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5, 2005

读“柴油危机是人为的?”有感 友情联结

李万千 -- 柴油危机是人为的?

我读“柴油危机是人为的?”一文时,感觉到在马来西亚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会荒谬的现象, 其来有自。很多文中所用的一些思考和分析,如果我们把柴油危机这个课题换成其他的课题(本文所提到的教育课题只是一个例子), 代入该文中的一些思考架构,读来仍感觉种种课题有某种联系。该文所引发的我的读后思考如下:

。。。政府若无法控制走私集团,收购油站的廉价柴油,转卖作工业用途,造成市埸上柴油短缺,这是政府的失责。对油站老板来说,如果有人出高价向他们收购,他们是不可能拒绝的!。。。

政府若无法控制固打制下的教育制度的学额,只提供给合格的学生,同时又为了符合固打制定下的比例,大批招收不合格的学生,造成相对于固打制的牺牲者,政府大学学额短缺,这是政府的失责。对固打制的受惠者来说,如果事先已知,大学早已预留一个位置,而且供过于求, 他们是不可能拒绝的!

。。。简单的说,当局若要实施油站柴油固打配给,首先就必须确保油站的柴油供应,不会出现短缺的现象。这至少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必须确保油站的柴油供应充足。第二,必须确保油站的柴油,全部卖给合格的使用者,而不是流到工业用油者的手上,甚至走私到外国去。如果无法做到上述两点,柴油固打分配制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固打给少了,固然柴油要短缺;就算固打给多了,一旦涉及走私,供油再多照样是流到外人田!。。。

简单说,当局若要实施教育固打制,首先就必须确保大学学额,不会出现相对于某群符合资格的人供应短缺的现象。这至少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必须确保大学学额供应充足(符合资格者)。第二,必须确保所提供的学额,全部给合格的学生,而不是流到不合格者的手上,甚至走私到外国去。如果无法做到上述两点,柴油固打分配制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固打(相对于某群人)给少了,造成学额短缺,也因此出现荒谬的现象:“有资格/学术能力的人进不了大学;进大学的人没有资格/学术能力”。这或许多多少少又引发另一个现象:“有的人没工作做(能力问题),有的工作没人做(心态问题)”。 长久下来必造成国家长期的损失;就算固打给多了(相对于受惠者),学额再多照样是流到不合格者的手上!

这么多大量粗制滥造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只会拉低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对大学的期许。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见问题一直都存在着。只是当它还未到达危机的程度时,大家都视若无睹。一旦危机出现了,国家经济可能被瘫痪了,大家才如梦初醒。于是才急于要寻找一个所谓“可行的机制”,来处理这个已经失控的烂摊子!。。。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见许多问题一直都存在着。只是当它还未到达危机的程度时,大家都视若无睹。一旦危机出现了(如有能力的人在本地没有发挥的空间,有的工作没人做),国家经济可能被瘫痪了,大家才如梦初醒。于是才急于要寻找一个所谓“可行的机制”(政治人物的陈腔滥调),来处理这个已经失控的烂摊子(问题是政治人物重有他们的政治考量,处理问题时也就投鼠忌器,力有未逮)!

。。。对付走私集团,说说还可以,能否做到雷厉风行,立竿见影,恐怕谁都没有信心。于是取消燃油津贴的舆论出来了,说什么让市埸的机制自己运作,政府越少干预市埸越好。也有人妙想天开,建议政府索性连工业柴油也一齐津贴,走私集团就无机可趁了。他们大概以为,政府的钱多到用不完!。。。

提高本地大学的国际学术声望,说说还可以,能否做到言出必行,立竿见影,恐怕谁都没有信心。甚么样的输入,就有什么样的输出。(garbage in , garbage out.)于是所谓的“绩效制”的出来了,说什么让学生凭各自的学术成绩和本事进入热门科系,当局越少干预越好。可笑的是,他们竟然把两种不同考试,不同学术水平的成绩相提并论,作为申请大学的同一比较资格。企图瞒天过海, 在政治上左右逢源,不然就是愚人愚己的鸵鸟心态。小孩都知道,药和糖, 是不一样的,不能相比。正如苹果与橙, 不具可比性。大学先修班(STPM)和大学预科班(Matriculation)的成绩可以相比吗?

很多现象都是一环扣一环,许许多多现在看似不合理甚至荒谬的,一经分析,就知道事出有因,势必如此。

感觉上,很多问题的发生,如果溯源而上,追根究底,在在指向一个更大的问题根源。很多政治上和国家行政、管理的因袭成规,国家领导人的思维格局和魄力,人民的民主素养等等,都为今天所发生的种种荒谬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