乎自己传达什么文化价值观,一意孤行使用苦肉计和奖金来筹款的公益机构,不要说它的慈善精神,就连它的企业道德也是有亏损的,不是吗?

我们是不是瞎了?  

  这些年来,有目共睹的又何止NKF的成绩、效率和功利?它在品格、文化和精神上的缺失难道不也是显而易见?

  我们若不是瞎了,就是只看前者,不看后者。结果我们今天真的只得到了前者,失去了后者。

  NKF旧管理层“吃定”公众什么?

  ——吃定公众对慈善物质化没有反抗能力。因为我们缺乏坚强的文化后盾和精神力量。我们不推崇抱负、理想、奉献精神,不看重文化和思想的培育,所以我们的思想不深刻,文化浅薄,价值观就像建立在松软的沙土上一样经不起冲击,一下子就迷失方向。面对考验时,我们不知道要坚持什么,也不知道要为谁而坚持。

  ——吃定公众凡事看政府的反应来行动,因为我们习惯靠政府也习惯怕政府,渐渐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批判勇气,轻易就被宣传手段和权威言论左右,不是没有能力看到问题,就是在看到问题后无能为力。

  ——吃定公众有善良的同情心,却没有成熟的公益观念,以及理性而负责任的捐款态度。我们不是一开始就做好财务规划,多少钱留给自己,多少钱分出来做慈善,然后主动去关心社会上谁需要帮助,去了解哪些慈善机构的工作和信念我们能认同,把做慈善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握在自己手里,而是被动地在气氛感染下,甚至是别人的操弄下捐钱。

  也许你觉得奇怪,NKF事件的主角怎能少了肾脏病友?没错,正是因为有人不把他们当主角,才会发生NKF事件。

● 吴秋莲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

Saturday, January 07, 2006

岛状旅行

  到过伦敦数次。因此,C第一次南下伦敦时要我全权负责计划伦敦之行。最怕替人策划行程。曾经在伦敦的住宅区地带很写意地感受到伦敦,虽然没有所谓的旅游景点或经典。只不过,你觉得精彩的角度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无聊、浪费时间。

  于是,小心翼翼地从旅客的角度出发,以最保险的方式带C走伦敦。走泰晤士河、看大笨钟、浏览西斯敏教堂……尽是旅游景点,旅客也自然多。C浅浅地叹气道:我的天,这么多旅客。沿着泰晤士河漫步时,他拿起相机拍照留念,然后终于说出了心底话:这不是伦敦。这只是旅客来的地方,都不见伦敦人。这不算伦敦

  一针见血。

  旅行越来越盛行,旅游手册越来越多,我们进行的却只是一场场的岛状旅行。

  正如C所指出的,很多人的旅行并不是要了解一个地方,而只是印证旅游地标。不管是背包的方式还是旅行团的方式,大多数人在抵达目的地前,已列出了标准配套——什么景点该看、什么餐馆该去都已由导游或手册决定好了。结果,恶性循环,更多的旅游陷阱应运而生:不做/不看/不吃XX就不算到过巴黎。

  于是,是旅客的就得乖乖就范,必须XX,不然就被人耻笑一辈子。

  铁塔、罗浮宫、法国大餐、LV,再到赛纳河边接个吻,完美的巴黎行的句点才能划下。巴黎必须这样,也只能继续这样。回国后,巴黎就是这些。只有罗浮宫本身是重要的;罗浮宫到铁塔之间的那段距离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是浪费时间的。于是,在旅游巴士上小睡,直到抵达铁塔。

  原来,很多人的旅行都只是岛状旅行。每一个景点就像一座岛,景点以外、景点与景点之间都不重要,是该死的。四个景点就能总结巴黎,一个巴黎就能总结整个法国;一个冰川、一个峡湾、一个奥斯罗就能概括整个挪威,通过这样的岛状方式去了解整个地方

  C从不背包旅行,旅游的角度却让很多背包客汗颜。

阿龙(传自英国达勒姆,Durham)

Monday, January 02, 2006

开心的一刻

  人类擅于从视觉代入情绪,而且从远古就是如此。我们不断在各种图形中寻找自己熟悉的情绪:雷电有劈开天幕的恐惧,流水有不断叙述的温柔,山如此沉稳,湖这般祥静,草原是那么宽容,花朵绽开时,是那么强烈地宣示着生命的喜悦。

  有句话,说没有一个女人看到花是不会感动的。
这话不全对。其实男人看到灿烂盛开的花也一样会感动。大自然这项设计,着实叫人折服,花朵本身,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诸般吸引其实也就是为了生命而挑逗。花的设计元素,一般就是花瓣。花瓣多作辐射状,或排成一些悦目次序。它们的条件就是颜色,在阳光反射原理下,各种花瓣的颜色能透出不同质感、强弱、层次,然后再纷纷用摇曳的姿态来点缀它们身旁的环境。地球自从开天辟地以来,花朵们就与时间相互配合,勾划出每个节令的相貌,也从来没停止过生命轮回生息的讯息。

  以前我只喜欢几种花。无特别原因。纯粹就因那时是凭着视觉情绪来作选择的。比如喜欢天堂鸟,是喜欢花朵的尖锐形状,霸道的黄色配着浅紫红舌,凌厉中有强烈的热带雨林野性。但那时也喜欢结构讲究严谨的兰花,因在视觉上它们就似一朵朵袖珍的、通透明亮的雕塑。

  后来,对花朵的外观的视觉要求逐渐降低,不太追究这个,反而想从气质感染里重新看它们。那时,我喜欢荷花的饱满伫立,喜欢蔷薇的散漫放肆,喜欢百合的幽默感,也喜欢红棉的炽热悲情。

  要对花朵产生如此多联想,至少要有属于那个心情的年龄。38岁的人一天不慎从箱子里挖到自己18岁时的秘密收藏,不被大吓一跳也难免会啼笑皆非,原来那时的审美情感就在这个东西上?

  到了一个阶段,大多数的人,就会养出一种融会贯通的力量,仿佛再看什么都是一个样了,以前目迷五色,如今别说五色,五百色也能穿透过去。只有年轻人才会当这世界是家刚刚开幕的百货公司,上了年龄的人,作橱窗闲荡倒没所谓,真正购买又觉得无甚必要。这时候去看花,每一朵都会变成十分好看,花朵的颜色与设计也不再如此重要,只要那花朵可以给人一个绽开的信息,那就是份足以感动的美丽。

  这并非降低了要求,而是领悟上的审美通融扩大了。或许,所谓“美”也并不是那么复杂的事。一个人正值年少,大可对审美千般执著,在那年龄里任何偏激状态都是挺正常的,见过的还不算多,因此对仅有的和尚有能力保全的一般上都会表示忠诚。但年龄渐渐长大,人就不会那般偏激了,太阳底下只是不断重复,既无不能接受的事,也没有一定得逼自己接受的事。四周一切,冷暖五味,不过是在自己认识里印证一下,也就如此过去。

  因此当遇到一朵开放的花而感觉开心时,就尽量去开这个心。花的颜色、设计已不是如许重要,究竟能开多久也不是问题。问题是开心的那一刻,那感觉是否已经不留余地传遍身上每处角落。既是一朵绽放的花,那它就得给我一个完整的、齐全的、完满绽放感觉。

  开心的一刻,到这时候只能看一次算一次。

  不过生命的色彩、信息,也到了此刻才是从来少有地真实。

● 吴韦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