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2, 2005

学习语文十二字诀——我学华英双语的体验

  据《联合早报》(2005年6月3日)的头条新闻报道: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学语致用——李光耀华语学习心得》这部新书的发布会上,以王长胜苦学华语的经验,劝请讲英语的父母让孩子从小就学好华语,使他们终身不忘。

  王长胜是资源企业融资公司的副董事长。他说:“跟一般新加坡人一样,我很迟才发现自己的华文水平不够,所以每天都读华文报,还拿着字典自己翻译,慢慢的学。”

  我的华英双语也是靠在翻译方面所下的苦功,逐渐提升起来的。由于家境不佳,我在50年代的学生时期,除了当补习教师之外,也经常利用时间空挡,翻译文章投给华文报发表,赚点稿费当零用钱。

  我的英文稿源是有名的时事、科学和综合杂志如:《经济学家》周刊(The Economist)、《新政治家》(The New Statesman)、BBC 的《听众周刊》(The Listener)、《读者文摘》、《科学文摘》和当时在英国出版的《东方世界》(The Eastern World)等。
  
买5分钱旧杂志来翻译  

  由于这类杂志都很贵,不是我这个清寒学生所买得起的,我就经常到当时很出名的旧货市场“淡水河”(又称“结霜桥”)的旧书摊去选购一本只卖5分钱的旧杂志。一买就是好几本。

  满载而归后,我一有时间,就从中选读没有时间性的文章,然后挑选出来翻译。我必须看了好几篇,才能选出适当的一篇来翻译。进行翻译时,我又必须精读英文原稿,充分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后,才敢下笔翻译。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自己连原文也看不懂,怎能使读者看懂翻译出来的东西呢?

  在这彻底精读的过程中,由华校小学转入英校的我,在英文方面,苦学磨练,经过一段时间后,英文程度突飞猛进。

  我这个华校生,初时英文不如英校生,还被英校同学讥笑我为“财纳满”(Chinaman,中国佬),我知道他们并没有恶意,只是开我的玩笑而已。经过这个玩笑给我的刺激,我下定决心,苦修英文,不断进行这种磨练。之后,我的英文终于赶上并超越英校生的水平。

  我当年的学校英文成绩,足以连续3三年考获全校英文科书奖。后来在1956年剑桥9号文凭会考中,英文也考到“特优”。再过几年后,我边工作,边自修,以私人考生的身份,居然也在11号高级剑桥文凭会考中,考到“理解与写作”(简称GP)特优的最佳成绩。

  在华文方面,由于经常认真地做英文中译的课余工作,我必须在下笔时字字推敲,句句琢磨。这种文字上的磨练,日后对华文程度的提升,肯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只是努力写稿,出产译作,没有“进补”,只顾出,不顾进,也肯定是不够的。

  一方面,为了提升自己的华文程度,我从华小转入英校后,并没有放弃华文的自修。因此,我继续常看华文书本,既看语体文,也看文言文。另一方面,为了了解华文报副刊编辑需要哪些外稿,我也经常注意看各种华文报的副刊,以便能选些适合的英文文章,翻译成华文投给报馆。由于看的华文书报也不少,文笔也经常通过英译中不断磨练,华文经过“进补”后,程度也像英文那样大有进步。
  
现在“双语”生华英都有限  

  在华文方面,经过一段时间不算很长的认真自修和刻苦磨练后,我斗胆(或者也可以说是自信地)以私人考生的身份,报考当时第一届的六科“政府华文高中三会考文凭”。

  成绩揭晓时,果然上天不负有心人,我在这次会考中,华文和英文两科也都考到特优。这样,有了华文高中三会考和英文高级剑桥会考的鉴定,我的华英双语,都已达到第一语文的特优水平。这同现时的双语教育政策所培养出来的双语毕业生,英文一般只达五、七成,华文最多三、五成,真的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双语”毕业生,不但华文华语有限,英文英语也好不了多少。我刚刚碰到这两个实例,足以说明这一点。

  例一:我今天到某处柜台去办手续,职员很客气地用英语问我的年龄,我用英语回答:“Three scores and ten.”(20X3+10=70)。出乎我意料之外,他居然听不懂,反而问我:“Score what? Your English is too 'chim'. I don't understand.”(得到什么分数?你的英语太深,我听不懂。)

  例二:上星期,我到某西餐馆吃套餐。招待我的是一位兼职的理工学院学生。我吃了最后一道菜的甜品后,叫他“买单”,并且开玩笑地说;“I have just finished my dessert. After this, I'm going to desert this place.”(我刚吃完甜品,我过后将弃离此地。) 他张开眼睛看着我,满脸疑惑,不知所云,大有“不乐的,不乐的”(Blurred, blurred)之势。经过一阵子思考后,他终于恍然大悟,高兴地说:“I've got it! I've got it!!”(我明了! 我明了!)其实,我当时只是在玩弄“dessert”和“desert”两个同音不同意的英文字。工院生居然要伤一阵子脑筋才听懂我的幽默,令我感到意外。

  为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地提升自己,我后来也边工作,边自修,以校外生的身份,报读伦敦大学。经过数年“寒窗苦读”的时日后,也敢敢参加伦大的年终大考,结果侥幸给我考到“荣誉文学士(二等甲级)的学位。这个伦大考试,是由其“东方与非洲语言文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简称SOAS)主考。考卷规定必须兼用英文和华文作答,华文还包括语体文和文言文。考试范围包括中国语言、文学、文学史、哲学史、中国近代史、中译英、英译中、有关中国课题的英文作文等。在中译英方面,还包括文言文译成英文。

  我讲了这些自修求学的苦学经历,志不在自吹自擂,好出风头。这根本没有必要。我的目的,是要与读者诸君共勉,才把我的自修经过和体验,公诸报端,并借此清楚指出:“有志者事竟成”,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要付出某种代价;有代价必有收获。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老实说,学习和掌握任何语文或学问,都没有捷径,也不能取巧。学语文必须有所付出。这个付出就是要扎实有恒地下苦功,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语文功力要强,就必须付出相应的苦功。李资政就是靠这种苦功、决心和恒心,学有所成,并拨出宝贵的时间,著书同国人分享他苦学华文华语的宝贵经验,实不能不令人钦佩。

  总之,学习语言,并没有所谓“秘密”或“窍门”。如果真的非说有不可嘛,那我可以从多年来学习华英双语的体验中,提炼出这样的“十二字诀”,公开同大家“分享”。学习语文,必须要有“兴趣、目标、决心、恒心、努力、常练”。所谓“常练”,就是多读、多讲、多写这句老生常谈的话。

● 李成业
 ·作者是国会和国际会议同步传译、日内瓦国际会议传译协会会员、本报新闻奖评审委员。

2 comments:

tang-poetic said...

MrLee recently published a book on translation. any one know the title?

tang-poetic said...

Mr Lee published a book on translation recently. any one knows th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