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1, 2005

上海宝贝卫慧

告别叛逆 找到内心的宁静

  上海宝贝卫慧应“新加坡作家节2005”的邀请首次来新。她在上个周末连续三个晚上和本地读者和作家做了面对面的交流。

  总结这次行程,她说:“对于我个人和读者的互动来说,这个作家节是很成功的。”

  卫慧是第一次出席亚洲文坛盛会。离新的最后一晚,从旅途疲劳恢复过来的她终于进入了状况,在“爱、性欲与欲望”(Love, Sexuality & Desire)的座谈会上,以流利的英语坦诚地回应公众尖锐的提问。

  出席座谈会的作家除了卫慧,还有本地两名作家林伟明(Gerrie Lim)和马来作家伊沙·卡玛利(Isa Kamari)。林伟明的著作从探讨城市文化现象角度出发,采访和纪录性行业实况。伊沙·卡玛利则以性爱为题材在马来社群里造成热烈回响。

  一名年轻女性提问:“亚洲人非常讲究道德感。写作题材很多,而你们在作品里特别选择了描绘性爱?性的作用是什么?”

  卫慧的回答赢得很多掌声。她说:“第一,我享受写性。要知道性不容易写,写得好更不多。我不觉得有什么好难为情的。第二,女人和男人生理构造不同。女人有经期,会怀孕生小孩,将来还会有更年期。女人就是用这些微妙的生理变化来感受这个世界。在过去女人是男人的玩偶。要解放女性,不能避开性的解放。第三,中国给予人追求个性的空间有限。性是一个禁忌,挑战它就变成一个争取自由,表现自我的姿态。第四,我们都是人。儒家说‘食色性也。’性是人的天性,谈性是很自然的。”

  相对两名男作家的回答(性爱作用在于反映社会问题、文化现象),卫慧直率而坦诚的个人风格,马上让人见识到这名在2000年凭个人第一部长篇小说《上海宝贝》在舆论界掀起狂风暴雨的争议性女作家的魅力所在。

  卫慧说话爱恨分明。她说:“这些年来媒体常用各种提问的方式,其实是问同一个问题:‘是不是因为《上海宝贝》被禁,媒体炒作,这本书才这么红?’我的书畅销不是因为我写‘阴茎’(penis),而是在性爱表层底下有更深刻的东西吸引了读者。不要随意地在我身上贴标签。我这一代的中国人和上一代很不一样。我去东京、巴黎宣传我的书,他们都会为上海原来像世界其他城市一样而感到惊讶。我描绘的性爱和西方作者的相比根本不算什么。性不过是糖衣。一本书能保持畅销四五年,必然是糖衣底下还有的东西。

文坛坏女孩变好女孩

  卫慧此趟来新宣传的是她的新书《我的禅》英语版本《嫁给活佛》(Marrying Buddha)。英语版本的书名遵照的是作者的最初命名。书要在中国大陆发行,有关当局建议改书名,并删掉一些。作家都视作品如骨肉,卫慧却不在意作品被删。她微笑地说:“我不在意,更在意的是回归的姿态。”自从在纽约和日本禅师学习之后,天天打坐的她是不一样了。

  隐退文坛4年多,重新登场,她的小说仍然有性爱,但是这次她尝试结合精神性(spiritual)与性。

  在连续三晚的交流会上,她重复着一个命题:“精神性的也可以性感”(spirituality can be sexy),并引经据典,从西藏的欢喜佛、道家的阴阳交合来谈精神性的性感。

  新书不仅是作者从肉体快感回归到精神喜悦的尝试,也是作家在经历了西方文化生活之后回归自身文化的重要历程。

  她在作家节开幕座谈会“新亚洲的写作——在国际舞台寻求声音”谈到自己“一个月在上海一个月在纽约”的生活经验所带来的文化领悟。

  她说:“我在西方反而更能把自己的亚洲身份看得清楚。去了纽约,有了地理的距离,心理上,感情上更加贴近中国。上海宝贝是我的叛逆阶段,那时我向往西方。现在到了西方,‘坏女孩变回好女孩’——在纽约吃中国菜,看道德经,穿丝旗袍,这是我去西方之前难以想像自己会这么做的。”
从受伤中成长

  虽然卫慧交出了新作,然而《上海宝贝》效应并没有退温。有评论将《上海宝贝》里的性爱和放纵生活无限放大,称作者是“用身体而不是头脑写作”。媒体采访总是对现实中的卫慧特别感兴趣,似乎想从她身上找出联系小说人物的蛛丝马迹。

  作家节第二晚的活动是在酒店做睡前阅读。活动场地摆了一张大床,卫慧敬而远之,坚持坐在沙发上读自己的作品。

  她说:“我今晚非常小心(不要在床上阅读),不要给媒体借题发挥的机会。在过去,我受到太多的恶意攻击。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男人的社会,做女人特别困难。上海宝贝是给我赚来了名气(fame),但是也让我从受伤中成长(make me grow through pain)。”

  她坦言写《上海宝贝》时,自己是25岁的愤怒叛逆女生,无法想像自己有一天会居住在曼哈顿。追求西方文化是解放自我。现在能够四处旅行,视野不再局限于当下的中国,她已经告别了叛逆期,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传奇性底下的卫慧

  卫慧凭一部受争议性的小说成为一个受争议性的明星作家。一书成名使她跃升上海现代传奇人物。关于她的传言很多,其中包括拿了一笔庞大稿费到美国买房子逍遥生活。

  她自己的说法是:“20万美金能在曼哈顿置房子吗?这话不可信。”

  她曾分别在中国和纽约访问里,这样的形容真正的自己——“饿了吃饭,睏了睡觉,你刺我一刀会流血,你抱住我会温暖的人”。

  记者接触了她三个晚上。前两个晚上她穿了一身黑,十指艳红,又长又直的黑发藏住了脸颊两旁。最后一晚换了水蓝色的丝制日式短上衣,十指没有艳红,两颊旁的刘海不时被拨开,气质感觉变了另一个人。

  说英语的卫慧和说华语的她很不一样,正如文字的她和现实的她也有不同。英语的她用词袒露,作风率直。她说华语语气温和,有一种“你明白吗”的体贴温柔。看她对年长读者有求必应的恭敬,就是一个东方文化定义里的好女孩形象。

  媒体对真实的她深感兴趣。她回应:“我不会多说的,除非你做了我的朋友,那你自然就会知道了。”

  最后一个晚上,她用西方礼仪——很开朗地和记者拥抱了一下作告别,然后快步地走到另一个活动场地。三十岁之前,她是一个爱玩乐爱新鲜的“派对人”(party person);三十而立之后,派对女孩对生命的热情拥抱更换了姿势——热烈不减,但多了追求平静从容的合掌弯身。

卫慧最新动态:

·《上海宝贝》正在筹备电影版本。10月会正式发布消息。卫慧正在为女主角人选伤脑筋。她心目中的人选要有女知识分子的气质。

·卫慧找了身价非凡的美国设计师朋友为她做了一很酷的英语官方网站。读者可以上网www.weihuilove.com,给她写电邮。

 卫慧简介:

  1973年生,摩羯座。199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做过记者,编辑,电台主持,咖啡店女侍,鼓手,自编自演过话剧。出版作品包括《蝴蝶的尖叫》,《水中的处女》,《像卫慧那样的疯狂》,《欲望手枪》。

  《上海宝贝》是她的第一部半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成为国际畅销书。该书也给了她很多名号“美女作家掌门人”、“身体写作首席作家”、“城市的另类代言人”、“新新人类的旗手”、“带刺的葵花”等。

投资华文

  美国投资大师詹姆·罗杰斯近来频频于媒体亮相,连他那年仅两岁的小女儿也成为国人焦点。

  今年七月底,罗杰斯受邀为本地投资人士与基金经理演讲时,提出他所认可的最佳投资建议,即是让儿孙学习华文,因为那将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语文。他不忘强调自己两岁大的女儿正在学华语,特聘一位中国保姆,每周五天住在他家里,与宝贝女儿纯以华语沟通。上周国庆群众大会上,李显龙总理也特地提起了罗杰斯,说他正考虑是否要定居新加坡,以便让女儿在双语的环境里成长。

  这些华文受高度重视的讯息,确实令许多“精华”者亢奋不已,仿佛暮色四合里,又乍现一轮暖暖太阳。然而,心理上的亢奋与生理上的亢奋极其类似,人世间打过滚、翻过跟斗的,应当以智慧的眼睛透视生活真相。

  罗杰斯被誉为投资奇才,他喜欢周游列国,两度自驾车环游世界,行程里数打破了健力士记录。他以这种独特方式深入世界各地,体验新生事物,接触各阶层人物,实际而真切地掌握市场动向,为自己的正确投资准备最具价值的第一手信息。

  今年七月,罗杰斯再度访问中国,他在接受访谈时强调:“我知道中国绝对是世界上下一个伟大的国家。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看到中国正处在一个多么强有力多么令人振奋的发展阶段。这确实正在发生,我也许最终选择住在中国。我喜欢住在上海,我希望我的女儿能够住在这里。我非常希望最终能在中国进行大笔投资,虽然不是现在,但我希望会。”

  字里行间,我们固然可以强烈感觉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气势沛不可挡,不赶搭此列班车,必将错失致富良机。但,罗杰斯毕竟是生意人,他纯将“中国”作为一个投资概念,让孩子学习华语,也仅仅是期待日后丰盛回报。

  假设华文华语作为一项新概念金融产品,我们不妨设想报章出现这样的广告:

  21世纪最具潜能、回报率最高的投资项目:华文华语投资华文华语,是您最明智的选择。

  请即刻为您的孩子投资华文华语,未来的30-50年里,必将获得10倍以上的回报。

  作为投资项目,广告当然也得在不显眼角落作某些说明:此项产品属于长期投资,在30年之后才能获利;若在期满之前终止或放弃,您可能蒙受损失。此外,本产品是一项投资,具备一定风险,一旦受市场因素影响,您的投资也可能面临亏损。


  至于向来强调与市场同步、以世界作为课室的学校教育,自必相应调整,试想像以下一堂华文课开场白:

  同学们,欢迎大家报读华文华语,这将是你们这一生中最正确的投资。中国正在崛起,不仅是世界大工厂,还将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她充满商机,遍地黄金,等着你们去掌握去挖掘。华文华语已是目前含金量最高的语言,学好它,就等同掌握了开启宝库的金钥匙,你们这一生所能想像的荣华富贵都在里边。好,现在大家一起跟着我念:华文自有黄金屋,华语自有颜如玉。

  20世纪末以来,全球信仰危机加深,这是无论君子小人都只能喻以利的年代,人们越来越不相信文化资产与精神层次,蜂拥追逐金钱,膜拜财富。洋人以功利视角学习华文华语,作为投资,企求回报,我们不可厚非;然而,身为炎黄子孙,将华文华语的学习从母族文化抽离,转型为金钱财富的目的,其间失根的风险,必将遗祸数代。

  回到罗杰斯身上,他如今正筹划为最珍爱的宝贝女儿进行长线投资——万商云集的纽约,商机无限的上海,标榜双语的新加坡,作为精明投资专才,他将把孩子的未来押在哪一个城市?如果你确实相信罗杰斯,也正为自己及孩子作投资,不妨紧随大师脚步;不过,投资结果揭晓,最终考验你的仍是智慧和勇气。

● 彭飞

平淡中的真情

  真挚的感情,总是见诸平凡的生活细节当中,真情的流露,也往往显现在平常与琐事之上,完全不必刻意的伟大,更不需要巧饰与夸张。

  朋友传来一组图像,简单朴实的画面,却有着十足的感染力,至少对我来说,它们是人间最自然的情景,起着唤醒蒙尘良知的震憾效果和力量。

  图像都是极其“日常”的画面,有老人拄着拐杖、年轻的父亲拉着小男孩学步、母亲在床边给孩子讲故事、为孩子洗澡、女儿在电脑旁教爸爸掌握新科技,以及一些老人落寞的面部表情和肢体特写。

  这组图像的每一张,都附有一段的话,串联起来是完整的一封英文信,是以一个老父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写成,说的都是再家常不过的话。我试着用中文重新演绎这一封家书:

  儿子啊,当你看到我拄着拐杖,走得巍巍颤颤,步履艰难的时候,上前搀扶我一把吧,你应当记得,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是如何耐心地,在你跌跌撞撞下,教你走出人生的第一步。

  孩儿啊,当你看到我双手颤抖,吃饭的时候碗也拿不稳,有时候还把饭菜,溅得满桌满地都是,不要嫌弃我的脏乱,很久以前,当我喂你进食的时候,你也经常吃得满嘴满脸,像个小花猫似的,一直到我教会你好好地吃一顿饭。

  当我讲话口齿不清,脑筋转动不灵,时常重复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记得这个又忘了那个,罗哩罗嗦唠唠叨叨,渐渐连生活小事也无法自理,孩子啊,请不要厌烦。

  在你的童年时代,我不也曾经不厌其烦地,每晚蹲在你的小睡床前,一遍又一遍,讲述同样的故事,直到你沉沉睡去。

  当我对着现代科技,而显得不知所措,连简单的电脑程序也不懂,手指在键盘上笨拙地移动,孩子啊,请给我足够的时间慢慢学习吧,就像在你稚气的童年,爸妈也教会你怎样吃得好、穿得暖,教你学会如何面对生命中的风风雨雨。

  我一天一天老了,也许再过一些时候,我会渐渐失去记忆,也许认不得你们,生活也不能自理,孩子啊,记得搀扶我一把吧,人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总有一天,你也会明白这一切的,我的孩子。

● 李永乐
(传自上海)

Monday, August 22, 2005

新加坡2005年群众大会演讲

繁华都会 我的家园

引言

  今年我们庆祝独立四十周年。跟文明古国相比,新加坡还是个年轻的国家。但是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四十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第二次大战结束之后,许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然而,多数新兴国家独立不久,便陷入长期的困境。很少新兴国家能够像新加坡这样,以兴奋的心情庆祝四十周年国庆。我们的经济欣欣向荣,教育发达普及,人民安居乐业。我相信各族同胞都会对我们的成就感到喜悦和自豪。

李显龙总理在演讲中,鼓励国人尽力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人人都有机会共享成果的国家。


融洽的外交关系

  有人说 “小国无外交”。事实上,对新加坡这样的一个小国来说,外交工作极为重要。过去一年,我们不仅加强了同亚细安国家的联系,跟日本和印度的关系也更为紧密。我上个月在华盛顿访问时,同布什总统签署了“战略框架协定”(SFA)。这个协定大大地促进了两国的合作,特别是在国防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合作,这是因为两国都很重视反恐的工作。

  我们同中国的关系也已恢复正常,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今年五月到新加坡进行成功的正式友好访问。吴仪副总理将在九月到访,以出席第二次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我年底将到中国进行访问,以进一步加强两国的关系。

  新加坡向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作为海峡两岸的朋友,我们很高兴看到连战和宋楚瑜最近在中国进行了成功的访问。两岸关系缓和了,区域的局势也稳定下来,这对每个国家都有好处。

新的一代,新的信心

  近几年,我注意到华社有了新气象。华社出现了一批生力军。这些年轻人受过良好教育,通晓双语,又了解华族文化。他们很有点子,也很有冲劲,因此在职场上相当吃香。他们相信自己能够为国家开拓海外的经济空间,帮助国家应付未来的挑战。

  更叫人鼓舞的是,老一代的华校生,(也就是我这一代,或比我更年长的华校生),也不落人后,逐渐活跃起来。很多年轻时无缘上大学的“老牌”华校生,现在也有机会一圆大学之梦。他们有的修读开放大学课程,有的修读中国大学在本地开设的课程,当起“超龄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中国的崛起,让大家看到华文的美好前景。受华文教育的人士对华族文化的延续也更有信心。一般来说,华族对自己的文化越来越有兴趣,并有更深的认识。一些只懂英文的人,开始学习华文;另一些人在荒废华文多年之后,重新发现它的好处,如获至宝。梁智强说,英校毕业生是“精英”,但华校毕业生才是“精华”,而现有的华校生已经是“最后的精华”。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故事才刚刚开始,正在上演的绝不是“最后的精华”,而是“最好的精华”的第一集,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我曾经遇到在中港台工作的新加坡年轻人。他们告诉我,他们感激政府“强迫”他们在学校学华文。当年叫苦连天,现在获益不浅。少了华文的基础,他们不可能在中港台大展拳脚。

  很多西方人也开始学习华文。美国各大学的中文课程都爆满。美国著名投资家Jim Rogers最近到新加坡来。他曾是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的生意合伙人。他正在考虑是否要在新加坡定居,希望让会讲简单华语的两岁大女儿在讲华语的环境里长大。他对中国的长远前景充满信心。至于投资的秘诀,他说:“我的忠告是,让你的孩子或孙子学习华文,这将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语文。”

  如果连一位不懂华语的洋人都那么重视华语的学习,那我想懂得华语的年轻家长,更应该好好利用你们的优势,培养精通双语的下一代。

  我们去年着手修订华文课程与教材,以便让华文教学在这里开花结果,使华文的前景一片光明。我希望大家继续热烈支持这项改革。

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新加坡人除了关心文化的问题,也很关注柴米油盐的民生课题。

  我知道很多人担心工作不保。实际上,各地人士都关注饭碗问题,连形势一片大好的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两三百人申请同一份工作是常有的现象,而且申请者往往条件优异。在环球化的时代里,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我们必须解决各项社会问题。我国人口正逐渐老化,大家都为医药费的上涨而担忧。我在稍后的英语演讲中,会谈到如何让人们延迟退休的问题。在医药保健的问题上,我们将提高健保双全计划的年龄顶限,也计划放宽保健储蓄的条例,让大家能更灵活的使用保健储蓄。许文远部长正在研究如何落实这些调整。

  我们也将着重协助低收入的人。近年经济走下坡的时候,许多工人的花红和加班津贴都减少了。现在虽然经济好转,他们的收入已有所改善,但是还没有完全恢复。低收入家庭受到的影响最大。他们为生活费担忧,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会着手帮忙这些同胞。

  政府制定了各种扶贫济困的计划,这包括成立社区关怀基金,向陷入困境的家庭伸出援手。我们累积了经验后,将会逐步改善这些计划。我们的目标是让受惠者尽快自食其力,而不是长期依赖政府。

  我们扶持低收入同胞的重要策略,是帮助他们拥有资产,特别是建屋局的组屋。这个策略远比津贴消费来得好。如果我们模仿一些西方国家,提供慷慨的失业救济金,一定会养成人民过度依赖政府的心理。政府推行多年的居者有其屋政策,使绝大多数的公民拥有资产。政府将加强这个政策。当低收入家庭要购买组屋的时候,我们将在他们的公积金户头注入一笔特别津贴,帮助他们购买组屋。这应该可以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

  扶贫济困的工作不应该由政府包办,这是很不明智的。民间的福利与自愿团体也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些团体有许多热心的自愿人士,他们熟悉个别社群和残疾人士的需要,他们办得到的,政府未必办得到。同时,如果较成功的人,愿意热心地帮助不幸的人,我们的社会必定会更有温情,更有凝聚力。

  在新加坡的慈善机构中,全国肾脏基金的规模最大,也拥有最多捐献者。八频道的观众向来给予肾脏基金大力的支持,体现大家同舟共济的精神。当国人听说肾脏基金的管理有问题时,都感到惊讶和愤怒。我完全理解大家的感受。

  现在,全国肾脏基金有了新的领导班子。他们正在进行彻底的检讨,同时已经要求警方介入调查,一定会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并会向公众作出交代,以纠正这个机构过去的缺失。我希望大家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这项工作。

  与此同时,我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其他的慈善团体,不应该一竹竿打翻一船人。许多团体付出不少心血,做了很多的善事。如果我们不再支持它们,将会连累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重新打造新加坡

  然而,政府和慈善机构的福利援助,只能解决燃眉之急。确保经济的增长,才是长远之计。唯有经济不断的增长,我们才能制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人民必须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才能胜任这些要求更高的新工作,才可以赚取更高的薪金。有鉴于此,政府将尽力为人们提供培训和教育的机会。

  我们要在经济上取得新突破,就必须重新打造新加坡。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如果我们怕辛苦,抗拒改变,很快就会失去竞争优势。即使像中国那样的大国,也无时无刻不面对改变的压力。过去,人们常说“穷则变,变则通”。今天,我们应该把这句话改成“变则通,不变则穷”。我们不能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才开始想改变,那时已经太迟了。中国各地流行的口号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中变,七年一大变。总之,无论是什么国家,改变是免不了的!

  中国政府目前大力振兴东北三省。最近,这三省的领导人陆续到新加坡访问。我会见了他们。他们都想尽快完成自己省内的经济改革。我问吉林省省长:为什么这么急于改革?他说,改革工作有如手中的冰棒,如果行动不够快,转眼就会溶化成水。如果省内的企业垮了,后果不堪设想,数百万人的生计也将大成问题。中国中央政府及省政府虽然会协助他们,但是他们自己也必须争气。地大物博的中国下定决心寻求改变, 新加坡更不可以原地踏步,而应该加快步伐,以便赶上世界新趋势。

  新加坡整体的表现如果要比其他国家好,每一位学生就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以便掌握谋生技能。我们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在完成中学教育后继续升学。即使上不了大学,也能到理工学院或工艺教育学院就读,接受高素质的教育。无论是到那里升学,都能施展才能,成龙成凤,所谓行行出状元。从长远来看,这是我们拉近贫富差距、帮助贫困家庭向上提升的最有效办法,这样一来,贫穷家庭的下一代就会有更高的谋生本领,而不会再面对技能低,收入少的问题。

  我们今后将着重发展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因为这是大多数学生就读的学府。我们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办得十分出色,但是我们并不满足,准备进一步提升它们的水平,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天分、和志向,接受高素质的专科教育和训练。

  不仅年轻人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年长者也应该如此,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所有的工友都应该努力求上进,掌握一技之长,考取技能鉴定证书、理工学院文凭、甚至大学文凭。

  另一方面,当我们的经济在转型的时候,新加坡人不仅应该掌握一技之长,还必须有良好的服务精神。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服务业和旅游业办得有声有色。以前,香港人的服务态度不怎么好。近年来,他们已脱胎换骨,态度大为改善,对顾客几乎有求必应。旅客现在到香港旅游时,很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我们的服务水平不如香港和许多发达国家,现在是迎头赶上的时候了。调整心态是第一步,我们应该以提供良好服务而感到光荣。其实,助人为快乐之本,服务精神本来就是优雅社会不可缺少的素质。我们不应该对服务行业存有偏见,不应该以为那是较低下的工作。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一样值得尊敬,一样可出人头地。大家也许听过“桃苑”这家很受欢迎的餐馆。两位女老板原本是旅店的侍应生,她们在当了领班之后,决定出来开餐馆,因此成了成功的创业者。

  除了提供良好的服务,我们也应该重新打造我们的城市,使它活力充沛,多姿多彩。亚洲的其他城市,譬如上海和台北,也不断的求新求变。从前,被派到上海是一件苦差。今天,上海成了许多人的第一选择。我听说在上海的一些新加坡人生活过得很舒适,不想回来了。时代真的不同了!

  我国环境青翠干净,治安良好,这早已是有口皆碑的。在重造狮城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借助这些优势。我们的建筑设计、商业和文化活动,以及整个城市的气氛,都有待改善。我们正逐步翻新组屋区,以带来一个更舒适和便利的生活环境,让大多数国人直接受惠。政府也将在市中心和商业区进行大规模的发展计划,目标是打造一个富有魅力和活力的都市,以吸引更多旅客,人才和投资,而新加坡人也可以享受到这个繁华都市带来的种种好处和乐趣。

结论

  创业难,守业更难。今天的新加坡欣欣向荣。我们不应该只是致力于守业,而应该继续创业,自强不息,使新加坡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一个人人都有机会为国贡献,人人都有机会共享成果的国家。

  我深信新加坡的前途是光明的。俗语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回头看看我们四十年来一起走过的路,我们可以为辛勤劳作的丰收感到自豪。只要我们继续勇于改变,不断更新,不断进步,我们一定能为自己,为我们的子子孙孙,开辟一条幸福的康庄大道。

李总理(华语演讲全文完)
(2005-08-21)

Sunday, August 21, 2005

应该是”主义

  在追究责任时,避开真相,含糊以对,以一句“应该是安全的/稳当的/没问题的/可行的/合法的”等等含糊的暗示信息、或留有余地的模糊语言来逃避责任,就是“应该是”主义。

  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经济进行蓬勃发展时,在人们匆忙朝向功利之际,更容易犯下这个以“自以为是”开始,最后以“自圆其说”搪塞解释的错误。

  这种“应该是”情形,有时只是很简单的个人思想麻痹,比如这个人对自己的公民权利拥有不确切的认识,认为自己可以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街上他胡乱摆卖,胡乱盖搭违章小摊,不顾后果攀过马路中间篱笆过街,甚至,自己没医疗职权却敢给人打针配药,自己没驾照却敢开车。

  最荒唐一次大概就是坐在飞机紧急出口旁边的乘客想“打开个缝透透风”,最终事情坏了,还活着被逮着的话,就会搬出最顺口的一句话:我以为应该是可以的

  这种“应该是”主义假如被社会上有点力量的人士用上,有时后果真不堪设想。比如一个小区里突然多了很多“没保障证明却在户外挂着”的电线。比如路边施工,既不考虑居民方便,也无事前通知,就设下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屏障,让小区几乎变成“围城”,在电视上还理直气壮说“应该是可以的”。

有悠久文化传统

  又比如,一些地方上的管理单位认为,既然要大事发展社会群体经济,因此只要有人能出得起承包费用他就可以任意地在矿山上开采。结果坏了,塌了?当事情“牵一发动全队人”地“溯源而上”,那时一层一层责任人士都会摆出样板式的一脸无辜说:这原本应该是安全的,应该是没问题的。

  诚然,有些“应该是”主义,是根扎在属于知识贫血的个人无知上,倘若真是因而导致事故发生,只得承受冤枉与不幸。但,有些“应该是”主义是交织在更复杂的因素上,如官僚主义及其间的微妙利害关系,那么,要一下子让这些人或单位去学习真正的是非价值观,基于这一点也已拥有悠久文化传统,那就没如此容易了。

  比如近日电磁污染又被再次提出,尤其是在建立手机基站的安全性上,社会人士表达深切关注,但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日前作客《首都之窗》节目时,说:最近受理电磁污染投诉案件虽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移动电话基站的建设……通过监测,可以这么说,“北京的电磁辐射环境应该是安全的,是受控的。”

  有北京市民就认为“应该是安全的”是种模棱两可的说法。因为他们真正担心的是:实际上究竟是安全还是不安全?

  通讯公司因“悄悄”在郊区农村建立移动基站而与当地居民发生矛盾之事时有报道,更曾有媒体报道说首都医科大学一职工宿舍区内,有座楼从1998年以来有20人患了癌症,其中12人已故去。

  怪的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是住在从八层以上十几层中同一方向、同一房号的居民。后来发现对面就有一个“基站”,因此怀疑大量居民的患病与此有关。

  即便没有这些信息,环保局也应该彻底搞清楚电磁污染的真相并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等到事态严重了或是事故发生了,是不是还来样板式一脸无辜的说:“应该是没问题的”。

  或许你觉得这种“应该是”主义是人家的特色?不是的,这种源于自以为是,方便过后推卸责任的心态全世界都有,“本来应该是这样的嘛,我怎么知道”、“How do I know ? It's supposed to be like that mah !”
   也很熟悉吧?

   借镜照照,提醒提醒。

● 吴韦材
·作者是本地写作人,文发自北京

让母亲的关怀化为和平的力量

  自从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整整60年。我那一代的许多年轻人,因为受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的煽动,昂然走上战场,白白牺牲宝贵的生命。

  战争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情。

  那是1945年的春天,我17岁。在一个人们为逃避频繁的空袭而彻夜无眠的黎明,有约100架B-29轰炸机朝东方地平线飞去。我凝视它们,直到它们化成小点,消失在天空。

  就在这时候,有人叫喊:“那是什么?”只见有东西从空中坠下。那是降落伞。看来有一架飞机被击中,一名美国兵正向我们的方向坠落,在200或300公尺外的田野上着陆。我后来听说,这名美国兵被一群追上来的人用棍打个半死,直到被宪兵带走为止。

  我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的反应是:“好可怕!那人的母亲一定非常担心。”

  我母亲是一名极其平凡的女性,在很多方面,她是那个生她、养她的时代的产物。

  如今回过头看,让我感到震动的是,身为母亲,她对“敌人”的母亲所承受的痛苦,始终抱有怜悯之情,虽然她们之间相隔万铮屑浠沟沧挪煌恼嗡枷氲母咔健?p>  在我看来,女性是天生的和平主义者。作为生命的给予者和孕育者,以及重视人伦,致力于养育孩子、守护家庭的女性,她们与生俱来深沉的悲悯意识。这种意识,穿越人类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谅解

  战争宣告结束,大家都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没有人说出口,但到处弥漫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当时,也没有人站出来说:“我为日本战败感到高兴。”但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感受。

  我母亲经常表示对战争的厌恶。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四个儿子能平安归来。战争爆发后,我的哥哥全被送往中国和东南亚的前线。

  战后两年,我的哥哥陆续归来,身上穿着破烂的军服,形容憔悴。但大哥喜一没有回来。自从他离开中国,派往东南亚,就一直音讯全无。

  1947年5月30日,我们惧怕的事终于发生。区公所一名官员送来一封信,通知我们大哥阵亡的消息。母亲接过了信,礼貌地鞠躬,然后转过身去。她背向我们,身体在悲痛中不停颤抖。我的其中一名哥哥领回大哥的骨灰,母亲紧紧抱着儿子留下的唯一的小小白色骨灰盒的样子让人不忍卒睹。

  没有一个时代像20世纪那样,让全世界许许多多的母亲留下悲痛与哀伤的眼泪。战争的最大牺牲者是女性、是母亲,而发动战争的,却往往是男性。

  所有见识战争之残酷、了解战争如何剥夺人性的人,都应该为世界和平团结起来,共同合作。女性在这方面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她们所关心的,以及她们的声音、智慧和看法,都应该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视。

  通过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谅解而建立起来的团结,以及一种要保护自己和保护我们所爱的人的普世本能,我相信,我们可以把21世纪变成一个生命充满尊严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所有母亲对和平的祈愿——这也是全人类最恳切的企望——将会得到实现。

● 池田大作
·作者是国际创价学会会长,创价大学、户田纪念国际和平研究所,以及波士顿21世纪研究中心的创办人

现在的中国中国吗?

  今年5月,我在“第二届新中大学生交流计划”下“闯荡中原”两周。

  此趟中国游,展现在我眼前的中国跟我在求学时期所认识的中国不知为何有一种说不上去的落差。

  先从最表面的谈起吧!前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兼建筑师刘太格曾经说过中国现在许多大城市被“破坏”得很多。

  我看看北京,再看看上海,都是非常繁华、非常摩登的大城市,高耸林立的摩天楼,叹为观止的汽车高架桥,熙熙攘攘的购物步行街。我是这样理解刘太格何以“破坏”一词论及中国城市:毋庸置疑,中国确实与世界接轨,因为它的城市与世界其他大都会没什么两样。北京和上海不是我想像中的中国城市。《卧虎藏龙》里那可供侠客飞檐走壁的满城琼台玉宇、宝殿珠楼已不复存在。

  也许,我应该为上海破例,因为它本来就是“十里洋场”。但是,作为千年古都的北京,似乎缺少了文化自信。没错,北京还是能找到许多古典建筑物,而很些古迹都是众多有识之士及民众努力保存下来的,但是,我们一行为北京感到一点儿可惜,因为不难发现新建的许多大厦都受了欧式风格的影响:尖顶钟楼、希腊廊柱。为什么北京的新建筑物不能参照中国的古典建筑设计?莫非北京人认为传统设计无法融入现代生活,只能局限于充当观光景点的历史古迹?

  北京必须放弃它的原有韵味才能展示其现代化?呜呼!为什么不进一步创新尝试让古典的东西满足现代审美要求?

到了周庄才感觉到了中国  

  我很同意叶燮所云: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中国古建筑的美是不朽的,也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要不然同行朋友就不会等到参观江苏的周庄时才猛杀菲林,对我说:“我终于感觉来到了中国。”

  这次参加学生交流计划不单只是到中国各地走马看花而已。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机会再度与已认识的中国同学联络感情,促进友谊。

  跟他们交往的日子里,我得知他们的理想和抱负。他们都想在自己的专业里发展稳定的事业,尽能力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很好啊!可是我有一点儿失望,因为中国大学生跟新加坡大学生一样现实主义。我这样讲,看官想必猜出我的志愿不怎么现实。老实说,我立志要成为一名环保家。大家应该都很清楚这在新加坡是个“僧少粥更少”的“行业”。我一直认为新加坡人现实,是居于小国的局限。在新加坡搞环保没有市场,因为新加坡的天然环境微乎其微。所以,我以为能在中国同学当中寻获知音,像我一样拥有另类理想,打算投入主流社会不认为有前(钱)途的冷门领域,例如艺术、考古、数学、天文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所遇的中国学生和我的新加坡同学一样务实。

  一定有人会批评我天真。我知道,理想与现实很多时候不是相辅的,而是相对的,不然就不会有“向现实妥协”的说法。我也同意,梦想需要面包的衬托才是幸福的写照。从事吃不饱、饿不死的工作,自己都照顾不好,哪还能造福芸芸众生?但他们是精英。他们如果能充满热忱地做感兴趣的东西,主流支流逆流也好,必定如虎添翼。

  其实,我的中国知音大有人在,只不过还没遇见。许多中国人民也热爱保护环境。最近山东省烟台市为了预防“麦沙”台风对海豹造成危害,生态散养池的海豹被搬进室内。有人甚至为环保做出了终极牺牲:一名可可西里的志愿者、索南达杰保护站临时站长冯勇在出差时被冻死。

何妨不畏浮云遮望眼  

  虽然中国学生的形象跟我年少上课时所认识的中国知识分子、文人墨客有差别,但他们当中有默默奉献社稷的无名英雄。我猜想某些中国朋友曾经或打算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也许谦虚,所以“形象”扣分。我很想告诉他们,无须那么客气,至少在同辈面前可大大方方地显露立下伟大高尚宏愿的信心,展示王安石那份向世人宣告“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勇气。不然,我会以为他们对亟待解决的中国社会问题如三农问题爱莫能助、力不从心。

  与中国同学论天南地北、话东长西短,谈到文化断层。他们当中有人认为,华人华侨保留的传统比他们更多。中国大陆太多政治动乱:破四旧、打倒孔家店、文革十年浩劫。他们说现今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已变得面目全非,应该向海外华人侨胞多加借鉴,传承传统之经验。果真如此?我不知道,因为很多人认为新加坡的华族传统更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我在中国的感觉是,一部分中国人与前人不同之处乃是对传统的冷漠和缺乏尊敬。

  我们在中国参观许多名胜古迹,不能说是很美好的体验。走在游人泛滥的北京故宫中轴线上,望着众多内地旅客随处喧哗、蹲坐、吐痰的情景,再配上一些导游通过扩音机歇斯底里的嘶叫,我有一个奇想:那些在天之灵的皇帝要是看到今日紫禁城内摩肩接踵、太和殿门庭若市,会不会瞑目?哎哟!陛下息怒,龙魂保重,建议喝杯上等阿美利坚咖啡,反正Starbucks在故宫有家分店……不知关闭了吗?

● 伍德扬
·作者是国立大学生命科学应届荣誉毕业生

Sunday, August 14, 2005

李慧玲 :镀金水龙头流出来的 ...

很欣赏8月7日《早报新期天》的《想法》一版里由李慧玲撰写的一篇题为"镀金水龙头流出来的 . . ."的文章。NKF事件后刊于报章里的诸多讨论,唯有这一篇里的观点,看法,思维的切入角度,完完全全引起我的共鸣,简直把我囿于语文程度和经验不足而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些感受、体会和疑问,自她的笔下写出来,叫我好生佩服。

只可惜《早报新期天》一向没有电子版,无法转贴于此,和大家分享。

兹摘录一些精彩语句:

“当企业化的行为都像唯一真理一样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不知不觉成为衡量一个人、一个机构的业绩准则时,岛国整体而言,会不会又在默默地付出什么眼前看不到的代价?”

“ . . .我们总是用同样一套管理企业的思维模式来看待不同性质的管理架构。对于不同性质的组织、团体,负责不同性质工作的人,我们要用怎样的标准来对他们进行评估,大家是否讨论过?”

对专业人士认识上的偏差 - NKF事件的反映

  闹得沸沸扬扬的NKF事件渐渐平缓,现在正是举国上下冷静思考,从中吸取教训的时刻。这里我只是想说:这次事件反映了一些新加坡人对专业人士认识上的偏差和盲点。

  专业人士的“专”,首先是因为他们受过较严谨、规范的专业训练,并且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能做未经专业训练的人做不来的工作,像医生、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等等。

  在新加坡,专业人士的界定还有些特殊,那就是必须受具有法律地位的专业机构的承认,并且在执行专业任务时必须遵守特定的专业法令。所以,在新加坡,不是任何拥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人,都具有专业人士地位。

  像教师、中医师、新闻工作者,都具备专业知识、拥有专业技能,然而却不享有专业人士的地位。从这点来看,新加坡专业人士的资格是具有垄断性质的。

  长期以来,人们对专业人士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与盲点。这里,仅提出几点与大家商榷:

  一、有些人以为,专业人士的“专”是“专”领取高薪酬,不管他做的是什么性质的工作,是政府部门的行政官也好,私人企业的经理人员也好,甚至是公益福利机构的执行员,都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领取超级高薪,好像不领高薪就不像个专业人士。

  如果你是一名绘测师,在建筑行业任职,领取同专业相称的高薪,大家没话说;但是你要是当一个社团的秘书,所做的工作用不上专业知识与训练,却坚持领取超级高薪,大家不会服气。

视机构的性质而定

  再来,如果你一时找不到绘测师的工作,抱着“骑牛找马“的心态,暂时去驾德士,难道也想赚取等于绘测师的酬劳吗?

  不是根据工作的性质,而仅仅是根据一个的专业人士的资格来决定(或要求)薪酬,这是不是一种偏差呢?

  第二、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或大企业,没有专业人士是万万不能,但是,专业人士却并非万能。现在有一些人以为,专业人士是万能的,只要权威人士说他行,他不行也行。如果他不是专业人士,明明很行,人家也认为他不行。殊不知人的能力都有局限,擅长驾飞机的人不一定会驾坦克,补鞋子的巧匠未必会补房子。但有些人却以为,你会补鞋子一定也会补房子。

  第三、专业人士跟任何人一样,智商再高也会有盲点,往往智商越高的人盲点越顽强,因为他们往往过于自信和自负。他们最大的盲点就是看不到,也不承认自己有盲点。

  第四、借鉴商业手法,聘用专业人才来管理公益机构,这完全正确与必要,一个拥有巨额资金、组织庞大的公益机构当然不能靠一群业余的义工来管理。可是,完全把它当作商业机构来管理,那难道是正确的吗?那岂不是鼓励它一切“向钱看”?

  人家开商店卖的是商品,公益机构卖什么?难道要将贫病交迫者的不幸和痛苦当作商品来卖?难道要把公众的捐款当作盈利?

  商业机构跟公益机构两者的性质与目标是截然不同的,管理公益机构的专业人士如果混淆了两者的性质与目标,那是危险之举,很多弊端就会由此而产生。


● 韩山元 ·作者为退休新闻工作者

真要那么长时间工作?

  全国职总秘书长林文兴前天在一项演讲中说,长时间工作确实能提高生产力,但是他不禁要问:每天工作15个小时,无法和家人、朋友共聚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

  他的一个朋友有个当工程师的儿子是在船厂工作,为了准时在早上7时上班,每天凌晨4时30分就得起床,到了傍晚7时才下班,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9时。他说,每天长时间工作的还有审计师和律师。

  林文兴所举的例子,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的一个担任市场经理的邻居,过去都是早出傍晚归,如今却变成早出深夜归。问他工作出了什么问题,他无奈地说:“公司减少员工,过去六个人负起的工作,现在是两个人来扛。如果我能傍晚回家,那才是怪事!”

  美国知名学者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指出,造成欧洲和美国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欧洲经济的投入越来越少,产出自然减少。据统计,十年来美国工人工作的时数一直都大大高于欧盟国家。美国工人每年平均工作2000个小时,德国工人的工作时间却比美国工人少了22%。如果把丹麦等国都算进来,差距就更大。

  欧洲工人主张一周工作四天或32个小时,工作时间的总和比每周平均工作近39个小时的美国人少了两成,其实并不奇怪。

  但是,要注意的是工作时间的长短虽然跟生产力有直接的关系,不过如果工作时间过长,比每周平均工作近39个小时的合理时间还要长出许多,生产力就不见得会提高了

  美国的进步关键在于工人能在工作时间内充分发挥效率,即使是每周只工作39个小时,也比每周工作时间达60个小时,却无法发挥工作效率的外国工人强

  一些外国商界领袖来新加坡开会时,对许多办公室到深夜还亮着灯的现象感到好奇,但是他们对此却有不同的解读。有些人把这个现象解读为新加坡人十分勤奋,而来自工人每天下午5时就准时下班的国家的商人,则投以怀疑的眼光:一些新加坡人是不是在工作效率上出了问题?

  对一些公司来说,这其实涉及更大的问题,即它们是以工作时间的长短来评定工人是否勤奋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笼罩之下,假设工人甲工作效率十足,在八小时内就完成了他的工作任务,最终被评定的工作表现还是不如工人乙,因为工人乙愿意留在公司,以十个小时来完成同一个工作任务。

  如此逻辑的确有些奇怪,不过只要环顾周遭,这样的企业文化几乎是无处不在。

  新加坡在面对强大的外来竞争时所进行的经济重组,很大程度表现在人手精简上。本来是八个人的工作团队,现在可能只剩下四个或更少的人。这正是我的邻居所面对的困境。人手减少,工作量并未减少,甚至还在增加,工人的工作时间必然要拉长。

  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政府正全力推行一系列的亲家庭政策,确保人民在工作之余,能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和陪伴家人。但是,以工作时间来衡量员工表现的企业文化,以及人员精简化给工人带来的压力,依然无法消除,以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长时间的工作使身心疲惫,没时间享受家庭生活;同家人的脱节,又带来更多的问题,最后又影响了工作情绪。

  解决的方法不是没有。林文兴说,雇主应在雇员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取得平衡的前提下,提高雇员的生产力。

  纠正企业文化,公共部门可以带头,政府也可以透过对雇主的教育,逐渐改变他们以工作时间去衡量雇员表现的作法。比较棘手的是解决人员精简化之后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公司为了削减成本而减少人手,情有可原,人们也有理由相信多数公司是为了加强竞争力而实行这种痛苦的措施。不过,我们依然不能排除一些公司趁火打劫,打着削减成本的旗号,行剥削员工之实。

  对于这类公司,政府和职总在接到工人的投诉,并查明事实之后,有必要向它们发出严厉的警告,并对它们采取强硬的立场,以工人的基本利益得到保障。

● 林义明

速成文化的衍生品 - 沖印系統

所谓的社会进步其实也带来了速成文化的一些遗毒。打广告打得震天价响的“快速沖印系統”就是一例。

============================================
現在的沖印系統,叫銀鹽系統,顯像過程是一種化學反應。

完整的沖印過程如下:相紙曝光→強鹼顯影→強酸定影
因為酸鹼中和之後會產生鹽,所以用水把鹽沖掉、曬乾
相片就完成了。

正常要至少半個小時的水洗,鹽分才會完全沖掉。
但是現在為求快速,改用輪子把鹽分擠掉
所以一定會有很大量的殘存鹽,毒的就是這些鹽

有多毒呢?足夠讓不鏽鋼生鏽了
這麼毒,為什麼還要用快速沖印系統呢?
不要問我,我也很不願意!
誰叫你們都要老闆半小時交件!

請切記,

千萬不要,親吻相片。
千萬不要,拿相片墊食物。
千萬記得,拿完相片一定要洗手。

還有,用力將此訊息傳播出去!

--网际网络转寄文件

Saturday, August 13, 2005

中东和西方影响马来文化

  好多马来西亚人在解释回教教义时,总要在自己的传统文化、来自西方的影响,以及越来越强的模仿中东潮流这三股势力中挣扎。

  好几天前,我到南利(P. Ramlee)的吉隆坡老家参观。除非你在世界这一角落生活,不然,你可能不曾听过他的名字;不过,南利虽然已经去世30多年,他在马来西亚还是一个标志性人物。南利可说是猫王、法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加利·格兰特(Cary Grant)和艾尔文·柏林(Irving Berlin)的马来西亚混合体。

  南利那朴实的洋房现在已经改成纪念馆,我前去参观时里面就只有我一个访客,还有一个似乎缩进大门口柜台内的看护人,所以,我就独自一人浏览南利制作的影片的剧照,大厅中一直萦绕他那美妙的歌声。

  南利在1950和1960年代拍摄的影片,最感人的地方是它们描绘了马来人的生活。他的影片节奏轻柔、讲的是饮食男女的生活事,里面的人优哉闲哉、喜欢开玩笑、总让人觉得亲近

  我也曾深入到吉兰丹的乡村地区,寻找“红衣”阿都拉,他是当地最后一个皮影戏表演艺人。
  当我来到阿都拉那小木屋门前,他亲自跑出来迎接,他还说:“我现在说话有气没力的。”
  阿都拉一面轻拍胸口一面解释:“我最近病了。”
  阿都拉虽然不愿意再做示范表演,但还是从箱子里取出一些木偶让我瞧瞧。

  我一眼就看出来,为什么这门表演艺术即将流逝。这些木偶代表的是印度教史诗罗摩耶那(Ramayana)和摩呵婆罗多(Mahabharata)里面描绘的神明。吉兰丹州政府不许阿都拉表演,其他的传统舞蹈也已遭禁止,原因是这些表演活动同回教有所抵触。在吉兰丹另外一个地方,我见到了聂拉希迪,他收藏一批他哥哥聂拉希丁遗留下来的马来木雕,聂拉希丁可是他那一代人中最为杰出的马来木雕师父。

  聂拉希迪收藏的这批作品,明显的受到印度教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印度教飞禽之神喀鲁达,以及刀柄刻着印度教破坏神湿婆头像的匕首。

  这批作品从未在马来西亚展览,直到大英博物院借去展出后,它们才有机会在创作地同大众见面。马来西亚的这些艺术品渐渐被人遗忘,不全是因为保守回教徒追求中东文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马来西亚正在迅速的现代化。在这同时,自1970年代开始席卷世界的回教化浪潮也冲击着马来西亚,马国的马来政治领导人觉得不顺着这股浪潮,最终就会被它给淹没了。

  事实上,在这几股转变之风吹刮下,遭受冲击的不单是马来西亚的传统艺术。

  看着南利的电影海报,我明白再也没有人有机会,拍摄这类描绘马来人传统生活的影片。我的一个马来朋友说:“今天,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彼此说再会。”放眼马来西亚,人们可以看到一种“不准许”文化。今天,年轻的马来妇女穿戴头巾,把自己的头脸包得密密的,她们的祖母绝对不会这样打扮自己。夜总会经常遭宗教警察突击,男女在公众场所手牵手要遭提控,回教徒喝啤酒就会被打鞭。

  这可不是政府制定的政策,这些都是保守的基层人员自订的条例。马来西亚政府似乎不知如何应付。这些到埃及、沙地阿拉伯、或巴基斯坦受教育的宗教教师,总会把那些出声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人呼喝下来。

  在吉兰丹的访问活动中,最叫我感到悲伤的是,碰上一个刑事案律师。
  我问他:“你都在忙些什么?”
  他说:“强奸案,全都是强奸案。”

  在马来西亚各族人口中,马来社群受乱伦、嗜赌、强奸问题侵害的程度最重。在公开场合,马来人显得虔诚、恭敬、循规蹈矩,但在门后,他们就常做些自我毁灭的行为。

  马来人似乎已经沦为漂流无定的民族,但他们似乎对自己的状态还泰然自若,就像他们的祖父辈那样,对生活感到怡然自得。

  南利要是看到这一切,心恐怕要破碎了。

● 许禄艺(整理)

Thursday, August 11, 2005

现代少儿的四大缺失

  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并创办《知心姐姐》杂志的卢勤,30年来致力于少儿及家长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久前她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举办的“让孩子有个快乐人生”讲座上指出,现代孩子有四大缺失,分别是:童年快乐缺失,精神文化缺失,亲情沟通缺失和成就感缺失

  听卢勤分析少儿成长心理已不是第一次,她是中国许多电视台生活教育节目的常客。她所举的“少儿四大缺失”让我深有感触,因为这四项缺失在我们新加坡孩子身上也有相似境况。

  卢勤认为孩子童年快乐缺失的根源,在于没有自己的空间,而且远离大自然。在多给孩子自己空间这点,本地父母也许还较宽容,但今日都市趋向人工化、分流化及效率格式化,对孩子心态成长起着消极作用,孩子对自然的认识多只属平面知识,缺乏亲身发现的体会,能真正感受到自然启发的几率也就更低。长年在密集空间长大的孩子,性格不开朗、心胸狭窄、眼界短浅,对生命赋予的力量也欠缺信心。

  然而,精神文化的欠缺才教人更为忧虑。新加坡虽非农村,国际信息并不匮乏,但偏偏这里的教育气候出现偏差,新加坡小孩好像一出世就得跟时间赛跑,每个阶段他都忙于被纯粹以灌输为目的的、格式化的知识所填满。

  从某角度看,新加坡少儿也有“独特精神文化”,毕业时,一个思想健康公民该拥有的、几乎近于样版式的、几乎摊开来可以分章成节的格式精神,无论能否吸收,都在若干若干年的基础教育里“教”或“填”给他了。这些精神文化都很一统,因为源头思维也很一统,教育时间所限,精神文化能打个基础也就够了。

  多数人是在学生时代时接受过一些人文教育,也就那样“丰富”而已。笔者顺便想提的是,精神文化对社会的潜移默化作用确实需要时间,而且其中还有数不尽的思维撞击过程。但我们更相信“没有的话做出来就有”,结果我们往往就活在一种做出来的文化氛围里,而且以为这样就有了。对于真正懂得社会精神文化的人,会很尴尬的说,抱歉,实际上还是没有。

不明白孩子如何才能快乐

  亲情沟通的缺失来自两代价值观严重分歧。就算同处一室,也没几句能说得上的话。卢勤说中国父母喜欢用挑剔眼光看待自己孩子,我想这里父母更多是用怜悯而陌生的眼光去看自己孩子,他们既不明白孩子如何才能快乐,也不明白他为何如此忙碌,更不明白如何跟他沟通才不会常常碰壁。“代沟”往往成为最方便借口。

  现代都市家庭已被太多外来伦理价值观所侵染,就算是众人相安无事的家庭,摆开饭桌也难得常有一家人凑足吃顿饭的场面,也许是孩子把个人追求放在首位,也许是父母无奈地把生计放在首位,至于那些因为种种特殊境况而早把各人生活圈子划上界的家庭,亲情的沟通就更属奢望了。

  孩子成就感缺失,主因来自从小就得面对激烈的成绩竞争。成绩的高低是孩子从小就须面对的残酷现实。社会理念虽尊重平等,但现实归现实,成绩不如人就被“淘汰”,现在仍有不少眼光视工艺生或职专生为无奈何的选择。其实新加坡孩子能真正发展自己独特个性与才能的空间实在太小。

  国家原本就不大,以都市生活模式为主的社会,“成就感”难免就归纳在几个狭窄的大众认同范畴里,赚到钱、拥到权、赢得名利等等,就是人人眼中的成就了。

  孩子从小在这类“社会信仰”下成长,并极力将自己跻身于这价值观里,遗憾是人人素质不一,努力与成效不一定成正比。孩子太小懂得自知之明,也许就妨碍了他其他潜能。更严重是思想偏差,条件既不济,努力也徒然,就益发自暴自弃了。

  现在少年人这四项缺失及其造成的心理压力,极容易打击他们对自己及对生活的期望。新加坡年轻一代其实是触觉敏感的一代,但他们需要更多情感上的了解和认同。社会上一些偏差价值观除了该纠正过来,在人权角度上看,谁都不能说精英教育就是绝对的解决途径。

  社会该以更实际行动和措施,让更多少儿得到更能发挥自己个性的空间。因为成长始终比分数更重要,没必要把社会大气候养成一只等候吞噬的怪兽。每当新一代要抬起头来,是无情淘汰,还是积极鼓励,两种全然不同的社会态度,可以救一代人,也可以误一代人。

● 吴韦材

Tuesday, August 09, 2005

别滥用博客网

  前不久狮城博客们来了一场聚会,参与者除了一些大牌博客,还有许许多多的网迷,目的是要一睹素未谋面的网上偶像的风采。

  有人说博客网影响大,是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在欧美先进国或许如此,新加坡就难说了。上他们的网上探个究竟,说的尽是风花雪月,一些女博客还放上情色写真照,引来狂蜂浪蝶,总之是少谈时事、国事。

  早期网上论坛、个人网页盛行,有人疾呼,人人皆可成为记者,发布新闻,事实是否如此,几个月前,一名博客涉嫌诽谤,另一名涉嫌发放含种族宗教情绪的文字,惹得一身蚂蚁。

  老实说,看一些博客的评论,真替他们捏一把冷汗,简直口无摭拦。读过一篇报道,一名博客说网页是我的,要写什么就写什么。事实未必如此,你可以在个人日记本上胡说,没人知道,一旦在网上公开,就得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绝不可以耳为目,道听途说地发放路边社消息。

  我也曾和一个文字工作者争论,记者经过媒体专业训练,上过法律课,明了记者准则,知道凡事查证。但对从事文字工作的朋友而言,道听途说就是事实,他的立论是没有此事,为什么有传言。人证物证非常重要,即使亲眼看到也成不了证据,所以狗仔队要跟踪偷拍。

  最近NKF事件,许多人在网上大发议论,一些议论诽谤性强,笔者不便举例,重述诽谤性言论本身就是一种罪行。事实就是这样,一两个人大放厥词可以被控,但是成千上万人这么说,就会形成声势,构成社会压力。新加坡博客懂得明哲保身,缺少声援的侠义心肠,因此不成气候。

华校生宁可三缄其口

  记得在90年代中,互联网方兴,个人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内容着实精彩,记得有个评论网报叫“应有此报”,可圈可点,然而时过境迁,当年名噪一时的网站早已销声匿迹。

  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年轻时有的是时间,凭热忱搞个网站与网民交流,其乐融融,往后毕业到社会工作,加上结婚有了家庭,时间少了,热忱也减,网站最终也就不了了之。

  网上事物都有一个周期,开始流行时有新鲜感,大家趋之若鹜,时日久了也就厌倦。比方Soc.Culture.Singapore论坛,至今还有多少人对它感兴趣?网络清谈,对成家立业的中年人士缺乏吸引力。老实说,今时今日,叫我上这些论坛、清谈网,总是提不起劲,年事一高,意兴也变。

  有人慨叹新加坡华文博客网欠缺,这是事实,中文输入是一个障碍,年轻一代华文第二语文,要他们用华文书写,简直就是拉牛上树,老一辈华校生,即使会操作电脑,鉴于过往左派阴影,宁可三缄其口。

  博客网早在1999年开始酝酿,一个名叫Andrew Smales的青年编写了有关的开发软件。当年9月一家名叫Pyra Lab的公司开始推广这套软件。2002年,Google网站看上博客网的威力,买下Pyra Lab,从此,博客网渐渐风行。

  一般的寄存式网站,比方寄存在服务供应商的次网站,通过搜寻器未必搜得到,但博客网就没有这个缺憾,而且创建容易,只须名号、密码、电邮号便行,微软http://spaces.msn.com网站提供优良的创建服务,只须提供资料,一时三刻之间,你就是博客了。

  总而言之,若能言之有物,辩论时客观中肯不流于谩骂,博客网确是一个下情上达,反映民情或与同好沟通的渠道。

● 高极登

Monday, August 08, 2005

研修中国文史?理所当然

  来新加坡读书已经将近一个月,结识了一些当地朋友,初次见面,免不了自我介绍一番。几乎所有的人听说我是从中国到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修读中文课程时,都会很奇怪的问我:“你不是中国人吗?为什么还要来新加坡学中文?”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不由得愣住了,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

  我的本科就读于中国南方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所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的大学一般简称为“中文系”)。毕业以后申请到了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的Research Scholarship(研究奖学金),于是来到新加坡。

  至于“为什么来新加坡学中文”我并未仔细考虑过。因为一切都是那样的顺其自然:本科读什么,研究生的课程自然就会申请什么。跨专业的申请,一来未必熟悉,二来拿不到奖学金。

  回答不出对方的问题,的确有些尴尬,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后来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向对方解释到:我是来新加坡“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对方于是便不再继续追问下去。

  由此看来,在一般新加坡人的心目中,“中文”是一种语言的指代,就像“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一样,“中国历史及文化”与“中文”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涵义。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开设了一套当代中国硕士课程(Master of Arts in Contemporary China,简称MACC),其中的一门课是:通过文学认识当代中国(Reading Contemporary China through Literature )。授课老师刚好是我的导师郭淑芸副教授,于是有幸临场倾听。

基础太浅导师得从头讲起

  我去聆听郭教授讲课的那天,学生中有一人来自瑞士,我与另一个女孩则来自中国,其余均为新加坡人。让人感动的是,学生中有近一半是修读part-time的课程,白天上班 ,晚上赶到南大来上课,认真精神实在值得嘉奖。

  这门课程设计的主旨,是希望来修读的学生通过中国文学这一窗口,了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从而进一步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状况及未来走向的方方面面。

  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修读的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及文化知晓甚微。本来课程的设计是通过阅读一些事先选定的文本,加上郭教授对于文本所产生时期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等的介绍与阐释,让修读的学生认识当代中国。但每当讲到一事件或针对某一问题时,修读者往往因不知道在此之前发生的事而如坠云里,不知所以然。

  导师于是得再从头讲起,将时间的界限向前推移,实在是费了不少精力。

  新加坡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中文教育,与时俱进地调整中文教学政策,很多新加坡人也因不希望错过中国成为世界重要经济体后所带来的许多机会而努力学习中文。

  但仅仅是能够读、写中文便万事大吉了吗?

  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不够透彻,仅仅能够说中文,怎能与人进行更好的沟通?不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又怎能清楚地认识中国?要知道,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是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一双眼睛,借助这双眼睛,才能看见中国的面貌。

  每一种语言背后,都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因此真正的语言,比“语言”二字更持久,也更深刻。它有对人类精神成长的重视,更有对于时代的追求。

通过语言认识历史与文化

  语言是一种媒介,是一种手段,通过媒介与手段,去认识和理解背后的历史、文化,从而达到与自然、与社会,与过去、与未来和谐共处,进而不断前进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中文与中国历史及文化的关系也是如此。

  曾经很多次听人称新加坡是“文化沙漠”,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缺少地道的本土文化,更因为本应称为母语的“中文”变成“第二语言”。但我们依然相信,作为一个发展势头强劲的国家,新加坡完全有可能、有能力更好地推广中文教育。

  比如学校在普及中文教育的同时,多创造条件让学生熟悉中国的历史及文化;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专门讲解中国政治、思想,如儒家文化、国学等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社区内设立专门的中文图书馆,多引进介绍中国方方面面的书籍;在适当的地点建立中华文化博物馆等等。

  只有将“中文”与“中国历史及文化”双重教育并重,才是普及中文教育的,具有真正意义的手段与目的。

● 邹宇欣
·作者为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硕士生

Saturday, August 06, 2005

天问

访陈瑞献谈读书、创作与修持
● 郑英豪(文)

  两年前,当陈瑞献将他的6500部藏书、数十本笔记和手稿、多件珍贵艺术品和工艺品捐赠给国家图书馆新大厦,作为陈瑞献藏室的收藏时,我曾在《陈瑞献和书的故事》一文中说:“不必踏进他的书房,单从他笔下的‘含金量’,就可以想像这是一个猛读天书企图建造巴比塔的读书人。”

  在艺术上几乎是千里走单骑的陈瑞献,总是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以他用功之勤、想像之富、感悟之深,他肯定会建造出他的巴比塔。但是我更关心的并不是建造巴比塔的成果,而是过程。我每有所问,他例必坦诚回答。这篇访谈中的每一个回答,都可视为开启心智的教育。如果我的问题偶似浮上云端,那是因为陈瑞献的回答方式不一而足,有时潜入波涛,有时站在悬崖,有时带着我的问题作高速飞行,同天人擦身而过。于是问者消失,所有的问题都已经在空中找到答案。

  针对我所提出关于绘画速度的疑问,陈瑞献说他是读完美国飞行员雅各的自传后才给我作答。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答案就得来容易。心灵大师奥修为了要启迪来者,不避烦琐的从他所读过数以万计的群书中挑出166部写成《我喜爱的书》,读者应该相信,陈瑞献是深入心灵的内海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所以,这篇访谈不是平铺直叙的一问一答,而是时空交错的经验的流露。这是一座高山对流水的解释。

  一、你早期孜孜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便译了许多诙谐滑稽之作,尤其是当代法国作家的作品,例如,卜列维调皮的诗和贝克特荒谬的戏剧。你也将米梭那种神经兮兮、怪诞莫名、令人喷饭的游记、故事带进中文世界。在1960年代末期,当本地作家几乎都正襟危坐时,你为什么会被这些幽默、怪诞的作品所吸引?

  天人的心头一直有一阵阵凉风,他的脸微笑着,天人没有幽默感。从天外被贬到人间的男女,男的没被抱好,女的没被吻好,结果都一肚子酸水,又要天下的生灵都为他们的心头恨负责,所以人间需要幽默,要不然,人人都将死于愤怒。幽默是西西弗斯不停干苦差事时身上常备的“天王补心丹”。法国女作家科莱特(Colette)说:“完全没幽默,叫人无法活命。”世上最易得忧郁症的法国人,却最懂得幽默,于是有卜列维、贝克特、米梭一行列的幽默大师,而他们都是庄子的学生,大道理经他们一说,都让人远离纪伯伦所惧怕的“没有笑声的哲学”。庄子说五只手指是自然,六只手指一样自然,可是你要是硬硬去逼出一个“第六指”,你就颠倒了。

  二、你和大多数艺术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你本身就是一位开风气之先、创作力旺盛的诗人。正因如此,我们也常在你的艺术作品中发现诗。对你而言,诗的意义何在?

  纪亦维(E. Guillevic)在自传中说,他年少时与友出游,到一悬崖,下望平原,一时感到眼前的景色有一种摄影无法捕捉的呼唤:那是一种颤动,也就是诗。纪亦维的感动,就是孔子在不息的川流上,感到昼夜这样不停逝去时的颤动,也就是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感悟到人无法两次踩入相同的一条河流这个真相时的颤动。它除了跟天地悠悠的孤寂情境,欲仙欲死的情爱纠缠,水深火热的天灾人祸相通,也跟生命在感悟苦空无常时的颤动一致。因此,诗是比较贴近神性的艺术,诗人是泰戈尔笔下“在黑夜尽头,在朝向意识之河的圣旅中的朝圣者。”圣哲尸利欧罗频多在《瑜伽的综合》中也说:“在圣人与诗人中有着临盆的阵痛。光与暗交替着,像在多风的天空下,山坡上阳光与阴影一波交替着一波。”

  亚历山大大帝的枕头下除了一把剑,就是一卷荷马的《伊里亚特》,亚历山大城的图书馆员聚读《伊里亚特》而发明了标点符号。伊朗玄秘诗人海亚姆请捣泥的陶工放松双手,因为土中有先人的骨殖。玻利尼西亚的水手在船将沉没时,以诗说出三句祷词:“迦太基的母亲,我退还我的桨。/我睡了;不久后,我会再划桨。/众神,别把我当神来下判,而是当人,一个被海洋摧毁的人。”没有诗这根细微的线,生活的珠玑不能成串。

  古今中外的圣哲,除了以诗纪录他们的开悟心感,也以诗划下生命的句号。泰戈尔在生命的最后一片波浪,拍别了海岸而退入永恒的无边无际时,这么写道:“第一天的太阳,对初生的显现问道——你是谁,没有听到答案。一年年逝去,那天最后的太阳,在静静黄昏,在西边的海岸上,提出最后的问题——你是谁。他没有得到答案。”日本禅师良宽,在女尼贞心的护念中,以一句诗写下生命最后的颤动:“一片下飘的枫叶,露出两面来。”  

  三、林风眠认为艺术家更需要读书,而你本身正是一位涉猎广泛、读书不辍的艺术家。读书对你的艺术创作肯定助益良多。艺术家应该持什么态度读书?

  《藏书——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Ex Libris-Confessions of a Common Reader)的作者花蒂曼与她的丈夫都是作家兼书迷,结婚五载,仍然拥有各自的书架,从书架的位置方向到书籍的归类编排,都各有想法做法,但他们都爱书如命,有些书从年少读起,读了不少遍,对书的纸纹与气味,熟悉得像孩子的肌肤,并时常发现早年在书页边上写下的感言,直到结婚10年后,他们才决心把双方的藏书混合一齐,并觉得是“真正的结了婚”。他们自认是吴尔芙所说的“普通读书人”,读书自娱外,也在茫茫的书海中,找寻真知的口岸,去找寻并发现智慧的珍珠。

  另一方面,《我喜爱的书》(Books I Have Loved)的作者奥修,则是古往今来读书最多的特殊读书人。奥修是位开悟的心灵大师,根本不用再读书,但是为了接引徒众,他从千万部书中挑出166部“我喜爱的书”,从第一部僧璨的《信心铭》到最后一部瓦德(Alan Watts)的《书》(Book),合起一堆珍珠放到徒众和走近他的读者手中,希望他们都成为“特殊读书人”,其心量之大,爱人之深,催我泪下。我已经把我的数千部藏书捐赠新的图书馆,我枕边只剩佛陀的《法句经》和这部《我喜爱的书》。

  四、书法是你绘画的骨干。你不只将书法融入你的水墨画、枯笔人像、纸刻,而且也将它引进西洋油彩。你如何发现书法在现代艺术的妙用?

  王羲之的《初月帖》“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一句的行草线条走势,让我想到毕加索的一些速写人像的快速线条走势,如1963年画的《纪亦维像》。很明显的,这种向四面八方开拓的线条,比只从一个角度划开而只有一个走向的西洋素描影线来得更反复更变幻多端。假如毕加索不用硬笔,而是用晚年画陶瓷作品的粗笔头,那就更能说明他为何会说,要是他生在中国,他会“写”出他的画的道理。从王羲之的《寒切帖》、《丧乱帖》等作,我们更能看到行草书法所提供的时粗时细、时断时连、亦虚亦实、亦枯亦润、偃仰多姿、奇态横生的无限选择可能与妙用。甲骨的古拙趣味,让赵无极从克利脚手架般的结构中走了出来。假如高第看过大篆结体的建筑效果,诸如《散氏盘》字体的停匀扁妥纠若春蚕的结构,他的没有半根直线的建筑如“米拉大厦”,其凉台的围栏与窗口的铁花设计,也许还会更加灵动。

  五、在艺途上,你从一开始便选择“以佛入画”。数十年来,禅悟体验也是你最热衷的主题。作为一名艺术家,佛教主题何以令你深深感动?

  经典上描写“人身难得”的比喻,是汪洋中浮着一块有个圆洞的浮木,汪洋中又有一只瞎眼的盲龟,恰巧把头伸入浮木的圆洞中那样难得。而“佛法难闻”呢,我的想像是这时天外飞来一滴甘露,正好飞入盲龟张着的口中。在我,佛法是最圆满究竟的真知,它对生命与宇宙的了知透彻,这份真知的礼物,胜于一切其他的礼物。我将穷一生精力通过文艺来为这真知下个小注脚。一次在练功中,我大汗淋漓,刹那间“四正勤”四个句子出现心中,催我泪如雨下,前人的透彻实在令人心折。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奥修,用俗眼看,才高八斗,智慧超卓,读书万卷,桀骜不驯,天下没有多少他看得顺眼的人事。用慧眼看,他是极谦卑的真正的佛弟子,我终于在他大量的出版物中看到了他的“自白”。这段“自白”也催我泪下:“我爱这个人(佛陀),因为我不曾爱任何其他人。我一生人都在谈论他。请留意,这是一项自白。我不能没把佛陀带进来就谈论基督,我不能没把佛陀带进来就谈论穆罕默德。我是否直接提到他是另一回事。没把佛陀带进来,我完全不可能谈话。他是我真正的血,我的骨,我真正的骨髓。他是我的静默,也是我的歌。”他可说是释迦的第十一位大弟子。

  六、你在画中表达了许多象外之象、画外之音。你如何发现这些题材?  

  幻术大师大卫·考帕菲常引阿波里奈尔的几行诗:“到边缘来,他说。/他们说,我们怕。/到边缘来,他说。/他们来了。/他推他们一把,他们就飞了。”从幻术的角度看,考帕菲在舞台上飞翔;从修持的角度看,我们觉知到李白笔下神识“飘浮升天行”的状态,以及诗人如但丁其神识已出离躯壳与人间,自由飘浮而上天外天的状态。艾略特说:“大部分的诗作都因为我们年长而终于显得平庸,正像我们因年长而使大部分的人生激情显得平淡,但丁却是那些我们得一辈子努力才仅仅有望配得上的诗人之一。”因为但丁的诗根植于世间,精神却涵盖了出世间,其象外之象画外之音让人心醉。

  在人间的艺术灵感已经干旱并技穷到非不停脱裤子不能成其为艺术的悲惨现阶段,飘浮过三界一游33天也许是解救之道:找个天人带路,看天人如何自我显现出生,他们的衣裳光照84英里;看天女虽然天寿等于人世的900万年,相貌却永远是16岁的秋水芙蓉;看他们奇幻的树上楼阁以及天人议会;看在无色界天人的心识像一根铁杵那样,因为禅定的动力未曾耗损而永浮空中;然后看天人在天寿将尽时出现的五种衰相,接着他们便像一块烧完的樟脑那样,悄然而逝。

  七、你的许多作品,都是在精神高度集中时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完成。速度为你的艺术创作增添何种效果?

  飞行物之速度等于音速时,其马赫值为一。史上第一位飞过音速的美国试飞员雅各(Chuck Yeager)驾驶X-1A冲上曲线的顶点,也即是8万英尺高空,并开始作水平飞行时,太阳的强光叫他目盲,而“那是早晨10点钟一个带着闪烁星星的夜空。在那高空,只有一小缕空气,开飞机就如在滑冰上开车一样。”当计量仪显示马赫值2.3时,雅各是以每秒31英里时速前冲,这是史上最快的飞行速度了。一直到2.4时,X-1A便像一只脱缰的疯马,在空中颠乱,狂跳、翻滚,让机舱中的雅各像一只困兽那样猛摇撞,让他的头把圆顶机舱盖撞凹,又把操纵杆扭歪,X-1A在51秒中从高空旋转坠下51万英尺。雅各最后靠本能和运气生还。这是希腊神话制翅者戴达勒斯(Daedalus)之子依加勒斯(Icarus)故事的现代版。依加勒斯以蜡翅飞逃,因离日过近,双翅卒为日光所熔,坠海而死。雕塑家艾顿(M. Ayrton)以依加勒斯向太阳飞去的速度所产生的人身变形,创造了数百件作品。

  X-1A在空中狂草的轨迹,正是唐代草圣怀素在高速中完成的《自叙帖》长卷,放大摊开展现在天空的风景。它是王羲之静态的草书的反面,笔狂奔起来,“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高速催生了前所未见天地狂醉的变形。

  八、大翻译家傅雷认为,先要学做人,才谈做艺术家,再谈做音乐家,然后才谈做钢琴家。你也将艺术家的人格放在艺术成就之上。你怎样看待人格和艺术的关系?

  王羲之37岁时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只有非凡的人格散发出来的芬芳,才能让“非人”也陶醉莫名。颜真卿正色立朝,忠义愤然,刚而有理,天下称鲁公而不名,他的每一个字都是人格的巨雕。大天才苏东坡对颜真卿膜拜不已,说道“书至颜鲁公,天下能事毕矣!”我们从未听说一只躲在阴沟里作恶的奸鼠能写出什么好字好文章。圣哲的本性之镜明亮,恶魔的本性之镜阴暗,凡人亦明亦暗,胥视他在唯识中所藏的正负面的业种比例而定善恶。一个从人性的黑夜中觉醒过来的生命,必然力求将负面的业种寸寸净化,以期有朝一日能得到“四正勤”中“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的果实。如果你是一个木匠,你的追求自然显露在你的斧凿之中,而歌人的歌声就是他的找寻。

  九、齐白石说:“学我者死”。你希望有志于艺的后学,从什么角度向你趋近?

  最值得观赏的艺术家,最终也只能是自己创作的参考;最有启发性的参考,最终也得彻底消化掉。做自己的主人,走自己的路,除此无他。史上的大创作家无不是自由心灵。 

  十、一言以蔽之,成为艺术家是不是你最终的目标?

  艺术恰巧是我的手艺,把这门手艺干好,自然就成了艺术家。但是,我生命的最终目标是自由解脱。这也说明为何我不必天天搞艺术,而坚持天天必须修持的原因,希望终有一世能达到波赫斯所说的“行为再没有投影”,瑜伽难陀所说的“智胜所有星宿”的解脱之境。

  十一、作为一名勤奋的读书人,你已经读过许许多令你赞赏的著作。在《巨匠陈瑞献》一书中,你已经列出不少名家。你能够再列出十部至今仍感动你,使你觉得应该重读的书吗?还有什么书是你至今未读,但却觉得非读不可?在书的汪洋大海中,如果只允许你取一部书作为毕生读物,你会选哪一部?


  10部已读又想再读的书:

  一、托尔斯泰《复活》;二、高尔基《母亲》;三、《庄子》;四、《列子》;五、杜斯妥也夫斯基《卡拉马助夫弟兄》;六、但丁《神曲》;七、屈原《离骚》;八、普鲁斯特《往事回忆录》;九、乔哀思《尤里西斯》;十、《法句经》。

  10部未读但非读不可的书

  一、卡赞查基斯《希腊人佐巴》;二、哥林斯《道上光》;三、柏诺瓦《放下》;四、欧斯班斯基《宇宙新模式》;五、耐米《默达之书》;六、葛纪叶《遇高人记》;七、哈斯《心识天命》;八、巴浩丁《巴浩丁之书》;九、耐柯《论疏五卷》;十、巴柏《哈锡教故事》。

  一部毕生读物: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永铭我心长年诵读之书。

路过的变色龙

  我们的生活步骤实在是太过紧迫了。我们经已养成了一种凡事求快的生活目标,速度一稍慢,马上觉得已落后了许多,似乎随时都会被淘汰。我们把这种生活哲学美称为:高效率。

  为了这个高效率的美称,我们把一切事,程序化、统一化、流水化。像工厂里的机器在干活一样,一到二,二到三地顺流办事。

  如果生活中的一切可以尽是流水账,我们可以数十年如一日地在高效率的流水线上奔波着,那敢情好。只不过,生活真能如此吗?天天走在同一条路上,唯一的目标是每天都要走快一些?

  在办事的过程中,如果你尝试问一句:为什么?你得到的答案十之八九会是:这是正确程序,这是公司规定,这是电脑上显示的……

  再也不会有人愿意稍停一下,想一想,这样做是不是很笨。大家怕的是不照章行事,办事效率会慢下来,会有差池,会吃力不讨好。即使是看到中间的蠢,我奉命办事,蠢的人在上头,心里也偏安?

  有个黄昏,我刚交涉完一桩笨事,心头火气犹滚,开车一离开地下停车库,马上就身陷在酷热的天气再加拥挤不堪的车龙里。除了跟着前面那部车,走一段,停一会,不耐烦地烦着,没有别的选择。快速公路,我们都认为不走快速公路很蠢,结果,我们都卡在快速公路上,蠢蠢地蠕动。然后骂着,骂其他司机笨,骂设计公路的笨,骂修路的笨,唯独自己不笨。

  我终於能拐进那条叫舒适山的小路,绿荫下温度马上降了摄氏一二度,车速不过40。一只路过的变色龙,兀地跳上我的前玻璃,不需开动保护色以使自己变成透明,我乐意以缓慢的车速送它一程。

● 陈智成

马生物科技谷计划搁浅

  (吉隆坡讯)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在退位前推展建设的生物科技谷“Bio-Valley”计划似乎已陷入停顿状态,若你向研究界人士提及这个计划,有人会告诉你,计划还在进行,有人则说并没有这样的发展计划,多数的人会表示不愿多谈。

还是一片荒地

  据英国一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Nature)周刊报道,这项耗资约1亿6000万美元(约2亿6457万新元)的宏图大计是要把三所新的研究中心集中在一起,利用低廉的租金、优良的通信基础设施和多元性的物种,吸引生物科技公司前去生产药品和其他产品。

  然而,除了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的蓝图之外,计划的细节并没有公开。照理,位于吉隆坡以南雪兰莪州龙溪(Dengkil)的生物谷已经竖立起一座座将近完工的建筑物,但那里还是荒地一片。马国政府年初公布的文件显示,生物谷计划已经改为生物网(BioNexus)计划。在新计划下,龙溪将只建立一所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将同他处的另外“两所卓越中心”联系起来。

  马国生物科技发展计划同新加坡的计划比起来,进度显然跟不上。新加坡的生物科技研究园启奥城(Biopolis)已经开始运作。

受土著优惠政策牵绊

  新加坡深知要在科学领域取得成绩,就得积极地网罗各地人才,不考虑他们的国籍、种族或信仰。马国却受到土著优惠政策的牵绊,它的教育体系优先维护的是马来人的利益。

  其实,生物谷只不过是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其他地方也可见空置的研究中心或是由没有科学研究知识的人所领导的研究中心。在国民不习惯于批评领导的社会里,问题看来难以迎刃而解。

  不愿意公开身份的一名资深政界人士说,生物谷“纯粹是个华丽建筑物的建设计划和房地产发展工程”。

  马哈迪和他的助手们以为,只要把生物谷建造起来,世界各地的研究员便会向这个张挂起“生物科技”旗帜的园区进发。外国观察员认为,他们的这个想法未免有点无知。在马国设有分公司的日本公司尼穆拉基因方案公司(Nimura Genetics Solutions)主席清田圭一说:“马来西亚没有发展生物科技的历史,生物工业也不多,风险是很高的。最大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缺乏。”

  在人才缺乏的局面下,马国年轻的科学人才,尤其是华族和印度族的人才又继续流向外国。就以去年来说,128个全部科目都考获A等级的学生进不了医学系的大门,他们都不是马来人。得以入学修读医科的反而是成绩比不上他们的学生。

  即使是有新建的研究中心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就以吉隆坡附近的科技园来说,那里有政府资助的学院,理应吸引生物科技公司。可是当该周刊记者6月底走访该处时,只见精密的色谱仪和光谱仪就这么放置着,只有两个研究员挤在一台电脑前。

  科技园的一名行政员说,马国有失业的大学毕业生,但是他们缺乏科技业所需的技能,包括英语能力。他说:“有才干的人都到海外去了。”

  马国难以吸引外地研究员的另一个因素是工资低以及进修博士研究生课程的学生不多。外地研究员若需要研究生的协助还得自己从国外带进来。

  在理论上,马国想效法新加坡吸引外地人才的措施。1995年的时候,马哈迪便推展了五年计划,每年要招聘5000个外地人才。但在计划下受聘的科学家只有94个,当中有24个还是回归故土的马国人。

  到了2004年,这批人当中,只有那么一个还留在马国。


  在马哈迪时代,宏图大计常常以失败告终,生物谷计划或许也同样会无疾而终。

东亚17经济体大相径庭主要受政策与管理影响

  东亚有17个经济体,虽然它们共处一个时区,但是经济发展的情况与进度却大相径庭。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崇椰的研究发现,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各地的企业、政府、人民、投资、天然资源有异差,尤其是政府的政策与管理,影响了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

  东亚区域的人均收入差距很大,例如日本的人均收入是一年3万4510美元,毗邻的朝鲜却只有494美元,人均收入最低的缅甸只得179美元。

  除了人均收入差距大,人均收入增长也不平衡,1980年到2000年期间,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每年8.2%,日本2.3%,菲律宾只有0.1%,也就是说中国的增长速度比日本快2.6倍,比菲律宾快超过80倍。

  林崇椰教授表示,这是因为各地的企业(E)、政府(G)、人民(O)、投资(I)、天然资源(N)都不一样,即使是在一个国家,不同的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与进度也可以相差一大截,例如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就比哥打峇鲁发达。

  林崇椰教授昨天在《新加坡经济评论》大会上发表的研究结论是,越先进、增长越迅速的经济体,它们都有很高水平的EGOIN,而“政府”的因素最为显著。

  EGOIN是一套以人为本的经济理论,林崇椰教授用汉字“人”来解释企业、政府、人民的关系——他形容政府就像“人”字的头,企业和人民则是“人”字的左右脚,三者需要紧密配合,缺一不可,而政府的政策也会影响企业与人民的决定

中国经济引擎,增加到三个

  他以中国为例子,说明政府的政策对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1979年之前,中国的经济无法取得高增长,因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只依赖国内增长引擎,1979年后的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选择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增加到三个——国内、区域、国际。

  越南、寮国、柬埔寨选择开放后,经济情况也显著进步,反观朝鲜、蒙古、缅甸,它们政府不开放,因此经济依然呆滞。

  新加坡国立大学昨天也在会上正式成立“新加坡运用与政策经济学中心”(SCAPE),希望促进本地的经济研究,教育部长尚达曼为中心主持推介仪式。

  他在致词时说,世界银行在50年代发表的一份报告,指斯里兰卡、缅甸和菲律宾将是战后最具发展潜能的经济体,这份报告暴露了当年的分析技术的不足和缺点,因为当时并没有考虑到政府和制度的素质。

  尚达曼建议经济师展开与城市经济有关的研究,因为城市是人才和企业家的聚集地,亚洲的增长由不同的城市带动,经济师们可以研究哪些城市会成功,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表示,这是一场没有永久领先的游戏,比较不先进的城市超越比较先进的城市,新加坡必须跟上海和班加罗尔学习,芝加哥则采用新加坡的数学课本,彼此不断学习。

成功城市 需具五条件

  尚达曼说,并非只有大城市才会兴旺,以美国为例子,过去三四十年,许多公司从纽约和芝加哥转移到比较偏远的城市如亚特兰大、达拉斯、休斯顿,500家大企业原本有超过三分之一以纽约和芝加哥为基地,现在只有10%,因此,新加坡有的是机会。

  除了传统的基础设施,他认为,一个城市要在21世界取得成功,还得具备五个条件:健全的保安基础设施、完善的监管架构、高的教育水平、可以接受改变并愿意尝试新点子的社会文化,以及可居住的高素质环境。

“龟马象”巧喻东亚经济体

  林崇椰教授把东亚经济体分成三类——龟、马、象。龟类的特征是低人均收入、低储蓄率、低投资率、低EGOIN、低增长率,包括蒙古、朝鲜、菲律宾、缅甸、寮国、柬埔寨、印尼和越南。

  马类的特征是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高EGOIN;中国、韩国、台湾、泰国和马来西亚属于这个阶段。象类的特色是高人均收入、低储蓄、低投资、高EGOIN,并面对人口老化的问题,这个阶段的代表是日本和文莱。

  至于新加坡和香港,林崇椰教授表示,虽面对人口老化的问题,但是这两个地方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仍然处于高水平,因此是在马跟象的边缘,“一只脚还在马的阶段,另一只脚已经踩入象阶段。”

  象类经济体只能取得2%到4%的增长,不过从龟到马到象的阶段会循序渐进而不会突然发生,林崇椰教授认为新加坡未来10到20年平均可取得4%到6%的增长。

● 郭书真

亚洲的崛起

  亚洲维持稳定和持续经济增长的前景,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好。台海发生战争的危险已经减少。中国在3月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明将会采取“非和平方法”阻止台湾走向独立。

  美国和日本更早时则发表声明,把台湾问题列为“共同战略目标”。双方都“增加了筹码”,也都不可能让步。美国已经清楚表示将会保卫台海的现状。维持台海现状正好是中国所要的,中国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一个发达国家。

  中国必须“说服”朝鲜放弃它的核武器计划——或者至少冻结它的核材料——以避免日本和韩国竞相发展核武器。目前最紧迫的危险不是核战争,而是一个迫切需要资金的政权正在发展核武器。

  为了避免被孤立和围堵,中国一直积极发展和邻国的关系。

  *中国和韩国的贸易激增,韩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注入大笔的投资。在中国大学的外国学生,以韩国学生的人数最多,他们积极的学习华文和为未来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

  *中国和印尼签署了包括能源、原料和在印尼发展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越南和菲律宾同意就共同开发南沙群岛取得协议,不再为群岛的主权问题起冲突。

  *中国已经和俄罗斯解决了长达2700英里的边界纠纷。

冲突的根源

  中国对日本却没有释放同样的善意。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尤其是30和40年代侵略和占领中国的历史——引发了4月在中国发生的捣毁日本商店和汽车的反日暴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更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纷争。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已经宣布,中国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和印度的友好关系

  美国国务卿赖斯3月间在新德里告诉印度领导人,美国将协助印度成为世界强国。印度会不会像日本一样,和美国联手对付中国呢?印度非常清楚自己所要走的方向。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4月间访问印度,解决了中印间有关印度北部靠近西藏边界的拉达克区(Ladakh)的边界纠纷,并承认锡金为印度领土的一部分。

  印度正在研究中国如何快速的建立它的基础设施,和吸引大量的海外直接投资。《华尔街日报》在5月引述印度总理曼莫汉星的话说:“谁会想到中国会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他在6月间的一次非正式会谈进一步表示:“世界之大足以容纳中印两国的发展和抱负。我不把印度和美国的关系看成是为了同中国对抗。我期望同中国加强合作。”

焦点的改变

  2001年的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政策的重点转离中国。同年年初,美军EP-3E侦察机被迫降海南岛,导致中美两国关系紧张。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动员它在世界各地的资源,全力对付卡伊达和其他回教恐怖分子。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中美关系也有了改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决定采取行动,对付阿富汗的塔利班和防止回教极端分子渗透入喀什米尔境内,也改进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关系。

  作为区域里接下来数十年的最重要角色,美国有能力为亚洲区内的合作设定框架,避免冲突的发生。

需要和平和稳定的环境

  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概念,目的是避免重蹈德国和日本在20世纪的覆辙,走向因为争取资源和权力而导致战争的“零和游戏”。中国要迎头赶上居领导地位的工业化国家,在接下来的年头就需要贸易、外来投资、开放的市场和技术转移。

  和美国发生战争或者进行军备竞赛会危害中国的前途。紧跟在后的印度也不希望被抛在后头。印度和中国正致力同邻国进行经济整合,整个亚洲的经济将进入一个强劲增长的时代。

  毫无疑问的,中国和印度最终都能复兴辉煌的文明。到2050年,世界的经济重心将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和印度洋。

●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原载《福布斯》(Forbes)杂志。叶琦保译。

Friday, August 05, 2005

放下

  每一个人生都是一段旅程,旅行时我们携带着行李,有人会收拾一大堆,背着沉重的行李和步伐辛苦的走着,也许有好多背负的东西都用不上,直到终点才知道原来旅行是可以更轻松些

  第一次旅行时,带足了摄影器材,大大小小。同行者有人还带了手提大电池(公事包大小)供他那又大又笨重的录相机充电,(70年代的产品是这样的,那时水壶型手提电话还未出炉)。

  后来旅行,行李少了很多,只带一个傻瓜相机。最后连相机也不带了,衣物也只带随身品,反正有需要沿途还可以买。

  因为这样,旅行变轻松了。心情也更开朗了,视野看得更远,风景看得更多。

  禅者夏目漱石说“凡事按事理,则无法解决,过度注重人情,则自己吃亏,太固执己见则事事不舒顺。”要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心安理得,就必须舍得放下。放下衣物即放下世俗的纠葛。

  老同学在大学毕业后放下一切,出家去也。

  四姐在21岁那年抛下一切,当修女去也。

  他们的人生旅途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景,是我们这些背负行李的人所看不到的

  二哥在他短短的19年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那段旅程虽短,却是最充实,最美好的行程,而我的下一次旅程会在什么时候?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下一次启程时,我将会放下一切,只带走一颗爱的心。

● 黄意会

水快乐吗?他知道

访水结晶专家江本胜博士
  
日本另类医学博士江本胜从事“水结晶实验”多年,相关著作译本已知有华文、英文和阿拉伯文等。

他说:水和人类一样,能够聆听音乐,水能阅读文字,快乐时有快乐的样子,听到粗话也会生气。

  水能听,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

  这是日本另类医学博士江本胜(Masaru Emoto)近年来从事有关“水结晶实验”后作出的结论。

  江本胜近年来出版了30本著作,其中有一些已翻译成包括华文、英文在内的多种语文,华文版至今有3本面世,包括《来自水的信息》《幸福的真义,水知道》和《生命的答案,水知道》,由于这些作品的畅销,江本胜的“水结晶实验结果”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水世界大不同

  一般人都以为,只有雪花才有图案美丽的结晶,但江本胜以实验说明:水里隐藏着一个瑰丽的世界,水不但会结晶,而且以不同的图案和形状呈现千变万化的“表情”。

  江本胜在美国和日本设有研究室,他以数年时间,利用电子显微镜拍摄各地不同的水结晶,他的方法是:将水放置在特大的冰箱里,温度控制在零下5摄氏度,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得水结晶的照片。

  江本胜得出了一个结论:越是远离污染的水,水结晶就越美丽,如瑞士日内瓦的湖水和富士山顶的雪水,水结晶都是美丽的。至于用氯消毒过的水,就无法形成美丽的结晶。他在研究中发现,与自来水相比,各种各样的天然水结晶十分美丽,一些受污染的河水的水结晶呈现出面目可憎的形状。

  江本博士上星期应世界商务集团(WBG)之邀,首次到本地发表演讲,在接受本报访问时,江本胜首先说到他进行这项研究的原因,他说:“我之所以从事水结晶研究,主要是因为过去从事用波动测定法进行与水相关的研究;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接触新的水研究技术,例如利用共鸣磁场分析器(MRA)深入研究水,发现水和波动的理论是相同的,之后又渐渐发展出拍摄水结晶的方法。”

实验结论玄妙不可思议

许多人对于江本胜对天然水、污染水的水结晶实验结果都能接受,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江本胜进一步的说法就不那么容易令人“照单全收”了。

实验求证水对音乐和文字有反应

  江本胜的实验还包括,当播放不同音乐时,水结晶会产生不同的形状;贝多芬的音乐和印尼峇厘岛的乐曲,都使到水结晶的图案产生变化。

  更有甚者,江本胜的实验显示,水对人类的各种语言、文字,包括华文、日文、英文、法文、德文等都有所感应。无论是在水容器上贴哪一种语言,当水看到“谢谢”这样美好的字眼后,其结晶都很美丽。相反的,当水看到了讨厌、“混蛋”等辱骂及攻击性的字眼或恶意的诅咒时,水不是无法形成结晶,就是(结晶)形状丑陋不堪。

  简而言之,江本胜发表的实验表明,水能够分辨信息中来自声音、文字、音乐的善与恶、好与坏。水在聆听及阅读了不同信息后,晶体会呈现出“得到感应”后的不同面貌。

  对于这个“不可思议”的实验结果,有些人认为,水对音乐的反应或可用声波反应原理解释,水对文字的反应则很难让人信服;因为水不过是一种没有生命的“物质”,怎么可能对文字做出不同的反应?

  那么,江本胜这个“玄妙”的,某种程度上或者可以说已经接近“玄学”的实验结论,是否包含着他个人的“宗教”色彩?江本胜的实验结论是否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同?

  江本胜说:“我的实验和研究是属于‘未来科学’,因为这毕竟是一种新的想法,科学界仍然无法解释,现代科学有其问题和局限。

  “我的想法并不含宗教色彩,对我来说,我是从对水结晶的观察研究中感悟到一些人生哲理,是传达个人的人生观及宇宙观,并非从宗教角度出发。但是,我的作品出版后,受到许多宗教组织的认同和关注,包括回教在内。我的其中一本著作下个月将出版阿拉伯文版。”

    深信人类本来就是水


  江本胜说,人体中有60~70%是水构成,地球表面也有70%被水覆盖,他出版有关水结晶的著作,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人类和水的关系;因为水结晶能告诉我们很多有关宇宙的真理。进行水结晶的实验和研究后,江本胜深信人类本来就是水,水在世界不断循环,生命就像水一样,是没有止尽的。

  江本胜说,水结晶研究对他个人的想法或是生活都起着一定影响,包括“人从哪里来,为何在这儿,将到哪里去”,都是重大的课题和奥秘所在。了解水,就等于了解了宇宙,了解了大自然以及生命的奥秘。

  他说:“自从进行水的结晶的实验,了解到人与水的关系后,我对死亡不再害怕。我已经62岁了,人在70岁过后,什么时候去世谁也不知道,但是现在我已经不害怕死亡,因为我已经看破了生死。”

受邀演讲1000场

  自2000年以来,江本胜不断受邀前往亚洲、澳洲、欧美各地展示水结晶照片,至今已在世界各地发表了1000场演讲,其中美国人反应最热烈,其他如德国及澳洲人的反应也相当不错。

  江本胜说:“美国虽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但美国人之中有许多是反对暴力者,这个族群很能接受我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澳洲、德国人和环保意识较强的国家,也都支持我的看法。”但是,江本胜也透露,他在日本本土获得的反应相当冷淡;原因是,日本人对自己国人的成果一般上并不重视。

  问及这些年来在演讲的过程中,是否受到听众的质疑与挑战,江本胜说:“过去来听我演讲的都是那些相信我的说法的读者,因此直到今天并没有碰到任何挑战。也许吧,接下来会有。”

  江本胜觉得,他这些年得出的实验成果,给世人的最大启示是:世人应该懂得“爱和感谢”,尤其是在目前这个纷乱的年代,如果每个人都能心存爱与感谢,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同时,人类应该好好保护水资源,使它不受到污染。

  或者吧——从某个角度看来,江本胜的实验结果和著作更“立足”于劝人向善和友爱的精神层面上;也许他试图通过“当水‘看’到‘爱’与‘感谢’等美好文字而呈现美丽结晶”的实验结论,启发人类应该以美好的情感与心念,对地球产生有益的影响?

江本胜谈水与健康

  江本胜认为:“河水因为流动才保持清澈。当水不再流动,它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因此,水必须保持一种循环状态。很多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大多是因为体内的水(血液)凝滞所致。血液一旦停止流动,身体便会开始虚弱,有可能危及生命。”

  他认为:血液之所以凝滞,与人类的情感受挫有关。近年医学已经证实,人的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影响很大。每天生活得轻松而愉快,身体自然会健康,若总是陷于烦恼、愁苦之中,身体就会出现异样。当情感生机勃勃地处于流动状态时,任何人都会感到幸福,身体也比平时更为健康。人体内的水洁净而不凝滞,对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新加坡水结晶相当美丽

  江本胜说,从他的实验中发现,只要是来自天然的,没有受到污染的水,不论是取自什么地方,所展现的水结晶都十分美丽。而自来水及受过人类工业文明污染的水,结晶都丑陋无比,甚至根本无法形成水晶。

  江本胜曾经以取自新加坡天然水源的水进行实验,发现水的结晶相当美丽。(图①)

  这次来新,江本胜也应世界商务集团之邀,将经过净水系统处理的水进行实验,结果也出现美丽的水结晶。(图②)

● 报道/张曦娜 图片提供/世界商务集团、I.H.M研究所

Wednesday, August 03, 2005

不可忽视的全球华文热

  美国投资大师罗杰斯(Jim Rogers)于上周在本地演讲时,便告诉在座的200名投资人、基金经理和学者,他所能提供的最佳投资建议,是劝导大家让自己的儿孙学习华文,因为那将是他们这一生中最重要的语文。他也不忘强调,他年方两岁的女儿正在学华语。

  回顾2001年当他进行环球之旅路经新加坡时,也曾经对媒体说:“我告诉美国人,今天他们所能做的最佳投资,便是教导他们的孩子有关中国的一切。”

  对投资界人士而言,他的这项建议已经耳熟能详,而且过去四年来,他也从未改口。去年5月当他到中国演讲时,他还是语重心长地强调,21世纪将会是中国的世纪,所以学习华文已经刻不容缓。

  罗杰斯是眼光独到的基金经理,他在投资界的成功经历早已成为华尔街的美谈。他奉劝人们学习华文,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这项建议是否正确,目前或许言之过早,但以他的声望和经验,可以肯定的是他的预言总是引入注目。

  其实目前的趋势也已经证明,中国的经济实力正日益壮大,而全球各地学习华文的热潮才刚刚开始,更重要的是,这股华文热还有继续升温的趋势。

  就本区域而言,随着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之后,许多韩国人已放弃美国这个传统的留学地点,转而到中国大学就读。目前,韩国学生已占在华留学生总数的四成,而且估计这个比例还会继续增加。

  近日的报道也显示,美国学习华语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迹象。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进行的一项调查便显示,有2400所中学准备从明年起开办华文正规课程。而美国亚洲协会也已订下目标,在10年之间要让至少15%的美国高中生学习华文。

  华盛顿的智囊组织经济发展委员会便认为,如果对于中华语文及相关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视而不见,那么美国的学校已经同环球现实脱节。也就是说,当全球华文热方兴未艾,谁都不能视若无睹。

  正因如此,所以上周当马来西亚最高华文教育机构董总前主席郭全强指出,虽然新加坡目前正积极提倡华文,但基础已经摧毁,要重新创造华文教育环境已经不易。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马来西亚目前的华文优势,已经凌驾于新加坡之上。

  这段引人深思的谈话,令我们不得不反躬自问:我们过去所享有的华文优势去了哪里?

  许多人都知道,从50到70年代,新加坡一度是本区域学习华文华语的重要地点,前南洋大学也曾经是本区域的华文重镇,每年都吸引不少外国学生到此学习华文。可是,当华文的重要性逐渐为英文所取代之后,这项优势已经快速转弱。

  更有甚至,随着教育部去年放宽大学入学标准,学生不必通过母语考试便能进入大学就读之后,学生对华文的学习兴趣已经不言而喻。从官方到家长,也已逐渐接受华文难学难懂的观念。

  不过,如果考虑到全球的华文热才刚刚开始,我们知道即使现在奋起直追仍为时未晚,我们不必等美国的投资大师再三强调。

  事实上,即使不以中国的经济崛起作为提倡华文的考虑因素,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丰富内涵和源远流长的生命力,便很值得大力提倡,让学生认真学习。当这些优良传统完全从本地华人家庭消失时,那才是新加坡社会的重大损失。

联合早报/ 2005年8月2日/ 社论

Tuesday, August 02, 2005

跑得快 好世界

  又一个朋友失业了,80年代留学英伦得了个吃香的电脑学位,工作一段时日,又修读国大MBA课程,是当红炸子鸡,往后事业一帆风顺,在一个机关担任电脑部门主任。最近来电,说所属机关不想再续约。

  几年前也有个朋友因公司改换电脑系统,全组员工被裁退,身为主管的他也失业一段日子。后来到另一家公司,不能适应新的电脑系统,最终下堂求去。

  中年失业确是件棘手的事,最近和美国猎人头公司Kelly Services亚洲总裁桑迪拉交流,问他怎么办?让我吃惊的是根据该公司的调查,新加坡电脑业一片红火,薪资过去一年来增长了一成。

  他认为市场对电脑人才的需求仍然殷切,最重要的是电脑从业员必须与时并进,你可以到另一家使用相同系统的公司就业。另一种情况是你所熟悉的系统遭淘汰,因此,你必须居安思危,预先学习新的技术,防患于未然,不像会计与法律业,电脑技术变化快,不时学习才是上策。

  最怕就是平日养尊处优懒散惯了,没有掌握新技能。据他观察,一些IT研讨会的出席者都是年轻人;老一辈的电脑主管有必要了解新技术,不须要亲自动手做,但至少必须了解,能与下属沟通,指令下属,这样才不会让下属瞒骗。

  目前市面上数据寄存(data warehousing)、企业资源管理(ERP)、电脑系统保安和审计人才匮乏;思爱普(SAP)和甲骨文(Oracle)数据库软件人才也供不应求。他建议业内人士往这些领域发展;另一方面,理工学院现下也走实学路线,很愿意聘用具有实际经验者当讲师。

  Kelly Services的调查显示拥有3到8年经验的数据寄存咨询人员的薪水在4500元以上,最高可达8000元。

  电脑科技无孔不入,与各行各业结合,开创了许多新的工作、职称和就业机会。国际猎人头公司从事的是职业配对工作,世界走向环球化分工,就业市场不再局限于个别国家,而是区域,此地过剩的人才,可能正是他地所需;我们生活在资讯革命时代,天下之大,电脑从业员总有立足之地。

  电脑业界也出现脱节现象,那就是有工没人做,有人没工做。电脑科毕业生难以马上融入就业市场,许多时候得经历在职学习。他认为这是无可避免的现象,一切只因电脑技术变化太快,反观理工学院的电脑课程就非常新颖灵活,比方一些多媒体影像制作课程非常切合时宜。

新兴国家电脑行业机会多

  现下许多家庭都有电脑,但许多人电脑知识不足,有故障时不知维护、注册了互联网不知如何设置,有些家庭有几架电脑,想提升为无线宽带网,但不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商机,问即将失业的朋友,他摇摇头,表示自己所从事的电脑事务层次高,不会做这些实际的技术工作。

  笔者也有个朋友中年转业,舍弃电脑工作,转而从事保险业,他坦言电脑技术变化快,令人力不从心,更何况平日只是开会写报告和做些行政工作,学非所用。如今把电脑知识应用在保险业上,可谓相得益彰。

  据一些行内人反映,一些新兴国家像越南、中东、中国电脑领域机会多,许多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搞基建项目,很希望就地取材,聘用邻近国家的专才或电脑人才,雇用合约以年计,一般上是一两年或三五年。但别担心,一个项目了结,往往会有其他新项目,长期都有工作。

  新加坡地处热带,是个以英语为共通语文的多元种族、宗教和文化的国家。到中国,我们可以成为洋主管和中国员工之间的中介,到中东,我们能适应炎热气候和回教文化。反观单一文化地区的人才,在这些层面上就会觉得格格不入,与外国人交流觉得不自在.

  但可惜的是不少新加坡人太保守,到中国,老婆怕丈夫有外遇,到中东怕动乱,到越南怕遭枪杀。人到中年,是打工事业的尴尬年龄,马死落地行,电脑从业员应像电脑技术般求变求新。跑得快,好世界,最怕是跑不快、跑不动,更糟的是不想跑。
● 高极登

云顶高原酒店,我为你感到耻辱

详文

马来西亚名胜,云顶高原的第一世界酒店竟然发生这样的事情。若报导内容完全属实,那画猪头作为识别记号的行为由来已久,并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事。除了赔钱了事,酒店管理成又采取了什么后续动作,什么方法,以杜绝歧视他人的行为不再发生?马来西亚的印刷媒体,听说你们对此事采取低调的报道手法,若然如此,标准何在?为何此事不值得正面报道?

知耻近乎勇啊!

肯认错,能改过,才会进步。

Stress In The Workplace & Avoid Stress By Being Yourself

1. Stress In The Workplace - by: Lisa Branigan

According to the Australian Council of Trade Unions€™ (A.C.T.U.) 1997
survey, fifty per cent of workers had suffered some form of stress at work
in a 12-month period. The statistics in care professions were even higher,
with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Western Australia
reporting in its 2002 Attitudes To Teaching Survey that seventy per cent of
teachers identified workplace stress as a cause for concern in their
teaching positions.

Stress in the workplace is becoming a major concern for employers, manager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owing to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legislations requiring employers to practice €˜duty of care€™ by providing
employees with safe working environments which also cover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their staff.

One of the costs, for employers, of work place stress is absenteeism, with
the A.C.T.U. reporting that owing to stress, nearly fifty per cent of
employees surveyed had taken time off work. Other negative effects were
reductions in productivity, reduced profits, accidents, high rates of
sickness, increased workers€™ compensation claims and high staff turnover,
requiring recruiting and training of replacement staff.

While a certain amount of stress is needed to motivate individuals into
action, prolonged stress can have a huge impact on overall health. More
than two-thirds of visits to doctors€™ surgeries are for stress-related
illnesses. Stress has been linked to headaches, backaches, insomnia, anger,
cramps,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fibromyalgia and
lowered resistance to infection. For women, stress is a key factor in
hormonal imbalances resulting in menstrual irregularities, PMS, fibroids,
endometriosis and fertility problems. Stress can also be a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lmost all disease states including cancer and heart
disease.

Each profession has its own unique factors that may cause stress; below are
some causes of stress that cross many professions:
Increased workload
Organizational changes
Lack of recognition
High demands
Lack of support
Personal and family issues
Poor work organization
Lack of training
Long or difficult hours
Inadequate staff numbers and resources
Poor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Lack of control or input


So what can be done to effectively manage workplace stress?

Organizations can:
Educate their employees to recognise the signs of stress.
Where possible, give their employees the chance to be involved in
decisions and actions that affect their jobs.
Improve employer-employee communications.
Provide employees with opportunities to socialise together.
Be understanding of employees€™ personal and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Ensure employee workloads suit their capabilities and resources
(provide more training and resources if not).
Provide support (internally or externally) for employees who have
complex stress issues.

Employees can reduce their overall stress by:

Regularly exercising, as this releases €˜happy hormones€™.
Eating a healthy diet, as stress depletes vital nutrients.
Getting adequate rest.
Using tea and lunch breaks to read, listen to a relaxation CD or have
a five-minute power-nap.
If appropriate, playing relaxing music at work and burning
aromatherapy oils.
Being more organized. Get up earlier to have more time.
Delegating responsibility where possible. Say no!
Taking time out to laugh by telling someone a joke. Start a laughter
group: by standing in a circle and all forcing a big laugh, it will
soon become real!
Avoiding caffeine and sugar. Although this may provide an instant
lift it later depletes the body of energy and nutrients.
Taking time to do things that bring enjoyment and pleasure.
Mak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pleasurable. Have relaxing sounds in the
form of music or a water fountain. Have enjoyable smells by burning
candles or aromatherapy oils.
Hang beautiful pictures or posters on the walls; have photos or
flowers on the desk.
Taking care of their overall health and wellbeing by practising good
self-care.

Sometimes trying to implement change (even for the better) can itself cause
stress and prevent a person remaining motivated. In this case it€™s
important to get support for your stress from a counsellor, doctor,
naturopath, friend, peer or life coach who specializes in stress issues.

The benefits of a systematic and joint approach to reducing work stress
are:
Increased productivity
Decrease in absenteeism
Improved morale
Decrease in workers€™ compensation claims
Reduction in workplace accidents
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in reducing workplace stress is that it
will promote a pleasant work environment for all.

2. Avoid Stress By Being Yourself - By Janet Male

Ask a hundred different people how to deal with stress and you'll probably
get the same amount of different answers....

Which could result in more stress....

And therein lies the key.

Stress is often caused by too much information coming from too many
places
.

There is more information in one daily newspaper than a person would have
received in their whole lifetime a few centuries ago. And that's without
even taking the internet into consideration.

No wonder we sometimes get stressed!

Naturally, other people's opinions can be interesting. But you don't have
to take them all on board. Trying to can just drive you crazy!

It's so important to take some quiet time each day to be on your own. The answers that are right for you are found inside of you, you just have to 'tune in'. Something that is 'right' just seems to 'bubble up' from
within. So if something is bothering you by all means chat it through with
friends if it makes you feel better. Just don't think you have to take
every opinion on board.

Never feel guilty if your opinion is different from anothers. The biggest misery in life can be trying to' fit in' with another's dharma. Dharma is
just another name for life path. A good example of this is the storyline
often seen in movies:

Child is miserable because mother/father wants him/her to follow in
his/her footsteps. Never under-estimate how traumatic this can be. If
something is not right for you and you're trying to make it fit then much
pain can result...

Just think of the 'ugly sisters' trying to fit into Cindarella's slipper!

So, if you're experiencing stress ask yourself:

"Am I being myself or am I trying to be what another would like me to be?"

The path to happiness is to be your true self. This in turn will make those around you happier because you will be also giving them 'permission'
to be themselves.

So spread happiness by being true to yourself.

Monday, August 01, 2005

投资REIT不会包赚

  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对投资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它不是一个“包赚”的投资工具。淡马锡控股执行董事何晶认为投资者不应忽略投资风险,并应该学习分辨REIT的优劣,尤其是注意信托管理人的专业精神、诚信和实力。

  何晶昨晚在丰树物流信托的首日交易(IPO)庆贺晚宴上说:“基本上,任何REIT的优势,不仅取决于资产与租户的实际和财务素质,同时也取决于信托管理人在发掘和提升房地产价值方面的诚信及商业嗅觉。”

  她说,投资REIT的最大风险之一是:信托管理人进行不明智的资产收购

  如果信托管理人不注意受托责任(fiduciary duty)、缺乏道德责任,他们可能会一味顾着扩大房地产组合规模,而不考虑房产的素质和价值是否可保持。

  信托管理人的酬劳如果是根据资产价值及收购规模来计算,这种问题会更加严重。

  何晶举例说,一个不负责任的信托管理人可能会与面对财务问题的房地产业主勾结,以高价买下房地产,而业主也答应比市场高的租金回租房地产。在这种情况下,股东的利益将受损。

制造假象

  另外,信托经理在进行收购资产时,没有通过及时发行新的信托单位融资,也会制造一种假象,让股东以为收购对信托是有利的。这种作法使短期表现指标看起来很优异,但长期来说有损股东利益

  因此,股东必须注意未来的股息回报率有可能被削薄,并且了解任何收购所牵涉到的所有实际经济代价(economic cost),才不会被低估的初步成本所欺骗。

  何晶指出,新加坡的REIT投资者当中有16%是散户,这个比例比一般股票的5%散户投资者来得多。由于REIT不是一种零风险的投资,这也值得人们关注。

  “任何市场,只要有一只害群之马,便能够破坏其他业者的信誉,并阻碍整个市场的进度。”

  在积极推动REIT市场发展的当儿,何晶建议监管者和决策者也采取措施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比如说加强管制REIT的财务披露条例、监管信托管理人的素质等等。

  她也提出强制规定REIT接受信贷评估的建议。她认为,信贷评级有助于评估一个信托的信贷素质,反映信托的财务状况和租户的信贷素质。类似的信贷信息有助于股东作投资决定,并且在资产素质退步的情况下给股东发出警报。

  何晶也强调董事部在保护股东利益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董事部应该和管理层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有勇气裁退或聘请总裁。

  何晶昨晚身在国外,她是通过视像会议向晚宴的出席者演讲。她相信,亚洲的REIT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加坡接下来10到20年是否能够吸引另外30到50个亚洲REIT前来上市,是一个挑战。

林婉诗(2005-07-29)
《联合早报》(编辑:陈宇宁)

Pictures from email: House of AP King

别忘了,这只是AP King 财富的冰山一角,而且,是公众看得到的财富。公众看不到的、还未公开的财富呢?会不会更惊人呢?

更精彩的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