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9, 2005

为什么缺乏深层次的辩论?

不止新加坡,很多马来西亚人亦把一种语文(华、巫、英)当作谋生、经商、处理业务的工具。所以,他们的在这些语言上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比较务实和偏向工具性。若语言之于他们仅仅停留在工具语言而非心灵语言的层次,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辩论的能力,也不会太令人讶异。

新马的教育体制确实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与思辨能力强的人。没有思辨能力,不能独立思考,何来深层次的辩论?

===============================================  
  龙应台不久前说新加坡人对赌场问题的辩论还不够充分,我的理解是,她是在批评我们缺乏深层次与多元化的辩论。

  过去,外人经常批评新加坡人对国家大事不开口,对政府的态度是:你办事,我放心;不然就是:你办事,我缄默。

  我想起了邻国一个嘲笑新加坡的漫画,画的是有个外国游客在新加坡河老钓不到鱼,他问旁边的人这是什么缘故,回答是:新加坡的鱼都不开口。

  这个漫画是嘲笑新加坡人不敢发表意见,更准确一点说是不敢发表跟政府不一致的意见,不敢唱反调。

  这个讽刺未免过火,新加坡人现在比以往更敢于发表意见,即使是跟政府不一致的意见。然而,深层次的言论还是很少,即使是反对的意见,也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都是同一个腔调。

  表面的原因有二:一是语文能力不强,华文英文都是半桶水,现在最普遍的是英文半桶水,华文仅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桶水;二是从小就缺乏口才与思辨的训练。

  很多新加坡人把一种语文当作谋生、经商、处理业务的工具,而没有将语文跟自己的民族感情联系,也没有将这种语文背后的历史文化吸收进自己的心灵。

  无论对华文还是英文都是如此。换言之,就是只将英文或华文当作一种工具语文,而不是心灵语文。

  一些英语讲得非常流利的新加坡人,对莎士比亚、萧伯纳、狄更斯、拜伦、雪莱、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惠特曼知多少?同样的,一些华语讲得很流利的新加坡人,对中华文化的精深博大又体会多少?

  没有进入一种语文的灵魂,就没法充分掌握这种语文的精妙,运用起这种语文来,无论是演讲还是写作,都很难做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当我们羡慕李敖、陈文茜、龙应台这几位台湾名嘴名笔的文章、讲话文情并茂、生动深刻的时候,有没有想一想,他们用了多少心血,花了多少年的时间才把中文掌握得那么好?他们是将中文当作纯粹的工具语文还是心灵的语文?

  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与思辨能力强的人。长期以来,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是个“统一模型”,这个模型铸造出来的“产品”,能不千人一脸、千篇一律吗?请问,我们该怪产品还是模型?从根本上讲,应该改造的是模型。

  现在,新加坡言论的尺度是更加宽松了,跟政府不一致(至少是不完全一致)的声音也能在报章上、电视与广播中出现。依我的理解,现在政府能容忍与容许“犯上”,但是绝不会允许“作乱”。你也可以偶尔“离经”,但是“叛道”还是不行的。

  所以,从客观因素来讲,新加坡逐渐具备产生名嘴名笔的环境,也应该出现多些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言论。如果加上有人愿制造多些机会,让有独立思考与思辨能力,口才文才俱佳的才俊多亮相与发表具有深度的文章,新加坡也会拥有自己的名嘴名笔。

● 韩山元
·作者为退休新闻工作者

English translation by Yap Gee Poh available her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