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8, 2006

繁体字.正字

... 实际上,目前的所谓“繁体字”,是自汉代楷书定型以后制定的一套标准字,用了两千年,其实就是汉文的“正字”。大约在清末左右,鉴于汉字笔划的繁复,才有人提出简化的构思。

与深刻文化脱节

  可以这么说,解放后新中国当时是为了文化普及快速扫盲才首次正式进行文字简化的改革。当时改革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十划。但由于改革经验欠缺且时间仓促,曾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影响了字义的准确性。

  不过更严重的问题是“脱节”现象。有很长一段时间,新中国人民独尊简体,以致对汉字的认识趋于纯粹符号化,而对汉字所蕴涵生动且深刻的文化内容越来越显得漠然无知。这种“脱节”,在新的现代化审美冲刷之下,尤其造成与自己民族母文化隔离更远的隐患。

  随着经济效益,近年也带起一种缅怀古典情绪的复兴。中国发达城市的许多招牌海报,更以“较浓文化气息”的“繁体字”作为品位及时尚象征。

  无论这股怀古情绪出发点是否带有某种虚荣性,但幸运地,一些有识之士亦纷纷趁此氛围提出“重新认识汉字内涵”的积极提议。

  假如以为中国人就不会写错别汉字,那是误会。真别说,中国人的错别字境界比我这位外人想象还要严重。在一本机舱杂志的房地产广告上,连“奢侈”都写成“奢移”。

  中国学生对汉字的价值观,就更叫人唏嘘。原以为他们只是背英文文法应付考试,原来他们背古文字义,也一样是为了应付考试。中国高考试卷虽有古文今译的考题,但更多数学生宁可专攻考卷内其它项目,而不惜此项交上白卷。

  文字对新一代学生来说纯粹只有“符号上方便与否”的价值。
一位已投入记者行业的大学生,对我能用中文写作及直接阅读古文觉得不可思议。他坦言说离开学校走入记者这行之后,便再也没接触古文,也从来没再去认真想过一个汉字除了实际用途外还能有多少文化传承的效力。

再度审视,加以珍惜

  其实,从人类文化角度上看,汉字之珍贵也在于它是今天世上仍在应用的、绝无仅有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在初创时,多已具有强大的文化概括力,如古老埃及象形文字里及古老汉字里,都能确切地反映出其独特人文因果。

  一个汉文正字,其临摹、比喻、浓缩与记载的能力,多为经过长期演变的成果。它们不只是一幅幅“画”,它们也是“文化的缩影”。

  如今中国提出“用简识繁”,除观察家公认的“为促进两岸交流,大陆和台湾都需要在语言的融合上互相靠拢”之外,其实中国也因为察觉到,推广大家认识汉文正字同时所能重新启动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

  汉文化是中国今后好长一段时间内掌握并发挥其最大影响力的软力量。中国当然需要及早抓准本身的水平,把某段特殊年代所造成的文化伤害及断层一一重新修复......


全文:开启简繁兼容的时代
● 吴韦材 ·作者是旅居北京的本地写作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