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3, 2005

学习华文需要觉悟性和自发性

  现在允许学生带电子词典进考场,考试时连学生的用词思考能力都不在乎了,假如华文成绩仍不见起色,那以后还得通融些什么呢?

  我确实怀疑,究竟有没有人认真探讨过我国华文前景越来越惨淡的真正原因。对华文教育,我们一直是饮鸩止渴地放宽再放宽,是否只要把仅有的“复兴希望”放在学生身上,希望他们之中能出现些后继之人,那么日后华文就能复兴了呢?真是如此简单么?

  社会实况与教育环境一直是两头矛盾,学生眼睁睁看着这些气急败坏的大人奋力拯救奄奄一息的华文,他们又会作什么想法呢?

  曾有人在言论版上提及马来西亚华人学生的华文水平,其实马来西亚华人的华文水平并非今天才如此出色。早在60年代,马来西亚华文文艺界和本地文艺界都是平起平坐的马华文学,那时新加坡的华文普遍水平也比今天要好得多,但为何在不到50年内就如此不济?我们可有正视过其中的原因呢?

  马来西亚的华人连讲华语运动都不必,华校在相对比例上也不是那么普遍,那为何他们就能维持华文的高水平,甚至比一直笼罩云雾里鼓吹学习的我们更要出色呢?

马国华人逆境保养母语

  大胆说一句,这里的华文学习,就是欠缺觉悟性和自发性

  马来西亚的语文环境并不见得比我们更适宜华文的学习,但马来西亚华人对华文多了份觉悟性和自发性。这两项强力的精神支撑,就足以弥补当地华文在文化处境上的种种不足。

  无论学习什么,固然都需技巧与方法,但光依赖技巧和方法来解决文化学习上的问题,就算学到也只是有形而无神。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喊状态下拯救华文,但,最重要的驱动力呢?呼喊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么?是为了中国经济崛起以后好学来做生意么?

  我确实不明白为何在一个华人人口占上七成多的社会,请华人学习自己母文化和母语文竟如此困难?先要有觉悟,才能有自发。

  马来西亚华人对保养自己母文化和母语文都有这点认识和精神,他们不必等候常年举办的寻根活动都能清楚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就算学校里还得耗上更多精力去学习英文和马来文,但对于华文,精神上是不一样的,因为那是对自己母文化身份的认定。

应付态度不会有好成绩

  从70年代华文水平开始滑波开始,当时因为经济时势和迁就种种利弊考量的关系,我们的政府虽然面对着滑波的事实却没有去认真纠察滑波的原因,因此也没能力预见华文的低落会陷至今天的地步。

  对于华文日渐式微有些人的看法是,我们在经济奋力发展时也付出国际化的代价,与其说国际化,大概他们指的就是因为沟通的需要及频繁而不得不“洋化”起来,但我认为这说法完全是自圆其说。

  香港台北也具国际都市规模也做国际生意,他们的华文水平又如何解释?难道东京的日文水平就因为经济发达而低落吗?曼谷的泰国人为了国际利益都放弃自己母语的学习吗?

  华文低落后,我们所采取态度一直都是“应付”。改制度,改课本,教育简化,媒体迁就。即便这种应付态度能在每年成绩放榜时自我安慰一番,仍不会真正得到好成绩的,学生走出国门,或是外地华人买了份本地报纸,真相就会大白。

  要学好一个项目,除了方法技巧更需要有投入的精神。我们拥有先进的教育环境,但对于学习,我们的学生没有自发性和觉悟性,上面也没有人启发他们这点自发性和觉悟性,别说学习母文化和母语文。

  就算是学校里其他科目,不也是为了应付一纸认证么?哪怕教育环境在设备上再如何的好,这种为应付而进行的学习其实是最低层次的学习。

  社会价值观是不断地物化,就连学校也在“争”的状态下维护自己的荣誉利益,那又如何向学生灌输所谓的母文化身份的觉悟和自发呢?就算学校逼学生学,但社会上不看这些,这个母文化身份就算再重要,毕业后走到社会上,会有人问津吗?

● 吴韦材 ·作者是本地写作人,文发自北京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