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9, 2005

没有中华文化便没有资讯科技?

【转】李冠伦 -- 没有中华文化便没有资讯科技?

  文化与科技的相互影响,是毋庸赘言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华夏文明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文明。

  然而,我们不应该无穷夸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能因为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便认为她是万物之源。

  比如现代资讯科技的发展,与中华文化到底有多少渊源呢?有人认为,电脑科技所应用的二进制于周易八卦上都有迹可寻,因此说“没有中华文化,资讯科技根本不会出现”。

  要谈到资讯科技的历史,不能不谈到计算机的发明。现代资讯科技的革命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基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迅速发展上。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电脑发展史上的几个里程碑作个叙述。

  十九世纪中叶,爱尔兰人布尔发表了他的《逻辑的数学分析》,为二进位制奠定了完整的理论基础。这便是今天大学所有计算机系学生都必须上的“布尔代数”课。

  1936年,年仅26岁的英国人突灵在普林斯顿大学发表了一篇论文,给“计算”(Computation),“算法”(Algorithm)等概念下了严格的定义。突灵将算法及函数之间的关系清楚地确定下来,至此,“计算机”这个原本模糊概念的理论基础,算是完全建立起来了。

  突灵在计算机领域的贡献与地位,与牛顿和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界的地位可相提并论。今天,计算机科学里的诺贝尔奖,便叫做“突灵奖”。

  1938年,德国人祖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Z1,并于1940年及1941年陆续建造了Z2及Z3。Z3已是一台全面由程序控制的机械电子数码计算机。

  匈牙利裔的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1945年的一篇文章,提出了现代计算机的设计蓝图。根据这份蓝图,一台与今天的电脑基本上相似的计算机EDVAC于同年面世了。我们今天用的电脑,从超级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到掌上电脑,基本上都是根据冯诺依曼的蓝图设计的。

  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布尔、突灵、祖瑟、冯诺依曼或其他许多电脑及资讯科技的先驱者是参考过了《周易》或受过中华文化的熏陶才做出贡献的。因此“没有中华文化,资讯科技根本不会出现”这类的话,则太言过其实了。

科技先驱多来自西方

  文化,是各个不同文明的产物。文化有深有浅,文明有长有短,因此将不同的文化拿来比较,便能得出“我们的文化比你们的文化如何如何”的结论。但是,科学原理是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二进位制”不是非通过易经才能被发现不可。

  纵观计算机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资讯科技的先驱者皆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大体上都属于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那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当西方思想界正百家争鸣之时,中华民族却陷正于内忧外患之中。一个民族连生存都不是理所当然的时候,其文化的内涵在世界舞台上作不出贡献,便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所谓的“西方国家”或“西方文化”,并非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突灵与祖瑟便是格格不入的仇人,前者帮助英国情报局破译了希特勒的ENIGMA加密技术,而后者却一心要将他的发明献给纳粹德国(只“可惜”他的发明成果得不到希特勒的重用)。然而,他们不同的政治立场却并不妨碍他们的科研成果共同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华民族今天站起来了,应该放下身段,好好地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文化造福人类。一百年前的中学西学之争,是先辈们面对民族生死存亡的抉择时发出的无助的呐喊,我们今天实在没有必要再将一切硬生生地分成“我们的”和“他们的”,然后再说“我们的比他们的如何如何”。

  正是我们的文化告诉我们“夫唯弗居者,是以不去”。

·文发自维也纳,作者从事资讯服务业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