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07, 2005

一个犹太人的反省

  以阿冲突一直是中东最敏感的政治、民族问题,犹太人在历经二次大战的纳粹大屠杀以后,犹太人在中东的建国被视为天经地义,犹太人的生存权也被普世同情。

  然而,在同一地区已生存数千年的巴勒斯坦人,他们的建国、生存权利难道可以漠视吗?以色列为了自己的生存,可以合理化迫害巴勒斯坦人吗?

  如果上述声音出自非犹太人,可能会引起道德反响,但如果再出自一位犹太知识分子,必然引起强烈的道德反响。最近有一本书《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走出灰烬》(中文译本为《一个犹太人的反省》),作者马克·艾里斯做出如下的道德诉求:

  “作为犹太人,我们是来自大屠杀与以色列建国之后的,而想要有向前走的路,我们就必须体认到,我们遭苦难时的清白无辜并不能转化为握有权力时的清白无辜。”
  “一场为土地和权力的斗争却把他们的历史与未来绑在一起,而想要说到互相尊重,就得去争取一个以公民权为优先的民主结构。”

犹太人“只相信战争”

  巴勒斯坦裔的美籍学者爱德华·萨依德,是众所皆知为巴勒斯坦人生存权大声疾呼的知识分子,但犹太裔美籍学者马克·艾里斯却能超越自身的犹太人身份认同,提出一个新视野:“我再也不能沉默,要向全世界表达我的愤怒,以色列的犹太人放弃了上帝,只信仰战争。”依据艾理斯的逻辑,以色列人迫害巴勒斯坦人,使犹太人失去了自己的道德基础,也失去了犹太教教义所坚持的价值体系。

  艾理斯的道德性呼吁,必然引来以色列犹太人(尤其是基本教义派或极右派)的强烈情绪反弹,然而,知识分子的最可贵处正是“向掌权者说出真话”,诉诸自己的道德良知,“虽千万人吾往矣”。

  《一个犹太人的反省》投射到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互动,也提供了一个脑力激荡与新视野。如果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能了解台湾历史,体会台湾人“当家作主”、“出头天”的愿望,并对近十多年台湾民主化、本土化有深入的分析,就能体会“台湾意识”、“本土意识”的深度内涵。

  反之,台湾知识分子若能重新理解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中国民族主义有深层的结构性分析,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全力“拚经济”的用心,台湾知识分子就能采取理性、客观的态度面对两岸互动。

陈水扁只相信选举

  陈水扁在公元2000年当政以后,本来最有条件打破“国共内战”的包袱,以民进党身份与中共进行和平对话。然而,陈水扁未曾用心研究中国历史与当代状况,“读书不求甚解”,在他心目中,“中国就是一片黑暗大陆”,于是从“台独万岁”、“承认九二共识”、“一边一国”、“没有九二共识”诸多矛盾言论全部出笼,加上“选举挂帅”的炒作,两岸关系陷入新低点。

  为争取连任总统和扩大民进党的选票基础,陈水扁不惜发挥律师钻法律漏洞的习性,“公投绑大选”引来台北与华府、北京的高度不信任与危机。为了与李登辉的台联争选票,陈水扁与李登辉相互飙车,将“制宪、正名”视为选举工具。

  正因为用尽手段争取胜选,才引来中国人大制订《反分裂国家法》,以严峻的“非和平手段”制约势不可挡的“法理台独”。

  连战、宋楚瑜访问中国大陆以后,两岸关系由量变到质变,中国大陆人士有机会全面理解台湾问题,台湾研究也成为“显学”。

大陆要倾听台湾民意

  有别于过去的中共领导人,胡锦涛硬中更硬、软中更软,采取更弹性且合乎台湾民意的手法处理两岸问题。

  台湾已是一个多元民主开放的社会,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台湾在政治民主、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的发展均有其进步性,中共在军事、外交采取对台高压,徒然引来台湾民意的更大反感。如何认真倾听台湾民意的走向,对民主化、本土化有“同情的了解”,是胡锦涛面对台湾问题的应有态度。

  和平、民主、市场经济是法国大革命以来人类的普世价值,台湾已有深刻的经验,中国大陆也必然要能融入上述主流思潮。哲学家康德说:“追求永久和平是理性的最高目标,也是一种道德义务。”海峡两岸的政治决策者与知识分子,为了突破无解的政治图腾,不妨从和平、民主、市场经济的相互对话与交流着眼。

  上述《一个犹太人的反省》对海峡两岸知识分子也提供一个思考架构。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于1993年签署第一份协议时,曾语重心长对巴勒斯坦人说:

  “我们和你们一样,都是一个民族,一个想要打造家园的民族。想要种一棵树,想爱、想与你们共同生活。活得有尊严,彼此为对方设身处地。活得像人,自由的人。”上述一段话,难道不适用于台湾海峡的两岸吗?

● 胡忠信  ·作者是台湾资深时事评论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