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0, 2005

淡马锡入股增添中国金融风险?

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往往表象上是一回事,而表象的背后又是另一回事。这个信念,我至今仍未改变。
==============================================

  淡马锡控股认购中国银行股权暂时遭受挫折,一时引来各界纷纷议论。

  根据此前双方达成的协议,淡马锡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AFH)投资中国银行31亿美元,购买10%股份,并同时承诺在中国银行公开发行时再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

  据中国有关媒体报道,在上月中旬汇金公司就转让中行股权事宜召开的董事会上,淡马锡入股中国银行的方案遭到否定。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和定价问题,成了最核心和最具争议的话题。

  董事会内主要的批评意见认为淡马锡的投资比例过高,可能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

  在11月5日《联合早报·言论》版,我们读到来自中国的张汉民和罗淑芳题为《中国挥之不去的金融风险》的文章,大体表达了上述担忧。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两位作者今年8月就在《联合早报》发表文章,对中国国有银行存在的风险作过详细论述。应该说,我对他们列举的中国金融业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大体表示赞同,甚至还能进一步作出补充:

  中国银行业呆账坏账居高难下,信贷投放过快,流动性受影响,房地产金融隐含重重泡沫,信用体制不健全,金融体系透明度不高,金融体系与地方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等等。

  然而我认为,张罗文章最后的结论却张冠李戴,完全缺乏逻辑性。这里试举例说明:

  文章说:“境外资本看重国有银行,是因为甩掉包袱的国有银行更能赚大钱,其高达数万亿元(人民币)的居民储蓄和每年递增20%的信贷交易证明它的规模和活力,而且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需要先进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中国百姓的需求,所以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国有银行可以掘取更丰厚的利润。”

资本冒险冲着利润来  

  这是不言而喻的。既然大家都知道“资本是冲着利润而来的”,而利润又同风险成正比,没有丰厚的利润人家会冒险入股中国银行?

  文章说:“国有银行打折引资,低价卖股充分反映了对外资进入的依赖,这不仅给今后自身发展带来更多的依赖限制,而且阻碍了民族金融自立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延误了民族金融发展的空间。”

  首先说“打折引资”问题。既然你们都知道中国国有银行有那么多问题,存在那么大的风险,要吸引外国的战略投资伙伴帮助改制,让它重新获得新生,不打折扣人家会主动上门吗?再说,所谓的“阻碍了民族金融自立和发展”,这实在是陈旧落伍的狭隘经济民族主义观念在作祟,是与全球化经济发展战略背道而驰的。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文章居然声称:“为什么中国人能把卫星搞上天,而不能真正把银行办好呢?”这话要在二三十年前说说还可以让人为之一爽,现在还这样说,不免就让人觉得有些天真可笑了。

  事实上,尽管今天神五、神六一个接一个上天了,但中国的国有银行确实就是没有办好,要不然又怎么会存在那么多问题,具有那么多风险呢?

  文章说:“中国市场上的资金根本不缺,货币供应量很充足,众多闲钱的投资者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中国国有银行之所以要改制,并不是缺钱。而且中央政府下决心整治银行呆账坏账,一出手就是几百亿美元。但是在中国,有钱没文化、有资产没治理的事情不是依然很多吗?

  文章说:“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未必创造出好的治理结构。”这话没有进一步展开论述,因而语焉不详。事实上,中国银行与淡马锡之间的战略合作正是侧重在公司治理领域,中行将更多地借鉴淡马锡成熟的市场化管理经验,双方高层也将建立固定的领导协调机制。

  11月16日《联合早报·天下事》,刊登香港林烟题为《淡马锡控股的中国出路》的文章。文章指出:“淡马锡在印尼投资过两家主要银行,即Bank Danamon和BII。当时,这两家银行在金融风暴中陷入困境,淡马锡接管后实施了很多改革措施,使之逐步走向良性经营,并成为印尼两家最健康的银行。”我以为这是对担心淡马锡入股中行可能增添对方金融风险的最佳反驳。 

对金融影响有客观指标  

  引进外资是否会“引发全面危机”?中国媒体曾经引述,世界银行高级金融专家王君认为,关于外资渗透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应通过实证研究来进行分析,而非轻率断言

  王君说:“我们应该就外资金融机构对宏观经济、信贷供给、就业创造、金融服务水平、市场与竞争的垄断程度的影响等等进行逐项研究,这些都是有客观指标的。”

  他指出,从匈牙利、纽西兰、卢森堡、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相关影响是非常差异化的。在很大程度上,外资银行渗透程度高,与本国经济一体化后反而有动力维护该国的经济稳定。事实上,在上个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大量撤资的并不是外资银行。

  王君的意见既相当客观,又是相当理智的。

  其实,金融行业不仅在中国是重要的经济命脉,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也莫不如此。然而在新加坡星展集团这家全东南亚最大的银行中,作为新加坡国家财政部全资公司的淡马锡,只拥有其中28%的股权,新加坡政府和新加坡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担心国家的金融安全遭受到了威胁

  反过来看,即使中国银行将其25%的股权全部出售给外国战略投资伙伴,中央政府仍然拥有高达75%的股权。况且它的上面还有中国银监会作主管,怎么会因为淡马锡的加入就增添了金融风险?

  我认为中方以淡马锡入股会增添中国金融风险的说法既不客观,也缺乏科学性。

  我也相当认同杨保安11月15日发表在《早报财经》版题为《跨国界投资难跨政治藩篱》一文的观点。杨保安指出:“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如果又对外资设限过多,错过了这历史机遇,不仅对中国的银行改革是一大憾事,也对外资发出错误的讯号。……非商业的考量,是否会在这些投资项目强加政治化的外衣,是市场密切关注的发展。投资者将根据这些市场讯号,调整跨国界交易的方向与进度。”

  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往往表象上是一回事,而表象的背后又是另一回事。这个信念,我至今仍未改变。

● 徐伏钢  ·作者是来自中国的本地媒体工作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