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2, 2005

NKF 风波:我的一些疑问

看看以前的NKF官司历史:1997年,NKF保险顾问王良艺和同事聊天,说NKF花钱挥霍,杜莱出国都坐头等舱,结果马上被杜莱起诉,以赔钱告终。1998年,商人辛加拉维鲁在NKF的呼吁捐款信背后写了一句:如果杜莱出国不坐头等舱,我们就可以不需要捐那么多钱了。结果被杜莱起诉,赔款22000元,并花10000元在报纸上登载道歉启示。1999年,辛加拉维鲁移民定居澳大利亚...
http://www.boxun.com/hero/caogenduanping/116_1.shtml

1. 根据新加坡的法律,之前被杜莱以诽谤名誉起诉而需负上大笔金钱的人士,是否能够翻案?

2. 如果,前NKF管理层和前董事被证明是管理不当/舞弊案的既得利益者
(注:证明其犯罪意图是一个关键.),能不能够把钱追回来,包括冻结它的海内外的财产。毕竟,NKF 新管理层一直嚷嚷着,若以十年为基础,钱不够用。
http://www.zaobao.com/sp/sp051221_508.html

3. 如果,事后仅仅证明此次NKF风波乃管理不当,而无人须负刑事罪的责任,那么,那些善心人士的捐款,最后却有一定百分比的数额被花在高花红,高离职奖金,高福利,而且是在捐款人不知情的情况下, 谁该负责?毕竟,NKF被社会认为是一个非营利慈善团体。

6 comments:

eGemini e双子 said...

大揭秘:当年指杜莱挥霍遭起诉诽谤,王良业不准备讨回赔偿金
● 陈锦柏

  当年被指诽谤NKF前执行理事长杜莱而作出赔偿及登报道歉的保险服务顾问,如今并不准备起诉杜莱,取回当时他付出的赔偿金。他表示,公道自在人心,法律自然会处置犯错的人。

  王良业(56岁,前译王良艺)因为在1997年声称NKF挥霍公众捐款,并称杜莱出国公干都是乘搭头等舱机位,结果遭杜莱和NKF旧执行理事会五名理事起诉。他后来向对方道歉,除了支付诉讼费,也赔偿6名起诉人名誉损失。

  王良业昨晚接受本报访问时透露他当时为什么会说出这番话。他说,他在1995年为NKF活动进行筹款时,感到非常吃力。因为那时,他就已听到有人以嘲笑的语气说,NKF总裁出国坐头等舱机位,以及任意挥霍公众捐赠的义款。过不久,他选择脱离这个义务服务了近10年的组织。

  1997年4月,他在一个场合遇见当时NKF负责财务的理事会成员林佳和(前译林桂和),便私下让对方知道为什么他们在筹款时碰到很多困难,特别是找不到赞助商愿意支持,可能就是坊间许多对NKF及杜莱不利的蜚言流语。他当时是一片好意,转达意见,并非无中生有,或蓄意制造事端。

  王良业说:“哪里知道,这番逆耳忠言却惹来一场诽谤官司,让我被人指责。有人骂我大嘴巴才惹祸上身,也有人用粗话侮辱我。”

  “我当时的确是没有任何具体的证据,也找不到有人出来作证。我也不是个手头很宽裕的人,可以拿一大笔钱与一个大机构打官司。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哑子吃黄连,只好掏腰包庭外和解,也公开道歉。”

  “如今真相大白,这个真相来得还真迟,整整7年,多少人误会我,说我活该。现在,我接到很多朋友的电话,赞扬我当时有勇气揭弊,律师界的朋友甚至鼓励我向杜莱等人讨回那笔赔偿金。”

  但王良业笑着回应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我不想在一个人最落难及无助的时候,还落井下石。当然,如果杜莱的确触犯了法律,自然会受到制裁。这是别无选择的。”

  “但作为他的老朋友,我还是衷心地希望他能勇于承担所犯的错误,顺利度过这次的危机。”

  王良业也透露,杜莱是他的老朋友,他们同在新加坡大学求学时认识,杜莱还是他的学长。他念社会科学系,而杜莱修读法律系。

  王良业于1985年加入NKF当义工时,杜莱当时担任名誉秘书。基于朋友的关系,他参与该组织的义务工作,积极协助筹备活动,为NKF筹款。

  1992年他获颁卓越义工奖,由已故前总统黄金辉颁发。当时在台上表扬他的正是杜莱。

  不过,五年后,杜莱却告他诽谤。一个一心一意,多年来一直默默为该组织效劳的人,会去蓄意诽谤它吗?王良业回忆道,当年他接到律师信,整个人都愣住了。

  至于他当年给了多少赔偿?当时庭外和解时,双方都同意不泄漏数额,基于受到法律约束,他表示不便透露。

http://www.zaobao.com/sp/sp051223_501.html

eGemini e双子 said...

杜莱叫艺人上台哭

● 洪艺菁 林慧慧 洪铭铧

  电视筹款节目是NKF过去的“招牌筹款方式”,曾为NKF筹得巨额善款,NKF前执行理事长杜莱“功不可没”。

  一些曾参与电视筹款节目的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揭露了NKF电视筹款节目背后不为人知的内情。为了不影响饭碗,受访者都要求不具名。

  受访者透露,杜莱在演出前会亲自到电视台指挥,说明要达到的效果等,甚至在演出过程中指示艺人上台哭,以制造感人画面。他说:“杜莱会叫艺人整场演出不可以笑,最好是愁眉苦脸。如果艺人彩排时说说笑笑,还会被杜莱骂。”

  据了解,杜莱常会在NKF高层职员陪同下出席彩排,若发现艺人台词不够感人,他的助理还会强制改台词。

  曾和杜莱合作主办电视筹款节目的一些工作人员都记得他这句名言:“你们是演员,应该懂得演戏!”

  当节目快结束,电话通数仍无法达到目标时,杜莱还会指示一些较受欢迎的艺人上台哭泣,哀求观众打电话。

对“吸金艺人”宠爱有加

  为了达到筹款目标,NKF筹款节目不惜延长时间,使出“拖”字诀,叫艺人轮流上台呼吁观众打电话。电视台撰稿员也会教艺人讲哪些台词,来呼吁更多人捐款。

  以退为进,也是呼吁观众“多打一通电话”的方法之一。电话通数距离原先目标太远时,撰稿员就会告诉主持人和艺人,暂时先设个较低的目标。她说:“如果原先目标是20万通,我们就会告诉观众说‘不然我们先朝10万通目标迈进’。达到了,我们再把要求提高一点点,要求大家再多打一通电话,使它增加到11万通,依此类推。”

  据了解,杜莱对“吸金艺人”宠爱有加,筹得越多款项的艺人,从他那里获得的物质奖励就越多。由于NKF是“大客户”,杜莱也会指定要哪些艺人表演,一些名气较弱的艺人为了博出位,就会去讨好他。工作人员说:“不过杜莱很现实的,那些筹款表现不好的,他理都不理。”

杜莱永远不满足 

  然而NKF筹款节目越成功,幕后工作人员就越发愁。因为杜莱野心会越来越大,每年都把筹款电话通数目标调高。

  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每当电话通数接近目标,我们会希望到此为止,不要再增加太多了。因为如果表现太好,杜莱明年就会要求得更高。例如今年的目标是5万通,如果达到7万通,明年他就会告诉你,他的新目标是9万通。但我们都知道,电话通数是不可能无限制增加的,他却永远不满足。”

  她指出,杜莱对幕后工作人员态度霸道,好些电视台工作人员都对他回避三分。曾和杜莱合作的工作人员也往往会对NKF反感,不愿捐钱给NKF。

  她说:“虽然其他慈善机构也有办电视筹款节目,但是NKF却显得财大气粗,动不动就写信投诉。”

http://www.zaobao.com/sp/sp051223_505.html

eGemini e双子 said...

艺人「肺腑之言」是台词

● 洪艺菁 林慧慧 洪铭铧

  许多人在观看筹款节目时,都对艺人的“真情流露”非常感动,觉得自己若不拿起电话捐款,太对不起他们。

  曾参与电视筹款节目制作的幕后工作者对本报揭露,艺人的“肺腑之言”往往是撰稿员事先写的台词,艺人经过多场彩排,确保在节目中表现逼真。

  一名新传媒前员工接受本报访问时说:“我们会根据不同艺人的性格,策划不同的台词,让他们在适当时间出场。那些较红的艺人,或过去能够吸引更多捐款的艺人,就会有更多出镜机会。”

  太过造作反而会引起观众反感。工作人员除了提醒那些看似背稿的艺人多投入感情,也会叫那些泪水泛滥的艺人收敛,以免影响观众对艺人的信任。

  她说:“如果你的情绪和观众的情绪无法搭配,人家就会感觉你很假,反而无法吸引观众打电话捐款。”

  节目内容的编排和节奏也非常讲究,以达到最有效的筹款结果。

  一名节目策划员说:“最能吸引观众捐款的,往往是惊险动作。不过观众在看惊险节目时,会忘记打电话。所以惊险表演后,我们会让主持人访问表演艺人,请艺人分享心情或和艺人闲聊等。一些观众认为这很闷,其实这是刻意安排的,为的是让公众有个喘气的时间,拿起电话捐款。”

  她透露,节目进广告前,都会播出病人的感人片段,也是为了让观众趁广告播映的“闲暇时间”打电话捐款。

  在录制病人故事的过程中,为了等拍病人落泪以感动观众的镜头,摄影队伍可等上4、5个小时。一些制作队伍也会在正式拍摄前和病人碰面两三次,以了解哪些课题会特别触及病人伤心处,访问时就专挑这些课题来谈。

  不过,参与这类筹款节目的工作人员不认为自己是在刻意欺骗观众。

一名撰稿员说:“现代人生活忙碌,不容易被感动。如果节目平凡无奇,或是做得和一般综艺节目一样,是无法打动观众的心。你不能骗人,但也不能做得太平静。”她认为,节目制作人最终必须为自己设个底线,在吸引和感动观众的同时,确保不过度煽情,也不超出道德范围。

http://www.zaobao.com/sp/sp051223_506.html

eGemini e双子 said...

艺人筹款酬劳究竟多少

曹启泰有额外分红?


  本报尝试联络曾经担任NKF“阳光大使”多年的台湾主持人曹启泰,电话接通他人在杭州的经理人刘毓玺,记者表明来意,说坊间有传言指过去的电视演出如果筹款额超过一定的目标,参与演出的艺人除了原先协议的演出酬劳,还可得到额外分红作为奖励。刘毓玺说:“NKF的演出都是我接的,我没有听说这种传言,你从哪里听来的?你没有证据,就这样打来问我,我需要这样配合你吗?”

  记者说,下笔之前先跟当事人查证,难道不是负责任的做法吗?

  不料,刘毓玺越说越激动,最后说:“以后关于这类问题你都不必再打来找我了。你不要乱写哦!不然我就告你!”

  曹启泰过去力挺NKF态度明显,在台上呼吁公众捐款尤其落力。本报过去曾批评NKF义演中个别“苦肉计”项目效果太残暴,令人不忍卒睹,曹启泰就在下一场演出回应说:“慈善节目是不可以批评的。”

  有传言指他每年主持三场NKF电视义演,都收6万元酬劳,这样的主持费在本地来说是偏高的。

朱咪咪

对NKF很不满

  NKF每年中元节办慈善喊标,传每个外地艺人每晚的喊标酬劳达1000美元(1700新元),在香港发展的本地艺人朱咪咪也曾为NKF喊标,她说酬劳没那么高,大约是每晚1000新元左右。

  她透露曾替NKF接洽香港艺人来新喊标,当时她以为NKF真的没有预算,就说服她所接洽的艺人朋友来新时坐经济舱。不料后来NKF换人接洽香港艺人,却让他们坐商务舱,让朱咪咪无法对她的艺人交代而很不满。

杜莱爱搞煽情

对艺人“大小眼”

  记者尝试联络新传媒艺人,一些艺人要求匿名才肯说话。多数艺人不满杜莱爱在节目里搞煽情及对艺人“大小眼”。

  某女艺人说,杜莱曾当着众参与演出者的面前说:“你们都是演员,不必我教你们哭吧?”意思是要艺人们多用苦肉计表演,吸引观众打捐款热线,女艺人听了这番话,反感至极。

  某男艺人说,杜莱对红牌与非红牌艺人态度不同,明显“大小眼”,他就曾目睹杜莱某次打包食物到后台,不过却只叫几个他偏爱的红牌艺人去品尝,让在场彩排的其他艺人登时愣住,觉得“那我们算什么?”

  也有艺人说,同在演出或彩排中受伤的艺人,待遇可能大不同。据说某阿姐表演时闪到腰,马上受到杜莱关心慰问,可是另两个后起之秀与性格艺人虽然受伤入院,却没见杜莱亲身探访。

  其实杜莱这种态度,本报早在2001年已报道过。那年的《群星照亮千万心》节目打破筹款记录,杜莱在庆功宴上多次感谢参与表演的国外艺人,却对在场的本地艺人陈洁仪、蔡健雅、郭妃丽、黄湘怡四人只字不提,让她们下不了台。

巫启贤只有机票膳宿

  某男艺人说,以前NKF在外地名声很好,现在闹出这么大的风波,外地的朋友也嘲笑,使他心情复杂。他认为,杜莱有功也有过,不过现阶段大家都把他当过街老鼠,谁也不敢帮他讲话。

  另一男艺人说,艺人是被动的,也是在无知的情况下被公司委托参与筹款演出。他对于事件东窗事发感到高兴,毕竟真相大白。

  曾经参与NKF演出的巫启贤说,他当时只接受机票与膳宿接待,连零用钱也没拿,不过其他艺人他不清楚。

他说,艺人放弃在外地的工作来新参与演出,不管有没有收取酬劳,都是回馈社会,最重要的是慈善演出的财务要透明化。他最近参与新加坡心脏基金的《心手相连》,当晚的筹款额比300万元目标少了100万,他认为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心已受到打击,当务之急是如何挽救信心,而不是去对付杜莱。

http://www.zaobao.com/sp/sp051223_507.html

eGemini e双子 said...

NKF 和大选

● 李慧玲

  现在大家还会打赌大选将在一月举行吗?街头巷尾,网上网下,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碰头的话题都会扯上NKF,有的义愤填膺,有的故意调侃。反对党沉默得出奇,好像是在储存杜莱借给他们的炮弹,伺机而袭。

  如果明年一月就举行大选,行动党政府的胜算如何?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基层的情绪很不好。

  岛国的民众骂到乱。我问一位居住在岛国的台湾朋友怎么看NKF事件时,他坦言自己并不特别关注,因为这样的弊案台湾不少,NKF并不让他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经历,会形成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在岛国,这次事情“真大条”。岛国的民众对腐败弊案无法习以为常,或者说,大家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太平盛世里,民众没有感受过腐败这么“大规模”而明目张胆地在他们眼前发生。而这也是岛国的特点——不一定是社会上不存在隐藏的腐败,但大家心里那把尺确很清楚,腐败不能成为社会的常态。

  也因此,尽管在KPMG进行独立调查期间,坊间有人窃窃私语,认为即便调查了政府也不会公布整个结果,事实是:不管KPMG的报告有多尖锐,政府宁可来一次“大揭秘”,公开处理事件。虽然卫生部长数次提醒NKF是个民间机构,跟它“划清界线”,行动党政府应该也知道最终自己得为“大揭秘”付出政治代价。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行动党政府知道什么根基动摇不得,付出代价也得做,只盼望真能“痛痛快快”——痛但很快,把问题解决掉,把伤口抚平。

  但是,伤口会怎样被抚平?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次事件呢?数十年来,执政党一再阐明小岛国成功的要素是拥有强而有力的政府,是人民对政府的信任。而这样的论述,前提自然是政府总是对的,判断是对的,效率是高的,因此值得信任,良好的经验和“记录”为证。但是,40年过去,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民众的经验原本也在开始发生变化,再发生一些这样震撼人心的事件,让民众直接感觉到政府也有导致严重后果的疏漏,这对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KPMG的调查报告,其实不是今年唯一受到关注,披露政府疏失的独立调查报告。几个月前,尼诰大道坍塌案件的独立委员会调查报告,查明坍塌的技术问题,但是报告中披露的人为疏忽,其实也指向管理的政府部门。只不过尼诰大道看来只是让大部分人惊吓一场,实际造成四人的丧命,有关人员被起诉定罪后,大家也就吸取教训完事。

  NKF事件不同。数年来问题的累积,大众传播媒介扩大的影响让更多民众成为NKF慈善工程的直接参与者,使到岛国的民众发肤无损,但感情上严重受创。因此政府没有及早制止、监管上职责分工出现混乱、有人知而不尽言,加上政治人物之前对NKF的维护加深了民众对NKF的误信等等,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在民众看来自然是政府难辞其咎。与此同时,许多民众也才猛然发现,“很厉害”的政府其实也会出纰漏,政治精英也有不英明的时候。

  民众不会因为这次事件突然对政府完全失去信心,但是日后对于许多政策、做法,存有更多怀疑却是有可能的。因为大家学习到的一点是:政府不是百无一失的。权威,可以被质疑,也需要被质疑。

  这对岛国不一定是件坏事。如果民众能够学习理性地质疑,其实是岛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不过,这当然也需要另一方——政府意识到这个改变。除了维持它的高效率、果断与诚意之外,执政40多年后处理与民众的关系,岛国需要执政精英和它的公务员少一些自恃过高,时时有更多的谦卑。

http://www.zaobao.com/yl/yl051225_501.html

eGemini e双子 said...

借鉴英国经验,重振慈善事业

● 张征

  去年底,新加坡媒体的焦聚还凝固在一份报告、一个慈善机构和一个人身上。连续数个星期,KPMG的审计报告、旧NKF和其主管杜莱频频见诸报端电台,有些铺天盖地,有些年终的惶惶,有些理性的动摇和莫名的不安。圣诞节当天,读到早报庄永康先生《圣诞老人,请给我们诚信》一文,更感慨新加坡人的用心良苦。

  NKF事件所带来的是新加坡慈善业的危机。危难过后,就是机遇。在反思期,各抒己见,群策群力,不仅对于新的NKF益处良多,对本地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也有积极深远的作用。

  重要的是,在黎明前的昏黑中,不能忘记希望、信念和慈善是相辅相成的,璀璨的光明就在不远的前方。NKF事件可在狮城引起如此轩然大波,本身就体现了新加坡人对于腐败丑闻的零忍耐度。媒体的勇气和正义,反映了新加坡社会的文明素质,和国家政府的仁政法治。这些,都是慈善的根基和温床。

建立乐善好施的精神

  而从古到今,做善事从来就不易。如毛泽东所言,更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而不做坏事。杜莱当年放弃做律师的高薪,投身慈善事业,十多年来也做出不少贡献,但NKF本可以使更多病患者得到福音。抛开性格缺陷和管理作风不说,杜莱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他把施利的慈善事业当成了牟利的商业,把有心的慈善机构做成了机械的企业,而且是一个浪费严重、效率低落、不顾利益相关者的私人企业。 

  一个现代有效的慈善机构究竟要如何运作?NKF如何能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旧的NKF虽暂时一蹶不振,但在新加坡却已经基础雄厚,旗下中心遍布全岛。此为物之固本。虽然旧管理层有些失误,但其基层人员,尤其是一线的护理人员和义工们常年兢兢业业,如今面临困境仍然鞠躬尽瘁。此为人之正气。再铸一个NKF,现在缺的是通贯机构全盘,进而外溢宏大的善之精神。

  所谓善之精神,就是返璞归真,认定慈善机构最根本的使命就是筹集善款,用于善事,别无他想。其次,就是牺牲自我,明白做善事就不能贪图个人享受,助人为乐。再次,就是表里如一,身正影直,带头为善,影响更多人行善。有了这股精神,在内才可洗心革面,重拾斗志;在外才可重树形象,再现风采。

  善之精神的建立,在于重铸NKF。这将会是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也是全社会民众、慈善业界和新NKF共同成长的历程。

  短期而言,新NKF不仅要彻查问题,追究责任,还要坦诚地同民众交心,从善如流。同时,也要突出强调多年来的成果,分享曾受援助的病患心声,让社会看到过去的辉煌和明天的希望。从长期来看,要打赢这场公关之役、民心之战,建立起为善的精神,靠的还是有效透明的慈善管理。

参考英国经验

  英国的慈善业较为成熟发达,据不完全统计,全英已有38万多家慈善机构,按人均来算为世界之最。许多历史悠久的国际性大型慈善机构,都源于英国,且如日方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的慈善业在以下几个营运方面被公认为具有世界水准,新NKF不妨参考。

  其一,监管有力,分权而治。英国所有的慈善机构必须注册于慈善事业委员会(Charity Commission), 遵守有关规章,并受其统一监管。年收入或支出在1万英镑以上的“主要”慈善机构(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有7万1699家)必须向慈善委员会每季度上呈财务报表,并受制于外界独立的审计检查。

  慈善机构内部则规章制度化,以笔者做事的英国乐施会为例,管理层要对由12位独立的公众信托人(Trustee)组成信托监管委员会(Council)全权负责。所有公众信托人不拿任何报酬,完全义务服务。信托监管委员会不仅有任免管理层、清查账目的权利,还担当着批准年度企划和年终报告的责任。

  除此之外,32人的独立协会(Association)有权任命和移除公众信托人,300人的集会 (Assembly)则每两年举行一次,代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质询审查乐施会的慈善业绩和发展方向。

  英国乐施会每筹到1英镑,便有79便士是直接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项目上,17便士用于进一步筹款(并可再筹得1英镑),只有4便士是用于行政管理开支。其他大型慈善机构如国际红十字会、拯救儿童基金会和国际宣明会的行政开支,比例也绝对不会超过10%。偌大的乐施会在全英国没有一辆小车供管理层使用,各主任出国都搭乘经济舱,办公室里打印文件的用纸则一定是正反两面皆用。

  其二,多管齐下,巧筹善款。由于高昂的成本,除了BBC自己每年的“须助儿童”(Children in Need) 大型义演慈善晚会,一般的英国慈善机构都没有用电视慈善汇演的形式筹款。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慈善市场,除了依靠传统的广告直销争取每年每月的固定捐款外,慈善机构还必须别出心裁,利用多种途径,巧筹善款。

  英国乐施会在全国设有800多间乐施慈善商店,不光义卖民众捐赠的衣物书籍光碟,也销售公平贸易(Fair Trade)的食品和受助目标地的手工艺品,去年上交纯利2700万英镑。

  乐施会在电子湾(EBay)设有网上商店,通过ABEbooks.com设有网上书店, 并与iTunes合作销售慈善单曲。一本捐赠的首版书可以卖到8000英镑,一支单曲可以募得数万善款。而英国乐施会前年圣诞开发出的,完美结合大额捐款和贺岁美意的“乐施乐卡”,半个月就筹得百万英镑。

善用善心人士所捐出的时间

  香港乐施会发起的“毅行者”100公里越野挑战赛,每年则可获得几千万港元的善款。别出心裁,积少成多,国际乐施会在2004和2005年度筹集并应用的善款在4亿美元左右。

  其三,善用“捐时”,广传善道。慈善机构不仅对捐款多多益善,还应利用民众的“捐时”(gift of time)。“捐时”如利用得当,不只可以减少慈善机构运作成本,还可“由时生钱”,更可耳濡目染,达到共同为善的社会效益。

  乐施会在全英有义工2万3000多人。800多家乐施慈善商店,除了店长为职工,全由志愿者利用个人时间管理营运,自然成本大减。义工来自四面八方,各尽其能。他们不仅可以参与市场营销、产品开发,还可利用专业,免费提供各项商务社会服务,从教书、翻译,到企业咨询,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慈善利润。

  当更多人可以不仅捐钱而且捐赠最为宝贵的时间来支持慈善机构,主动参与慈善活动、宣扬善道,经济和社会学上的乘数效应和溢出效应就会发酵出来,爱心和善行的社会资本便会逐渐递增。人类的共相会弥补人性的缺陷,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融洽,为善之精神会发扬光大,最终得益的将是我们的家园和我们每一个人。

  ·作者为英国乐施会 (Oxfam) 研究员,牛津中国论坛编委。

http://www.zaobao.com/yl/yl060102_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