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04, 2005
我看“华语华文在新加坡”
从小就听说新加坡是一个人口以华族占大多数,整体英文水平高, 高度城市化的蕞尔小国。所以我很羡慕那里的人民,因为他们除了通晓自己的母语之外,英语亦能应用自如。在这样的环境下, 他们拥有了遨游于东西方文化、历史、文明的工具。相较于其他国家的人民, 在国际舞台上,他们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出来社会后,在机缘巧合下,我来到了新加坡工作。
刚来的时候,我马上就察觉到这里的华裔年轻人(以下用年轻人),一般上都说着搀杂式的华语,说华语时夹杂英语、方言和一些马来语。若你先开口说华语,一般都会以英语应对;若你用的是华语,他们亦能以华语回答,言词中免不了夹杂其他语言,形成本地绝无仅有的特色。但过了不久我就发现,我很难找到一个能完完全全用华语和我谈比较深入的话题的本地年轻朋友。因为他们似乎用不惯华文来表达对某一件事物比较深入的看法,或者他们的词汇比不上英文的词汇。当要表达有深度的意见或形容得比较精确时,他们很自然而然地转用英语或华语夹搀着英语。
电视媒体华语节目里,本地主持人的在无台词时的即兴发挥亦反映了主持人的学养程度。学养的不足,使本地主持人和中、港、台的来宾在节目中擦不出应有的火花而失色三分。此外,主持人和来宾在节目中使用掺杂式的华语亦时有所见。纵使政府的讲华语运动已推行二十多年,上述的情形似乎没有改善。
不出门而知天下事,报章功不可没。来到新加坡后,联合早报自然而然地成为
华语为母语的我每天所必读的精神粮食。我总觉得本地报章常常出现一些冗词赘语,在此提出交流,囿于我的语文程度,希望不会因此而贻笑大方。行文至此,我拿起身旁的4月3日的早报新期天,首页的新闻报导,信手拈来,可读到以下的句子:“…教宗的病情成为世人关注焦点 … 1时20分发表声明宣布 …”,“ … 20名拯救人员于是使用挖掘仪器,小心翼翼进行挖掘,割切钢筋和水泥块…”。
焦点本身就带有引人注意的含义;发表声明和宣布在此的应用没什么不同;进行挖掘似乎不符合规范的华语吧?
类似以上的冗词赘语时不时在报章上看到,或许是从英文直接翻译过来的结果。 生搬硬套的直译法容或在某些情况下无可避免,但在一般的情况下,它绝不应该出现在联合早报这办报理念严谨的华文报章里。联合早报以向来是精益求精,以提升社会整体的华文程度为己任,责无旁贷的。
本地年轻人一般上不看联合早报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联合早报作为新加坡的第一大华文报,它的主要读者群来自早期受华文教育的老一辈读者、中国或马来西亚在本地求学,工作或定居的华人,以及在新加坡以外,在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上网阅读的华人。或许因为没有阅读早报的习惯,所以在早报发表文章或言论的本地年轻人也就寥寥可数,来来去去就那几个。最近,华文教学的改革,引起了关注华教的人士在报章提出看法和讨论,却鲜看到少年轻人对此课题的反应。因此,欲通过华文报章了解年轻人的想法和动向,似乎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 一旦资深的老一辈投笔之后,华文报章可能会面对本地稿源青黄不接的局面。
迄今,我来新加坡已经快三年了。我发现,原来,新加坡华人一般上英语说得比母语还要好。虽然他们会讲流利的英语和通畅的华语,却不能说是精通双语,充其量是通晓英语,对华语却是通而不晓。
冀望将来, 政府目前大力提倡的“推广华文阅读,终身学习”运动,能取得成效。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