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06, 2005

马生物科技谷计划搁浅

  (吉隆坡讯)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在退位前推展建设的生物科技谷“Bio-Valley”计划似乎已陷入停顿状态,若你向研究界人士提及这个计划,有人会告诉你,计划还在进行,有人则说并没有这样的发展计划,多数的人会表示不愿多谈。

还是一片荒地

  据英国一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Nature)周刊报道,这项耗资约1亿6000万美元(约2亿6457万新元)的宏图大计是要把三所新的研究中心集中在一起,利用低廉的租金、优良的通信基础设施和多元性的物种,吸引生物科技公司前去生产药品和其他产品。

  然而,除了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的蓝图之外,计划的细节并没有公开。照理,位于吉隆坡以南雪兰莪州龙溪(Dengkil)的生物谷已经竖立起一座座将近完工的建筑物,但那里还是荒地一片。马国政府年初公布的文件显示,生物谷计划已经改为生物网(BioNexus)计划。在新计划下,龙溪将只建立一所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将同他处的另外“两所卓越中心”联系起来。

  马国生物科技发展计划同新加坡的计划比起来,进度显然跟不上。新加坡的生物科技研究园启奥城(Biopolis)已经开始运作。

受土著优惠政策牵绊

  新加坡深知要在科学领域取得成绩,就得积极地网罗各地人才,不考虑他们的国籍、种族或信仰。马国却受到土著优惠政策的牵绊,它的教育体系优先维护的是马来人的利益。

  其实,生物谷只不过是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其他地方也可见空置的研究中心或是由没有科学研究知识的人所领导的研究中心。在国民不习惯于批评领导的社会里,问题看来难以迎刃而解。

  不愿意公开身份的一名资深政界人士说,生物谷“纯粹是个华丽建筑物的建设计划和房地产发展工程”。

  马哈迪和他的助手们以为,只要把生物谷建造起来,世界各地的研究员便会向这个张挂起“生物科技”旗帜的园区进发。外国观察员认为,他们的这个想法未免有点无知。在马国设有分公司的日本公司尼穆拉基因方案公司(Nimura Genetics Solutions)主席清田圭一说:“马来西亚没有发展生物科技的历史,生物工业也不多,风险是很高的。最大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缺乏。”

  在人才缺乏的局面下,马国年轻的科学人才,尤其是华族和印度族的人才又继续流向外国。就以去年来说,128个全部科目都考获A等级的学生进不了医学系的大门,他们都不是马来人。得以入学修读医科的反而是成绩比不上他们的学生。

  即使是有新建的研究中心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就以吉隆坡附近的科技园来说,那里有政府资助的学院,理应吸引生物科技公司。可是当该周刊记者6月底走访该处时,只见精密的色谱仪和光谱仪就这么放置着,只有两个研究员挤在一台电脑前。

  科技园的一名行政员说,马国有失业的大学毕业生,但是他们缺乏科技业所需的技能,包括英语能力。他说:“有才干的人都到海外去了。”

  马国难以吸引外地研究员的另一个因素是工资低以及进修博士研究生课程的学生不多。外地研究员若需要研究生的协助还得自己从国外带进来。

  在理论上,马国想效法新加坡吸引外地人才的措施。1995年的时候,马哈迪便推展了五年计划,每年要招聘5000个外地人才。但在计划下受聘的科学家只有94个,当中有24个还是回归故土的马国人。

  到了2004年,这批人当中,只有那么一个还留在马国。


  在马哈迪时代,宏图大计常常以失败告终,生物谷计划或许也同样会无疾而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