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4, 2006

一曝十寒 :中国字的傲慢?

昨天才跟来自中国的前同事讨教关于中国国内一曝十寒的“曝”普遍上发音为暴光的“暴”,而非“瀑”的一些看法,问问他的意见。虽然有一些些争论,但我认为是健康的。套用新加坡政府官员近日的一个“buzz word”, it's a happy problem "argument". :)

今天,凑巧在网上搜索资料时,无意中看到这篇余秋雨傲慢,还是中国字傲慢?我想,值得那些关心中文未来发展方向的朋友读一读,想一想。

==============================================

余秋雨傲慢,还是中国字傲慢? 太原新闻网 2006-05-15 10:25 来源:东方网

  余秋雨在点评歌手时将“仁者乐山”的“乐”念成了“le”(应读yao),立时引来一片骂声。余秋雨对此并不认账。辩解说,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孔老先生是说“乐(yao)山乐(yao)水”,但二千多年过去,我们到底是拘泥于传统的文言,还是用现在的通用语言来读解?   

  余秋雨的回答显示了余秋雨的傲慢。按照原意,不仅音读错了,还有张冠李戴之嫌。孔子的原句是:“知者乐山,仁者乐水”,而余秋雨却将其换了位置。他在解释为什么这么读的时候,也是一副不屑的口吻。

  这就是余秋雨式的傲慢,假如没有这点傲慢,反倒会让人觉得意外。不过,话说回来,这次余秋雨的傲慢却点中了中国文字的穴。从余秋雨傲慢的背后可以看出中国文字的傲慢来。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字被赋予了权贵的象征。识得字了,你就是上层社会的人。而上层社会的人故意将文字弄得难写难读难懂。字离大众越远,识字的人就越高贵。到了民国时候,潦倒如孔乙己者,也要卖弄“茴”字的几种写法。即使现在,识字越多,越有学问,也是普遍看法。所以,识得字的余秋雨才会傲慢,因为他有资本傲慢。假如,余秋雨不知“乐”字是多音字,他还敢这么傲慢吗?

  字本来是人们传播信息的工具,越容易被大众记住,越有利于人们利用好这个工具。可是,中国文字离这个目标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别说那些初中以下的人,斗大的字读不准多少;就是如我等读了十几年书,参加工作后又一直与文字打交道的人,经常还是提笔忘字,有不少字只能是“读不来了读半边”。

  真是吃了前人将文字当傲慢资本的亏呀!那些难读难写难懂的字且不说它,即如常用的一些多音字,也够难啃了。譬如,“哄”字的三种读音,哄传、哄动、哄堂大笑,应读平声;起哄、哄闹,应读去声;哄骗、哄逗,应读入声。如果不是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要将字音都读准,实在是难呀!怪不得读错字会为中国制造出无数笑话,只怕这也是一大中国特色吧!

  连文学大师都读错字,也别怪咱老百姓读别字了。而这也提醒我们,中国文字尽管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但其根深蒂固的傲慢还没有完全淡出历史舞台,应当对中国文字再来一次大的改革。

  一是从思想上要将字当着是工具,而别将其当着国粹去维护。封建贵族造的字,不一定都适合现代社会。唯有确立了这个改革目标,下面的改革才走得下去,否则,抬出法国的“最后一课”、国粹之类的大帽,很能唬住一批人。

  二是原则上实行一字一音制度。(GeMiNi按:这点不同意。:))即取字的本音,其他音原则上取消,但字义不变。譬如“乐”字,“le”、“yue”、“yao”,三种读音只保留“le”。取消一字多音,不知要减少多少笑话,真的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啊!

  三是结合计算机录入需要,适当精简一些字。我们推行简化字,就是一大创举。但是,随着信息化发展,有很多字仍有简化的必要。譬如,常常弄得小学生晕头转向“的”、“地”、“得”,在三者均表语气的时候,就可以简化为一个“的”字。

  当然,文字需要一定的稳定性,否则,就会让人无所适从。为了推行文字改革,也可以给出一个缓冲期。譬如,一字一音制。除了学校、媒体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读音外,其他的人可以继续按照自己的习惯去读音。官方的作用是重在引导,以最终实现一字一音。中国文字不是要走向世界吗?这也需要中国文字放下傲慢的架子。只有放下傲慢的架子,中文才会被更多的人接受,也才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

5 comments:

aki said...

“乐”字变成一个音的话,那句“独乐乐,众乐乐”,就变成一个人找乐子,大家找乐子了。

LOO K S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
LOO K S said...

中华文字的精采,作者还没领会到。

eGemini e双子 said...

Hi, Loo K S,
同意,有机会的话,请多多指教。

Frankie said...

我认为是余秋雨不是中国字傲慢。

余秋雨的反应显示出一个人到了某个阶段或地位,一旦有错都很难下得了台。因为爱面子是人的丑陋天性。

中国字就如作者所说,是种工具目的是传达信息。所以,工具是必须不停的变化来顺应世代的。但是在改革的时候,我们必须清楚认识文字的历史背景与其意义所在。前人留下了文字,但是没有说过我们不可以改,但是我们改之前,必须清楚知道为什么前人会把那些文字定为现在的样子与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