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09, 2005

你为什么念中文系?

  我常问学生何以要上大学,同学总是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他们也许心中确实有答案,却不便启齿。不过,我想大学生甚少自觉思考大学教育究竟为何物,上大学究竟为何事,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我所说的学生基本上是中文系的同学,其他诸学系的同学也许求学目标比较明确,而大多希望毕业后自己创业。根据最近本地的一份调查结果,受访的新加坡人中约有40%的人生目标就是创业。

  从前孔子认为,“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从国家的立场看,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自然是培养可用的人才。国家提供设备和机会,而少者愿学,老者得教,国势必然兴盛,甚且举国文质彬彬,民德于焉归厚。

  从学生的立场看,一个人经过多年来种种剧烈竞争,终于有幸踏入大学之门,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何苦须要持续的奋斗和挣扎?

  中文系同学不管是理想抑或无奈地碍于情势,毕业后许多都在中小学执教育人。教育自然是高尚的事业,但是,教育之所以高尚却并非由于日复一日、经年无改的教室活动,而是教师本人无私的春风化雨和作育英才。

  化育的功夫并非来自大学学历,而却来自学生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对专业学问的研寻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和磨练。有志于从事教育的学子,进大学以后应该念兹在兹,以期三四年的大学生活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和变化自己的气质。

关乎日用人生

  如果你为追求个人的兴趣而进大学——这固然是非常合理的动机,但对于自己的兴趣,你到底是否有具体清晰的自觉?以中文系的学生而言,如果热爱中国文学,那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学?你心中的所谓文学,其实又是什么样的一门学问?你为什么会钟情于文学?

  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学生应该有一种自觉,然后在这种自觉的指引下,慢慢认真寻求答案。

  更重要的是,追求答案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认识自我的一段经验,因此,努力探索而来的答案根本上也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发现。如此,所累积的文学知识就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文章,而更是真切的人生学问。

  所谓真切,意谓这种学问必须关乎日用人生,而尤其以个人自己的人生为然。换一个比较通俗的讲法,大学里研寻的学问必须要能实用,既可用诸己,又可施于人。

  学问好比语言,语言水平真正优异的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言,同时又可以借助语言提升自我。要学好语言,方法不只一种。你可以到大学去学,也可以到小贩中心去学。大学里利用专业教学法来教授语言,教师会跟学生讲解语法,学生必须在定时的课堂上操练口语,而课外也必定有书写的习作。

  这些学习方法自然跟在小贩中心朝夕在生活中通过摸索和实验来学习颇不相同,然而,语言学习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恐怕我们只能说大学生在大学讲堂得到的只是有关语言的知识,而并未能够真正掌握和运用语言本身。

  再者,他们的所谓语言知识很可能还会脱离实际人生。外国学生学习华文,往往必须到中国社会去,实地浸濡,目的正在于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活泼而有生命的语言。当然,这样的生活语言,其实就是文化的具体表现。

  同理,中文系同学几年所学的知识固然离不开书本,但是,所学、所知、所体会却不应该只囿限于书本。他们应该学会如何生活。书本上许多知识原来也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同学们必须明白这个道理,而同时努力学习如何转化书本上的知识为切身实用的学问。

应该培养器识

  读书应该以变化气质、提升精神和改变生活为鹄的,惟其如此,学问才能够成为同学们生命中关键的有机成分。

  如果中文系同学所学的知识不能够在他们的生活中活用,不能够在他们的生命中引起变化,那么,他们的知识最终只是纸面上的知识,而他们本人也就不过是有限的工具。

  中文系的教育不应该是工具的教育。孔子说:“君子不器。”器是盛装知识的工具,供人使用,所以,孔子警戒他的弟子立志要高尚,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做“君子儒”,千万别做“小人儒”。要影响他人,要改变世界,必须从转化自己开始。

  换言之,中文系的学生绝对不能把自己看作是工具。如果大学教育只是为你提供某些专科的知识,你最多也只能将这些知识转告别人——你毕竟仍然是一个器具,你的知识并未能够转化成为学问,而你本人其实也是依然故我。

  毕竟大学教育与专科学校的教育应该是截然不同的。中文系的学生固然也有专业知识,但他们更应该培养出一种器识来。

  学以致用,指的不但是生活中的活学活用,而更重要的是所学能够提升自己,默化他人,了解世变。如果读了三四年文学名著,却不能够从作品中学会体味人生,欣赏文化以及了解自己,对你而言,文学就不啻是纸面上的文字游戏而已。那你的确没有必要到大学来啊!

  大学并不是供人逃避现实的象牙塔。 
 
● 劳悦强  ·作者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

No comments: