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8, 2005

夹在汉语热与英语疯狂之间

  近日国际多处掀起汉语热,中国许多媒体都纷纷报道,据估计,目前全球学习汉语人数已达3000万,一百个国家的2300所大学正在教授中文,而直接到中国学习者也已超过10万人。

  这热潮,可谓中国在推广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形象的一番文化业绩。对全人类长期文化冲击与糅合确实有其积极性。不过,也有些民族自豪感过烈人士,认为汉语升温证明了“汉语实际上比英语优越”,是汉语提升为国际强势语言甚至有天能取代英语的“先兆”。

  其实汉语热并非新鲜事。汉代丝路始通时就因商贸而有过早期的汉语热潮。唐代海上丝路开放,长安街上色目人(眼瞳异色的外国人)更多精于汉语。

  明清两代对外贸易频繁,不少外商因仰慕中国文化更留在中国成家立业。

汉语热国家有文化渊源

  现代也发过汉语热,一是七十年代冷战融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美国就发过一阵汉语热。再来就是九十年代后开放政策得到实效,中国经济引起国际关注,这回掀起的汉语热潮,仍在热发中。

  汉语能否后来居上成为国际强势语言那还言之过早。中山大学周小兵副院长,就认为“真正汉语热的地区并不均衡,也尚未达到太过乐观阶段。如汉语最热地区主要集中在韩、日、东南亚等国家,这些国家原就与中国有着文化紧密关系,像日语、韩语、越南语中就有相当多汉字。

  “且这些国家华侨也较多,相对来说汉语学习热情就高一点。但在欧洲,学汉语整体人数上还是较少的,更别说与英语相提并论。”

  有这种“汉语必成强势”想法的中国知识分子,笔者认为更多属于长久压抑的反射心态。说白了,由小学学习开始,中考、高考都要考英语,大学还考英语4、6级,职场上种种类类的英语考试更五花八门。

  有个说法是无论你是搞中医还是二十四史,无论是教师、工程师还是技术员,也不管专业能力多高,也不问对提高工作业绩又何帮助,还不管工作中是否需要,只要是想晋职、评职称,如果考不好英语,就只有“没门”两个字。更莫名其妙是,就算死啃活背考到,最后真要拿到社会作实际运用,大部分人发现又不是那码子事。

  英语学习上的种种“苦难冤屈”,是种复杂又矛盾的心理。社会上崇洋风气很盛,“说外语就能呱呱走天下”,在又爱又畏又恨之下,在凭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已经不是微不足道”的抬头心理之下,“反对英语霸权,弹劾走火入魔学习”之声,难免就逐渐演变成“抵制英语殖民的汉语至上论”。

一些冷静的警惕

  处在“热”和“疯狂”之间,其实清醒最重要。一些冷静的学者已提出警惕,他们普遍认为,对汉语热所产生的盲目乐观情绪并不足取。而由此带来有抬头趋势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应该坚持给予警惕之心。

  再说,将两种不同语言进行比较,是一种极不明智的冒险。尤其属于象形性的汉语,它语文背后的深厚涵义、象形特质等等都限制了其普遍性。

  对惯用拼音思维的老外来说,他们学习汉语并不比中国人学英语容易多少。况且,如今到中国靠拢这股热潮的外国人,许多人的学习动机不外乎想在当地图些发展优势,真正深入汉学研究领域比例上还是较少的。

  这样看来,双方学外语的针对方向不外乎市场功利,就如那位大山,天天荧幕上也不过就是卖英语学习机广告,那又何必生出不平衡的夹缝心态?

  另一位中国语言学家邢福义的看法,很值得重视。他指出,其实汉语现在面临的尴尬是“外热内冷”,也就是说,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学习汉语,但另一方面,却是国内全民疯狂学习英语而逐渐荒废了自己的根源语文。

  比如,现在中国国内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中文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严重退化,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这才是危险的。

  他认为,极力渲染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数字力量却无视国内的汉语危机是极不理智行为,因为如果中国人在“汉语热”中盲目乐观而忽视了汉语基础教育的重视,丢失自己悠久传统,那才是真正得不偿失。

● 吴韦材 ·作者是旅居北京的本地写作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